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对于血脉传承和家族观念向来有一种执念,无论是书香世家、名门望族,还是卑微平凡的布衣贫民,他们都有自己的家族史,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和传承,让后代子孙仔细、反复的品读。耕读传家的家族史,是利于后世言行的“珍宝”。而这些珍宝是“保佑”这个家族子孙后代,继续前行的最宝贵资产。同时,先辈们积德行善的美好懿行也一定会庇荫子嗣后代,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绵延不断、繁衍生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退休后,我有时候会莫名的陷入一种沉思中,我的家族因为没有族史,族人们再多的故事,再不凡的经历,没有人记起,亦没有人提起,如同尘埃埋没于茫茫大地之中,灰飞烟灭,就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世过一样。难道我们普通人没有另外一种存在世上更有意义的活法?是的,一定有别的活法。人固然逃不过命定的生老病死,可精华的思想和精神却能永久存活。对于我们普通人,不用奢求去影响太多的别人,只要能够让自我人生的精华思想和感悟通过家族史这个载体去向自己的后代子孙扩散就行,一代又一代,指引和丰富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完善自我,让他们变得更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我开始动笔记录尘封已久的家族往事,审视自己,追溯不同家族成员在时代洪流中做出的不同选择,由此衍生了不同的命运故事。有些人、事年代久远,只依稀记得零零碎碎的片段。有些人事真真切切,印在我的脑海中,刻在我的生命里。我从封存的回忆碎片中,坚持拼凑出有迹可循的家事。文字表述经过大量、反复修改,努力做到了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尊重历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也许在十几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某个子孙充满好奇心想了解自己来处,可以通过阅读这本家族史与先辈相遇、沟通,它会帮助你寻找到自己血液里流动着怎样的家族基因。先辈就像是你的前世一样,用自己的一生和过往,告诉你一些经验教训,在生活中的挣扎和选择,坚韧向前的努力,让你在历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感受肩上的责任,从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篇 我的祖父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家族较为完整的历史,须从我的祖父辈算起,他们都是土生土长长子县东郭村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子过得清贫平淡,尽管起早贪黑地在土里刨食,却还是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勉强过得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祖父辈兄弟三人,大祖父杜扁则,二祖父杜元则,三祖父杜永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没有见过大祖父,我出生后,风已经在他的坟上吹了很多年。大祖父杜扁则,育有两女,大女儿嫁到高家凹,即杨先福的奶奶。丈夫是个乡村医生,那个年代,乡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懂些医术的人才更是少得可怜,她丈夫是十里八乡争抢的“名医”。二女儿嫁到后辛庄村,生有两男,在家务农。大祖父曾收养过一个男孩叫杜甛则,很早夭折埋在西崖上(后来我三哥杜满昌死后,过继给杜甛则当儿子,也埋在西崖上),五七年大跃进坟被平了,已无法找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祖父杜元则和祖母育有三男一女。长子杜恒顺,我父亲。次子杜太顺。三子杜全顺。一女。我也没见过我的祖父,有关祖父昔日真容相貌、身世、经历和故事一概不知。年幼时,偶尔听父亲不经意讲起过祖父,因为零打碎敲,也很难得有体系。总之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没有远大抱负,也从不好吃懒做,他勤劳耕耘,老实本分,脚踏实地,一生淡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祖父杜永成,是唯一一起生活过的祖父,他仁慈宽厚,与人交往话语不多。中等身材,面孔清癯,爱穿长袍马褂,最引人注目是有一把标志性的花白胡须。他曾当过村长,在村里威望甚高,村里人都尊称他为“老村长”。他有点文化,偶尔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村上唱戏、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都请他写对联或当帐房先生。对于三祖父有件小事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父亲兄弟三个没有分家,三爷爷是一家之主,把持着大家庭所有的吃食,谁需要什么都去他那领。母亲妯娌三人轮流煮饭,一个人一个月。轮到我母亲做饭时,我会抢着帮母亲干活,和面、擀面、炒菜都会。有次盐没了,我便端着碗去三爷爷那儿领盐,只见他把手伸进盐罐子,用三个指头捏了点盐放到我的碗里,在那个依靠干巴巴的黄土地“挤”钱的日子,必须万事节省才行。三祖父去世前几年,给兄弟几个分了家,土地及房屋一分为三,一人一份。作为长子的父亲分到东房,二叔家是西房,三叔家是下院东房。分家后三祖父一直和我们家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安逸平和,在他刚过六十岁的时候因病驾鹤西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时隔久远的照片,再看会变得特别有意味和感人。这是我三祖父杜永成的照片。记忆里他的模样就是这样,穿着干净整洁,平时总是不慌不忙,沉稳柔和。这张有些霉斑、泛黄、破损、模糊的老照片,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以往岁月的认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篇 我的外公外婆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外公外婆过世的早,他们的样貌随着岁月的无情流逝,在我心中变的模糊不清了。只记得他们老宅在王郭村中部,一进三院。上院和中院之间有花墙隔断。中院和下院均属于三外公,三外公大儿子叫索文库,早年参军,随着部队南征北战,经过无数次战争的血雨腥风,立下战功,曾任解放军总后某部副部长。六十年代我去北京开会找过他两次,每次都受到热情的款待。土改时三外公是王郭村重点批斗对象,据说群众纷纷涌上台诉说被剥削被压迫的经历,声泪俱下,“不忘记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口号声此起彼伏,群情激昂,把他吊起来毒打,以解人民群众的心头恨。他被吊打时,情绪崩溃,激动的大喊:“文库儿呀!你在八路军里当大官,怎么你爹要遭这罪”。大家这才知道他有个在部队闹革命的儿,赶紧把他放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有四个舅舅。大舅叫索奎则,住在上院北房。育有两子,一个叫索马则,一个叫索黑旦,均已去世,后人情况不详。二舅叫索仁奎,住在东房。育有两子,老大叫索胖则,老二叫索反清,均在本村务农。三舅和索文库一起参加革命,离家后杳无音讯,可能早已牺牲在战场上。四舅叫索緊奎,住西房,育有一子一女。解放前在长治工作,后回老家。女儿嫁在本村,务农。儿子叫索反则,原在阳泉市工作,退休后返乡和母亲一块生活,九旬老母去世后,他又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大姨嫁在长治县小宋村,全家务农,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大姨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是我二舅和四妗子。我原本是有一张母亲的照片,由于世事动荡,岁月飘零,弄丢了。母亲和舅舅长得很像,看到舅舅,母亲的样貌就会在我脑海中闪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篇 我的父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杜恒顺,温和寡言。他有着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梁,我的长相更多地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他有两任妻子,第一位妻子姓郭,南鮑村人,家里开有油坊和粉坊,是个大户人家,小时我常去油坊院和粉坊院的舅舅家走亲戚。和第一任妻子育有大哥杜俊昌和二哥杜贵昌。第二任妻子姓索,也是我的生母,王郭村人,兄妹六人,排行老三,家里是种地的。我母亲育有三哥杜满昌和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是家里的老大,十几岁就离开家里去王郭村索文相家杂货铺干活,挣钱贴补家里,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解放后,村里成立供销合作社,父亲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他是位聪颖能干而又勤劳质朴的人,做事稳健谨慎,很快成为了供销社负责人,负责所有货品的销售。当时供销合作社是独家经营,是村里人气最兴旺最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供销社销售生产所需的农具、化肥,生活不可缺的食盐、煤油、花布等等。还收购蔴皮等农副产品,并设有磨坊,群众可以将小麦加工成面粉,也可以直接用小麦换面粉。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父亲的职业很让人羡慕。尤其在农村,很受人尊重,年龄大的人见了他叫杜掌柜,年青人见了他叫铺大爹,小孩们见了他叫铺爷爷。1960年前后,父亲因常年忙不赢,很少休息,得了肺结核,提前退休,1962年因病去世,年仅六十八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母亲身材高挑,性格温和,为人伶俐豁达,且有一手好针线活,绣花描鱼,裁剪缝衣,做鞋做袜,织布纺线,农村女子的所有手工无一不会,在村里首屈一指。我记得她做的花兜兜、老虎鞋,非常精致漂亮,堪称工艺品。虽然缠过脚,田间地里的农活都能干,农忙时节间苗、割小麦、割谷子、掰苞米,干起活来不输男人。我在母亲身边长大,记得母亲捎蔴和剥蔴皮特快。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和兴堂妈剥蔴皮,一黑夜两个人各剥一大梱。天黑看不见也不停手,让我点着蔴杆照明,她们继续剥,直到全部剥完才肯去睡觉。父亲常年在供销社忙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家里的事情全由母亲一个来操持。母亲不但要赡养老人(三爷爷),还要尽心尽力照顾我们四个孩子。对待我们兄弟四个历来一视同仁,无论什么好吃的,从来都是平分,没有过偏一个向一个的习惯,外人根本看不出大哥、二哥不是亲生的。和妯娌也能和睦相处,母亲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能干人,是持家的好手。后来三哥突然生病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白发人送黑发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摧残母亲本来就羸弱的身体,1952年只有四十九岁,便走完了她的一生。我想如果没有哥哥的事情,或许她可以长寿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里苍老的老人是我的父亲杜恒顺。看到这张有些陈旧老照片那一刻,离世的父亲好像活生生就在眼前,过去的记忆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来了,往事历历在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篇 我的二爸、三爸和姑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二爸杜太顺,聪明能干,是个磨粉养猪的好把式。只育有一子,叫杜银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杜银昌1922年生,年轻时候参加过“临汾战役”,负伤致残,是名伤残退役军人,老党员,当过村干部。1992年死于癌症。杜银昌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后郭村人,去世时无子女。第二任妻子叫芦巧则,宋村人,爽朗健谈,颇有头脑,是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能人,里里外外一把手,五十年代当过东郭村村委常委。改革开放后,她紧跟时代潮流,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人很豁达,谁要是囊中羞涩,允许赊账,等有了钱再还。有的人欠钱几年不还,索性不要了。她是目前家族长寿第一人,享年八十三岁,去世的很安详,晚上还在看人打牌,次日早上就叫不开门,没遭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杜银昌和芦巧则育有两女两男,长女杜英则、次女杜梅英、长子杜海水、次子杜宏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长女杜英则嫁在本村,丈夫叫杜晚鱼,均务农。十几年前我二儿媳牟素霞介绍他们夫妻俩在长治市工行西办家属院看大门。两口子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热情有礼,住户都很满意,现在已是四代同堂。次女杜梅英从小过继给她大姨当闺女,嫁到了东大关,丈夫叫温培堂,聪明机灵。俩人原来都是民办教师,因超生被解除公职,后在长治市某单位当电工,有职称。他们育有一女一男,都在长治市金融单位工作,均有后代。长子杜海水任过本村的党支部书记,育有二女一男,早已当了爷爷。次子杜宏伟中学毕业想上长治市体校,当时需要交三千五百元学杂费。杜银昌夫妻无力支付这笔费用,他们进城找到我,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小时候我怎么看你来着,掂量着办吧”。无奈,我设法弄了五千元,孩子这才上了长治体校。毕业后,宏伟分配到长子县体委工作,改革开放后“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妻子红霞,本县城关人。两人育有二女,都在上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爸杜全顺,一辈子务农,以磨粉喂猪为生。生有一女杜贵花,嫁到长治县东下河村,丈夫务农,兼职做木匠。孩子在煤矿上班,日子过得还很不错,早已当了爷爷奶奶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姑姑嫁在本村,姑夫是个阴阳先生。在农村,阴阳先生很重要,村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寻求阴阳先生的指导。给坟地看看风水,盖房子下个锣盘,定个方位,红白喜做个法事,算算命什么的。姑姑生有二男,大儿子叫憨则,小儿子叫天成。姑姑自幼身体不好,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因病早逝。去世之后,我父母把她大儿子收留在身边,孩子一只眼有点毛病,婚姻大事一直没有着落。河南发大水那年,父亲收养了一个从河南逃荒过来的姑娘,和憨则结了婚。憨哥在本村供销社工作过几年,后务农。他生有一女一男。女儿叫秋梅,嫁给王郭村的刘瑞,在壶关县任过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现全家仍在壶关居住,其子女也在该县工作。儿子叫秋玉,跟他爷爷学过阴阳,在壶关县工作过几年,后在长治市人民医院家属院看了几年门房,现回村。他育有一女一男,女儿在太原经商,儿子任村委副主任。姑姑二儿子天成,在姑姑死后,被孩子的亲姑姑抱养,改姓吴。解放后,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嫌自家姑姑家成分不好,更名改姓叫金平。后在平顺县粮食局任副局长。退体后定居在长治市西街,通过自学,考取医师证,开了一间诊所。他爱人是西街的回民,子女们也都在市内工作,生活过得比较富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二爸的孩子杜银昌和其妻芦巧则的照片。我叫他(她)银哥,银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我的哥哥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哥杜俊昌,妻姓罗,南鮑村窑上人。二人育有一女一子,女儿叫杜海鱼,儿子叫杜海玉。大哥身材板正,长得英气,面相威严。曾在王郭村供销社工作,后到长治县荫城镇和东郭村的杜海成、贤村的宋智慧等人合办过百货商店。1950年因患肺结核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女儿杜海鱼,十来岁因病夭折。儿子杜海玉,在村务农,妻子南鲍村人,二人育有一女二男,都已成家立业,且已当上爷爷奶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二哥杜贵昌,1919年生,妻子姓胡,下霍村人,和原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是叔伯姐弟。二人育有一男三女。二哥不苟言笑,老是一副严肃的神情。他左眼的黑眼球有玻璃花,是先天性白内障。二哥思想要求进步,很早就是地下党员,经常推着独轮车冒死去沁源县为党运送物资和传递情报。解放后任村主任兼村党支部书记,还当过村上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1995年去世,享年77岁。二嫂1992年去世,享年72岁。长女杜双鱼嫁在宋村,儿女双全,她已去世多年。二女杜变鱼嫁在本村,她儿子现为村委副主任。三女杜翠鱼嫁在王内庄,儿女双全,经商。儿子叫杜海清,在家务农。二哥还领养过一个孙子叫糞孩,尚未成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哥杜满昌,1931年生。