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颁布一年有余,从对新课标的研读、学习、尝试已逐渐走向探索、实践、落地的新阶段,如何更加精准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课程核心素养基本理念、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以及达成学业质量标准,成为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同仁的共同责任与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6月14日,滨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全体成员在主持人李道强老师的安排下,借助云端,集体参加了中国教师报、《师道》(人文)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直播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制专家吴刚平教授,以“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为题,深度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背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以及义务新课程实施的实践建议,解读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为我们破解新课标实施困局、达成新课标内涵要求、转变教学教研方式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直播中,吴教授从义务教育课程类别与课程设置入手,解读三级课程;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标背景与内涵,从“背景、思路、内容、关键词、启示”五个方面,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答疑解惑、“点石成金”;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时代教学改革的知识理论转型”让我们明晰了知识传递理论与知识建构理论的优势与缺陷,为讲授教学与探究教学指明了方向;围绕“学习方式变革”,从知识观、知识形态以及学习方式,让我们知晓了“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的不同境界,详细解读了基于“做中学与悟中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触发学习革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坊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直播活动,聆听、记录、思考、感悟、撰写、分享,简洁、清晰、实用、高效的专业成长姿态,必将为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和深度教学改革助力、添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立德树人 因材施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月14日19点,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相聚云端,聆听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制专家吴刚平教授,深度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背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以及义务新课程实施的实践建议,并且解读了教师在新课程、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和困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刚平教授从改革关键词出发,强调了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化和实践性在新方案新课标的中的体现;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他提出以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带动各个专项课程方案和科目层面的学期课程纲要研制,在抓好常规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探索性教学改革试点,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和形成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新常态。</p><p class="ql-block">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知识性质和类别的转化。新时代需要有新的、更完整的教学知识观,更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内在性和主观性,基于三种知识形态,教师应转变思路,在记中学以外,更要引导学生做中学、悟中学,增加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获得。最后,吴教授提出了要强化课堂预习、自我检测、交流问题、教师讲解、课堂小结、针对性练习等基本环节,同时以任务驱动方式,把做中学、悟中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刚平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的讲座,强调站在课程育人的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人方式改革。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帮助教师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并且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有所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让我们以生为本,以素养为导向,因材施教,育生成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变革方式 有效教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惠民县第二实验学校 李亚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的统一安排,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的关于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对接下来的教学非常实用,一语惊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吴刚平教授谈到要理解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关系,需要理解知识理论转型,光学会已有的是不够的,需要去探索未知的,对于教学要有创新能力。事实性知识在记中学,方法性知识在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在悟中学。对于方法性知识的学习,要会做会用,用正确的方法去正确的分析,解决好问题,做好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价值性知识。做中学主要指阅读、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讨论、问对、争辩、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提炼、概括、解释、推理、运用和拓展。尖子生和差生的区别也是学习方式不同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容易在教学中把方法性知识当做事实性知识去处理,死记硬背只能解决事实性知识。恢复知识的活力,变革学习方式非常重要,要在做中学,一定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帮助学生精选课程资源,还要指导辅导学生去做。接下来我会将此次学习的内容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争取使教学更有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明确目标,找准路径,扎实推进课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实验学校西校区 冯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月14日晚,我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深度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专题讲座。吴教授从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关键词、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做中学与悟中学的单元教学设计、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政策要求和措施等几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解读,帮助教师更为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学科教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4月21号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教学改革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建设。对于一线老师来讲,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涉及每一位老师。如何让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到教学层面。如何把素养导向、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教学中?如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如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形成素养导向的教学新常态?这些都是新方案、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人认为,落实一系列教学改革,我们要抓好目标与路径两个方面。目标:育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改革育人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归教育的初心,要以人为核心,回到人本身中去。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素养。知识学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核心素养要从知识学习起步,最终提炼出综合性品质。路径:一个是综合化,另一个是实践性。因为核心素养本身就是综合性品质,所以要强调综合化。新课标综合化的一个方面就是,每门课程都要设计不少于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分与合交替运行,互为补充。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实践性。要学生亲自经历各个科目的学习过程。亲自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遵循学科的思想路线和探究方式来开展学科的学习活动。新方案、新课标中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亲历学习过程,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也就是吴教授强调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学改革,理念先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加吴刚平教授网络直播线上学习活动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兴县纯化镇中学 刘培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6月14日,在滨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李道强老师的安排下,我借助云端,集体参加了中国教师报、《师道》(人文)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直播活动。与会专家吴刚平教授,以“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为题,为我们破解新课标实施困局、达成新课标内涵要求、转变教学教研方式提供了海量的教学智慧,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众多信息中,吴教授提倡“要把教案转变为教学方案”,深深触到了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学需要统筹规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原有意识观念中,教学设计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教案,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素材以及教学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和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堂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案的主体是教师,但“教学方案”的则是学生,“教学方案”实质上是一种“学案”,是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统筹规划学习流程、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甚至包括学习评价。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理念转变,是我们实施深度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教学方案的核心在于学生方式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即“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其中“做中学、悟中学”则更符合素养立意下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理论支撑的角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应的是“知识传递到知识构建”;从知识类别的角度,更多强调的是方法养习和学习情怀的塑造。在教学革新中,我们应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展体验、议题、探究、活动式学习,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达成“从实际问题学知识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业质量评价要求,最终指向的是学科情怀的塑造。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学习方案、学习方式、学科情怀等关键要素是素养教学革新的应有之义和学习进阶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变革学习方式 提高课堂实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滨城区梁才中心学校 高洁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6月14日下午7点,参加了中国教师报、《师道》(人文)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直播活动,认真听取了吴刚平教授作的关于《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的讲座。吴刚平教授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背景、思路、内容及关键词,并提出了对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许多宝贵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提出了核心素养时代教学改革的知识理论转型,即从知识传递理论转向知识建构理论,让我们明晰了知识传递理论与知识建构理论的优势与缺陷;吴教授详细讲解了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和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并针对这三种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针对事实性知识采用“记中学”的方式,即理解、记忆、再现和判断;针对方法性知识采取“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即阅读、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讨论、分析、综合提炼、概括、应用、拓展等学习方式;针对价值性知识采用“悟中学”的学习方式,即体验、反思、揣摩、比较、借鉴、分享、创造、信仰等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学习新方案新课标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 时华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6月14日,我们滨州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各位同仁,齐聚云端,共同聆听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教授作的报告,吴教授深度解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特点与实践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提出的三种知识形态和三种学习方式,让我们知晓了“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的不同境界,详细解读了基于“做中学与悟中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触发学习革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一直困惑于优秀生如何变成卓越生、尖子生,通过今天学习,我发现部分优秀生容易在学习中把方法性知识当做事实性知识去处理,靠死记硬背解决问题。停留在记中学的层次,缺乏做中学和悟中学对应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方案新课标,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以生为本,以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人方式改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立足新课标,推进新课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棣县第一初级中学 赵昌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6月14日,在滨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李道强老师的安排下,我们相聚云端,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深度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专题讲座,讲座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为题,从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关键词,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实务,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三种知识形态与三种学习方式,做中学与悟中学的单元教学设计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进行了深入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教授指出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的有力举措,他从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化、实践性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方案新课标改革的内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他认为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学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教学新常态。他指出书本知识可以区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三种,分别对应“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他认为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他强调要辩证看待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做中学比记中学更重要,它是悟中学的基础,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他还从课堂预习、自我检测、交流问题、教师讲解、课堂小结、针对性练习六个方面,讲解怎样进行做中学与悟中学的单元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后,我们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记中学向做中学、悟中学进行转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