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阳明清古街,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老城区,街两边的建筑大多为明清时代留下的老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尽显沧桑,遂有当代“清明上河图”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老街多为原住居民,街道两侧均为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如果说老街建筑还是明清的传承,那么街道两旁的店铺商家也没有多大“进化”。这里没有“时尚”的影子,反而多是早已淡出记忆的匠铺。如打铁铺、秤店、理发店、裁缝铺、白铁制品店、木匠铺等传统手工店铺,以及煨盐鸡、佰仙柴火灶面、油赞子麻花、灯盏盘等当地老字号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迈入古街,第一个让我惊讶的就是这把剃头椅子,“松阳故事”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走进老街,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又仿佛穿越历史,重拾那悠远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传统铁匠铺的杰作,纯手工且做工精湛,既然有需求,就有这种技艺“存留”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佰仙面馆,是这条街上为数不多的“网红”,我们也有幸品尝了一把,同时也在为这种美味的传承添加一把“柴禾”。</p> <p class="ql-block">原滋原味的纯手工铁匠铺。</p> <p class="ql-block">这种木匠作坊,在北方已经成为久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拍照,我的想法是,用每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无需言语来描述,透过这些定格的时空,让我们去感知沉淀下来的厚重历史文化,在如今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中,唤醒我们记忆深处淡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浙江,松阳县境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就多达70余个,而其中当属“杨家堂”的名气最大。对此,央视的《记住乡愁》系列节目里还有一集专门介绍了这个古村。</p> <p class="ql-block">“村口有大树” 常常是古村落的地标,或者说是“标配”。杨家堂也不例外,村口这颗“大樟树”已经在此守候了500多年,确切地讲这是一颗“连理”树,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夫妻树”。它在这里迎来送往、佑护村民、见证历史、目睹世代变迁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大樟树为村民遮阴纳凉、遮风挡雨,还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家长里短的聚集之地。</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古建幽巷。</p> <p class="ql-block">在村头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有20多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屋舍层层叠叠,形成多达数米的落差,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给人以不凡的气势,故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一定要欣赏一下清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除了黄泥墙黑瓦盖 还有那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的墙体文化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信仰以及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这颗大樟树是杨家堂的门面,又是村民保护伞,更是村民的摇钱树。“牛模”们也愿意在这里被摆拍创收,所以我也将这里戏称为小号版的杨家溪。</p> <p class="ql-block">《瓯江帆影》---瓯江,浙江省第二大江,贯穿整个浙西南山区,全长近400公里 ,一江碧水滋养着两岸的生息繁华,故被称为丽水人民的母亲河。瓯江的出名不在于它的江有多大、水有多清,而是由于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在此拍摄的风光片获得国际大奖而名声大振。当时照片的名字就是“瓯江帆影”,瓯江也被一炮打红。</p> <p class="ql-block">拍摄这类题材就免不了“起大早”,一方面是要跑到日出的前面,另一方面则是去“抢占”有利地形,占据更好机位。今天的朝霞还是不错,船夫的“表演”也很卖力,当然,我们的拍摄也更加专注。</p> <p class="ql-block">机动帆船,是早先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现在却是不可多得的拍摄道具。船帆在江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绰绰动人。</p> <p class="ql-block">鸥江船人把已经不再作为动力的白帆又重新张挂起来,游弋在清澈的江水中,二岸山峦叠嶂,云雾萦绕,湖光山色,宛如一幅秀丽淳朴、宁静自然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帆船在江面、峡谷、乡村、日出、水雾、埠头等不同景物的衬托下变幻莫测,更加考验摄影师的创作功底。</p> <p class="ql-block">瓯江不大,没有那种江河奔腾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凭借其安静平缓的水面,方能造就帆影缥缈的美妙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拍帆影,团友拍我。