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行(四)六和塔

心荷

我这次去杭州住在九溪,九溪离六和塔只有两站路。我1987年跟老师和同学们在杭州春游时,曾经参观过六和塔,但已经过去了36年,对于六和塔的印象已经模糊了,趁着这次住的地方离六和塔近,我又和六和塔做了一次亲密接触。 六和塔公园前的街景 参观六和塔需要购买门票,门票20元,登塔10元,我买了门票,从这个入口进入了六和塔公园。 沿台阶一直向上,登五分钟就到了塔下。 台阶尽头上写着公园的名字“六合文化公园”。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面朝宽阔浩荡的钱塘江,背靠月轮山。距离雷峰塔大约5公里。<div>由于杭州湾钱塘江喇叭口的特殊地形,再加上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形成了钱塘江特大涌潮,成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div><div>巨大的涌潮看起来非常壮观,但带来的破坏力也相当大。 </div><div>为了治理钱塘水患,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吴越国王钱弘俶听从延寿、赞宁两禅师建议,在自己的南果园建九级高塔,命名为六和塔。</div><div>一千多年的光阴里,六和塔屡被建成,也屡被损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六和塔占地946平方米,塔高约59.89米,塔芯为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52年)的砖石结构,分为七层,外部十三层木檐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所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明六暗7”格局。</div> 高大雄伟的六和塔外立面是八边形十三层塔。 六和塔正门前临钱塘江,塔前四柱三间的石牌坊上“净宇江天”原为乾隆帝所题,现在看到的四个字为刘海粟重新题写,坊间夹杆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图案。 六和塔一层的南门。现在游客登塔从北面的入口进入。 清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赋诗数篇,还为七层古塔每一层专门题写了匾额,一座古塔皇帝提写了七块匾额,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只是原有的匾额均已遗失,现在看到的匾额均由当代书法家题写。 乾隆皇帝为六和塔第一层题写的匾额为“初地坚固”。 塔内的通道敞亮,可以看到古朴的白墙,彩绘的建筑构件。 从二楼的窗口看到塔前的牌坊,远处是钱塘江。 六和塔里层砖塔的门为圆拱形,外侧的木结构塔部分的门廊造型更优美。 在靠近基座的几层,内部是通透的,从塔的这一侧可以直线到达对面的另一侧。 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风儿吹来,铃铛叮铃作响, 六和塔外檐共十三层,其中七层与塔身相连,另外六层为暗层。它们夹于其他七层之间,因此只有七层可达。 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 再往上走,从这一侧还是能看到另一侧的门,但砖塔的楼梯挡住了一部分视线。 古塔西侧的开化寺展厅 继续向高处攀登,从这里能看到钱塘江上的大桥了。 从高处俯瞰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全部结构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br>钱塘江大桥始建于1934年; 分别于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 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1948年5月成功修复。如今,这座桥已经运行80多年,日均通汽车数万辆,列车60余趟,还在继续发挥着钱塘江上交通主动脉的重要作用。看到这座桥,心里向茅以升先生致敬! 乾隆帝为六和塔二层题写了“二谛俱融”。 二层的匾额和对联。 三层的牌匾“三明净域”。 四层书题“四天宝纲”。 五层的匾额“五云扶盖”。 六层的匾额“六鳌负载”,这是在二层的木廊上拍的。 七层的匾额“七宝庄严”。 华丽的藻井,上有云龙的图案。 接近顶层的时候,塔的最中心有一根粗大的柱子支撑着古塔。 这是砖塔的第七层,这根柱子是古塔最核心的构件。 天气有些阴沉,站在塔顶俯瞰钱塘江,依然可以感受到江水的开阔与浩荡。 塔的北面是满眼苍翠的月轮山。 钱塘江上轮船往来穿搜,江南岸高楼林立。 欣赏了高处的美景,再沿楼梯下楼。看看这复杂的楼梯,很感慨:这样一座砖塔与木塔密切结合的建筑,内部的结构比较独特复杂,很佩服古代工匠巧妙的设计和高超的建造工艺。 砖塔的外围的木结构檐廊是欣赏风景的佳处。 二层的檐廊最宽敞,这里不同方向的七扇窗户下,也悬挂着乾隆皇帝的七块匾额。 砖塔的须弥座上雕刻的各种花卉:紫茉莉、木芙蓉和兰花。 这里还刻有孔雀的图案。 从六和塔下来,继续在公园里参观。 六和碑亭是公园里一个重要的景点。 六和碑亭里面竖着一块巨大的乾隆御碑,正面游记题为“登开化寺六和塔记”,记录了游历所见所感,左右两侧有“御笔”等字样,背面为乾隆所作御诗。公园西侧的展厅庭院内还有一座乾隆诗碑,四面都刻有御诗。 乾隆御碑《登开化寺六和塔记》 每年农历年末,六和塔都会举行“六和祈福”的平安祈福文化活动。 