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去年我们沿着苏州河走到华政(华东政法大学简称)段,一边饱览苏州河滨景色,一边欣赏百年校园整体风貌。“一带十景”的风光令人留恋。现在华政校园也对外开放了,于是我们昨天再次赶去打卡。我们一起享受这闹市中难得的一份宁静,寻访我国最早创办、堪称一流的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旧址,体会被称为上海最美的大学校园的神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大学(简称约大)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了。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在上海沪西兴办圣约翰书院,1892年起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成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在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四位都是华东师大1959级的学生。母校与约大的千絲万缕的关系也使我们总喜欢常来此走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华东师大成立于1951年,是以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为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而光华大学的前身,是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是1925年圣约翰大学的553名学生和17名华籍教师宣誓脱离圣约翰,自立学校而建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其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又并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原属约大的38名教职工和128名学生于此时融入了华东师大。成立之初的华师大,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大学的11万余册藏书,包括盛宣怀后人捐赠给圣约翰大学的6万余册“愚斋”古籍,6000多份生物标本等教学资源以及桌椅板凳等设备均由华东师大继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至1956年,圣约翰大学的格致楼、新科学楼等部分校舍,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分部,1956年以后才由华政接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华东师大首任校长孟宪承、学校筹建之初的筹备委员会成员张祖培和首任体育系主任吴邦伟、历史学家陈旭麓等都是约大的教师。师大图书馆首任馆长王国秀曾任约大历史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我们求读的化学系而言,许多老师也都来自圣约翰大学。严风霞先生1951是约大的学生,她当时兼任约大党支部书记,后来曾两度出任华师大化学系党总支书记,1986年至1989年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陈联盘先生原任圣约翰大学理学院院长、化学系系主任。我们的有机化学老师刘恒椽教授(曾任华师大化学系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分析化学徐钟隽先生都是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后转入华东师大留校的。我们很幸运在大二的时候聆听了刘先生的《有机化学》课和徐先生的《分析化学》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曾被誉为“东方哈佛”、“东方剑桥”、“外交人才的养成所”,在其存在的七十三(1879-1952)年里,毕业生6500人,肄业生4282人。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杰出校友。我国现代史上许多名人如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外交家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王正廷,名医颜福庆、牛惠霖、牛惠生,“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化工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第一个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开创者、“近代化工界的圣人”孙学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刘鸿生,作家林语堂、张爱玲,建筑家贝律铭,出版家邹韬奋,宋氏家族的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民国总统严家淦、连横(连战的祖父)都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大学不仅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还留下了上海第二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仅次于外滩建筑群),27栋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非常重要的空间载体,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的华政长宁校区,拥有与苏州河美景相得益彰的约大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一百多年来的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散落在校园内的近代建筑,中西合璧、古朴典雅、风格独特。校长楼、交谊楼、格致楼、六三楼、体育馆、东风楼等经典风格的建筑,均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华政现在有三个校门。我们从万航渡路的校门走进华政。跨入校门,雅香肆意、幽静迷人,一种远离世俗喧嚣、回归纯净质朴的感觉犹然而生。笔直的主干道宽阔宁静,夹道伫立着23棵苍劲的法国梧桐。走在平和静谧的林荫路上,树叶间投下的阳光如点点碎金,让人神迷。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迈进了尘封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着主干道前行,西侧惊鸿一瞥的大草坪,镶嵌着小桥、浅池、凉亭。