</p> <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我们没有去到核心景区,只能在外围“蜻蜓点水”。</p> <p class="ql-block">九龙廊桥--亚洲最长的木拱廊桥,就在丽水的莲都区,全长203.75米,宽4.5米。</p><p class="ql-block">从上桥口的角度看,还是相当气派。</p> <p class="ql-block">登上廊桥,可以看到它的廊屋皆为木质结构,据说没有使用一颗钉子。</p> <p class="ql-block">走在廊桥里面,无法领略其雄伟壮观的全貌,所以,只能将飞机挂在天上,俯瞰这座亚洲之最。</p> <p class="ql-block">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至今仍保留有83栋四合院、15栋古祠堂、6座古庙宇、1座古大桥,还有宋代的福昌寺、元代的八士门、明代的石稀罕,清代的大批古民居建筑群,确实是明清建筑的“满汉全席”。</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们记录着这个古村落千百年的风雨历程。</p> <p class="ql-block">里面的地圆拱门是“循规映月”,外面圆拱门上方的四个字怎么读?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向当地人请教得知,应该念“耕读家风”。是这样解释的:牛入田就是“耕”;心口合一就是“读”;屋里有人就是“家”;云能移动就是“风”。河阳村的“耕读”文化意识根深蒂固。耕,即是掌握技能,还是李家之本。读,即是明白事理,也是传家之法。河阳先祖告诫后人,只有继承了耕读的家风,才能真正做到“清白传家”。所以特意“创”造了这四个象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河阳村外墙建筑最有特色的一段就在这条路上,共有几十个马头状的墙头,远远望去像是一匹匹昂首的骏马在仰天长啸、气势非凡,它们也因此被叫作“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河阳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如今,古老的河阳村依然“活着”,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经典“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八士门” 是河阳村仅存最完好,最主要的大门。宋元时期,村内朱氏家族共走出八位进士,故此门得名。门前有一对造型怪异且无头的石头狮子,据说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赠,并取名“稀罕”, 意指河阳一村出了八位进士,在他看来实属稀罕。这对石狮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村民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打发着时光。</p> <p class="ql-block">名气最大的“朱家大院”。因为,河阳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活态古村落,在现有的近千户家庭中,有94%的家庭都姓朱。“朱家”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可见朱家地位的如此之高。</p> <p class="ql-block">《佰轩二翁》</p> <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江南多富庶,如今留存的古镇、古村不计其数。河阳村就是久藏深闺,低调古朴、幽静含蓄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河阳村仅存的一座大石桥,不难看出其做工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河阳的村民非常友善,穿行在古民居的大街小巷,可以随意拍照、随意串门,遇到健谈的老人,还会拉住你,娓娓道来民居往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山清水秀,民风古朴,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乃为江南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朱潭山景区,看似名气不大,这里却是浙江最美的“秘境”之一。传说,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仙都一带讲学,闲时钟情山水泛舟于碧潭,后来,人们便把这个美丽的碧潭称为“朱潭”,而旁边的山就叫“朱潭山”。</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脚下,用鹅卵石铺成的路段就是“仙堤”,而下面就是“好溪”。这里视野开阔,是观赏鼎湖峰与仙都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最佳视点。虽然,我们天还没亮就来到这里,但是,已经人满为患,好在“仙堤”足够长。先前有好多获奖大片就是在这里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初次见到这个石板桥的时候,总觉得这个景色似曾相识。后来得知,原来这里曾是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比如:《绝代双骄》、《汉武大帝》、《阿诗玛》、《天龙八部》等。</p> <p class="ql-block">站在仙堤上,遥望鼎湖峰,可以欣赏到奇峰、秀山、松涛、小桥、流水与一体的仙都第一美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叫“板堰矴步桥”的小桥,桥龄将近200年,长度为115米,它横跨好溪,连接着两岸的生息。现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随着“农夫牵牛”表演的结束,我们的整个行摄之旅也来到了尾声。在恋恋不舍中告别了“仙都”;在疲惫与收获中完成了本次行程;在感激和不舍中告别了团友;在憧憬和期待中迎接再次出发-----</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5日,哈尔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