个性活泼开朗,兄弟四个数他最英俊,浓眉大眼,五官棱角分明,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村里没有学校,三哥在该上学的年纪没能正常入校读书,后来在酒村天主教堂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上了没多久就能识文断字。他天资聪明,做事专注,带我们做工艺,常常因沉浸于钻研工艺而忘记吃饭、上厕所,需要旁人来催促,周围人都说他前途无量。成年后,家里给他说了个东王堡村的漂亮姑娘,女方家收了彩礼,家里打算秋后办婚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晚上吃饭还好好的,次日早上人就没了,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得了什么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三哥去世后,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生了大病,自觉时日不多,想赶紧让我娶妻生子,生怕见不上我的媳妇,动员全家为我张罗。解放后,我四舅从老宅迁出,住进了另一幢深宅大院的上院北房。上下院之间有个过亭户叫刘二秃,领养了妻姐的女儿,叫反梅。我去四舅家走亲戚,她好像预先知道我去舅舅家似的,每次都能碰到她,感觉她对我有些好感。四妗看我们郎才女貌,就从中撮合,开始发展很顺利,等到要定亲,她养父刘二秃嫌我家穷,弟兄多,房子少。我很生气,心里暗想:你家嫌贫爱富,我还不稀罕呢。今后一定混出个人样,让你们看看。为了避免和她碰面尴尬,从此我去四舅家都是绕大圈走,不过她家门口。真是冤家路窄,反梅后来嫁到我村冯姓人家。周末我从长治回家,她家是必经之路。我也很倔,为了不从她家门口过,宁可多走些路,绕羊肠小道回家。这样家里孩子们就不能在村口等我,只能在自家“窑脑上”(房后土坡上)迎我。1957年大跃进,村上办了缝纫社,反梅和我妻子李香凤一同被挑选上,工作中俩人还成了好朋友,经常来往。我家从村里搬到长治,后又搬到晋城,她都会以妻子朋友的名义到家里玩,我和她没正式说过一句话。俗话说“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大哥、大嫂,二哥,二嫂的照片,这些照片虽然经过多年岁月的浸润,依然能让我们直观看到他们的样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篇 我的妻子李香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妻子李香凤,1936年农历正月初十生,长子县宋村乡宋村人,因母亲早逝,兄妹多,岳父重男轻女等因素,她没有读过书,上过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和李香凤的结合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典型。我和反梅婚事没成,母亲有些着急,托芦巧则嫂子给我介绍对象。嫂子说宋村有个姑娘叫李香凤,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撮合我们见面。第一次见面是借村里唱戏,在路上碰了一面,彼此没说话,印象不深。第二次见面,是去南漳领结婚证,中午在她亲戚家吃饭,期间炉火烧的不旺,怎么吹也不起锅。只见她起身去院子里拾了块劈柴,把劈柴斜立在墙面,用力跺了几脚然后捡起碎劈柴添进炉子里,炉火很快旺了。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动作,把我都看呆了,她办事果断,落落大方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那个画面在我脑海里仍然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结婚后我们住在老院过亭,上下院住着好几户,人多嘴杂,老闹不痛快。我便提出搬到村西的粉坊院住,可以避免是非,只是那边的房子是土坯房,年久老化,每当烧火做饭,烟尘弥漫整个房间,光线不好,通风不良,让人感觉在黑暗之中,围墙也有部分垮塌。我当时在长治地委工作,父亲吃住都在供销社,家里只剩她一人,我担心她住在破旧偏僻的粉坊院会害怕,不习惯。谁知道香凤不仅没事,还把日子过起来了,烧火做饭、刷锅洗碗、里拾外晒、担水劈柴、制衣做鞋、养猪喂鸡,每天忙的像个陀螺似的,把家和老人孩子打理的井井有条。她没有读过书,一生就是种地、看娃、上班、操持家务,这就是她的人生全部。可她身上却凝聚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很多优点:贤惠、勤俭、能吃苦、孝顺、质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嫁到我家时间不长就加入了农业社,那时候队里按照人口分粮食,工分折算钱,如果不够拿粮食的钱,是要拿钱补起来的。于是她拼命多挣工分,每天起早贪黑下地干活,推独轮车,挑担子,锄谷间苗都在行。再能干,毕竟带着几个孩子上工,也是力不从心,秋后工分不够,只能交钱买粮。她是“上地勤奋劳动受表扬,秋后分粮交钱挨批评”。白天干完农活,晚上还要照顾老人孩子。随着孩子陆续出生,家务活越来越多,身边急需一个帮手。东院师反锁的姐姐双莲看香凤实在太辛苦,动了恻隐之心,主动提出帮忙照看孩子,解了燃眉之急。双莲还未出阁,没有婆家管束,有时看天色晚了,干脆住在家里和香凤做伴。后来村里办了个缝纫社,合作社很重视,从村里挑选精明能干的妇女到社里工作。李香凤、刘反梅和魏兰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她很珍惜这次宝贵的工作机会,和师傅认真学习裁剪,刚开始,主要缝制一些简单的直缝物件,随着技艺的熟练,能够自己裁剪并缝制成衣。她们三个都很努力,把这个缝纫社搞得很不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香凤特别吃苦耐劳,1965年家里想重修房子,我在长治木材公司买了十五根枔条,托人捎话给她。第二天她就自己拉着平车到长治找我,我和她费了很大力气把十五根木料装上车,固定住。然后她独自一人把满满一车木材硬是拉回了家,看着她的背影,我是既心疼,又佩服她的吃苦耐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香凤深谙夫妻相处之道,对我极其尊重爱护。我是家里百事不管的"甩手掌柜",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很少顾及琐碎难缠的家务事,她从没有因为家务事与我针锋相对过、争吵过。我在长治上学和工作期间,每次回到家她总是忙东忙西做我喜欢吃的饭菜,临走还要带上自己制做的咸菜,小吃。怕我坐学校的硬板凳硌得慌,专门给我缝制厚厚的棉花垫,这成为同学们调侃我的材料。1960年我刚参加工作,被地委抽调到沁源搞“四清”运动,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家家严重缺粮,大部分人都饿肚皮,吃个窝头就像过年一样。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各地在搞瓜菜代,就是用菜代替粮食。运动中间我抽空回了趟家,香凤还给我留了两个大队分的“淀粉窝头”(玉米轴或玉米皮打碎经过沉淀后,用淀粉泥蒸的窝头),我知道这两个窝头是她和孩子们从自己嘴里省下来的,她总是把家里最好的留给我,这份深情,让我感动至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很不容易。香凤从没在我面前抱怨过,也从没表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她就像风雨里那棵屹立不倒的大树,为孩子们遮风挡雨,让我安心在外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特别勤俭持家,1969年冬天,我花了24块钱给海平买了件很时髦洋气的小军大衣。她不知道叨叨了我多少遍,说我不该花这冤枉钱,那是一个人半个多月工资,可以买好多生活日用品。其实那件军大衣海平穿小了,又给宏刚穿,挺划算的,够本了。香凤到长治工作后,一家人终于团聚,家也随即搬到长治地委东院。她和孩子在老家受了罪,既然进了城,我就想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冬天我弄了个铁炉子,不烧煤,只烧炭,连着两次烧断炉条,家里是变暖和了,香凤却不开心,嫌我太浪费。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家从长治搬到晋城,又从晋城搬回长治。每次搬家家俱和电器都舍不得扔,不是用原来的,就是用孩子们淘汰下来的,能省则省。如:西冷冰箱、大立柜是宏斌淘汰下来的,海棠双桶洗衣机是海平淘汰下来的,衣架,写字台是宏刚淘汰下来的,折叠沙发床和放在老家的双人床都是叫人用旧木料手工做的。退休回到长治,才狠狠心买了一套布艺沙发和一张双人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很孝敬老人,我父亲病退回家后,她一边经管上学的儿女,一边经管着父亲的吃喝拉撒,替我尽孝道。期间她多次表示自己会悉心照顾公公的,不让我请假,怕影响工作。我们搬到磨粉院后,距离三爸家很近,三爸唯一的姑娘嫁到长治县,也指望不上。三爸把我们当成自家儿子和儿媳,经常过去帮忙照看孩子。我们也把他当做自家老人,香凤常给他添补衣裤鞋袜。知道他喜欢喝点小酒,经常买点酒。三爸上了年纪后,老便秘,村里医疗条件差,没有药店,也没有医生。有时候看他因便秘实在痛苦不堪,香凤就用手帮他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惜子如命。从海斌,海萍,宏斌,再到宏刚,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把四个子女拉扯长大不容易,又一个个帮他们成家立业,看他们结婚生子。老天助力,孙子杜亮,彭鵬,杜剑,杜禹辰先后出生,见到孙子们,总是一副宠溺的笑脸。本该颐养天年,她不但没有歇下担子,反而义无反顾地接过照顾孙子的重责。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她找了工作,四十多岁就提前退休,变成了孙子们的专职“保姆”。对待孙子们比儿女更宽厚,简直是溺爱,他们犯了错误,她经常“视而不见”地让它过去。为照顾孙子们吃喝拉撒,常常忙碌到家里最后一个上床休息。她管在长治还是去晋城,都要把孙子带在身边,视若珍宝,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身边孙子越多越高兴,看着孙子健康成长,我们老俩打心眼里感到幸福。李香凤嫁给我,贡献远不止这些,最大的贡献是她为这个家生育了四个优秀的儿女,还严格把关,积极协助儿女找了三个好儿媳和一个好女婿。2005年毫无预兆李香凤突发脑出血去世,享年69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俩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一穷二白,到衣食无忧、儿孙绕膝。日子虽比较平淡,但过得舒心、温馨。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忙碌奔波,恩恩爱爱,即使有点小纷争,刚冒起点小火苗,她便立即熄灭,巧妙地用自己的温柔化解家庭的纷争和矛盾。现在回味过往,甜酸苦辣,真是一种享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和香凤的合影,时间一去不复返了,她也走了很多年。好在,有这些照片。从这些相片中,可以了解到她中年时期的面貌和当时的家庭生活状况,把当时的美好经历记录下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妻子香凤在老家和缝纫社期间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七篇 李香凤的娘家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岳父叫李喜则,不多主事,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解放前开过糖坊,土改时期,不幸被划成“富农”,戴高帽子被押在街上“游街示众”。岳母在家管事,村民对她意见大,批斗时坐过“圪针车”(就是将圪针堆成一堆,将人抬上去,牲口栓上跑),受到不小的冲击,郁郁寡欢,三十多岁就去世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岳父兄弟三个,他排行老三。他大哥育有一子,叫李茂,在家务农,已去世,子女都成家立业。他二哥育有一女一子。女儿叫李改则,嫁给本村赵长恩。女婿赵长恩原在长治地区公安处工作,后任长子县公安局局长,老党员。他们育有二子四女,大儿子赵和平在长子县工业局工作。二儿子赵清平在县民政局工作。大女儿赵梅则在县城工作,女婿在城关派出所任所长。二女儿赵梅春在阳泉工作。三女儿赵素梅,女儿女婿均在长治工作。四女儿赵小梅。他二哥家儿子李改明在村务农,子女也都已成家立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香凤兄妹四人,她排行老二。大哥叫李先智,曾经参加过革命解放战争,在战斗中负过伤,以伤残军人的身份光荣退役。妻子本村官道人,淳朴善良,精明能干,勤俭持家。虽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小脚妇女,却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孝敬老人,友爱邻里,是全家人的主心骨。两人育有三男一女,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富足,但却也过得和睦,踏实而温馨。他们大儿子叫李书堂,在家务农,育有一男一女。男孩在晋城某煤矿工作,女儿嫁到榆次,开了个美发店,经营有方,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都是儿女双全,人丁兴旺。女儿李翠萍,嫁到东郭,在家务农。女婿杜小堂,2005年因病去世。两人育有一女二男,翠萍女儿叫杜娟,原在高平唐安操丝厂工作,该厂破产后失业在家,后嫁到宋村,丈夫芦玉惠,当兵复员后在长治打工,两人育有一子叫芦兴元,是在读大学生。翠萍大儿子叫杜鹏军,和妻子自谋职业,生有一女,已上学。翠萍二儿子叫杜亚军,在县融汇银行工作,妻子在长子县教书,生有一子已上学,成绩优秀。先智二儿子李书斌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务农。俩人育有一男一女,都已成已家立业,生儿育女。先智小儿子李文斌在县农商行工作,妻子务农,俩人育有一男一女,都已成家生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香凤弟弟李承先,早年在部队当兵,复员后在太原江阳化工厂,之后调到河北某兵工厂,1985年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后,从河北调到晋城市劳动局,妻子宋安荣在晋城市外贸局工作。他们大儿子李宏伟在市食品公司,大儿媳王谨从濒临倒闭的高平丝织厂调到市农行。二儿子李建伟当兵复员后在市工商银行工作,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去日本读研。女儿李丽丽,在晋城市中国银行工作,女婿当兵转业后分配到市司法局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李香凤最小的妹妹因下雨房屋坍塌而丧命,死时也就十来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香凤的父亲,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香凤的娘家人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庭成员不同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八篇 大儿子杜海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儿子杜海斌生于1955年7月27日阴历六月初九,他的降生,让我们这个小家充满了甜蜜与温馨,全家都十分疼爱他。海斌小的时候,肉乎乎、粉嘟嘟特别可爱。有段时间,海斌晚上睡觉特别容易惊醒,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这搞得初为人母的香凤手忙脚乱,为了让孩子睡的踏实,索性点着煤油灯,边抱着海斌,边做针线活。海斌从呱呱坠地、嗷嗷待哺、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每一个成长阶段,香凤都倾注了大量的母爱,付出很多心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海斌儿时是在农村长大的,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游戏,最大事项就是“玩”,田野、土岗、小河边等便成为他们的乐园。夏天,他会带着弟弟妹妹打杏。杏还没成熟,就惦记上了,够不着,海斌就随手捡块石头、土块对准目标打,杏子打下来了,谁抢到就是谁的。在衣服上擦拭几下,就咬着吃,酸酸的,那可是美极了。冬天,海斌还会带着弟弟妹妹逮家雀,找个旧笸箩,支个小棍,然后在棍上栓根线,最后在棍周围撒些粮食以招引家雀的注意。等到它们进入笸箩里吃的正带劲儿的时候,一拉那线就扣住家雀了。然后就地取材生火,在火堆里烤着吃,烤熟兄妹几个就迫不及待徒手撕下家雀肉和内脏吃,外焦里嫩,美味得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海斌上学后,不论在东郭还是在王郭上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他十多岁已经很懂事自立,能担当起家庭一些重任。当时我在市里工作,家里的农活就落在香凤身上,一年下来,一个人的劳动力加上孩子们的牵绊,工分还是挣不够。村里通知必须第二天交钱补齐,才能分得到一年的口粮,不然全家都要挨饿。迫不得已,香凤只能打发海斌找我拿钱,海斌在学校请好假,赶紧骑上自行车去市里找我。村里距离市里大概二十公里的路程,他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香凤一万个不放心,走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不识路,要有礼貌问人怎么走”,“有打劫的,就说你哥或你爸在后面,马上就过来”,“上、下大坡一定要小心”……就怕孩子万一有个闪失。海斌虽然内心有些胆怯,也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家搬到长治后,他在长治市友谊学校上了几个月课,那时还是农村户口,升学需要指标。同事宋军转让给我一个中专指标,海斌这才上了晋东南工业技术学校。到校后,海斌一如既往表现优秀,品学兼优,屡受表彰,还是该校小有名气的篮球队员。他投篮很准,估计和小时候打杏有关系,投篮和打杏都是讲究感觉、精准度的技术活。有次在劳动中他不小心跌伤了手腕,本着“轻伤不下火线”,也没有请假休息。他从学校回家我才发现他手肿的老高,赶紧带他去和平医院找骨科名医雷云山检查,说是“骨折错位”。医生当即叫了两个年轻力壮的助手,在X光下把错骨拉开,重新捺正、复位。整个医治过程惊心动魄,两个助手累的额头冒汗,喘着粗气。