在六和钟声亭里,有一座大钟,这里也成为祈福的场所,钟前绑满了红色带。 这是杭州制氧机厂1996年铸造的六和钟。 在公园里还看到了几个跟六和塔有关的典故。 钱王射潮 传说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liu,二声)治理杭州时期,钱江海塘边修边塌,原来是江中潮神在作怪。钱王决定镇服潮神,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的生日,钱王在江边布下一万名弓箭手,等到潮水来时,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才修好海塘,所以把塘叫“钱塘”,江就叫“钱塘江”了。 鲁智深听潮圆寂 《水浒传》中写到108将南征方腊后,在班师回朝途中,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晚上鲁智深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作响。由于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身边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五台山师父说过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遂悟出“潮信”就是他圆寂之日,于是大笑一声,换上了御赐的袈裟,焚上一炉好香,写下一首诗:<br><br>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br><br>待到林冲、武松赶来时,早已坐化而去。 武松出家 鲁智深圆寂后,宋江等人前去看望武松,要武松随宋江一起去朝见皇上,武松对宋江说:“弟不愿朝见皇帝,金银赏赐都不要,只要做了清闲道人就十分好了。”宋江再三劝说,武松都不动摇,他就在六和寺出家了。 看了跟六和有关的典故,继续向西,公园里古木参天。 这个大象雕刻造型别致。 大象身上的青苔似乎有些年头了,这个寺院跟佛教的渊源有点深。 从六和塔向北,有一条小路可以上月轮山,山上有中国古塔博览园,博览园的设计者收集了很多古塔的造型,在这条山路上一一呈现了出来。 这是江苏扬州莲性寺白塔 这是云南昆明官渡金刚宝座塔 古塔荟萃,造型各异。 两只石狮子看护着塔林。 这座亭子前有一方水池,叫金鱼苑,据说六和塔是杭州金鱼的发源地。。 智昙大师 在北宋建的六和塔被毁后, 宋高宗赵构下诏,访求人才,重建六和塔。智昙和尚见到诏书之后,自告奋勇,承担了重建六和塔的重任。他克服重重困难,靠化缘筹集到了资金,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开始,历经十年,完成了六和塔的重建这一伟大工程。 在杭州卷烟厂基建工地(曾是南宋皇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宋式须弥座。 六和塔西侧的开化寺正殿的匾额为“利乐津梁”,里面有六和文化展览。 关于“六和”有多种来源;<div>道教的“六合”指的是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代表了道教的宇宙空间观。《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说法。</div><div><br></div><div>佛教有《六和敬》:</div><div> “间和同解 戒和同修 </div><div> 身和同住 口和无諍 </div><div> 意和同悦 利和同均”。</div><div><br></div><div>另外,在《左传》中名医医和首提“六气和”之说,指的是自然界六种气候,如果六气正常,则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div><div><br></div><div>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一个叫“六和”的渔童整整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头,打败了性情暴躁的龙王的故事。</div><div><br></div><div>虽然六和塔这个名字的来源没有确切的说法,但不管是按儒释道三家的解释,亦或者是民间的传说,寓意都是为了消除钱塘江的水患,祈求平安。</div> “和”与“合”的演变 1895年清代增建木结构檐廊的资金来自于一位叫朱智的杭州人的捐赠。 这是六和塔的内部结构,比一般的古塔复杂得多。 在这里,看到了杭州三座塔同框了:六和塔、雷峰塔和保俶塔。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 乾隆皇帝为六和塔七层楼题写的匾额。 一只可爱的流浪猫,就静静地躺在地上看展,有点儿也不怯游人。 从展室出来,看到了开化寺遗址这个像香炉的物件,顶部还有一颗宝珠。 高大的树木与庄严的六和塔互相辉映。 这两株古树估计有上百年的树龄了。 开化寺遗留下的佛像 佛像的另一侧是个栩栩如生的弥勒佛。 清幽的古寺游人稀少,让来到这里的人心不由自主地静下来了。 六和塔景区导览图 塔前的秀江亭 “六和听涛”是钱塘八景之一。 如果您仔细看,“六和听涛”是黄永玉先生题写的,先生一生经历坎坷,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刚刚于6月13日逝世。向这位非凡的艺术家致敬! 千年以来,六和塔承载了官方和民间对于“平安”始终不变的祈愿,并成为杭州的文化地标。愿这座古塔继续护佑中国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