漫步如此精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草坪,才明白为何华政被公认为“花园”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 校长楼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草坪的这片绿意,一直延伸到四号楼。四号楼现为校办大楼,原名校长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校长楼的结构之精巧,让人叹为观止。前楼是一排精致玲珑的落地格子窗——朱红窗格、铜制窗栏,侧楼的楼梯如廊桥一般,将你引入似乎腾空的境地。由此而上的二楼屋顶上是一个彩绘穹顶,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幻化无穷;而一道凌空而建的走廊又将你引入后楼。楼内的房间保有一贯的贵族气息,宽阔的空间、暗色的木制地板、宽大的壁炉……一切的一切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欧洲贵族的豪华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校长楼是校园里最古老的建筑。原是兆丰花园(今中山公园)前主人霍格兄弟的私人乡间别墅。约大购置后,楼上为校长住宅,楼下改作图书馆(由思颜堂迁来),西北隅设有函电收发室;楼顶筑有塔楼,可供凭眺;现为院党政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办公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漫步校长楼前,念起执掌圣约翰53年,倾尽毕生心血,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打造成如雷贯耳的“东方哈佛”的杰出教育家卜舫济的传奇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卜舫济(又作卜芳济),18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学,1886年获纽约神学院学士学位后来中国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1888年6月,年仅24岁的卜舫济接替施约瑟当上了圣约翰书院的院长。当时的圣约翰书院,是一个小得可怜的教会学校,要资金没资金,要教师没教师,要学生没学生,不过就是打着免费教学的旗帜,才有几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前来“蹭吃蹭睡”。真正让圣约翰大学崛起的大贡献者当属卜舫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年轻的卜舫济把先进的的大学理念引入中国,对书院的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书院开设了化学、物理、算术、几何、写作、英文语法、会计、科学史、生理学、世界史等课程。1905年,圣约翰书院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卜舫济被任命为校长,此后的35年间,他一直担任该校校长,如果再加上此前担任书院院长的时间,卜舫济主持圣约翰的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正是在卜舫济的主持和推动下,西方的大学制度被引入了圣约翰,使得圣约翰成为一所中西合璧的著名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经风雨,校长楼饱含着历史的沧桑,那屋角的陡檐,依旧骄傲地翘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2 交谊楼</b><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校长楼向东而望,一栋中西合璧的楼房在绿树掩映下浮现眼前。这栋被誉为“华政小故宫”的仿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名为交谊楼,底层是石材外立面,上部是红色的砖墙,屋顶覆盖绿色的琉璃瓦。红柱、祥云、彩画的外表已足够漂亮,其内部更是现代版的华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谊楼原名交谊室,是为纪念上海圣玛丽亚书院首任女校长,江苏妇女辅助会的奠基人、首任主席,圣约翰大学校长夫人黄素娥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夫人、且亦身为圣约翰教师的黄素娥,热心于学院教育事业,也为圣约翰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1918年黄素娥因病去世。1919年11月15日, 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为纪念校长卜舫济故夫人黄素娥女士,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发起捐银建筑交谊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9年12月落成的交谊室共两层,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谊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坐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侧还设有放映间。下层有大小房间11个,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这幢富丽堂皇的交谊室落成,殆可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最华丽的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谊楼也是华政校园内的一处红色地标:“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1949年5月26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进驻上海,司令员陈毅的第一个宿营地就在圣约翰大学的这幢交谊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8年,圣约翰大学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在交谊楼成立。1945年,上海高校第一个党总支在交谊楼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也在这幢楼的大交谊厅举行。建院初期,学生会及学生文娱团体,则设在交谊室下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3 同仁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谊楼前是绿树围绕的同仁楼。这是一幢中式四合院建筑,青砖黑瓦,红砖相间,假三层砖木结构,古朴典雅、端庄平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仁楼曾是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教习医院——同仁医院的院址,现在是学生宿舍,也是华政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宿舍楼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4 红楼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院长楼的右边,是又一幢典雅且毫不张扬的建筑与我相遇。