骨折复位很疼,他硬是一声没吭,咬牙坚持,展现出超强的自制力。1974年9月工技学校毕业,分到晋东南地区工程机械配件厂(当时的厂革委会主任是我的好友郝瑞云,很放心),每月工资30.5元,30元补贴家用,只给自己留五毛零花钱,就这五毛钱攒来攒去最后还是全归大家使用了。作为老大的海斌孝顺懂事,在兄弟姊妹间起到了带头作用。我在“清查四人帮”学习班期间,海斌刚从北京出差回来,就带着衣服和食物去看我,也不害怕受到牵连。因隔离审查,带来的东西要被检查,我们连面也没见上。等通知我去拿东西,才知道海斌来过了,心里感到很温暖激动。还有香凤去世后,我被打击的整个人都是懵的,后事都是他在张罗操办。那些年重要节日都是他召集几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尤其一年仅有一次的初一年餐和我的生日,更是早早预订档次高的饭店,饭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还要有鲍鱼,海参等名贵食材。有一年他去西安过节,临走还不忘给长治的家人定餐。这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一家人还在一起共享了天伦之乐。他虽然是个男孩,可是很细心体贴,年年和宏斌陪我去清华厂体检,因那体检项目全。我有个大灾小难,他比谁都着急,赶紧和宏斌带我去医院检查、治疗。家里的大事小事,有他们哥俩在,我啥也不用操心。海斌不仅对我好,对弟弟妹妹成长、生活、工作、子女就业等方方面面也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宏刚在航校上学时,海斌怕他出门在外缺钱花,给他寄过自己攒的几百块钱。自己有能力了,又劳神费力给他们亲戚安排工作,逢年过节,小儿子宏刚远在外地,他总要打电话关心他们的近况,问候他们是否回家。有时候照顾我的杜娟回家,他知道我不会做饭,就在饭店买些我喜欢吃的或让秀平用心给我做些可口的饭菜送过来。他一直把我放在心上,把亲情放在首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海斌在晋东南地区工程机械配件厂任过会计,团支部书记和工会副主席。后经商业、重工两局领导多次协商于1983年将海斌调到地区食品公司,任财务副科长。1985年市管县后,又任长治市食品公司财务副科长。1987年3月被市财政局选调到该局工作,后让他去新组建成立的市信托投资公司当财务科长。2002年6月被市委调到长治市城市信用社,后更名为长治市商业银行,任命为纪检书记,工会主席,2005年6月7月被山西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二等功,2010年经中国银监会审核批准,当选长治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么优秀的儿子,二十几岁个人问题一直没有着落,每天就知道上班,下班,两点一线,生活圈子太窄,接触优秀异性的机会少,我和香凤为此忧心忡忡,四处托人介绍。1980年我同学申乃毅说和平医院有个姑娘各方面条件不错,我和她妈第二天一早就着急忙慌赶到医院,一见面感觉不是理想的儿媳妇。却无意中看上了另一个清纯白净的小护士,长的眉清目秀,端庄秀丽。香凤心里喜欢的不行,主动过去和她搭话,一问才知道,她叫刘秀平,长子西关人。香凤怕夜长梦多,次日一早坐车到了长子县,通过熟人杨长群摸索着找到了刘秀平家。和她妈一见如故,感觉很投缘,老姐俩唠的可开心了,临走她妈死活不让走,非要留香凤住下。两家都满意,这婚事成了一半,紧接着让两个年轻人见面,两人一见面彼此都有好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了解,更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相伴一生,相守一辈子的人,儿子的婚姻大事就成了。这叫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刘秀平嫁到我们家后,我发现她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一是她很有责任心、做事特别认真。从晋东南卫校毕业分到和平医院神经科后,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做好每一件事,以暖心暖言为病人排忧解难,是个敬业的好护士。护士工作累,一天下来,两条腿累的都有些浮肿。生了亮亮后,不想让她吃苦,通过韩恩俊校长把她调入晋东南会校当了校医。到了会校虽然工作量不大,但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没有放松,认认真真,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迟到早退。她的认真还体现在陪我打麻将和送礼物上,每到周末,秀平一定会按时陪我打麻将,从不迟到。重大节日、我的生日、出去旅游,她和海斌一定会精心准备礼物送我惊喜,红酒、茶叶、水果、老板椅、衣服、麻将桌......源源不断。二是她为人正直本分,明事理。做人低调,海斌当了领导以后,有陌生人要去家里,不问个清红皂白是不让进门的,谨言慎行。三是正宗的贤妻良母。把生活重心都放到了照顾家庭和孩子身上,饭菜可口,窗明几净,倾力支持海斌的工作,全心全意疼爱孩子,海斌和杜亮事业成功有她很大的功劳,夫妻俩用心经营着小家庭。四是生了个优秀的好孙子杜亮。杜亮这孩子从小就争气,善于思考,有股“打破沙窝问到底”的专研精神,常常解剖玩具和小电器,主动探究里面的奥秘。在学习上,踏实勤奋,积极上进,经常受到表扬。从长治十中,长治二中,西安科技大学,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再到陕西省中国银行,以至全家三口到澳大利亚定居,都是凭着勤奋努力,真才实学考出来的。他也成为我杜氏家族学历最高和出国定居的第一人。杜亮还特别孝顺,每个礼拜固定时间点都要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基本形成规律。他看见我用稿纸写回忆录,觉得太费劲,特意从西安给我买了一台电脑,还带“汉字板”(手写汉字)方便不会拼音的我使用。刚开始我不会操作电脑,他就耐心的一点点教我。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他通过视频告诉我如何解决,帮助我写完这本书。他爱人叫郭玉婷,延安人,是他大学同学,品学兼优,党员。两个人育有两个孩子,老大叫杜林峰,男,属虎,2010年6月26日(农历五月十五)在陕西西安出生,在西安上学时被称为“学霸”,经常受表彰,每学期都获得大奖。他去了墨尔本更是佼佼者,2023年参加澳洲全国机器人比赛获奬,並让他出国参加世界比赛,他放弃没去。这孩子和他爸一样,爱学习,不善于表达。老二杜青峰,男,属鼠,2020年7月3日(农历五月十三)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郭玉婷把两个孩子培养的也都十分优秀出色,两个孩子自信阳光,积极向上,孩子们生活的如此幸福美满,我感到很高兴骄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儿子杜海斌从农村娃到成家立业,再到走上领导岗位的蜕变之路</b>。<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大儿媳年轻时候的照片,五官精致,清新自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照片记录了大孙子杜亮成长岁月的瞬间,依旧能记得每一张照片的背后故事,照片不仅是光影的美,更是过去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儿子一家三口,翻看这些老照片,回忆一下拉回到许多年前在地委大院那些快乐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杜海斌、刘秀平夫妻和儿子杜亮、儿媳郭玉婷、大孙子杜林峰的合影,由三口之家变成六口之家,一家人整整齐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大孙子一家四口在澳大利亚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九篇 女儿杜海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5月9日农历四月十四日杜海萍出生。家族一直男孩多,女孩少,所以非常期盼能有个女儿,她的到来算是天公作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海平从小就伶俐懂事,爱劳动,体谅人。她三、四岁的时候,我一回家她就知道从我口袋里掏脏手绢去洗,可招人疼爱了。那时香凤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搂柴烧火、推碾围磨、扫地扫院,抬水洗衣这些家务活需要孩子们帮着干。海斌比她大五岁,她和哥哥平分这些活。宏斌比她小三岁,却不舍得给弟弟派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中学刚毕业,我当时正在沁水县修张峰水库,家里有急事让她找我,张峰水库不通班车,我来回都是搭顺车。从没出过远门的她,孤身一人,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很远的山路,找到在山沟沟里的我。当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同事们也很吃惊,夸这闺女有闯劲,也能吃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参加工作,分到长子县农业银行田良营业所,营业所和税务所在一个院。我送她去报到的时候,看到那里条件很艰苦,特别心疼。过了一段时间我不放心,又去看她,问她生活怎么样,她乐呵呵的说:“挺好,挺好”,在那一待就是几年,一点抱怨都没有。后因工作表现良好,业务能力突出,调到县农行搞财务工作,常常代表县银行去地区和省里参加技术比武竞赛,每次都能获奖。1982年王建忠任晋东南地区农行行长,很欣赏她的能力,将她调入地区农行。1985年撒消地委,行署改为市管县后,分到了长治市农行,1996年组建农业发展银行,她被选到发行,在办公室工作,直到2016年10月退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活泼开朗,乐观友善,为人处事圆融灵活,家人和朋友都很信赖和认可她,人气极高。她爱交朋友,在老家上学时有海莲,玉萍等,到了长治上学有亚玲,树珍等,到了工作单位有郝克勤,范艳玲等,她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她尊重、包容、理解不同个性的家庭成员,和嫂嫂、弟媳相处的就像亲姐妹,有了事情会一起商量 ,有了问题会一起解决 ,互相帮衬。她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更是无可挑剔,啥事都替我们想着。过年给我们买新衣服、拆洗棉被褥、有病忙前跑后伺候我们。现在我睡的床上光褥子就铺了三个,为我挑选最好的新疆棉花做被子,名副其实贴心“小棉祅”。自己的小家她也是用心经营,包揽了一日三餐,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在她经营下,一家人其乐融融,蒸蒸日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她对生活充满诚意和热情,活力四射,工作之余特别喜欢运动,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打太极。羽毛球、网球、乒乓球都是一把好手,多次代表市里参加全省、全国比赛,拿过不少奖项。退休后,机关还邀请她参加训练,去省里参加比赛。她爱好广泛,还喜欢唱歌,跳舞,样样在行,生活的健康快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海平的个人问题也很曲折,因为在县里工作,家里怕她回不来市里,不让她在当地找,干予太多,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1984年经人介绍,相亲遇到了一表人才的彭起顺。彭起顺是山西大学毕业计算机系毕业,原来在潞城山西化肥厂工作,结婚后调到晋东南地区人民银行。女婿是个文化人,喜欢读书,也崇尚读书,发表过多篇论文,髙级工程师。工作能力很强,无论在哪个科室任职都能胜任,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他知识面广,擅长诗词歌赋,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他还是一位好丈夫,重视家庭生活,到点就准时回家。不喜欢交际应酬,不贪婪饭局酒局,一心扑在家庭。懂得和异性保持距离,一心忠于自己的妻子。他还是一位好女婿,因公出省或出国回来总要给我们带点礼物。知道我喜欢打麻将,为了让我放松,节假日风雨无阻地过来陪我玩麻将。去洗澡,怕澡堂子水多地滑,我年纪大容易发生危险,陪着我,这样的女婿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彭鹏1985年12月15日出生,他的性格更多承袭了母亲海平,机灵活泼,聪明热情,两岁多,带他从长治去晋城,路上跑的汽车都能叫出牌子。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银行录取,现任长治市人民银行某支行行长。他也是单位文体活动的骨干,多次参加省赛并获奖。受父母的熏陶影响,特别孝顺,上班第一次发工资就给我买了一台小灵通手机。看我家电视落伍,又给我换了一台液晶平板电视,安装调试好才走。他调到武乡工作后,常买些武乡特产枣糕、梅杏、小米、猪头肉、烧饼和辣椒酱,分给大家。並多次和我讲,我小时候常坐你的车。现在我有车啦,你什么时候用?一定随叫随到,绝不含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他娶了一个温柔贤惠,漂亮大方的孙媳妇,叫刘倩,在本市金融单位工作。2014年4月11日重孙女彭紫熙出生。这个孩子活泼外向,思维敏捷,天赋很高。刚出月子就能咿咿呀呀和大人唠嗑,一岁多点能轻松背下三字经,还有一些古诗词,记忆力超强,现已上学。2019年4月5日彭楚画出生,她的个性和姐姐截然相反,平和而安静,能独自玩耍,心中有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彭鹏在运动场上矫健身姿,奋勇争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女儿一家不同年代拍摄的家庭照片,记录着岁月中一个个珍贵的瞬间,承载着一家人的亲情和幸福,也折射出一家人在时代中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篇 次子杜宏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10月16日杜宏斌出生,他排行老三,做为中间孩子的他,没有哥哥姐姐先到先得,受宠爱。宏刚出生后,我们的重心随之转移,愈发无暇顾及他。再加上宏斌性格腼腆内向,自尊心强,有想法也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家长的目光很难聚集在他身上,容易被忽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有次香凤给宏刚喂奶,宏斌骑着枕头在炕上玩,眼睛直勾勾盯着宏刚吃奶,香凤看他垂涎欲滴的样子,问他:“给你也吃口”。他立马跑开,羞涩的说:“我不吃”。一会忍不住又凑过来,可怜巴巴对香凤说:“娘,让我摸摸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长期在长治工作,很少有机会与儿子共同生活。赶上学校放假,我特意接他到长治住几天。晚上我们爷俩挤在一张床上,生怕他掉下床,让他睡里边。他因为畏惧我,半夜想尿尿,也不敢和我说。在我那住了一个礼拜,尿了一个礼拜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家从东郭村搬到长治市,他转入友谊小学上学。那个年代城乡差距很大,城里人吃的是商品粮。我们家里是农村户口,吃的是议价粮,生活窘困。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天生有一种优越感,有次他借同学转笔刀,用完好心吹吹笔屑,同学赶紧制止:“别吹,吹锈了”,不屑傲慢的语气让他不知所措。他还遭遇过小学班长霸凌,那个班长有点小权利,行事作风特别嚣张,以管理纪律为由,动辄就对同学拳脚相向,甚至用鞋底顺着扇每个男同学的脸。扇到了宏斌这,他虽然个子矮,打不赢班长,也不想被他侮辱,和班长对打。后来,年少无助的他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香凤,香凤便带着他去学校找班主任说理。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课程也有着天壤之别,很多没学过,每天听老师讲课就像听天书一样,做数学题基本靠猜,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缺少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作业不能及时上交或者应付了事。内心情绪情感都非常丰富的宏斌他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其实家里不曾有人察觉他面临的痛苦、压力和纠结。现在好多农村人到城市里还是一脸的迷茫,更别说当时没有生活阅历的孩子了。有次天都黑了,宏斌还没回家,怕出意外,满地委大院找,也没找见。原来他跑到平房的屋顶上躲起来了,大概屋顶是唯一彻底接纳他而不询问他什么的地方。慢慢他开始消极抵抗学业压力,和一些不良玩伴混在一起,从他们身上寻找安全感和存在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不过在长治一中复读期间,宏斌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深刻在他的心上。开始奋发图强努力拼搏,每晚挑灯夜战到十点半,怕台灯的灯光影响到家人休息,用报纸把灯罩住。早上五点半就轻手轻脚起床看书,顺便闷声不响给宏刚做好小米稠饭,吃完饭,再用自行车驮着他一起去上学,他的刻苦勤奋,静心钻研,没有白费,复读阶段数学成绩逆袭,为后续考进银行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每年过年,孩子们除去买新衣服,领压岁钱,吃好吃的,就是放炮了。哥哥姐姐大了,对放鞭炮没有兴趣,他和宏刚最期待了。每次都是他出去买鞭炮,回来自觉分成两份,然后两个人迫不及待出去放。宏刚不敢自己点鞭炮,又怂又想玩,宏斌就帮他点燃导火索,很迁就宏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孩子多的家庭,都有体会,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有了冲突,每个人下意识都希望父母向着自己,对自己最好,这是人的本性。可站在家长的角度有他们的考量,比如大的应该让着小的等。我常年在外,家事也管得很少,管教孩子的重任自然就压在香凤身上,她一拖四,每天早出晚归,靠上地挣工分补贴家用。上工回来,四张嘴还等着吃饭,晚上还要就着微弱的灯光给孩子们缝补衣服,有时候累得熬不住了就半倚着炕边睡着了。