世事沧桑一再访母亲的家乡临海市和岭根村

anli

<p class="ql-block">今年5月我们去上海看望女儿,决定再去母亲的老家临海市和名闻遐迩的将军村岭根看看。有了女儿上次的探亲,这次我们见到了从未见过面的丽华、丽容、丽萍三位表姐,美丽表嫂和表哥的儿子及女儿,还有三位表姐家的儿子和女儿,更为难得的是,还见到伯外公王文庆的曾孙子及外公幼卿、荩卿2个胞弟的孙子,这些亲人们对我们实在太好太好了,滿滿的亲情真是令人难忘。这次我们到岭根和临海市再回岭根,然后到杜桥镇全部是侄儿王定坤开车接送,真的感谢他。</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是浙东古驿道的重要节点,浙东古驿道体系的发展对岭根这座千年古村的选址有着重要影响。历史上由温州去往宁波的古驿道从岭根村开始翻山越岭北上,岭根村由此而得名。东晋后期,郡治从章安迁至临海之后,增辟了从临海往宁波的驿道,岭根村逐渐发展、南移至两条驿道交汇处,并由此得到发展和繁荣,是浙东地区随驿道交通发展最早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又名“将军村”。它是辛亥革命“旧勋”王文庆、江宁(南京)要塞司令王萼、中国空军创始人周至柔夫人王青莲的故里,村里曾经有12位志士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又走出8位国民革命将军,真可谓将星璀璨。</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群山环抱,千嶂叠翠,境内层层叠叠的峰峦,延绵起伏的山丘,稻浪滚滚的田园,阡陌纵横的河流,组成了一幅山村特色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村头的宣传栏换了,但因反光太强,没有2017年我们去时拍的清晰,宣传栏增加了一些内容。辛亥革命志士传和民国将领有我伯外公王文庆和外公王萼宣传。</p> <p class="ql-block">岭根的八位民国将领,</p> <p class="ql-block">专门展示了岭根的民国将领女婿,上面有我父亲杨中平、伯外公王文庆的义子兼女婿苏玉衡、瑞柳姨妈的丈夫程雁飞。</p> <p class="ql-block">东塍镇岭根村位于临海市东塍镇琅坑岭东麓,属省级中心镇东塍区域东片,距市区30公里。因村在岭之东,故称岭根,又因村民十有九为王姓,又称岭根王。民国时期,村中出了包括辛亥革命政治家王文庆在内的8位将军,又有“将军村”之称。行政村由岭根、沙湾、外山3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又分里王、外王、下店、上新屋等区片,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村中广布丰厚的人文历史遗存,烙下深深地文化印记,并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省非物质文化旅游区(村)、台州市“历史文化特色村”等。</p> <p class="ql-block">再次来到我伯外公王文庆故居,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王文庆故居为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政治家和军事家王文庆和其胞弟我外公王萼(醉卿)的住宅,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大门、院子、二进门、道地和正房等组成。大门平面一字形,石质门框门楼式。院子因多有改变,已非原貌。二进门为三门组合而成,中间正门门楼式,两侧偏门拱券式。正房和厢房均为二层楼房,硬山顶,山墙做成风火墙,有大小房间33间。建筑构造质朴,仅柱头等雕有简单图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用作临海市岭根乡人民政府的驻所。现由我三舅家后人管理使用,用作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丽华表姐、丽容表姐、表嫂美丽及侄女金飞在王文庆故居的客厅“雍睦堂”木匾下前合影。我们回到临海和岭根,得到的丽华和丽容表姐全家人,美丽表嫂和金飞侄女、侄儿定坤的热情款待,我们深感亲人的亲情之浓厚,他们真是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王文庆、字焕宗,号文卿,后改文庆,以号行(1882.9.6~1925.2.3),东塍镇岭根村人。早年就读于东湖书院,后赴日本留学,结识陶成章等人,投身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经陶成章介绍,在日本加入 光复会,不久又加入 同盟会。次年回国,奔走于绍、金、衢诸府县,秘密联络会党,配合响应萍乡、浏阳、醴陵等地起义。因计划泄露,被迫再赴日本。1907年,他回上海主办启东学校,与绍兴大通学堂及安徽巡警学校等互相呼应,共同策动皖浙起义。事败,避走南洋,与 孙中山、黄兴等著名同盟会领袖交往共事,结下了浓厚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故居中展示的伯外公王文庆的照片,增加了王文庆辛亥革命期间的故事。在700多年的岁月里,名留青史的岭根人有数十人之多,尤其是辛亥革命期间,出现了王文庆、王素常等革命志士,伯外公王文庆一生奔走国事,艰危备尝,身后无一钱一粟可遗,且葬费亦无之,清廉无私可见一斑。王文庆先贤的清廉革命故事也教育和激励着岭根一代代后人。</p> <p class="ql-block">伯外公王文庆为杰出的辛亥革命政治家、军事家,于1925年2月3日在上海福民医院去世,年仅43岁。