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核动力装置专业是1958年创办的,这个专业的创办是在一无专业师资二无专业教材的情况下,院系领导正确决策和教员们的艰辛努力,成为全国各高校首创。<br> 1958年11月,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政委邓易非向学院教师传达我国开始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消息,拉开了海军工程系筹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的序幕。当时刘居英院长就讲核潜艇有希望,决定开办核潜艇动力专业。<br> 以蒸汽动力装置组教员曾庆喜、李赫、王兆祥、李宝善等为基础,相继调入赵树屏、孔祥谦、周寅西、魏泗均、孙宝聚、赵家瑞、杜泽、张玉金、刘国键、于瑞侠、杨延洲、陈家炎、薛汉俊、孙士海、张又泉、陈宽等,组成核动力装置教研室,陈宽任主任。<br> 核动力装置专业自编教材有:<br> 王兆祥、唐丙阳编著的《核动力装置讲義》<br> 赵树屏编著的《核动力设备(上、下册)》、刘国键编著的《核动力设备(中册)》<br> 孔祥谦编著的《传热学讲义》、《相似理论三定理的教学探讨》、《传热学补充材料之一》、《传热学补充材料之五》、《从几何相似引出相似理论》<br> 李赫编著的《汽轮机(Ⅰ)(Ⅱ)(Ⅲ)》<br> 蔡章生编著《原子核反应堆理论基础》<div> 陈宽编著的《核动力装置自动调节讲义》<br> 未署名的有、《热线图讲稿》、《核动力装置动态过程分析》、《反应堆工程纲要》、《反应堆热工》、《核物理基础》。<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就是这些教师用这些教材培养出了60、61两届合格的核动力装置专业人才,投入到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建造中。</div></div> <div><b>毛泽东与赫鲁晓夫</b></div><div>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br>1959年10月,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在会见时向他提出协助研制核潜艇的要求。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联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他在访问期间又宣布将援华的苏联专家全数撤回。毛泽东一气之下,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br></div> <div><b>聂荣臻</b></div> 1957年10月15日由聂荣臻、陈赓、宋任穷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项目的协议,其中包括核潜艇技术问题。<div> 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中国的原子反应堆已开始运转,在国防利用方面,也应早作安排。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毛泽东主席看完报告后,郑重地在上面批阅了“同意”的字样。这一瞬间,意味着中国人站在研制生产核潜艇的起跑线上。从此,研制导弹核潜艇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br></div> <b>陈赓</b><div><b> </b>哈军工创始人</div><div> 哈军工第一任院长、政委</div> <b>宋任穷</b><div><b> </b>二机部部长</div> 1957年10月15日,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代表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div>左起:李强、陈赓、聂荣臻、刘晓、宋任穷</div> <b>刘华清</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刚刚起步,就进入到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工程项目不得不下马,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也难以为继。中央经过考虑,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和氢弹,核潜艇的项目先暂时下马。</div> 时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的刘华清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刘华清曾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指挥学院学习过,接触过国外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他清楚地认识到,核潜艇工程是一项国家战略性工程。刘华清力主从长远考虑,研制工作不宜全部下马。否则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技术队伍也将散失,以后再上马时,困难会更多。<br></div> <div><b>刘居英</b></div> 1958年11月,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政委邓易非向学院教师传达我国开始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消息,拉开了海军工程系筹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的序幕。当时刘居英院长就讲核潜艇有希望,决定开办核潜艇动力专业。 <b>刘居英</b><div><b> </b>哈军工院长</div> <b>黄景文</b><div> 海军工程系首任主任</div><div> 海军第23基地副司令员</div> <b>黄景文</b><div> 香港英华书院毕业生。</div><div> 1932年报考黄埔海军学校。<div> 1946年率部至越南整训,受聘为越南人民军总部高级步校军事顾问。<br></div><div> 1950年赴朝鲜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务处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时获朝鲜国家荣誉勋章。</div><div> 1952年从朝鲜回来后,参加了军工的筹建,是10名筹委会委员之一,6名临时党委委员之一。<br> 1952年任哈尔滨中央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党委书记、主任。<br> 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十三所训练基地第二部部长。<br></div><div> 1978年任海军试验基地司令员。<br></div></div> 黄景文主任陪同刘居英院长检查海军工程系工作 <b>黄景文</b>和<b>邓易非</b>与苏联专家合影 <b>邓易非</b> <b>邓易非</b><div> 海军工程系政委。</div><div> 总装备部第21基地(马兰基地)副政委,参与指挥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div><div> 海军第23基地政委,组织指挥了巨浪型导弹发射。<br><div><br></div></div> <b>陈宽</b><div> 哈军工核动力装置教研室主任</div><div> 组织教研室教员编写核动力装置专业教材</div><div> 编著《核动力装置自动调节讲义》<br></div><div> 镇江船舶工程学院院长</div> <b>陈宽</b> <div><b>赵树屏</b><br></div><div><b> </b>哈军工核动力装置教研室主任。</div><div> 在80年代中期利用去美国访学的机会,不仅带回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还省吃俭用地自费从国外买回了学校第一台数字化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就放在31号楼给大家做科学计算,在当时,它不仅仅是一台先进的计算机,而且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方向。</div><div> 编著了《核动力设备(上、下册)》。</div> <b>赵树屏</b> <b>杜泽</b><div> 发表论文:</div><div> 《核动力装置试验评估准则与方法研究》、《双恒定运行方式下主冷却剂系统稳定工况水力分析》、《船用压水堆核动力装置采用双恒定运行方案对总体运行性能的影响分析》、《船用核动力装置稳态运行方式探讨》、《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稳定运行特性实验研究》等。