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红楼。红楼的诞生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这里原来是圣约翰大学的图书馆。华政于1984年建造新的图书馆大楼后,老的图书馆因外墙用红砖砌筑,改称作“红楼图书馆”,以示区别。如今,这里是研究生和教师的图书馆,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5 思孟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09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沿苏州河而建,当时用作高年级学生宿舍。关于这栋楼的名字,背后还有一个让人悲痛又感人的故事。其缘由是纪念孟嘉德牧师。美藉牧师孟嘉德于1904年到圣大任职,教授哲学。他是第一位将西方社会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外国学者。曾为约大创作校歌。1907年7月29日,孟氏在庐山旅游时因营救一个落水的中国朋友而同溺于瀑布中。圣大学生为哀悼孟氏,发起捐款建堂。该楼曾几度更名,1998年复名思孟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东政法学院创建,将思孟堂改名为宿舍2号楼,1979年复校后又改名恩孟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6 格致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苏河滨水步道起点思孟园往前,目光越过开阔、精美的大理石“弹格路”,格致楼的身影便映入眼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格致楼又名科学楼、办公楼,是华政校园中的“明星楼”,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其外廊、庭院是西式的,屋檐则是中式的,被称为“中国装”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时为办公楼。1998年暑期,改作学生宿舍,并重新取名格致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格致楼有三层,基地面积是93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2331平方米,砖木结构,共计60间房。一楼和二楼分别设有物理化学实验室、神学教室;三楼为医学系实验室和教室。此外,学校的博物馆也设在楼中。由于1909年,电力才通入校园,所以当时大楼还无灯光照明。所以屋顶呈U字形,U中部装有玻璃天窗,可以采纳自然光线。格致室的建成使得圣约翰成为中国学校中最先拥有科学馆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致室是当时中国所有院校中第一座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校舍。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时,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及有关教研组、总务处及所属科室均设在该楼,故改名为办公楼。1998年暑期,华东政法学院将办公楼改作学生宿舍并重新取名格致楼。格致楼又称42号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7 韬奋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韬奋楼建于1894年,原名怀施堂,为纪念创办人施约翰而命名,1951年改名,是华政早期最大的教学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幢主体为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平面为四合院,计87个房间,外墙为红砖清水墙,墙身是连续的两式圆拱外廊构图,正面为一钟楼,安置1876年制造的大自鸣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记得《情深深雨濛濛》中圣约翰大学里那悠扬的钟声吗?这幢华贵的钟楼,其实就是韬奋楼的中心楼。当年的这个钟不仅适应约大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带群众。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怀施堂是圣约翰大学校园风貌形成的起点,也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这座最早落成的主体建筑,为校园建筑奠定了基调。时任校长卜舫济明确约大校园建筑要秉持“务将中国房屋之特质保存。如屋顶之四角,皆做曲线形”的设计理念。从此,“屋角起翘的歇山顶”样式运用在了校园内几乎所有的校舍建筑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韬奋楼内中式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在众多楼宇中可谓独树一帜。现在,楼上还有一个模拟法庭,未来的法官律师们,经常会在这里“开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幢约大第一建筑物,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两),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其余在中国募取。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勒楚斯基,在该楼落成典礼上,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施氏生于立陶宛,犹太血统,1859年来华传教。他能读20国文字,讲13种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颇有研究、教会译《圣经》及《公祷书》为中国文言文时,出力居多。施氏于1877年升任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他见到中国人尊师重学由来已久,于是主张并创办了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该楼以西方建筑式样和中国古典同林集合形成的特色风格被作为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件代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8 思颜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04年,学校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而成。