章太炎先生亲笔起草了《发起开会追悼王文庆通告》,文中高度评价了王文庆的一生,称其为“光复旧勋”、“名满东南”。《申报》详细报道了公祭大会实况,《南洋日报》予以全文转载。章太炎、蒋伯器、王心一等旅沪浙人和海内外诸多革命同志、侨胞参加了追悼会,悼念王文庆。</p> <p class="ql-block">伯外公王文庆少时就学于临海东湖中学堂,学业优异。后东渡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法政大学,留学期间,他与陶成章、龚宝铨、魏兰等相识,并结为知交。1904年初,王文庆、陶成章到台州联络会党,在临海的八仙岩上洞天,找到张任天,三人纵谈时局。年底,陶成章等在上海创立秘密革命团体光复会。次年,王文庆经陶成章介绍,在日本加入了光复会。尔后,又参加了同盟会。</p> <p class="ql-block">南京光复后,伯外公王文庆参加临时政府筹备工作,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当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授王文庆为南洋宣慰使,他辞不受职。1916年,袁世凯逆谋称帝,浙江都督朱瑞附袁,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王文庆与革命党人积极响应,酝酿驱朱独立。同年4月,朱瑞被逐下台,浙江独立,王文庆被公推为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省长,不久改任浙江民政长。</p> <p class="ql-block">1917年,伯外公王文庆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赴广州,当选“护法”国会议员。次年,他奉命赴闽,策反受北洋政府派遣假道福建侵扰粤边的浙军,任援闽浙军副司令。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他继续追随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1922年,浙东洪水泛滥,他出任华洋义赈会台州义赈队总参谋,动员各方力量,集款散赈,惠泽台州数十万百姓。1924年,王文庆召集革命同志,策划浙江独立,失败后隐居上海。1925年2月,王文庆在上海病逝,葬于临海岭根村西。</p> <p class="ql-block">我的外公王萼,二十岁考入保定军校,与童保喧、何遂同学。毕业后在浙江讲武堂教习,蒋鼎文是他的学生。辛亥革命失败后,王文庆脱险到上海,王萼闻讯立发即前往,誓为烈士报仇。不久,随长兄王文庆到杭州,组织新义军,再图大举。其间,王萼联络清第四镇统制吴禄贞,筹划军费、军械。</p> <p class="ql-block">辛亥武昌首义胜利后,杭州光复会同人亟谋响应。王萼与吕公望、王文庆、褚辅成、童保喧等在西湖白云庵、刘公祠等处多次谋划举义。10月底,浙军临时司令部成立,王萼为参谋官,参与指挥光复杭州的战斗。11月5日,杭州光复,王萼领兵上街维持秩序。杭州光复后,浙军挥师北上,攻克南京之役,王萼任团长。此后,王萼任整编后的光复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914年1月,改任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厅长,驻镇海。</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后,浙江都督朱瑞投靠袁世凯,背弃革命宗旨,浙江革命党人酝酿驱朱、反袁、独立。1916年4月11日夜,王萼等带兵围攻朱瑞的将军署,朱瑞仓皇失措,连夜从预掘的坑道中逃走。次日浙江宣布独立。后浙江军政大权又为北洋军阀所控制。为了响应护法运动,1917年11月,驻宁波第三旅旅长叶焕华联合王萼、周凤岐,成立浙军司令部,拥浙江前都督蒋尊簋为总司令,宣布宁波“自立”,与北洋军阀控制的浙江军民两署脱离关系,号召全省响应。事败,王萼被免去外海警察厅厅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1918年4月,浙督杨善德派浙军第一师师长童保喧、总参议王萼率军赴福建,参加对护法军的战争。12月,王文庆奉广东大元帅府令,前来策动浙军反正,支持护法军。王萼即说:“听命护法军是我的心愿。”促使策反获得成功。1924年王文庆在宁波宁台镇守使署设立浙江自治委员会,倡导“浙人治浙”。10月16日,王萼任军事总指挥,乘夜袭击当地驻军伍文渊的旅部,缴获全部武器,生擒伍文渊及三个团长。次日,宁波宣布独立。</p> <p class="ql-block">王萼整军沿杭甬铁路向杭州推进。但杭州已被来自福建的孙传芳捷足先登,卢永祥溃败逃走。战局突变,自治失败,孙传芳下令通缉王萼。王萼避难于上海,后转河南,任国民军第三军(冯玉祥部队)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兼混成旅旅长。1925年,王萼到广州,任长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兼任黄埔军校军械处处长。后升任虎门要塞司令官。1926年北伐开始,王萼到南昌参加北伐,1928年,任江宁(南京)要塞司令。1933年,日本军舰时常扰乱下关江面,肆无忌惮。王萼极为愤慨,定要用要塞守炮轰击,遭到何应钦的阻挠。王萼愤然辞职抗议,从此退出军界但仍在上海、西安从事抗日活动,直至1941年病故。</p> <p class="ql-block">民国第一个将军王萼,光绪丙午年十月(1906年),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浙籍学员共三十七人(四排左二为王萼)。1912年任浙军第六师步兵第二十三团团长。