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耐心,对孩子们有时候很严苛,不问青红皂白就揍,尤其对宏斌更是。宏斌和宏刚年龄相近,俩人闹矛盾那是不分休息日的,争执不下,宏刚一哭,就训他,最先退让和服从的总是他。有次我回去,宏斌背着香凤和我告状,说他妈妈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又揍他了。我护子心切,气愤告诉宏斌:“再打你,就用火柱子捅她”,怂恿他和香凤对着干,现在想想怎么能说那么狠的话,很后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他很有主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髙中毕业后遇上就业难,当时我在沁河灌区,正好那儿有几个招工指标,同意给我一个。我把这个好消息赶紧告诉他,谁知原本听话温顺的孩子,突然性格大变,态度非常坚决和我说:“不去,我不想当工人,就要当干部”,心气高。1980年晋东南地区人民银行招人,他参加应聘,顺利被录用,分到市工商银行故县支行,后调回到市内五马支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有了稳定的工作,当了干部,宏斌本来也觉得挺知足。可他天生就不安分,当时正值改革大潮,时常琢磨做点什么才赚钱。想用赚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改善一下家庭生活条件。听说南方的电子表在长治很畅销,就想当倒爷,和朋友去广州碰碰运气。两个人一起凑了700块钱,踏上南去广州的列车进货。生怕钱丢了,把钱缝在内裤里面。到了广州,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两个人从广州淘到了宝,带回当时长治少见的港衫、电子表。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次的倒爷经历对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冲击可想而知,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b>。<b style="font-size:22px;">辛苦挣了点小钱,宏斌又开始“潇洒”起来,到处请人吃饭。送这个一件港衫,那个一块手表,自己所剩无几。小儿子宏刚至今还记得,宏斌先让他挑选的,他从带回来的电子表和港衫里,选了一块长方形金色的电子表,港衫是瘦瘦的,前面有两个兜,还有两个肩带,当年这一身穿出去可是赚足了风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原地区银行副行长田振刚任长治市保险公司经理,他在筹建保险公司时,是从长治市金融系统各个银行选拔人员,宏斌被抽调入该公司,他在公司先后任股长,办公室主任,黎城、襄垣、市高新开发区公司经理,公司业务管理部及团险部经理</b>。<b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负责筹建中国人寿财产保俭公司长治分公司,开局之时,困难重重,一无地方,二无人马,三无经费。宏斌顶住压力,经过一段时间艰辛的努力与准备,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长治分公司正式获批开业。他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地市级专家。现在想幸亏他没去张峰水库,1979年灌区就下马了,他要是去了,现在就是下岗工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他对于自己的婚姻选择上也非常有主见和坚持。他和牟淑霞同一批进银行,一个单位,工作生活中接触频繁,一来二去,这对年轻人相互间产生了好感,成了男女朋友。当时我和他妈都不同意,原因是信仰不同,杜家信马列,牟家信天主,在讲阶级斗争的当下,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我苦口婆心不知说了多少次。香凤痛心疾首不知骂了多少遍,再三阻拦。他就是坚持要结婚,不吵不闹,不顶嘴不发火。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步调一致,生活幸福美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牟树霞是个“爱管闭事”的热心肠,有同事朋友让她给介绍对象,她会很用心,遇到条件相当人选赶紧撮合,据说介绍成了十来对。她善于交际,人脉广,经常有人托她买家具、电器等大件商品,帮忙迁入迁出户口,兑换货币零钱等事情,力所能及的事,她都会倾尽全力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宏斌性格温和善良,出手大方,更是天生的热心肠,亲戚知道他在各行各业都有认识人,凡是沾亲带故来长治办事都找他,他总是乐呵呵应承下来。虽然管的事不一定大,却都是同学、同事、老家人眼里最要紧的事。杜小堂来长治看病,他帮着联系医院住院。杜青贵儿子儿媳出车祸,帮他们联系律师打官司。前几年我有个远方亲戚去找他,说:“我爸病了,想住院,你能不能帮忙联系”。他认为他爸不就是我“叔叔”,再想儿子儿媳这样孝顺,更应该积极帮忙,立即联系好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等他从县里出差回来,买上东西去医院看望时,一见面不认识,一问才知道是我弟亲家。求人办事总会落下很多人情债,他搭上人情也要帮,助人为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宏斌和牟树霞喜欢张罗,善于组织,这几年逢年过节全家团聚,他们精心挑选饭店,给每个人选择可口的饭菜,还会特意给我点个佛跳墙。退休后全家组团出游,2015年去台湾,2016年去海南,2017年去碛口和陕北波浪谷,从行程的制定到缴费出游,一切琐碎事宜都是他俩操办,我落得一身轻松。牟树霞家姐妹兄弟六个,她既不是顶门立户的男孩也不是长姐如母的老大,母亲生病去北京看病都是她张罗,父母亲去世丧事的操办,遗产处置主要也是他俩人张罗。香凤在世时生病住院期间,轮流陪护,去世后丧事处理,也都是他们安排。孝敬长辈、爱护晚辈表现尤为突出。香凤在世时就经常夸奖他俩孝顺,牟树霞姥姥在世时住在南漳村,他俩常去看望。牟树霞姑父癌症术后,也常去医院照顾。我最后一位长辈九十多岁的四妗,住在长子县王郭村,去世前俩人常去看望,有时还给她留些零花钱。对她自己父母,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香凤去世后,对我更不用说了,无时无刻心里不装着我、想着我、关心着我,一天不知打几次电话,每周都要陪我吃一两次饭。常给我买衣裤鞋袜,一买几件,而且都是鄂尔多斯、恒源祥、花花公子、袋鼠、卡洛斯等名牌。有次买了件羊绒上衣,一试不合适,又立即跑到太原换了一件。帽子、围巾、拐杖不知买了多少。梳头的梳子先后买过十来把,最贵的是那把犀牛角梳子花了一千多元。每次出差旅游回来总要给我买些东西,去西欧给我买的德国餐具,去泰国买回来的是塑胶枕头,去日本买回来的是名牌棉鞋,去台湾买的是瑞士手表和台湾手链等。至于客厅、厨房、卫生间的用品,缺啥买啥,从不考虑价钱,不惜代价。我吃的士鸡蛋基本是常年供给。为了让我开心,每逢公休假节日,风雨无阻地过来陪我打麻将。同学、同事、邻居都羡慕我有个孝顺儿子,我说主要是有一个好儿媳,如若不然,儿子也是有心无力。我认为他们是杜氏家族至今为止第一位大孝子、贤儿媳,这样的儿子、儿媳妇你见过几个?起码是全市难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孙子杜剑出生,他从小生的非常漂亮,皮肤白皙,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像从画里走出来的,是个高颜值宝宝。带他出去玩,周围的人都要围过来逗逗他,夸夸他,人见人爱。他常被误认成女孩,老有人说:“这小闺女真切特”,这时他就会露出“小鸡鸡”,反问道:“这是闺女?”这孩子温顺聪明,彬彬有礼,小小的,见人就叫,还能分辫出谁该叫爷爷奶奶,谁该叫叔叔阿姨。多年以后还有人问我:“你那个漂亮的孙子上啥学啦”,“在哪儿工作”,留给别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上小学时,有次他们弟兄几个在楼道里玩,他把旧纸壳点燃了,弄得满楼道满家都是烟。奶奶训他:“谁点的火?”,他毫不惧色的说:“是我来呀,该怎么办吧”。上学时,学习自觉性极强,不用家长督促,自己放学回家就脱了鞋袜,坐在沙发上,主动做作业。从城区一中到长治二中都是一帆风顺,后考入山西医科大,大学毕业后在长治就业,一切都很平稳顺利。杜剑是个对长辈很尊重、孝敬的孩子,而且既细心又耐心,让人喜爱。2023年5月我因病住院,分三次抽过大约三千多毫升的胸腔积液,都是他陪我抽的,並安慰我。怕我上厕所出现危险,每次都陪我去。我出院后每天需要吃十多种药,他予先给我配好,至今一天不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他在太原上学期间还遇到一个好闺女武超,她是山西灵石县人,山大本科毕业,党员,才貌双全,前程看好,目前在长治市金融单位工作。2015年两人结婚生了一个女孩叫杜诗蓉,和杜剑小时候一样安静温顺,不哭不闹,很招人喜欢。不到三周岁就上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也都喜欢她,说:“从没见过这样乖巧可爱,有教养的小朋友。”重孙女也是热心肠,爱管闲事,喜欢帮助其他小朋友吃饭,帮老师管理别的小朋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漂亮的二孙子杜剑成长轨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二儿子,二儿媳从相识相恋到组建幸福家庭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一篇 小儿子杜宏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7年6月1日最小的儿子杜宏刚出生。当时,长治市正处于“文革”武斗中,仿若战争爆发,“红”,“联”两派对垒,文攻武卫,机枪大炮都使用上了,搞得市井不安,人心惶惶,我躲在家中避难。四个孩子,生海斌时还住在老院,有亲人邻居,我在家插不上手帮忙。生海平、宏斌时已搬进新院,我工作太忙,也没赶上回家,只有生宏刚时我在家闲着。新院周围邻居凡是见过刚出生宏刚的,都说这孩子有福气,身材是加大码的,嘴巴大,白白胖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个有福气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晋东南地区健健幼儿园招工,香凤被录用,带着孩子搬到长治,我打心眼里感到激动和高兴。宏刚上了他妈妈所在的健健幼儿园,海斌、海平、宏斌仨个去了长治友谊学校。宏刚从小就聪明机灵,爱说爱笑,笑起来很甜,很招人喜爱。他比较会察言观色,识时务,不会激起矛盾,引火上身,几乎没有挨过揍。他从小嘴大,还特别能吃,他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七把叉(小人书里有个特能吃的小孩叫七把叉)。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人逗他:“你长大干什么?”,他认真回答说:“长大我要开飞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宏刚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在探索的过程中,在所难免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他三、四岁的时候,把一个刀豆塞到鼻子里。等我们发现豆子都泡发了,抠不出来,最后带他去卫生所才取出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他小时候喜欢看他妈蹬缝纫机,脚下踩着踏板,右手滚着手摇器,机针飞速地上下,再把布料从针下推送而过,觉得新奇又好玩。他也学他妈的样子“咣当咣当”蹬踏板,再把手伸到机针下面推送布料,结果机针儿直接把他手指扎透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海斌有一双雨鞋,宏刚看到哥哥下雨天穿着它可以随意在满是泥泞,积水的土路行走,觉得可拽了,打心眼里羡慕。趁哥哥不在家,便偷偷穿上那双黑色雨靴,得意忘形在屋里扑棱扑棱跑来跑去,可神气了。雨鞋又重又大,一个重心不稳,他就摔倒了。前额撞到了方形铁炉子的角上,顿时鲜血直流,皮开肉绽,现在前额还留下一个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了友谊学校后,学习很轻松,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前一、二名,老和叫兵兵邻居家孩子争夺第一。有年暑假回村里,宏斌偷偷带着宏刚去村南头大麻池(小水库)玩,光着脚丫,在浅水处淌水,捞虾吃。我们常常叮嘱孩子们不要去麻池玩水,可男孩子对水的喜爱是任何父母阻挡不了的。宏刚看到伙伴们像鱼儿一样在水中,心里好羡慕。7、8岁无知的他相信魔法,认为自己拥有超能力,只要跳下去就能自由的游来游去。于是他一头栽进水里,没扑腾几下,就沉到水里面,只露着头顶一撮头发。宏斌意识到弟弟溺水了,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慌忙抓住宏刚的脚,用力把宏刚拽起来,完全没顾及自己也不会游泳。所幸宏斌反应迅速,不顾个人安危为弟弟挺身而出。对于宏刚来说,没有宏斌的这一把,生命也许就定格在那年了。两个人爬上了岸,都吓得脸色发白,喘着粗气,好一会才缓过劲,赶紧约定攻守同盟,不能让父母知道。自从那次溺水事件发生后,宏斌用这件事要挟了宏刚很多年。只要宏刚不听他话了,宏斌就会说:“再惹我,我就把游泳的事情告诉咱娘了”,宏刚知道如果父母知道了,他就惨了。虽然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只能乖乖听宏斌的话。现在宏刚对水还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特别是看到大水库或者到了海边,心里就会有一种窒息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宏刚考上长治一中,开始成绩还是处于前几名,上了高中,开始放松学习,很快和班上一些差等生混在一起,被狐朋狗友荼毒同化,贪玩啦,学习成绩渐渐下滑,从年级前几名直接掉到了后面。我派他哥,他姐自习课去监督他,收效甚微。尽管他很聪明,很有学习天赋,可是不努力还是会从学霸变差,没有谁天生就是学霸。高三那年部队来学校招飞,要7个飞行员,长治只有4个A类身体,他是其中之一,顺利通过体检。考试成绩下来,他排名第七,正式录取时,他却被某军区司令员家孩子顶替。班主任知道后气愤填膺,直接去教委找他们理论,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那个孩子后来因身体原因停飞了,转业到太原市公安局工作。宏刚搬到石家庄后,他还去过家里,他和宏刚成了朋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民航首次来长治招飞,因前一年招飞经历,学校对宏刚抱有极大期望,宏刚不负众望,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被民航飞行学院录取,成为长治首批民航飞行学员。班里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还没到,他的录取通知书就到家了。当年长治日报头版头条还刊登过《十二雏鹰出太行》,就是报道他们这届十二个学生被民航首次到长治招收成飞行学员的故事。宏刚毕业分到中国通用航空公司长治分公司,后调到石家庄。1996年公司更名成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河北分公司,现任737机长。飞行员这份工作,看似光鲜亮丽,其实很辛苦,背后是作息时间不规律,没白没黑,有强大的工作压力,精神时刻保持高度紧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宏刚和田虹是经我同事刘仰松爱人介绍认识的。宏刚先去看了看,觉得满意,我和香凤把了把关。田虹当时正在北京军区军医学校就读,谈恋爱中间我担心俩人有变故,还到石家庄军医学校看她,田虹后来去宾馆看我,我才放了心。田虹毕业后分到长治258医院手术室,258医院是和济医院的前身。田虹和宏刚结婚后,1995年转业去了宏刚所在航空公司。田虹父亲是个老革命,和北京军区原政委张工是战友,母亲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受家庭影响,她思想品德良好,三观很正。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着良好的影响,对宏刚的影响也很大,宏刚后来的发展,和她的帮助是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4月13日小孙子杜禹辰出生。这孩子从小脑子好使,精力旺盛,每天生龙活虎,觉出奇的少,能把大人熬的筋疲力尽。他比同龄孩子说话早,口齿伶俐,智力发达,求知欲望非常强,一本书要让大人反反复复不知讲多少遍,两岁多很多故事书的内容能倒背如流,谁要是敷衍他或讲错一个字,他会马上纠正,想糊弄他很难。1996年宏刚和田虹所在的公司搬迁到石家庄,他随我们在晋城市生活。1997年小孙子杜禹辰该上幼儿园,我们和晋城市健健幼儿园联系好,让他在晋城上幼儿园。宏刚和田虹硬要接去石家庄,怕我们太宠孩子,也怕孙子学不上知识。孩子和我们有感情了,不舍得离开,可是却说:“石家庄才是我的家呀”,又想走又不想走,左右为难,最后才含泪告别。香凤因此气了很多天,才缓过劲来。到了石家庄,孩子都是田虹一人照顾,儿媳妇要强,给孙子报了好多兴趣班,每天带孙子穿梭在各种兴趣班。简笔画、电子琴、奥数、英语、游泳、乒乓球等,生怕孩子被别人落下,每天时间排的满满,孩子也遭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这孩子心眼实诚,从不偷机取巧,学习认真努力,也是争气,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看到他得过很多奖品奖状。高考考出了661分好成绩,当年河北省49万考生,他排名800多,上了上海财大,大学期间入了党。尚未毕业,被普华永道选去,后又调到上海大飞机制造公司财务部。工作几年后,感觉知识浅薄,又考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深造。虽然到婚龄,大人急,他不急,一心要求上进。我相信,“晚饭是好饭”!我孙子一定前景明光,前途无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儿子杜宏刚从雏鹰到机长的蜕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白驹过隙,一转眼怀里的小孙子就变成远渡重洋的大孙子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儿子和小儿媳从相识到一家三口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小儿子杜宏刚的工作照,右上图是儿子和儿媳的侄女合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二篇 我的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二日【阴历狗年腊月初八】,我出生于长子县东郭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我取名杜晋昌。