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秋思》与杜牧的《清明》之比较

南天子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作者:南天子衿</p><p class="ql-block"> 把宋代马致远的《秋思》与唐朝杜牧的《清明》比较着读,会发现许多有趣之处与耐人寻味的地方,诗意顿时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所描写的人物上看,两首诗都是写“路上行人”。《秋思》是写一个孤独羁旅者,是单数,因路上思亲联己而伤心断肠;而《清明》是写路上众多行人,是复数,状述路上行色匆匆行人。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少读者总是把杜牧笔下的“行人”当成是“诗人”自己,把“清明时节”看成是清明那一天。实际上,应该把“清明时节”理解为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时间,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为啥伤心到“断魂”的程度;因此,清明那天下了一场小雨了,就要“断魂”,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有人说,《清明》是诗人问路图,我说是行人悼亡之图。</p><p class="ql-block"> 《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元曲名篇诗。是“悲秋”之曲;与《清明》一样都是怀人之作,不同的是前者所怀念的人是活着的;后者所怀念的人是死去的。前者重在怀人之思,是生与生的距离,后者重在悼亡人之心,是生与死的距离。《秋思》的情感是悲秋而伤情,怀念远离的亲人,那是离别而成为游子的情景,故情感伤痛的极点只是断肠,那是描述生与生的距离,与亲人、朋友距离的时间长久或空间的差距而焦虑、苦痛乃至柔肠欲断。</p><p class="ql-block"> 《秋思》文学形象是断肠人,《清明》的文学形象是断魂人,是描述人的生与死的距离,所以断魂,情感是悼念死去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从文学的形式来考察,《秋思》《清明》是以怎样的写作手段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共同点都是抒情的。《秋思》是借景抒情的,通过秋天特征性的事物即借惨败的景象把自己折磨得欲断肠的情绪投放出来。</p><p class="ql-block"> 其实,秋天的景象有残败的也有秋菊金花怒放,树叶红彤彤色彩斑斓画面,而诗人专择“败”景而写,完全是景由心生,心灰景败:枯藤老树昏鸦(是垂暮景象),小桥流水人家(是凄凉的,缺少人气的景象),古道西风瘦马(人生之路缈茫,就像古道一样,写出了路途之悲凉。西风写路途孤单与凄苦,此句写路途,更是写人生。瘦字道出了人生之路的艰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全曲运用“陌生化”手法,将走入诗人眼帘中的九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把抽象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诗言简而意丰,语言极为凝练,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情感内容却非常丰富,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清明》是直抒胸臆的.这首诗开头就直接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时节雨纷纷”,接着借此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他们不是一般的行人,是肩负着“祭墓与祭祖及故人”的任务与责任的行人,诗人他看见路上行人包括他自己因为“时节雨纷纷”不能及时吊念逝去亲人,故伤心欲绝,以至断魂。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深刻的思想感情。第三句与第四句描述了诗人非常巧妙想借酒消愁与思亲,故问牧童酒家在哪里。第四句写的更为精彩。“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特点出人物活动的地点环境是偏僻的乡村田野,“遥指”特指酒家的远,虚无缥缈,使的想借酒消愁者愁更愁,悲更悲,简直使行者达到断魂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诗人的《清明》运用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近乎口语來完成此诗的创作,把读者带入简洁美的意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