1914年10月29日授陆军少将。他是民国时期全临海第一个被授衔的将军。1925年任过黄埔军校军械处处长,1929年6月26日任镇海区要塞上校司令。</p> <p class="ql-block">威武雄壮、智勇过人、爱国正直的外公王萼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爱,我们后人都非常崇敬他。</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不仅出了不少民国史上的名人和将军,还有一批名媛佳丽,其中就有台州唯一的光复会女会员王素常、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陈肇英的夫人王舜英、国家计量总局局长李乐山的夫人王梦之,民国航空总司令周至柔夫人王青莲,航空委员会政治部少将主任苏玉衡夫人王保廉(王宝莲)、国民革命军中将师长杨中平夫人王瑞莲,国民革命军中将师长程雁飞夫人王瑞柳。</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王文庆故居与丽华、丽容表姐、外公最小的胞弟荩卿孙子王义虎及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王文庆故居与丽萍表姐及外公的三弟幼卿孙子王小其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伯外公王文庆故居中进门地面上是小石子拼图的一只凤凰,民国时期的建筑工艺十分精细。</p> <p class="ql-block">我伯外公王文庆的女婿,我姨妈王保廉(王宝莲)的丈夫苏玉衡(1904~1992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毕业于陆军大学(黄埔军校)四期,曾任陆军第67师参谋处主任、93师参谋长、航空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黄埔第七分校办公厅少将副主任教育处长。1928年任南京保安大队第三大队长时,与我父亲杨中平再次相聚,他们同是早期共青团员,都参加过五卅运动,又是黄埔同学,有共同语言。</p> <p class="ql-block">姨夫苏玉衡,1939年,被胡宗南囚禁。1949年出狱后,曾在台州地委土改工作队、天台中学、台州中盐公司工作。1958年被关押,直到1975年释放。苏玉衡是伯外公王文庆的女儿王保廉(王宝莲)的丈夫,王文庆义子,伯外公王文庆有过两个男孩,镇南、镇平,但不幸一个十岁、另一个十四岁相继离世,姨妈王保廉是王文庆留下的唯一血脉。</p> <p class="ql-block">我姨妈王保廉(1906~1986年)是伯外公王文庆唯一的女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民国航空委员会政治部少将主任苏玉衡夫人,温柔贤惠而坚强乐观。1969年,保廉姨妈的丈夫被关押、长子被抓走,5个孙辈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5岁,儿媳被限制管理,姨妈一个人带着5个孙辈,种菜捞鱼,闯过饥寒交迫的艰难日子,姨妈开朗乐观,她说每天看看东山,太阳总会升起来,实在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我姨妈王保廉与长子苏思源、长媳妇钱林娟、长孙苏小英,摄于1956年。姨夫和姨妈还有三子苏思义,浙江农大毕业,在温州林特局工作。1959年(24岁)被诬陷“破坏生产”入狱,1962年夏被打猝死狱中,无妻无后。</p> <p class="ql-block">我姨妈的长子苏思源(1930~1970年)曾在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广播电台任职。1970年因冤案被杀,1980年平反。儿媳钱林娟曾在浙江省机关事务局工作,2018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苏思源与钱林娟育有三男二女,苏小英、苏小敏、苏小慧、苏小锐、苏小聪,他们的后代生活在北京、杭州、台州。</p> <p class="ql-block">姨妈的大儿媳钱林娟2013年与子女及其孙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姨妈的次子苏思齐(1932~2019年)、二媳妇聂瑞云定居台湾,后移居美国。他们育有一女二男:苏依雯、苏晓白、苏晓凡。</p> <p class="ql-block">保廉姨妈次子苏思齐与家人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保廉姨妈的大孙子苏小英一家人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1988年时姨夫苏玉衡与孙子苏小锐。</p> <p class="ql-block">王保廉和苏玉衡的孙子苏小锐与妻子杨莹莹、儿子苏耀中、儿媳吴寒婷、女儿苏子妍。苏小锐承接了父亲遗志,担任临海市文化广电新闻(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姨妈还有一个孙子苏小聪与妻子胡红芳都在台州市工作。</p> <p class="ql-block">表姐丽容和表嫂美丽、侄女金飞陪我们去拜祭了曾祖父母墓,即伯外公、外公、幼卿、荩卿的父母亲的墓。