“晋”是上进,“昌”是兴旺繁盛,“晋昌”寓意是聪明过人。我刚出生不到三周岁,就发生过一次意外。那时穷人家孩子都是“散养”,自生、自长,长大成人纯属天意。我在自家玉米墩上玩,家里正拉玉米的牲口不知怎么受惊了,一撅子就踢到我的头,顿时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家人赶紧给我上了点“刀枪药”,伤口愣是好了,真是福大命大,头上至今还有留有四指长的疤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求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充满了辛酸、曲折和坎坷。我刚出生第二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长治南街、长子县、宋村都设有司令部、炮楼和碉堡岗哨。我所在的东郭村是个有着300多户人口的自然村,当地的人民每天都在战火弥漫的土地苦挣苦斗,别说孩子读书,就连吃点饱饭也是非常奢望的事。那时只要听说鬼子进村,我妈就会抱着我东躲西藏。有时会躲到离我村五华里的酒村天主教堂避难(小日本不敢进天主教堂),全家过着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只求生存,何谈读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十来岁还在家闲着,村里大多数半大小子也都不上学,整日成群结队在村里四处游逛,调皮捣蛋,有时互相看不顺眼,故意找茬打架。三哥是那伙人的头,很贪玩,常忘记回家吃饭。我胆子小,喜欢和小伙伴们用田里半湿的泥土捏些泥人、小动物、过家家的日用品等,还会用高梁杆扎古装戏的官帽之类的玩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村里在南头庙设了学校,教师叫王四德,长子县贤村人,一天也没到过东郭村学校,只听其名未见其人。我去酒村教堂学校上了几个月学,学校路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我每天要背着干粮去上学。四舅很支持我读书,给我买了个新书包,土色粗布单肩背包。四舅坚信只有读好书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读书在那个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上学时间不长,家里有人因为交学杂费反对我读书,我只好辍学工作帮衬家里。父亲托人在长治县荫城镇昌盛源京货商店给我谋了份差事。刚去在店里弹棉花,用的是脚蹬式弹花机,后改为用驴拉式弹花机,人只管手工续棉花即可。弹花机是高速运转机器,需要操作者精力高度集中,麻痹大意,很容易发生事故。我有个同事因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被弹花机圧掉半个指头。二年之后,我被调到营业部任售货员兼给职员们做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初,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也是早期的反腐运动。运动暴露出触目惊心的问题让人愤慨,奸商为了获得暴利,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寡廉鲜耻。我是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热血奋进,渴望救国。觉得从商太黑暗了,必须和他们划清界限。我也意识到,想要摆脱农村和经商,唯一出路就是念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荫城回家后,我执意要求重返学校读书,联系上了索文兰、索胖则等四五个同龄人,几个人七嘴八舌,最后协商确定结伴去索文兰哥哥索文生任教的长治市上南街小学上学。当时在学校生活十分艰苦,没有宿舍,索文兰住她哥家。其余男生住在小学门楼上,没有床铺,都是席地而卧。冬天地面冰凉,我们就垫上干草再铺褥子隔开寒气。我很刻苦,每节课认真听讲,作业做到一丝不苟。几个月后晋东南师范附小招生,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应试,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被录取了,心里髙兴极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附小是晋东南师范学生实习的基地,晋东南师范又是当地培养教师的最高学府。我们在学校听过省领导作报告、著名作家趙树理讲座(他就是长治师范毕业的)、申纪兰访问苏联回来作的报告。附小学生马二英参加地区体育运动会,喜得女子百米赛跑的第一名。入学附小后我被分到七班,老师任命我为班长,晚上还是在学校楼上打地铺。在附小的二年时间里,我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全身心投入,焚膏继晷,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被评为长治市“三好学生”,受过物质奖励。临近毕业,国家号召学习“邢燕子”回乡当农民,当时班主任叫马汉林,极力劝说我带头响应国家号召,我很坚决拒绝了,和他说:“我就想上一中,考上二中都不会去。如果考不上一中,我立马回村当农民”。当时长治市只有一中、二中两所中学,长治一中师资雄厚,二中刚由技工学校更名。成绩出来,我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上一中,也是附小唯一考上一中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去了一中,我被编在32班,任班长,后任团支部书记,王太盛任班长,直至毕业。1954年至1957年,我在长治一中的三年依然发愤忘食,刻苦学习,每学期成绩都在前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6月8日“反右”运动在全国打响,政治导向影响了高校招生数量,录取率骤降。当年晋东南三所师范,即长治、晋城和沁县师范学校,只批准长治师范招四个班共200人,其余两所师范及中等学校都停止招生。再加上师范学校学费和生活费全免,竞争十分激烈,不过我还是超过录取分数线,顺利考上了晋东南师范学校。到了师范学校,我被分到中师18班,班长是崔志强,我是团支部书记。我们这届200人里只录取两名女生,一名来自长治火星中学的曹玉琴,另一名是来自沁水县中学的贾秀苗,全分在我们班,侧面说明这次考试的难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师范学校学习氛围很浓,风气很正,我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前列。第三学期,中央先后开展了“还是人民公社好”、“办好共产主义大食堂”、“拨白旗、插红旗”等运动,长治师范作为晋东南地委和行政公署的直属单位,紧跟形势,率先插上了“红旗”,各班专职班主任全都换上工农兵出身的党员干部,我们18班的班主任马松德是从平顺调过来的。学校在大炼钢铁建小高炉过程中,耐火砖出现紧缺,于是派我们班去壶关县西岭上村烧砖,我们自带锅碗、粮食、被褥。那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烧砖从选料、粉碎、制坯、装窑、出窑,全流程都是自己操作,看窑师傅只帮助掌握火候。有次到了中午饭点,我做拉面犒劳大家,结果一袋白面没够吃,炉条还烧断了两根。后来,学校又发现焦炭难买,派我们班去襄垣县王桥村学习烧焦炭,从平车拉煤、装窑、浇水、出炭也都是同学独立操作完成的,师傅只负责点火和技术指导。我们班还接到农科所(后改为谷子研究所)深翻土地任务,所里管饭,在所里技术员指导下我们干的热火朝天。完成任务返校的那天晚上,累的四肢无力,脚都不听使唤,勉强走到东街工人俱乐部,再也走不动了,东倒西歪靠着墙歇了会,才继续相互搀扶走回了学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中师18班是一个优秀的集体,班风优良、学风浓厚,同学们团结昂扬,心态阳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们班有个在学校很出名的文艺骨干叫张保山,他也是学校文艺部的负责人,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班里曾组织排练过一出独幕话剧“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批判祟洋媚外思想,树立民族自信,张保山担任主演,学校要求团支书带头,我在其中饰演一个配角。学校文艺汇演那天,我们班的演出受到全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校期间,个人视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升华,知识面有了很大扩展,内在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我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1959年7月1日由张保山、崔志强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我们这一届招生人数少,毕业时供不应求,各县市单位提前到学校选人、抢人。经上级部门研究决定,大部分人提前半年毕业,分到各县小学任教。少数成绩好的同学继续留校单科独进完成学业,后被分到各县中学任教。当时晋东南师范学校校长是连次华,兼文教局副局长,是位书法文人,书记是杨永勤。四名党员留校,我是其中一,张保山到本校办公室当干事。牛候玲到本校团委当干事。我到本校党总支当干事兼管全校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史增吉到本校当專职班主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上图是我在晋东南师范附小毕业时和同学的合影。下图前排中是班主任马汉林,后任屯留县委书记、市农委主任。我人生的青春真正是从这里开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一中时期的照片,它记录着逝水年华,诉说着光阴故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三篇 我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0年我从晋东南师范学校毕业,留校做党务和档案工作,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从这开始的。刚入职时,对即将开启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为能参与到学校建设激动不已,我一直保持踏实肯干,勤勤恳恳的作风,生怕辜负学校的栽培。有次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无意发现我的档案袋上批有二行字,第一行是学校分配意见:适合做团委书记。第二行是地委文教部副部长苏寒批示留校搞党务。不经意间揭开我生活改变的神秘面纱,原来命运的齿轮在这开始转动。在搞了一段党务和档案后,又让我兼任了中师46、47、48班的班主任,那一段时间工作忙碌而充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中央提出“必须继续精兵简政”,学校开始大刀阔斧缩减在职人员,我在精减之列。1962年离开学校,有很多不舍,在学校蹲点的文教部副部长苏寒秘书(也是文教部主要干事)张立民带着我们几个精减人员下放到晋东南地区药材公司工作。张立民任秘书科科长,原专职班主任王晚录、教导员陈玉生和牛候玲被分到生产科,张保山被分到秘书科,我被分到物价科,不久又让我当司务长兼会计。当时公司经理和党支部书记是杜敬堂,兼任卫生局副局长,他本身还是老中医。1964年初,地委组织部下调令,要求我限期内去组织部报到,杜经理压着没说,我也不知道。半年后,地委组织部张文升科长再三追问,杜经理才放我走。当我拿着介绍信找到组织部,张文升科长亲自送我到地委财贸政治部。当时部里有一位副部长叫陈振玉,昔阳人,是位13级老干部,月工资136元。(那时国家实行的是“高积累,低分配”政策,我一个月才四十一元)。另外还有三位同志,鹿海英秘书(部里唯一的科级干部),榆社人。任金堂干事,武乡人。比我早去几天的范端干事,晋城人。不久,从沁源县调来个人叫孙国英。有大事,找部长解决,或者找副专员贾荗亭和专员张行夫。小事呢,就由鹿海英按排处理。我去了以后,主要跟着陈部长下去蹲点或者去上级单位开会。去过黎城县晋庙铺镇和潞城县微子镇供销社蹲点,调研供销合作社如何服务好农村和农业。到过地区石油公司调研,调研商业企业如何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还陪同分管财贸的副专员师丕珍去县里下乡数次。1965年随陈振玉部长赴省参加“山西省财贸政治工作会议”。196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财贸政治工作会议”,(当时中央财贸部长姚依林,后來是副总理,也是王岐山岳父),我们住在中华老字号“远东饭店”,奢华古典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参观了北京十大建筑,这是我的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车水马龙的北京火车站,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沿街矗立着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它们雄伟壮观,气势恢宏让我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会后返程途径郑州火车站,车站内外乱哄哄的,只见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手摇着红宝书,呼喊着口号。一打听,才知道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到达长治,没赶上传达会议精神,大字报一层贴一层,大辩论一场接一场就来了,学校停课了,工厂停工了。激情狂热,懵懂无畏,高谈阔论,被年轻人演绎的淋漓尽致。各单位陆续组建“群众战斗队”,我们财贸部包括部长在内,思想高度统一参加了“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队。这个战斗队主要由地委财贸部、农业部、工业部、团委、妇联会等多数人组成,队长是财贸部范瑞,政委是农业部张近智,队委有农业部史孝芳、团地委栗奇学和工业部姚忠清。这个队“笔杆子”多,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中大显身手。主要策划是几个队干部,动笔是贺景爱、郭富英、张健、郭景春,文字把关是张国太、江林秀,主辩人是史孝芳,这个战斗队在地直单位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当时的舆论阵地。属于长治“红”、“联”两派的“联”字派骨干组织。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张近智当上了革委会常委、政工组副组长兼组干组长,惠丰厂、清华厂和晋东南地区建筑公司“联”字派总部都邀请张近智去当政委。红联两派斗争愈演愈烈,从起初的口头辩论,到拳脚相加,再到用石块、棍棒、钢钎等冷兵器搏斗,渐渐发展成热兵器战斗的大规模武斗流血事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随后军队奉命“支左”,参与地方工作,稳定了社会局面。1972年解放军陆续撤出“支左”,襄垣籍李维彬当了地委书记,紧接着“四人帮”被粉碎,开始“清查运动”,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近智调到武乡县,陈振玉调到地区交电公司,鹿海英调到地区百货公司,范瑞调到潞城县,任金堂住进监狱,我进了地区“清查”学习班,经“清查解脱”后,我和学习班数十人一块去了沁水县张峰(沁河灌区)修水库。当时张峰水库总指挥是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宋志明,副总指挥是杨振民和武清白。那里的条件很艰苦,住的是窑洞,吃得是大锅饭。餐厅在灶前广场,没有遮雨的棚子,晴天还好,一下雨,饭菜被淋的像猪食。时间不长,杨副总指挥让我做他的秘书,每天去工地检查工作。杨总是个老革命,襄垣人,李维彬曾是他的通讯员。一年多后,指挥部准备搬迁到沁水端氏镇沙沟村,让我参加筹备工作,还给了一个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的职务。1979年底搬迁条件基本具备的时候,我被调回地委机关,年后分配到财贸委员会,任情报信息科副科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审计机关的通知”,1983年3月8日又发出“关于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设置和人员编制问题的通知”。当时晋东南行署专员扆跃光忽略国务院的通知,受到上级严肃批评。5月责成我筹建晋东南地区审计机关,并让财委副主任栗荣周协助我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审计是什么我都不知道,直到参加了省审计局举办的审计干部培训班后,才对审计有了浅显的了解,知道了审计的重要性、专业性。筹建初期,社会各界对审计也都比较陌生,大多数人以为审计就是审查计划生育,为了使人们尽快了解、认识审计,我拉上栗荣周主任骑着自行车,或冒着似火的骄阳,或顶着凌冽的寒风四处奔波做宣传、讲政策。同时向上级部门要人、要钱、要物、要场地。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跑遍了全区16个县,与相关领导通过开会、座谈讨论等形式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帮助15个县设立审计机关并挂牌办公,配备审计干部101名,占编制人数83.2%,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各项审计任务,在全省审计排名中遥遥领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3月审计署带指标分给我局一台“上海牌”小桥车,派专人从上海接回来,当时只有军分区有一辆,地委、行署都没有,我觉得开这么豪华气派的车太招摇了,和地委书记换了一辆北京吉普车。有了车,我们下乡工作便捷多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2月8日,农历腊月十九,专职司机赵先富拉着我和吴存起去沁源县检查、督促审计工作,途径沁县大桥沟,因司机操作失误,汽车底朝天翻到桥下。