</div><div> 杜泽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在核动力装置建模与实时仿真技术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该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6年“核动力装置模拟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div> <b>杜泽</b>教授和60、61级部分学员合影 <b>王兆祥</b><div><b> </b>哈军工核动力装置教研室主任。</div><div> 编著《核动力装置原理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获二等奖。</div><div><b> </b>发表数篇论文《核动力装置一回路冷却剂受海洋条件影响的数学模型》、《核动力装置试验评估准则与方法研究》、《核动力装置二回路蒸汽系统仿真研究》、《船用多堆多机核动力装置建模及控制方法研究》、《核动力装置热工参数优化计算》、《两种管长单管中水临界热流密度(CHF)实验比较》、《起伏对强制循环和自然循环的影响》、《纵摇和横摇对自然循环的影响》、<b>《</b>摇摆对常压水临界热流密度(CHF)影响实验讲究》、《自然循环阻力特性研究》等。</div><div><div> 已年逾古稀的王兆祥教授仍关注着“超临界压水堆”等核领域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br></div></div><div> <br></div> <b>王兆祥</b> <b>王兆祥</b><div> 2022年9月12日,在“核学院邀请退休教师代表返校,共庆王兆祥老师90寿辰、宿成基老师80寿辰,共叙专业、学科历史和学院发展。”会上,王教授说:”发展核专业要有长远目光,思维和布局不能局限于工程,应保持开放的视野,紧盯世界先进课题、学术性强的课题,同时在育人上开拓思路,培养知识面广、用于探索科技前沿的学生。”</div> 孔祥谦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值计算传热学研究并有重要学术地位的专家之一,它也是核专业后来“核动力运行与仿真”这一研究方向产生思想火花的来源之一。<div> 1986年7月15日至30日,在哈工程召开的"计算传热学学术研讨会"上,孔祥谦教授主讲了计算传热学中的"有限元法"。<br></div> 孔祥谦教授是国内工程热物理领域知名学者 孔祥谦教授是哈军工“传热学实验室”创始人 <b>汪浩</b><div><b> </b>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div><div> 1952年,调入卢庆骏任主任的哈军工数学教研室。<br><div> 与戴遗山教授开创哈军工“学时多、内容难、要求高”等显著特点的“数学霸王课”,培养学员“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核动力装置专业数学课达400多学时。<b><br></b></div></div><div> 撰写了《数学分析引论》、《一元函数微分学与积分学》和《概率论》等一些高质量的教科书。</div><div> 汪浩教授曾教授61-381学员班大二数学课,对培养学员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关键作用。</div> <b>胡振渭</b><div> 194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div><div> 1945年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匹茨堡卡内基大学研究生院冶金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北洋大学教授。</div><div> 1952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金工金相教研室主任、基础课部副主任、教授。长期从事金属学和复合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div><div> 出版了《金相学及热处理》、《沉淀硬化》、《定向凝固共晶合金复合材料》、《断裂概论》等教材及专著。<br></div><div> 发表了《关于LD—10铝合金焊缝“存放裂纹”的初步探讨》、《断裂力学、断裂韧性及断裂控制》、《我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和前景》、《碳化硅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实验研究》等论文。<br></div><div> 教授61-381学员班《金属学》,颇受学员欢迎,为学习《核动力设备》和毕业后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div> <b>61级核动力装置专业学员</b> <b>边信黔</b><br> 60级核动力装置专业毕业学员。<br> 教授,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生49名,博士38名,博士后4名。2017年11月被授予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br> 从事船舶控制工程方向科研和教学工作57年,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船舶动力定位》专著,创建了代表国家水平的动力定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研制出多项在军民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科技产品,曾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1项,为我国船舶动力定位和水下无人平台科技领域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特别是为军民装备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了特殊的贡献。<br> 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报英文版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发明1项。<br> 曾获原总装备部舰船技术专业组专家、国防973项目技术首席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黑龙江省和原船舶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黑龙江省劳模、哈尔滨市首届自然科学学术界新时期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br> 研究方向核反应堆与核动力装置控制与测试,任北飒所所长,<br> 针对海洋环境和船舶特性,应用先进控制理论、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在深潜救生和打捞、动力定位、气垫船驾控以及水下潜器等国家急需的装备研制方面,主持完成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国家项目,增补了国内空白,已装备海军,并推广于民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防科技一等奖2项,中船总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div>船舶动力定位</div> 1983年,边信黔带领团队率先着手研发船舶动力定位技术,他提出了风前馈、状态反馈和预测解耦控制算法,掌握了动力定位技术原理,创建了国内唯一能生产动力定位产品的研发基地。2014年DP3验收成功,在国内首次获得中国船级社船用产品证书和型式认可证书,成为国内最早获动力定位系统全系列产品CCS认证的单位。 <div>水下无人航行器<br></div> 2000年,“水下无人航行器”获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立项,边信黔任技术首席专家。经过7年攻关,这个由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国家队”,突破了水下无人航行器总体优化、自主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出某型综合集成试验平台,并成功地完成了湖海试验。项目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