</p> <p class="ql-block">伯外公王文庆的墓是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王文庆的墓是与妻儿的合墓,是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我外公的墓也是风水宝地,背山面水,可惜墓碑上的字看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旁的康谷溪上建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叫连山桥,是临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拱顶两侧的纸扇形石额上刻有“连山桥”及“民国念伍年立”字样,是当年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所题。目前这座石桥仅供人们步行,车辆不可通行。</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内大多以王氏成员为主,居住人口约2000多人,村内建筑大部分以民国时期跟清朝时期为主要风格,在此还保留了元代重秀堂跟唐代石鼓门等等古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岭根村三面环山,龙虎山东西对峙,北有谷堆山做屏障,山皇跟里王两条溪流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以此汇入法洪溪内,最终进入牛头山水库。岭根村所处位置刚好在牛头山水库上游,所以才会以二溪为界线。</p> <p class="ql-block">保存比较完整的建筑物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新屋跟下店,期间能看见王世芳故居跟王文庆故居、下店部分三合院、四合院,外王王辅臣故居等等比较典型的建筑物。据当地人称,之前下店村都是院落结构的建筑物,各个院落之间有回廊相互连接,就算到了雨季,完全无需使用雨伞就能快速走完整座村落。</p> <p class="ql-block">清代至民国时期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古式院落,其中有连体双四合院和三合院等江南风格的古民居,气势浩大,图为王文庆故居。</p> <p class="ql-block">我的姨夫周至柔(1899年10月28日-1986年8月29日) 原名百福。1936年1月24日授予陆军中将,50年4月25日授予陆军二级上将,1951年晋升为一级空军上将军衔,1954年7月1日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曾任黄埔军校兵学教官,中央航空学校校长。第一任空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兼任空军前敌司令部总指挥,率中国空军对日作战,有“中国现代空军之父”美誉。</p> <p class="ql-block">姨夫周至柔备受蒋介石信任与重用,先后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台湾省主席”,国防会议秘书长,总统府参军长,国家安全会议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台湾保安司令”等职,是为数不多的从大陆到台湾一直受蒋介石重用的将领之一。儿子周一西在1949年时跟随父亲到了台湾,因父亲周至柔官至“空军总司令”,是台湾的实权派人物,周一西在台湾也颇有名气,他在台湾被称为“四大公子”。周至柔对儿子教导极为严厉,这让周一西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把周至柔在大陆的故居还给了周一西,不过周一西却一直生活在台湾,鲜少回故居。</p> <p class="ql-block">1995年时三舅的儿子王义法、大女儿王丽华、二女儿王丽容和五舅的女儿王丽萍,表哥义法的女儿王金飞在岭根。</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杜桥镇丽萍表姐家,萍姐家有许多台湾亲人们的照片,让我们了解台湾亲人们一些的情况,这是我外婆抱着重孙子。我外公、外婆育有2女6子,分别是我母亲王瑞莲,姨妈王瑞柳、大舅王镇凯、二舅王镇赢、三舅王镇申、四舅王镇宙、五舅王镇美、六舅王镇强。</p> <p class="ql-block">年轻漂亮母亲王瑞莲(1911∽1989年),是外公王萼的长女,复旦大学毕业,母亲是一位性格坚韧、温柔善良、开朗大方、宽厚高洁清廉的女士,“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1938年8月31日 ,我国著名水利专家胡步川作《西江月》 贺杨中平、王瑞莲结婚。“天上凤槎飞至,人间眷属初逢。轻罗小扇拂秋风,凉夜完成好梦。大地腥膻水火,巨轮时势英雄。中兴名将望成功,无限前途珍重”。</p> <p class="ql-block">母亲王瑞莲虽与外婆和妹妹、弟弟们娘家的亲人们分别后五十年再不能相见,饱含思念之苦;又饱受各种运动小心翼翼之累,连台湾家人寄到的信都全部上交学校,依然笑傲人生坦然面对,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个人,一辈子都尽力教育每个学生,学生们都非常感恩尊敬她,母亲精心养育了我们,常与孙子孙女们谈笑风生,让我们享尽了满满的天伦之乐,我们永远敬重怀念她。</p> <p class="ql-block">母亲王瑞莲与我们三姐妹在文革时期的合影。我们五兄姐妹分别是威立、介立、多立、安立、丽立,都在昆明市安家立业,父母亲在时我们每个星期都去看望爸爸妈妈,父母亲走后,我们五兄姐们每年清明和冬至都去父母亲墓地上坟祭奠,平时也经常能见面。</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杨中平,号启震,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湖南大肄业。