河水立马灌进车内,眼看要淹住头,我用脚猛踹车门自救,才得以逃生。沁县审计局同志知道了,赶紧把我们送到县医院救治。赵先富无羌,吴存起脸部外伤,流血最多,我是没出血,伤势最重,右小腿骨断。沁县审计局李万录局长和王富民副局长立即将我转送到地区二院,在急救室门外等候的地区审计局郭福秀和张乃珍看见我伤势严重,心疼的直掉眼泪。住院后,名医雷云山给我做了手木,腿里两枚钢钉至今尚在。老同学申乃毅去看我时,术后麻药劲刚过,疼得冷汗直流,他看我受罪也跟着难过,俩个人痛哭了一场,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钻心刺骨的疼痛”。术后感染,高烧39.5,伤腿浮肿,经进一步检查得了骨髓炎。辗转到太原省医院,治疗期间苦不堪言,我和家人是在医院过的春节。出院后本该在家卧床休养,可床头变成了案头,看文件、批文件、听汇报,卧室成了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3月20日,晋东南行政公署专员扆耀光颁布任命书,任命我为晋东南地区审计局副局长主持工作。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轄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来地区所辖的16个县一分为二:将沁源、沁县、武乡、襄垣、屯留、长子、长治县、平顺、壶关、黎城、潞城等11个县划归长治市管。将晋城、高平、陵川、阳城和沁水5县划归晋城市管辖。原晋东南地委、行署的工作人员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长治市,一部分去晋城,我不知道自己能留在哪儿。我内心是不想去晋城的,从上学到工作都在长治,老伴、孩子们也在长治,况且晋城新建城市生活条件不如长治便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去晋城的干部由晋城市委书记崔光祖,副书记任清海列名单,魏庶民拍板。当听说我被分到晋城任审计局长,心里很抗拒,那时我车祸后刚能柱双拐下床活动。于是去找崔、任书记,俩人都不松口。省审计局局长赵秉安,副局长董庭林也来长治找领导组,协商让我去长治市当审计局长,理由是长治辖区大县多,还没配上局长(当时只有一名副局长叫刘双全),他们还私下找了省里的旧相识说情,崔书记就是不同意。他召集不愿意去晋城的中层干部开了三次动员会,会后单独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放狠话:“叫你去晋城是信任你,不要不识好好歹。况且晋城是个新建市,前景光明,以后不比长治差。”眼看着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只能个人服从组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晋城市刚成立,缺少办公室,我们审计局临时找了间办公室办公,大部分时间仍在长治。形成了“一市两地”,“一城两市”的工作局面,开会去晋城,办公在长治。1985年10月9日由晋城市人大主任赵连生颁发任命书,任命我为晋城市审计局局长。1986年初,审计署带指标,分给我一辆苏式伏尔加小桥车。1986年6月24日,我们局以市委、市政府名誉召开了“审计城区综合食品厂现场会”。全国十多家报刊电台对这次现场会进行了报道,影响很大,从此将晋城市的审计工作掀起了高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屡感身体不适,19日到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找副院长、放射科名医陈鹤样看病,检查后他连连摇头,让我三天后再去复查。22日复查,结论是“胃窦部早期癌变”,建议到省三院做进一步胃镜检查。当时在市卫生局工作的杨先福帮我联系了省医院,9月26日省里的申师之大夫给我做了胃镜,结论是“不排除胃窦部早期癌变”,建议尽快手术。从省里回来,我又去和平医院找陈鹤祥副院长,他看了省院结论,又复查了一次,说:“尽快作手术吧”,直接联系了晋东南外科“一把刀”董文忠大夫。这期间,我找薛荣哲市长汇报工作时,他也劝我听医生的。只有任清海副书记告诉我:“别着急做手术,你不是要去北京开会,顺便去那检查一下再做决定”。于是,我采取保守治疗,每天上午由鲁正义陪着我先去二院刘伯则老中医那做针炙,抓些中药,下午继续上班工作</b>,<b style="font-size:22px;">期间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12月6日我去北京参加“1986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开会期间,审计署出面,中组部干部局开介绍信,我去国家肿瘤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排除胃癌,只是胃炎,让我回家吃药保守治疗。我侥幸躲过这次劫难,和死神擦肩而过,多日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感觉能健康的活着真不容易。我第一时间兴冲冲去邮局给航校读书的宏刚汇了几百块钱。回家后,从北京寄购了几次胃药,吃了一段时间停药至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12月7日,我局机关正式搬迁到市委、市政府新建办公大楼9楼办公,大楼里上下电梯人多,有眼尖人说我越来越瘦了,我到医院一查,患上了糖尿病,这个“糖魔”从此和我相伴了30个年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担任晋城审计局局长十来年,亲历见证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局查处了多起弄虚作假,损失浪费,贪污腐败等违反财政财务纪律的问题,得到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关注,解开了人们对审计工作的误解,我局审计工作逐步走向了成熟,工作定位和重点越来越清晰和明确。1993年我局对山西水泥厂审计,查出一起上百万的经济大案,后交司法部门审理后,一名运输处长、一名分管财务的领导被判刑,一名厂长受处分。1994年元月,市长田霍卿批给我局解决住房款二百多万,加上局里几年下来的结余,我打算征建住宅和办公楼,为群众解决住房难问题。筹建过程中,听到一些闲言碎语,说:“局长快退啦,这是捞钱的好机会”。我当机立断“停建”,经和有关领导协商,在市房地产开发公司购了21套楼房,直接支票转给房地产公司。2月初,将房子分给局里所有无房职工。1996年7月15日,我参加市人大在陵川召开的人大常委会,在会上我作了对全市1995年度予算执行审计情况的报告,这是我作为晋城市审计局长的最后一个工作报告。7月22日,市长马巧珍将我的后任杨林林局长送到审计局,并在全体职工会上正式宣布我到龄退休,属于我的职业生涯到此结束。那些曾经让我忙忙碌碌有存在感的日子一去不复,有失落,有不舍,职场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往复。岁月无声,记忆有痕,我工作的路走完了,但我的人生之路依然很长,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师范时期担任班主任的照片和师范毕业60周年的对比照,这些合照承载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师生情谊,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里有我美好的青春时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上图1964年和地区药材站同事合影。下图和地区药材站经理兼支部书记兼地区卫生局付局长杜敬堂合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在财贸部和财贸部秘书鹿海英及同事们的合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赴北京参加“全国财贸政治工作会议”期间闲暇时游览北京十大建筑时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文革时期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在地区群团办公室任主任时留念。☞</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在地区监察办公室任主任欢送前任白刚、李生旺调省时合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沁水县张峰(沁河灌区)修水库期间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我在师范学校时期和退休后与同学牛侯玲的合照。下图左,我在师范学校时期和班长崔志强的合照。下图右,是我和晋城市副市长田霍卿的合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图我和省委书记胡富国(中),长子县委办主任任贺锦(右)。下图左省委书记胡富国(左五)在一起,下图右胡富国(左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晋城审计局担任局长期间的工作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12月15日我参加全国审计工作会,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单位代表和先进工作者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四篇 我的退休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退休后主要办了一件事和正要办着三件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省审计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各地市局长退休都给批办一个审计事务所,作为过渡适应期。我是全省各地市局长任期时间最长、退的最迟的一位局长,也照例给我批了一个审计事务所。但我在长治生活工作了20多年,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子女基本都在长治工作,更习惯长治生活。我和杨林林局长商量后,在局里挑选了两名干部牛大虎和许海昌,分别担任所长、副所长,我主要负责筹调人员和寻找业务,他俩办理具体审计业务。干了两年多,我就将家搬回长治,住在闺女杜海平单位分的家属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每天基本做三件事,学习、游览、锻炼。学习:每天早晨中央电台的新闻节目和央视的“新闻联扩”、“中国新闻”、“今日关注”、“海峽两岸”、“今日亚州”、“健康之路”等节目必看。还订阅了许多报纸和杂誌,如“中国老年报”、“老年文摘报”、“中国电视报”、长治和晋城市的“上党晚报”和“太行日报”及晚报。还订阅了“健康指南”、“中国老年”、“山西老年”、“糖尿病之友”等杂誌。並分类搞了“报刊剪集”,有政治理论类、政策法规类、健康养生类等200余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首先是参加了省审计厅1997年5月组织的赴美国考察。考察团的名称是“山西省审计系统赴美考察团”,团长是省审计厅付厅长涂国强,团员由省事务所所长,各地市审计局长、副局长组成,共计11人。我们一行人在涂国强副厅长带领下,于5月21日上午从北京起飞,在日本大板稍事休息,当日直飞洛杉矶,历时12个小时,上午到达美国。中美人才交流协会从机场接我们到单位后,介绍了考察行程及研习课程,中午是欢迎聚餐。5月22赴加州南部的墨西哥边界城市蒂娃那、恩森那达等名城访问,去往墨西哥公路两边都是夹竹桃,花开正艳,煞是好看。5月23日,参观聖地亚哥。聖市是加州南部著名的海滨城市,以古迹、海岸、公園等著名于世。当天返回洛杉矶。24日上午,协会顾衍时会长讲美国会计,参观金门大桥、渔人码头,下午参观了白宫、国会山庄、太空博物馆和华盛顿纪念碑等。6月1日,离开华盛顿,参观美国大宪章誕生地费城。並参观了巴尔地摹市,傍晚抵达纽约。2日,参观纽约名胜包括女神像、世界贸易中心、联全国总部、洛克菲勒广场等,还参观了金融中心及股票市场。5日,离开旧金山飞赴夏威夷。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休假娛乐海滩城市。6-7日,均在市区观光,下午楊逸凡教授讲解美国房地产买卖程序、介绍及参观样板房。25日,参观洛杉矶附近劰迪斯尼乐園。26日,赴内华达州参观拉斯维加斯市。该市是以国际商展、城市建设为著名。原来是沙漠一片,现在是现代化城市一座,连过街天桥都是自动电梯。它也是世界闻名的娱乐观光城市。27日,由内华达州返回加利福尼亚州,中途参观加州最大的工厂直营销售中心。28日上午,听葛惠慈会计师讲美国审计规则及程序。下午由袁士乃副总裁讲美国股票证卷交易实务及参观股票证券公司。29日,参观好莱塢环球影视城,观光购物,参加中美人才交流协会欢送宴。30日,离开美国西部名城洛杉矶,飞赴东部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不仅是美国首都,而且也是一座拥有历史意义的著名城市。次日从美国东部飞往西部另一名城旧金山,在市内观光。旧金山,是美国早期开发的大城,也是华裔人口较集中的一个城市。次日,参观了包括、购物、及欣赏基沙滩等名胜游览。6月8日,离开美国飞往香港。到香港后,当地正准备庆祝“回归”,我们是回归前接待的最后一批客人。在香港主要去了海上威基公园和虎豹山庄看了看,返回北京。这次去美国、墨西哥、香港共19天,有名的大城市基本上都去啦,感触颇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美国确实比我们先进发达。原认为美国是个腐朽没落的帝国主义国家。没想到纽约市高楼林立,看得有点眼晕,世界贸易中心110层,高达443米。联合国大廈也是100多层,十分壮观。拉斯维加斯宾馆占居世界10大宾馆中9个,其中1个宾馆,客房5005套,1个人在那住,每天换1个房间住,能住13年。过路天桥都是自动扶梯。公路宽畅,四通八达,去往墨西哥那条公路两边全是柳竹。不管街上或公路上,似乎看不到警察、事故、堵车,路边的花草都是自动喷水灌溉。汽车很多,据说每户有几辆车,是专车专用,如上班用车、购物用车、旅游房车等。停车场也多,各大旅游地及商店门前停车场到处可见。那时候,我国私人购车尚未放开,相比之下确感惊叹!交规很严,上车必系安全带,酒驾处罚很重,查出酒驾罚几千美金。宾馆、饭店不准摆放酒具。卫生方面,当时人家就己用上了运垃圾的压缩车、清扫街道的雨刷车、喷水车,我们看后觉得很稀罕,咱们现在才用上。尤其是夏威夷,景色旖旎,空气清新,一尘不染,大街上可以随便坐。美国的旅游业很发达,遊乐场所多,项目丰富,多样,象聖地亚哥、迪斯尼乐园、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环球影城以及夏威夷等地,每天都有几十或上百万的游客,而且,有的地方如迪斯尼乐园等,一天游不完。听说仅拉斯维加斯一年光给国家交税就200亿美金。美国人也爱旅游,凡公休假节日,全家老小都往外跑,开着房车去旅游。听说,美国的物产很丰富就是不挖掘,从外国掠夺石油、煤炭等,一怕污染环境,二怕后代用时没有了,硬是不开采,宁可从国外往国内运。美国也是个消费大国,如夏威夷,据说没有一家工厂,纯属一个消费城市。在美国安全感很差,人人可持枪,暴力事件频发。我们每到一座城市,都要被告知,晚上不要离开宾馆出去。那里的物价也很贵,我们去美国时,人民币兑美元是9块多,在美国华人店买东西是10元人民币顶1美金。在美国超市里的蔬菜美元价基本上同我国用人民币买菜价相同或还高。一碗炒面3.9美元,一张迪尼斯门票38美元,买2节5号电池2.9美元,冼一条裤子5美元,往国内打电话8分钟25美元,看病住院更贵,还处处要付小费。在美国还有许多丑恶的东西,比如:睹博不算违法,好多人都是带着许多钱去拉斯维加斯睹博,输得一贫如洗回去。有的带着钱、开着豪车而去,返家时连车票也买不起。又比如卖淫,在街上就可以谈论价钱,剧场里经常会有脱衣舞表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9年10月,经杨林林局长批准,王学信、司守富及我三对夫妇,以及郭福秀母女自己组团去云南、缅甸等地旅游了一圈。欣赏了“山水甲天下”桂林、丽江、石林、黄果树瀑布等自然风光,还到缅甸观看了人妖表演和金色佛塔。2002年我和香凤去石家庄小儿子宏刚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其间,第一次享受到儿子单位优惠待遇。东方航空公司员工直系亲属每年有四张免费机票,我俩免费乘飞机去海南島旅游了一趟。回来时却因天气原因,无法在石家庄机场降落,只能飞到太原机场,我和老伴直接从太原回了长治。回家后,我们紧接着去了山西省吉县,观看了雄威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2015年和孩子们一起去了宝岛台湾。此外,孩子们还带我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庄壁、王家裕,长治县振新新村、荫城古镇、天下第一城皇庙、平遥古城和沁源县花坡牧場等地参观,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尝各地的美食,也算这一生对得起自己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锻练,即坚持锻练身体。“生命在于运动”。我年青时就爱运动。运动项目分三段。去地委前,主要是早晨跑步。1964年调地委后,每天早晨是和机关干部作广播操和张树生等打羽毛球,一直打到去晋城。后来,市委市政府院内新建了网球场,就又和王学信、冯建国等打起了网球。回长治后,先是到奥瑞特厂俱乐部院内和该厂职工打网球。后又和农发行的行长都天喜及张水旺、四有等一块去奥瑞特打网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自2005年老伴李香凤去世后,基本上挂拍休战,变为骑自行车在市区转。后来,孩子们不放心我骑行,又变为快步行走,每天不是去滨河快走就是到太行公园散步。由于20多年的糖尿病、血管硬化,2015年以来先后摔过两次跤,又由快走变为慢步走,带上了“计步器”,每天坚持万步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五篇 个人感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抉择大于努力。很多时候,你抉择错了,就算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目标。抉择对了,水到渠成,事半功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我选择重返校园,当时就是单纯觉得没有知识,什么事也难干成。还有通过“三反”“五反”,让我看到“奸商”们的丑恶嘴脸,感觉这个行业太丑陋,人容易腐化堕落,这才决心弃商走入校园。事后证明,这次抉择是正确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善,在进城的同学中享受生活风气开始滋生蔓延。