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西藏萨嘉人氏。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三岁能讲喜金刚修法,听众叹为稀有,于是称之为“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九岁时,因讲喜金刚续本《二观察》而名声大震。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随其伯父至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接识了成吉思汗之孙——蒙古窝阔台汗次子阔瑞皇太子,从此归附蒙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字数只有一千多个。忽必烈曾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将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推广使用,却受到很大阻力。原因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加剧了识别的难度。因此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译写一切文字”,但民间还是使用汉字。八思巴文最终只是应用于官方文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主要流通纸币,铸钱比其他朝代都少,且多以汉文钱为主,用八思巴文铸的只有几种钱币:元世祖的“至元通宝”,元成宗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元武宗的“大元通宝”等。除“大元通宝”当十钱存世尚多外,其余均很稀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钱为“大元通宝”当十钱,八思巴文,本人收藏,到代真品,现在流行保持原坑,就没做清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