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秋退出。1927年考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交通技术学校,次年并入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杨中平编入交通大队第三中队学习。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赴瑞士和奥地利陆军学校、德国步兵学校及坦克学校留学6年。1936年夏回国,任财政部税警总团参谋处科长,第八军直属高射机枪营营长,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交通总教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三团上校团长、国民党中央大学军训主任、军训部第八督训处组长、军政部军务署交通韬重司少将副司长、第三战区铁路军运指挥部少将指挥官。</p> <p class="ql-block">1945年,杨中平兼任陆军总司令部后勒司令部汽车部队整编处处长。1946年,任联勤总部运输署训练司司长。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贵阳区运输司令部中将司令。同年9月,任国防部西南公路运输司令部中将司令。12月9日,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杨中平和副司令管长治、李慕郓、陈维春等通电响应。此时,国民党军第八军、第二十六军准备进攻昆明,急需向昆明集结以增强保卫昆明的力量。杨中平的两个汽车团开赴保山,沿途接运余建勋部回昆明,从而加强了昆明的守卫力量。(图为父亲60岁) </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杨中平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司令部参议、政治部研究员、干部训练队教员。1955年转业地方,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省政协第一至三届委员,第四至六届常务委员,民革云南省委会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1985年4月,费炳、杨中平、李希纲等人开始筹备成都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组,1988年10月27日,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杨中平任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编印出版《云南黄埔》会刊,发展会员2800多人,倡导会员联络海外广大黄埔校友及其亲属,力图消除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对祖国的隔阂与疑虑,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著有《回忆云南起义》等,父亲一直工作到90岁才退休。</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亲与他们的8个孙子、孙女及外孙女们。</p> <p class="ql-block">瑞柳姨妈与程雁飞姨夫参加婚礼。他们育有2儿2女,儿子程行健,程行忠,女儿:嘉敏,惠敏。</p> <p class="ql-block">瑞柳姨妈与镇美五舅在台湾,瑞柳姨妈和五舅都健康地活到90多岁去世,长寿之家。</p> <p class="ql-block">我大舅王镇凯和大舅妈刘宗兰,他们育有三儿二女玄聖,玄贤,玄威,雪冰,雪航,我母亲与大舅关系很好,无论在台湾或美国一直有通信联系,大舅在台湾退休后,全家人都去了美国。</p> <p class="ql-block">大舅镇凯、舅妈宗兰和五舅镇美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大舅舅和二女儿雪航在台湾。</p> <p class="ql-block">二舅舅王镇赢和二舅妈施婉生育有2个儿子,克靖,克宁。</p> <p class="ql-block">三舅王镇申在台湾,三舅镇申(1905∽1988年8月),三舅妈胡招玉(1918∽1975年4月22),去世时年仅57岁。三舅与舅妈育有2女1儿,王丽华、王丽容和王义法。</p> <p class="ql-block">四舅镇宙、四舅妈邵英多,他们育有一儿二女王含光(小宝),王可人,王令中。</p> <p class="ql-block">四舅镇宙与台湾的高官在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五舅王镇美回老家岭根,五舅镇美是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和上校军人。</p> <p class="ql-block">五舅镇美与妻子郑呤凤,女儿王丽萍。</p> <p class="ql-block">五舅妈郑吟凤与女儿丽萍及外孙子、孙女。</p> <p class="ql-block">五舅镇美和同事在台湾。</p> <p class="ql-block">五舅与四舅妈邵英多及六舅的2个女儿及女儿的男朋友。</p> <p class="ql-block">六舅王镇强和六舅妈,他们育有2个女儿王静华,王静亚。六舅女儿长大后在台北开公司。</p> <p class="ql-block">临海市的台湾同胞太多了,台湾的台胞台属的代表有这么多。