他们看不上家里的“糟糠之妻”,兴起一股“离婚潮”,很多人以“父母包办”婚姻为由,与乡下的原配离婚。离婚潮一发不收,据我所知我的同学中,女方在农村未离婚的只有我和崔志强两个人(当时我是书记,他是班长)。我有个同学、同乡、同办公室的同事,长子大堡头人,在老家有两个儿子,进了城非要和妻子离婚。奶奶舍不得孙子,亲自从老家跑到长治下跪求他回心转意,还是毅然决然的要离。最后把两个孩子甩给在农村的妻子,和他分管班级年轻的女同学结婚,可他们后来的日子过得并不幸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那个年代,城市和农村横亘着的鸿沟,无法跨越。农村人和城市人有着“天壤之别”,农村人的地位很低,城市人是吃公粮的,农村人是交公粮的。城市孩子上学、就业机会更多,农村孩子想当个工人,没有指标是白日做梦。那时候女孩找对象,有这样一句话:一军二干三工人,誓死不嫁老农民。那时人人都不想在农村,人人都羡慕吃商品粮的。只要吃上商品粮,尾巴都能翘上天了。记得当时我的地理老师申子平老婆〈我同班同学申乃毅的母亲)一再和我说:“孩呀,咱可不能离婚,不能坏这个良心呀”。我也认为,“弃子抛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是不道德的,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我抵御诱惑和冲击,拥有了今天这个幸福的大家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凭一己之力,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实现家庭第一次飞跃,说不上飞黄腾达,在那个年代也是鲤鱼跃龙门。我又雄心勃勃地、暗暗地开始我的第二次人生设计,要将全家人从农村拉出来搞“农转非”逆天改命。在那个年代单凭我的能力要办成“农转非”,何其艰难,也很不现实。可“农转非”对于我和家庭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再苦再累再难也要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农转非历时五、六年,亲历很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长治市每年迁入指标只有几十个,主要补充自然减员,对迁入人员条件要求非常苛刻。首先,父母必须是“双职工”,子女才能有资格排队,等待指标迁入。这第一道坎就把我难住啦,即便有单位从农村招工,也不会招一个30多岁带几个孩子的妇女呀。中共“九大”召开之后,国家倡导抓革命促生产,地区幼儿园响应国家号召,解放妇女劳动力,扩大招收幼儿,支援革命生产,因此需要从农村招收部分保育员。当时幼儿园党支部属党总支的一个支部,我又在总支负责(文革前健健幼儿园是地委机关幼儿园)。得到这个消息,我心思就活了,心急如焚找到幼儿园支部书记兼园长苏同运争取指标,生怕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保育员年龄要求三十以下,香凤三十五,已经超龄了。我填报名表时偷偷将香凤年龄改成三十岁,为了配合香凤年纪,孩子们出生年龄也相应改小了。这是我第一次弄虚作假,为了“农转非”迫不得已而为之。幼儿园这一关是通过了,还需要劳动局审批。我记得当时劳动局主管叫马长迷,开始找他时,百般刁难,说话阴阳怪气。我是好话说尽,好脸给够,就是拖着不给办,这事一度陷入了僵局。找他次数多了,才知道他老婆孩子也还在农村,我们俩在这点上有了同病相怜的感情共鸣,彼此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和心酸,他对待我的态度也起了变化,不久,这一关也闯过了。我们夫妻变成了“双职工”,为把妻子和孩子们的户口从农村迁出创造了先决条件。恰巧市公安局长正是原行署公安处旧相识魏云亭,拜托他帮我排上“农转非”的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落户也是一波三折,香凤的堂姐夫在地区公安处工作,是个老公安。我兴冲冲去地区公安处找他,寻求他的帮助。谁知我刚开口说这事,就被他给顶回来了:“我没这本事,办不了”,当头浇了我一盆无情的冷水。接着他又说:“我要是能办这事,早把老婆孩子弄进城了”,他老婆孩子的户口确实还在农村呢。在当时解决城市户口确实是一件很难,遥不可及的事。我太想让家人活的像个人样了,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办这事。后来我回村开搬迁户口证明,村干部发现香凤和孩子的名字、年龄有变,以此为由,推三阻四,予以刁难。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找到当时的下属公社团委书记田霍卿(后来晋城市副市长),他在公社工作时间长,和村干部熟悉。那时候也不懂人情世故,根本不知道送礼,就是带着他反反复复找人软磨硬泡。也没有交通工具,靠着两条腿,真是“磨破嘴,跑断腿”。渐渐村干部态度有些软化,开了绿灯。我拿到村里证明时,有一种想落泪的感觉,总算没有白跑。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时候农村落后,女孩子很多没有名字,我妻子原来就叫“女的”,为了落户口我现给她起了名字叫李香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带着搬迁户口证明风尘仆仆赶去派出所落户,管户籍的民警绷着一张冷脸,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要求我出示各种繁琐证明,还不一次性说清楚。我一趟又一趟跑,一来二往倒是和派出所程玉英混成了熟人。后续和她在检察院的哥哥也成了朋友。有了熟人好办事。就这样经历无数次希望、失望,几乎绝望之际,1977年初,东街公安派出所程玉英正式通知我办理转戸相关手续。遥不可及的“农转非”竟然变成了现实,全家落户长治市,成了令人艳羡的非农业户口。我靠着对家庭的担当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一家人终于可以享受城市生活。孩子们有了好的学习环境,好的生活环境,稳定的工作。我再不用担忧四个孩子窝在农村了,香凤也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如果我当初有一丝松懈、退缩,孩子们中至少有两个呆在农村,那么他们的人生将是另外一番景象。年初农转非手续全部办完后,年中我就被定为“四人帮”淸查对象。如果农转非这事办晚点,估计就办不成了,说来也算是幸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香凤还曾想把小儿子宏刚送人,当时香凤一个人拖着四个孩子,既没奶奶也没有姥姥帮忙,又处在人民公社大集体化时代,靠劳动挣工分生活。我二哥还是村上领导,要求自家人带头参加劳动生产。宏刚一出生等于又多了一个累赘,她用被子蒙住宏刚头,想捂死他。谁知宏刚命不该绝,那么小就知道把脸挪开呼吸,再加上她也下不去狠手。养了几个月,还是不想要宏刚,就联系杜贵文(我的司机)他妈,打算把孩子送给他们家一个亲戚,也没和我通气。可巧那天我回家,撞见贵文妈用围裙裹着宏刚要走,我很生气,说了几句重话,香凤这才打消送走宏刚的念头。我认为既然生下,再困难也要把他拉扯大。当年我如果同意放行?那么宏刚如今不知道在哪儿讨生活呢,能在农村搞个“大棚”就不错啦,何谈当“机长”?宏刚也够“幸运”的,我也觉得很“幸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一次抉择,香凤去世后,面临着是回老家士葬?还是在长治火化?当时争论的很激烈,我内心也很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火化。不仅避免了与农民争土地,也方便了子女们去祭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当然也有遗憾的抉择。第一件,师范毕业工作后,如果去荫城找原商店负责人开个证明,那几年的工作经历就能算上工龄。可我爱面子,当时想法十分幼稚,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曾经从过商,就选择放弃那段工作经历。如果算上那段工龄,我就是离休干部,退休后的待遇会提高很多。仅说医药费就能全额实报实销,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第二件,1981年郝世成、郭松攷等劝我在景家庄批地盖房子,千元左右就能批一处大院。当时,我嫌那距离市区远,位置太偏僻,拒绝了,这也是一次决策失误。第三件,1985年我调到晋城工作,宏斌想跟着我一起去晋城,当时我不想长期留在晋城,所以没带他去。晋城是个新建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人才,他要是去,会发展的比现在更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无常,起起落落,难免会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我被清查运动列为“四人帮”的“爪牙”,以“反地委81号文件”等罪名立案清查,限制人生自由,住学习班,进行批判斗争。直到10月份才宣布“解脱”,让我到沁河灌区接受劳动改造。1981年11月22日中共晋东南地委才以“中国共产党晋东南地区委员会【1981】45号文件(就是任命我去沁水县担任常委、宣传部长,未到职)”发文“把杜晋昌同志作为重点清查对象进行批判斗争是错误的,责任在地委。地委决定为杜晋昌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强加给杜晋昌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统统推倒……妥善安排杜晋昌同志的工作”。同样处于生活低谷,不同的抉择,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境遇。当时鹿海英和我一样也被列为清查对象,他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变故,骑着自行车想去找之前的领导诉诉苦,结果也没找到,一时想不开,在单位蓄水池投水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随后,老婆经受不住沉重的打击,变得疯疯癫癫。家里孩子没人照料,大儿子得了骨髓炎,二儿子疏于管教,闯了大祸,住进了监狱。原来好好的一个家庭,最后家毁人亡。现在每每想起鹿海英的事情,我还是心痛万分。我们落魄时,不要灰心丧气,从容勇敢面对,咬紧牙关坚持,把精力放在解决难题上,总能有机会重建生活。蛇在蜕皮中长大,金在沙砾中淘出,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我们那些低迷的时光,终会化作照亮你前路的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这一生的巅峰时刻是在1986年12月15日。全国审计工作会于1986年12月7日至15日北京召开,15日是表彰会,国家领导人参加闭幕式,接见与会人员。这次开会,我们住在丰台区部队宾馆。15日的表彰会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天安排的紧张有序,早饭后,乘坐大客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全程警车开道,一路绿灯,威风凛凛。会上受到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国务委员陈慕华、王丙乾、中紀委常委王德瑛等领导接见,並合影留念。这次会上我受到表彰,介绍先进经验,並制成录音带发给各省市。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最高兴的几天,也是最荣光的几天,也是我的人生高光时刻。会后我拿着中组部开的介绍信去肿瘤医院检查身体,结果排除了胃癌,真是高兴万分,喜上加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巅峰都是暂时的,这次全国审计会议我和湖北孝感市审计局局长同时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个人,两省的省审计局希望提拔我们二人为省审计局副局长。我享受着事业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荣耀,这时传来报请省委批准,湖北省委通过,山西省委未通过。山西常委副省长白清才(原晋东南地委主持工作常委副书记)说:“杜晋昌这个人我熟悉,很不错,但晋城市是个新建市,需要稳定干部队伍,暂时不动为好”。后来才知道他秘书的妻子在省审计厅,这个副局长位置是给她预留的。我被提拔为省里副局长的机会,就被这个关系户顶了。未获晋升,尤其得知同样条件的湖北孝感局长获得晋升,内心多少会有不满,愤怒。但凡职场人士,谁不渴望获得晋升,谁不想进步。然而,提拔干部完全是上级领导说了算,当人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底牌时,必须懂得蛰伏,懂得不动声色,懂得适度隐忍。同时学会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调整心态,继续工作,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就是这样,有顺境也有逆境,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的障碍与困难。但在这个充满变化充满竞争的时代,只要你还在前进,就一定会跌宕起伏。说不定某一次人生的转折,就会让你面临退无可退的绝境。但请一定不要气馁,一蹶不振,凤凰尚且还要涅槃。再繁杂的局面,都有一个突破点。若你迎难而上,闯过去,就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身处顺境时,也切忌松懈大意,抓住机遇,潜心精进,才会大有所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简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是1935年1月12日生,1959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6月长治师范中师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被山西省高级职称评委会评为高级审计计会计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0.9一1962.8长冶师范学校任学校党总支干事、專职班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2.9一1964.9晋东南地区药材站任秘书员、会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4.10一1967中共晋东南地委财贸部于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7一1969晋东南革命委员会组织干部办公室干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69一1971晋东南地区革委机关政治协理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1一1976晋东南地区革委群工办公室、监察办公室副主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1月被地委任命为沁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因对此有异议未到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77一1980沁河浂区总指挥部办公室付主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1一1983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财委情报信息科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3.10一1985.10晋东南地区行署审计局付局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5.10一1996.7晋城市计局局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荣誉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2月被评为山西省山西省审计局系统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7学被中共晋城市直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干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12月被国家审计署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12月被山西省审计局、山西省审计学会评为【山西审计】优秀通讯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9年3月被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9年3月被山西省审计局授予山西省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89年7月被中共晋城市委评为先进党务工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3月被晋城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7月1日被中共晋城市委评为模范党务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12月获山西省审计学会山西省首届优秀审计论著优秀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2月被晋城,晋城市选为晋城市出席中共山西省第六届党代会代表、並荣兴地出席了中共山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7月1日被中共晋城市直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2月获且龙江省哈尔滨市作家协会、财会业务论文大选编撰委员会,征文二等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7月1日被中共晋城市直党委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6月荻晋城市体委、晋城市羽毛球协会,市首届羽毛球大赛中老年男子单打第三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7月1日被中共晋城市直党委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10月被山西省审计局评为全省审计系统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3月被山西省审计局评为全省国土资金审计先进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7月1日被中共晋城市直党委评为优秀党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9学被晋城市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荣誉积极分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7月1日被中共晋城市直党委评为优秀党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报刊登载过与本人有关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有这样一位好局长 原载“中国审计” 1986第6期 连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审计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一一记山西省晋城市审计局长、党组书记杜晋昌 原载“中国法制报” 1986年8月4 日 连治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3.