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生命的脚步,母亲今年己80岁了。母亲得过中风,现有中风后遗症,但一人住在乡下尚能自理,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玩智能手机,玩微信、听音乐,</span>过着半乡半城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母亲原名叫罗秀芳,她有六个大哥,一个弟弟,排行第七,小时候去外婆家,舅父们都叫她小芳,舅舅叫七姊,表兄弟们叫七姑。</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青时是班里的文娱委员,爱唱歌。那年,她19岁,刚高中毕业,正芳华。 毕业后母亲回到村子里,大队书记邀请她到大队当文书,她拒绝了。那时,说媒人甚多,对象有插队的知青及文学青年,也不乏城里的工作同志,但她也不同意交往,却选择父亲这个军人。经她老师介绍与他认识,互寄了相片,鸿雁传情了一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是台湾叫嚣反攻大陆,派遣国民党特工频频进入新中国进行特务活动的五十年代末。那时父亲黄埔学校结业后被安排到厦门前线进行无线电侦听工作,己服役了8年,任排长了,得知她喜欢唱歌,就问她是否喜欢来部队文工团工作,正芳华的姑娘谁不喜欢呀,就这一问,令她激起了无限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书信传情了一年后,父亲请了30天长假,回来娶媳妇了。两人相约在城里的人民公园见面,她见了这个海军显老,样子又凶巴巴的,就轻轻说了一声‘’咱不谈了吧"。‘’你说什么?‘’军人大声责问就把她吓了回去,不谈了是不是破坏军婚呀,听说会犯法,她又怕了,只好默许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登记领证那天,是父亲一人进去办的,她只在门外等。那时军人领证这么特殊?连女方的名字也可代签的?真强势的男人。母亲也许在梦想着文工团的美梦吧。领证后,择了日子,父亲用带回的罐头做菜,摆了一桌宴请了当地当官的,算是结婚了。母亲就这样嫁给了父亲。</p><p class="ql-block"> 说好有30天长假,但完婚后不到一个星期有特殊任务父亲就要急着回部队了,对母亲说是回来时忘记了擦枪,要回去擦枪了呢,这理由母亲也信了。然后就是新婚离别。一直送到码头,目送着父亲坐上了驶向夏门的轮船,迟迟而去…</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父亲不听劝告,退伍时不去华东地区兵工厂(母亲可安置在幼儿园或国营商场),而是回到了乡下等通知分配工作。然而父亲的工作都被大队书记找别人顶替了,母亲文工团的美梦也破灭了。公社化时代,母亲由于是上进青年,被公社邀去参加入党培训班学习,期间也怀着我在公社大礼堂上展示歌喉,一曲《李双双》台下响起经久的掌声。后来因爷爷曾是保长,因历史问题还是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母亲的那句“出身不由己,道路由选择"得到当时公社干部的称赞。</p><p class="ql-block"> 后来母亲的青春就陪着父亲洒在大地上。再后来就有了我们兄弟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