丽萍姐是台胞台属的代表,是临海市的三届15年的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我伯外公王文庆的三弟幼卿,(1886.10.9—1924年)早年随文庆公外出做事,参加护法运动,与蒋鼎文、童保喧等交好,曾任福建外海警察署长,第二次宁波独立失败后,因生病归隐大汾乡间,不再外出。幼卿叔公育有4子2女。长子夭折,二子王镇藩,三女王镇娥,四子王镇扬,五子王镇忠(王粒芒),六女王向春,可惜后人沒有留下幼卿叔公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幼卿叔外公的二儿子王镇藩,育有女儿王青莲(与周至柔夫人同名),儿子王盘奇(王小其)。</p> <p class="ql-block">幼卿叔外公的三女儿王镇娥和长子。</p> <p class="ql-block">幼卿叔外公的二儿子王镇藩和小女儿王向春(曾养在陈肇英家)。</p> <p class="ql-block">幼卿叔外公的五子王镇忠(1922~2008年)名振忠,又名镇洋、振阳、正杨,以号行王粒芒。祖籍岭根,王文庆侄,民国26年(1937)在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天台分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地下党发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学生挽留进步老师的罢课运动,并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国28年(1939)12月参加皖南新四军,在军中教导队学习,笔名粒芒,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二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新四军七师政治部武装报编辑,皖江区党委大江报记者、编辑,芜湖时报社长,浙东纵队临海县办事处副主任,台州地委临海电讯社社长,浙江日报军事报道组、党的生活组、驻甬报道组、美术摄影组组长,政治组主编、群工组副组长、总编辑办公室副主任兼群众工作组版面主编等职。</p> <p class="ql-block">王粒芒表叔与曹鄞雯的结婚照,夫妻俩育有3子1女:宜梁、宜梅、宜格、宜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粒芒表叔与大儿子</span>王宜梁。表叔王粒芒1983年5月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王粒芒一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40余年,积极组织宣传报道,采写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报导文章,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从不向党要名要利,从不为个人、家庭子女谋取私利。离休后,仍关心报社工作,经常为办好党报提出意见和建议。1991年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伯外公王文庆最小的胞弟荩卿,<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献宗,荩卿也</span>沒有留下照片,据说是房子被烧了,荩卿叔外公育有4子4女:长子王镇威、复旦大学毕业;次子王镇星、黄埔军校工兵科;三子王镇东青岛工学院毕业、四子王镇方;大女儿王志秋和二女儿王志秀都是女子师范毕业;三女儿王素若和四女儿王志兴。图为王文庆祖上留下的,“圈椅“,应该是清代的,说不定文庆伯外公四兄弟和妹舜英都坐过。</p> <p class="ql-block">叔外公荩卿的三儿子王镇东夫妇合照,镇东毕业于青岛工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入中国名人录,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程大学给王镇东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叔外公荩卿的四儿子王镇方夫妇合照。王镇方,现年95岁。1949年解放軍二十一军在临海招收干部速成班学员,报名考试被录取,后在黄岩县盐务局、温州市泰顺县商业局、临海杜桥镇西洋乡政府等地上班直至退休,享受离休待遇。</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各位亲人的陪同下去临海市看看,我们先到丽萍姐女婿的工作室看了看,萍姐的女婿是全国有名的油画家和水粉画家,浙江省优秀文艺人才。接着我们又到临海市外公王萼的故居去看看,临海市文旅局通过招标对故居改造,项目建设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改造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1000万元至1200万元,建成后共设置11间高端客房,每间房间每天住宿价格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项目选址于王萼故居,据说是为了更好地保留名人故居历史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此次改造全部由人工完成,该项目预计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丰富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老街新业态,促进临海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丽华、丽容、丽萍三个表姐在外公王萼故居前留影,听女儿说比她上次来已经修好多了,上次完全是一片破败。