“三不倒”局长杜晋昌 原载“支部建设” 1987第10期;“太行日报” 1981年10月,张起才 连治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4.天职一一记晋城市审计局长杜晋昌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审计人员的天职一一主人公的话,原载“ 会计之友” 1986第3期 霍玉文 李岩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5.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一记晋城市审计局长杜晋昌 原载“太行日报” 1991年7月26日 彭庆刚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6.“焊接大山的人” 原载“为‘一0九’奠基”一书 1993年月出版 任晋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7.一把手抓档案档案何愁不达标? 原载“晋城裆案” 1991第二期 李振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8.勤政廉明的审计官一一记晋城市 审计局局长杜晋昌 原载“山西审计十年”一书498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9.只要还能动就要干工作 原载“全国审计工会议先进典型材料之二十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撰写并被刊物所登载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依靠自身努力赢得社会支持 中国审计1986第10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健全内部审计壮大集体经济 中国审计1992第2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3.一代审计官【四集电视连续剧】 山西审计1988第4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4.从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看实行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的重要性 山西审计1986第4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5.一个审计局长的足迹一一记晋城市郊区审计局长都成器同志 山西审计1986第4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6.高平县党政领导重视审计的实例 山西审计1987第4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7.忠誠的“卫士”廉洁的官一一记陽城县审计局长白轩水 山西审计1987第6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8.一个罕见的烂摊子一一沁水县端氐供销社 山西审计1988第2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9.深化企业改革进程中的审计实践 山西审计1988第2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0.谈金融业务存在问题及审计对策 山西审计1990第4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1.承包经营企业终结兑现审计的做法和设想 山西审计1990第6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2;健全审计体系壮大集体经济 山西审计1991第6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3.沁水之子 ——秦玉宽 山西审计1991第二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4.关于承包兑现审计方法的调查 山西审计1991第3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5.依法审计任重道远 山西审计1994第5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6.狠杀歪风的一把利剑 中国法制报1986年4月16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7.从审计局长下令撒酒谈起 中国法制报1987年7月14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8。不要把钱白白扔进黄土里 光明日报1983年1月27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9.败家子当家经营管理混乱8个月烂掉苹果27万斤 经济日报1984年7月10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0.实行厂长经理调离审计势在必行 财金贸易1986第7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1.审计人员必须认真贯沏【会计法】 商业会计1985第7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2.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一一记沁水县审计局局长二、三事 商业会计1986第6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3.实行对企业领导的任期审计势必行 商业会计1986第11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4.赵凡“不凡”精神可贵一一从赵凡受打击迫害看维护财经纪律的艰难 会计之友1986第6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5.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上海会计1985第7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6.实行厂长经理调离审计势在必行 上海会计1986第9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7.促进“双增双节”加强审计监督 上海会计1987第7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8.审计要为“双增双节”严把五关 上海会计1987第9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9.浅谈自身努力的作用做好审计工作的体会 重庆审计1986第4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30.实行厂长经理调离审计势在必须 云南审计1986第3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记录着一家人当年的苦与乐,镌刻着一家人的历程,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那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岁月匆匆流逝,却冲淡不了那些回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和孩子们在不同地点、时间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南山南,北海北,我站在你面前,你看我有几分像从前。第一张照片是按照年龄排序的, 下面二张照片四个人都长大了, 他们的身高排序有了变化。看到这些变化,过去的岁月,过去的家庭生活,会不会如潮水般一起奔涌而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人家一组不同时期的珍贵全家福,相同的人物,不同的地点的对比照。这些老照片,就像一部时光的纪录片,记录了不同岁月的家庭故事。我们的衣着、笑容、眼神和姿势,都充满了不同时代的独特气息,但幸福是相同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组照片,有黑白,有彩色,能看到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家庭成员和新的生命出现在同一画框中,时间虽然无情,保存在相纸上浓浓的亲情,不会散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岁月失语,惟照能言。孙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些斑驳碎影,是一段有温度的生命记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照片捕捉了四个孙子不同时期的嬉笑欢闹,定格当时的幸福,讲述我们家庭的时光流转。看到这些照片让人心头绵软,它是鼓励孩子们拼搏向前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姑娘儿子、孙子、重孙子重孙女三代人童年照片汇聚在一起,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真的就是一种轮回,岁月更迭,代代相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在咔嚓一声的光影中,把这些年每个家庭成员的故事与成长都写进这一张张全家福的照片里,让每一个有关爱的温暖瞬间,在此刻凝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家事写完了,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写作过程中我一次次在惊喜、意外、悲怆中和自己、家族亲人不期而遇。血脉是一种奇怪的无形牵绊,这种牵绊让我们即使在面对很久未曾谋面的亲人时,仍然会生出一种疼惜和亲切感。站在当今,翻开过去的人和事,我有了不一样的解读与认识。家族一代一代人为了好好“活下去”,摸爬滚打,努力打拼,在贫穷、苦难、不幸面前,从没有自暴自弃。我们家族今天的幸福,是靠所有人齐头并进得来的,每个家庭成员在幸福路上都不能掉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希望这本家事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之功效。杜氏家族的后代无论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过得如何,找到自己的“根”,继续前行才更有力量。最后祝愿我们杜氏家族在今后的岁月里,子孙绵延,英才辈出,壮大兴盛,家族成员同心同德,克己复礼,奋发进取……(作者 杜晋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后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的河流奔腾不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第一次有幸读到父亲几经眷写、几番修改的家史手稿,是在他生病住院期间。当我打开手机看到满屏“密密麻麻蚂蚁般的小字”,震撼于这位耄耋老人的勤奋创作,笔耕不辍,他是用了多少的决心、勇气和真诚才能坚定地一字一字用电脑打出来这本家族史。父亲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有毅力,只要认准的事,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他平时情感不外露,少言寡语,也许只有夜深人静之时,通过文字才能把深藏内心的牵挂、惦念、轸怀愁绪一一叙述出来吧。编写家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亲退休后,历经多年搜集资料,探究溯源,甄别整理,字斟句酌,才写出这本几万字的家族史。他的认真、努力、严谨身教跃然纸上,不禁使我这个后辈感到几多无言的教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每个家族都有它繁荣变迁的发展史,每个家族的祖先都有他独特言行和行事风格。这本家族史,其实是一本我们家庭回忆录,是父亲真诚的回溯之旅,里面有几代人的命运轨迹,有他对社会对人生感悟的总结与归纳,也有对自己的剖析。父亲从家事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所经历掺杂着酸甜苦辣而又透着趣味的人生片段。其中我们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有家国命运,也有人间烟火,有悲有喜,有欢乐有苦恼。书里有他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追求、对婚姻的坚持坚守、对儿女的舐犊情深、对逆天改命“农转非”的执着、宦海沉浮数十载的艰辛、兄弟姊妹同枝连气守望相助、孙儿接连到来枝繁叶茂的幸福……这些都是被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记忆里的故事,是被遗忘和不忍擦去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像在暗房看着一张张被放大的照片在显影液里显影那样,看着几经烟消云散了的家族史,在这本书上一点点显露。每每静心捧读,作为“看客”的我,思绪会随着我们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而起伏变化,一同在命运的浪潮里扑腾,一块在时间的河流中漂泊。抽丝剥茧穿行在岁月之间,让我获得了正襟危坐的教科书之外鲜活而生动的感性历史。感谢父亲余志而著的这本内容详实家史,这将成为家庭历史的一段珍贵资料。从此我们晚辈对先辈的记忆,将被完整地定格在书中,使后来的晚辈们得以了解自己从何而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透过这本书,能感受它蕴藏着真实朴素的正向力量,能明白父亲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传递出昂扬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纵观他的一生,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是他生存的底色。他用历尽风雨,砥砺前行的过往告诉我们:一是在命运十字路口,要做出正确的抉择,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路径。其实人的一生只有最重要的几步,这几步走得如何,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若干年后再看父亲当机立断选择去上学,非常有远见卓识,这才活出了之后漂亮的人生,之后才走得如此铿锵。就像父亲说的:“想要捉大鱼,就不要怕水深。想要摘玫瑰,就得不怕刺。没有敢于去冒险的心,哪有机会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奋斗,锲而不舍,不言放弃。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受的罪,只有挑战自我的潜能极限,才能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三是我们普通人终其一生寻找的、渴望的,不过就是安稳的生活,温馨和谐的家庭。父亲一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庭。家是生活的承载,是有温度的地方。家人在相处中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命运外界的挑战。如果发生矛盾隔阂,要平心静气地沟通,及时化解。这是我从这本书中所能汲取到的智慧和深刻体会,父亲独特且无可复制跌宕人生的轨迹,为儿孙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也许我们没有他那么坚韧拼搏,也没他那么理性冷静,也许我们被生活打回了原形,陷入泥潭,正捂着伤口生怕被别人看见。那么父亲所经历的风雨,将化作历史的一面镜子,如同明灯一样指引我们走出人生沟壑,奔赴似锦的前程,帮助我们变得更强,更好,这才是这本书的最终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悠悠岁月长、漫漫人生路,一程有一程的磨砺,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积极奋进,努力提升自己永远没错。别被生活的压力,挤走你的快乐,别让鸡零狗碎的琐事,耗尽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间在过去,悄悄地替换着昨天和明天。然而,它终究要留给我们一些什么,它不会白白流逝。——杜宏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