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同里古镇

刘长根

乘坐地铁4号线终点站同里下车,再转乘吴江智轨T1线即可到达同里古镇。同里古镇毗邻太湖,距苏州市区18公里,古镇由49座石桥连通15条河道,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古镇主要景点有明清街、珍珠塔园、松石悟园、崇本堂、耕乐堂、三桥、王绍鏊纪念馆、嘉荫堂、退思园等。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宋代建镇,久闻同里古镇的人文景观,下车见许多人在同里牌坊摄影拍照,俺也自拍留下回忆。 你可见“大隐于市、小隐同里”的标志,踏上石板路,开始选择各自规划的路线游玩“同里古镇”。 沿着同里镇的古道街区临河散步,你还可以看到许多,例为吴江市文物保护的清初始建的古宅院,铭牌记载着宗祠居氏人简介,感兴趣的话,还可随意参观老宅岁月变迁历史见证的老物件。 普安桥,又名小东溪桥,裕称读书桥。明洪武二年(1369)始建,弘治中(1488~1505》里人顾宽,沈达重建,清道光三十年(1850)修葺。南北向,跨后港。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构筑,拱券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长21.15米,中宽2.5米,堍宽3.51米,净跨7米,矢高3.62米。 普安桥,桥联:东侧"古塔摇红迎旭彩,罗星晕碧锁溪光",西侧"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概括了古桥周边的人文地理环境。难得一游,自拍留念。 同里影视基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畔,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同里。素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地的特色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 “天然摄影棚”、“东方小威尼斯”和“ 明清建筑博览馆”,已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由于保存完好和得天独 厚的资源优势,纷纷被电影电视剧组看中选为拍摄外景地。 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该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 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博物馆。 这处晚清的江南园林,宅基东西狭长,造园者因地制宜,独辟蹊径,布局上改纵向为横向,采取府花园四组并列的平行布局,是江南园林中独具一格,以少胜多的佳作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嘉荫堂,位于同里镇竹行街。由北库柳氏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占地854平方米。 原有四进建筑,1993年修缮时将第三进改成中庭。1996年对外开放。墙门为"八字式"水磨青砖石库门。正厅为"纱帽"厅,满轩做法。第三进楼厅两侧为厢楼,设砖雕门楼。此宅环境静谧,建筑雕刻细腻精致,富丽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参观过完嘉荫堂,走出嘉荫堂大门口处,对面就是福如堂。 福如堂位于竹行埭同泰弄西端,嘉荫堂南出口。该堂东部为徐氏祖产称老宅,西部(原街道办)于清末民初翻建过称新宅。福如堂为普通老式砖木结构房屋,现存房屋5进50间1133平方米。该堂体量较大,房屋较陈旧,结构简单,无门楼和雕刻。 参观完福如堂,一路直行沿着这条石板路步入泰安桥。 泰安桥对面便可见穿心弄、永思堂和耕乐堂。 穿心弄位于同里古镇鱼行桥南逸,是古镇内最有特色的一条小巷,全长300多米,共有345块青石板组成,石板下是空心的,走过去,倥倥作响,身后便留下一串清脆的响声,因而小巷又称"响板弄",别有一番情趣。整条巷子曲折而幽深,最窄的地方仅容一个人过,两个人在巷中邂逅相遇或有一箭穿心的趣事,百姓戏称"穿心弄",穿梭于细长幽深的小巷,斑斑驳驳的苔痕,盘绕斜挂的藤萝,向人们倾诉小巷人家的岁月与故事。 同里“耶稣圣心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已具有百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原堂已不能满足开展宗教活动。经多方努力,此堂于2006年6月在原址重建,新堂为中西结合式建筑风格,能容纳500人。 ”耕乐堂“,始为明处士朱祥(字廷瑞,号耕乐)所筑,后数易其主,屡有修建,现系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所建。建筑分两路三进,前宅后园布局。其堂楼、绣楼屋架举折平缓,雕刻简练,延续了"明初崇尚古朴的风尚"的建筑特点。北路原为潘宅。 长庆桥为梁式,小巧玲珑。 吉利桥为拱形桥。 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旧称福建桥。 同里的桥与当地民风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走桥”。“走桥”是为避灾求福,每逢婚嫁喜庆,同里人便会“走三桥”。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讨个好口彩。这时沿街居民纷纷出户观望,并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66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同里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和长庆桥为梁式,小巧玲珑;吉利桥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长庆桥俗名谢家桥,旧称福建桥。 一路欣赏同里美景沿石板路,站在太平桥俯视两岸水景,景色宜人。下桥便进入胡同小巷参观太湖水利周知暑旧居。 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俗称同知衙门。位于同里镇富观街。清雍正八年(1730)设立,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礼科给事中陈沂震入官房改建。占地4475平方米。建筑共计三路六进,前厅后宅,东西备弄,后附花园。中路保存较完整,东西路建筑布局变化较大。太湖水利同知署在雍正十三年迁址洞庭东山镇,惜东山署址已失存。因此,该衙署旧址对研究太湖水利史和专业衙署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松石悟园景点进行整体改造,暂停对外开放。 珍珠塔园即明代嘉靖年间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第。陈府因“珍珠塔”故事在江南家喻户晓,新修复的珍珠塔园,由仪门、轿厅、宏略堂、堂楼(陈翠娥小姐绣楼)、书楼、花厅(玉兰堂)、茹古斋以及备弄、厨房等建筑群和船坞组成。 御史府的大门厅,古称仪门,门前有石雕平升三级的图案,相传人们经过时踩踏,可升官交好运。进了仪门,便是轿厅,是客人下轿之处;两边排列的执事牌,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威严。天井对面水磨砖的照墙正中是砖雕的牡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四角的蝙蝠和双桃代表着福禄双全;须弥石座上浮雕着十鹿、八骏、和合二仙等图案。 花园旁是祠堂。出祠堂,小河尽头是巍峨的牌楼,原建于1580年,同里人称陈家牌楼,是古镇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正中额题明万历皇帝赐书的“清朝侍御”四字,以表彰陈王道监察官员、为官清正。珍珠塔的故事将随着这座塔园,伴随着同里走向未来。 同里古镇9个景点其中松石悟园暂仃参观外,这些景点检票都很严格,每去一个就打个孔,一个景点只能去一次。一路匆匆临近五点左右参观完珍珠塔景点,踏上回家的路,有点累。最好是留宿一夜,这样可以轻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