陪同我们的有三位表姐,萍姐的女儿和女婿,王文庆的曾孙苏小锐,义法哥的女儿和儿子。</p> <p class="ql-block">外公王萼故居显然是已经变成国有资产了,据说很多名人故居都成为国有资产改造使用,但是不改造也许就倒塌了,改造了总是能保护下来。外公南京的别墅变成南京军区领导的房子,真是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事事休。</p> <p class="ql-block">亲人们陪同我们去紫阳街,紫阳街作为“临海市第一古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文化血脉。蜿蜒的江南长城宛如一双臂弯,牢牢将它护在其中。紫阳街成型于唐宋,最大的特点就是至今保持着宋代里坊制格局。“里”,本义为里弄、街巷。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环以高墙使得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都划分界限。</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城紫阳古街,临海古城有“六街九坊三十八巷”之称。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紫阳街内至今还保存着国内最完整的唐宋里坊制格局。</p> <p class="ql-block">北宋年间,宋徽宗主张打破里坊制的格局,增加民间商贸往来,促进经济发展。里坊间的连接被打通,里坊的高墙却在临海被保留了下来。1080米长的紫阳街,每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座坊墙。清河坊、顺政坊、广文坊、悟真坊、永靖坊……在古代,坊墙的作用是非常多的,既是人行道,还可作防火墙。</p> <p class="ql-block">紫阳街处在台州府城的中心地带,临海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台州的府治,作为“C”位的紫阳街,自然 吸引了无数商贾亲贵,成为繁盛一时的“中央大街”。随着城市中心的迁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紫阳街落尽往日繁华,成为了一条铺满风霜的历史文化名街。</p> <p class="ql-block">值得庆幸的是没有随波逐流,紫阳街守住了作为古街“原汁原味”的本质。在紫阳街至今仍住有数万原住民。来到这里,吃的是临海人的家常小吃,听的是正宗临海话,走的是临海人的日常线路。不用费力研究“最地道”旅行攻略,站在街上,感受到的就是当地的临海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中国人民银行在紫阳街上面。</p> <p class="ql-block">別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就是本地居民,也常常把城门口的闲暇时光,换到咖啡店里去打发,百年老建筑也在民宿主人的手里,焕然新生,接过来自五湖四海的行李箱,让每一个人以最放松的姿态感受古城生活的美意。</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纪念馆。走在古街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面青砖砌成的坊墙,坊名早已模糊不清,仅依稀可辨,坊墙上坊名的即地名,这一座永靖坊和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为明历十九年举人吴执御等五人共立,伫立至今,每一座都尽显古意。</p> <p class="ql-block">漫步紫阳街,百年老店会不时进入视线。王天顺马蹄酥店、蔡永利秤店……他们在坚守中创新,仍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街上遗存着不少古建筑,最打眼的是为数众多的古井,大多建于明清两代,数千年的光阴在老街上绵延,数百年的故事在古井边徘徊,视线所及,余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中午丽萍姐的女婿请大家在紫阳街吃了地道的临海风味饭菜,午餐后我们一行人来到龙兴寺,龙兴寺是临海最负盛名的一座古寺,坐落在巾山脚下,毗邻紫阳古街,居于“闹市”却有一份闹中取静的淡然。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不仅在民间有着极高盛誉,而且曾经是台州佛教的官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来龙兴寺,必看的就是千佛塔,它是目前临海现存最为高大的古塔,也是浙江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千佛塔的外壁有一千多块佛像砖,其建筑和雕刻工艺,堪称精美绝伦。站在塔前,抬头仰望着蓝天下的高大塔身,身后是郁郁青山,不远处则是紫阳街的人间烟火,此番风情,直触人心。</p> <p class="ql-block">千佛塔又名多宝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 此塔为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六面七层,中空,每层一门,二层至七层除一门外,面面有龛,每面都是模压烧制的佛像砖贴面,共有佛像1003躯,故名千佛塔。</p> <p class="ql-block">走进龙兴寺里,浮躁的心情便被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抚平。那些升腾在空气里的香烟,穿廊而过的清风,整洁简约的院子,都与过去千百年里一样。聆听着佛法禅音,让人感到慈悲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在江南长城之东,城墙脚下,巾子山麓,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千年佛教古刹。它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龙兴寺入口的牌坊上写着“神龙古刹”便是此意。龙兴寺院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寺院从南向北为中轴线布局,从南到北,分为三个院落式:第一院落式山门、放生池、大殿;第二个院落式千佛塔院;第三院落式楼厢房、斋堂。还有观音殿、鉴真殿、钟楼等。</p> <p class="ql-block">走进寺院山门,弥勒、韦驮,天井放生池,全汉白玉砌成,放生池南、北两侧栽有4棵有100年以上的(其中二棵樟树,二棵银杏)大树,大雄宝殿全堂佛像,全是紫铜塑的主佛三世尊,大殿两旁16罗汉。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极乐净土院内报恩堂坐有从日本国运来的最澄大师、道邃大师的二尊坐像,钟楼的一口钟重达6吨,仿北京法源寺钟制造出来。</p> <p class="ql-block">一座府城、一条老街、穿越千年,说的就是浙江临海的紫阳古街,属于台州府城的悠悠历史便仿佛都凝在古街的檐角瓦上。</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始建于东晋,主要用于军事防御、防洪,历史上多次重建修缮。被古建筑专家誉为“北方长城的蓝本”。</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2012年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22年被国家评为5A级旅游景区,循着城墙徒步,城墙外风景宜人,树木葱郁;西侧是灵江,东侧为新城区,而依山而建的城墙依附山脊和山势,怀抱着的则是老城区,绝对是第一次来台州,了解台州最直观的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城墙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滨江近海,抗倭防洪。明清时期‘期城墙规制特点,更高大、更坚固,敌台、瓮城等构成了完善城防体系。最高落差,将近30米,可想而知在古代,没有任何现代的吊装设备,要建起这么坚固的城墙,是多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由城墙墙体、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护城桥、敌台、马面、垛口、女墙等组成。其中烟霞阁、揽胜门、2号敌台、瓮城,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临海东湖开凿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原为水军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宁四年(1071),经郡守钱暄疏浚拓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1980年按原貌全面整修。东湖总面积为280亩,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50多米,分三大板块,湖东景区由依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碑林组成;湖心景区由湖心亭、半勾亭、逢源亭、樵云阁、樵夫祠遗址组成;后湖景区由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组成。整个园林碧波荡漾,亭台楼榭四立,中悬洲渚,堤隔桥连,九曲栏桥,湖山辉映,春花秋月,芳香四溢。东湖之秀美,清代著名文人俞曲园赞叹为“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p> <p class="ql-block">临海市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浙江省重要的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馆址屡经变迁,现坐落于灵湖景区西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藏文物逾5万件,涵盖青铜、书画、陶瓷、玉器、金银、古籍等,文物收藏量居台州各地之首,在浙江省内地方博物馆中亦居于前列。新馆占地面积28.6亩,总投资1.69亿元,地上建筑面积2.1万㎡,展厅及辅助面积8500㎡。馆内设有历史、翼龙、民俗三个常设陈列和两个临时展厅,是了解临海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翼龙奥秘的较佳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