这是当年圣约翰建筑群中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建筑,纪念为圣约翰大学建校贡献最多的中国牧师颜永京(外交家颜惠庆之父)先生。建筑总体呈U形,砖木结构,楼顶四角为曲线形,东侧南顶以阳台护栏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13年2月1日,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 中山 先生应邀于思颜堂的大会堂演讲。大会主持人介绍孙 中山 先生时,师生欢呼,谨聆训词。 中山 先生首先论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语辞是:“今且言责任,圣经中云,已见光明,应为人导。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 中山 先生在演讲词中反复阐述教会传布教育的功劳,对约大的教育事业,尤为称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9 六三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红楼的东侧,有一幢钢筋水泥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大楼。该楼原名斐蔚堂,是1939年约大师生和校友为纪念约大神学科主任郭斐蔚主教(1893年~1940年期间圣公会 上海 教区第五任主教),捐款建筑的教室楼。1998年大修后改为行政职能部门办公用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约大师生具有反清、反殖民主义的光荣传统,上海历次的学生爱国运动,都有约大学生积极参加。1925年夏,沪上爆发五卅运动。6月1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向校方提出要停课,集会降半旗,悼念在五卅惨案中遇难的中国同胞。校方拒绝师生的请愿。6月3日,正在为死难同胞举行的纪念活动遭到强制干预,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被要求脱离圣约翰大学。离校师生后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了光华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1952年院系调整时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1952年6月3日,由华东师大党委发起,在约大原址(当时是华东师大的分部)举行了升旗典礼,以纪念“六三”事件,并将约大斐蔚堂更名为六三楼,以昭示后人,并作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0 体育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体育馆位于韬奋楼(怀施堂)以北,原名顾斐德纪念体育室。顾斐德教授于1894年到约大任科学系主任,是约大最初体育运动发起者。顾斐德于1915年6月4日病殁英国伦敦。1917年,约大学生和在美国的校友,为纪念这位英籍教授,而建筑体育室。楼内体育设备,始臻完善。南端,下有体育教师办公室,上筑一看台,可依栏俯视场中球类比赛。体育室东侧为游泳池,上架玻璃天棚,池之南端,备有来宾参观席,池长60英尺,阔20英尺,池底和四壁均用白磁砖砌成。此室内游泳池,实为中国前所未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大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强健学生的体魄。学校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游泳等体育项目引入中国,还开展了拳击、赛船、越野跑、击剑、骑马、垒球、美式足球(橄榄球)等项目。1890年,学校组织了第一届运动会,开创了中国学校运动会的先例。学校还成立体育部,有专职体育教员。</span></p><p class="ql-block"> 1918年,圣约翰大学在怀施堂以北修建了带有室内游泳池体育室,1919年竣工,命名为顾斐德体育纪念室。顾斐德(Frederick C. Cooper)教授于1894年到约大任科学系主任,他是圣约翰大学校徽的设计者,是学校体育运动最早的发起者。于1915年在英国去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体育室。1952年改名为体育室。</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馆。是一座红砖建筑,门前有石鼓,屋顶有飞檐,突显中国风格。</p><p class="ql-block">隔河看到的体育室</p><p class="ql-block"> 馆内游泳池在二楼东侧,长60英尺、宽20英尺,上架玻璃天棚。 这在当时十分罕见,是上海学校的第一个游泳池。</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为纪念中国奥委会的诞生,再现约大的体育贡献和学校体育发展,华政将体育文化博物馆建于体育室内。馆内陈列了134件珍贵藏品,有第一枚古奥运钱币、从洛杉矶奥运会带回的第一枚奥运会官方参与者纪念章,圣约翰大学校友使用过的网球拍、垒球棒、棒球手套等。</p><p class="ql-block"> 1932年,圣约翰大学教务长、体育部主任沈嗣良率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创了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图为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入场式的场景。前为旗手刘长胜,后为团长沈嗣良与随团人员。</p><p class="ql-block">沈嗣良(1896-1967)</p><p class="ql-block"> 近代体育活动家。1919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后,应聘为圣约翰大学教务长兼体育部主任。1924年7月,和王正廷、张伯苓等人一起,发起成立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部设在上海。先后担任该会董事、名誉主任干事、总干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由此开始自己组织体育赛事、管理体育运动,是中国体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王正廷、张伯苓公务繁忙,协会工作主要由沈嗣良带领圣约翰大学师生完成。</p><p class="ql-block"> 1932年7月30日,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他们在政府不予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向社会多方筹措参会资金,步履维艰地拉开了我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序幕。1936年8月,沈嗣良作为总干事,与总领队王正廷一起,率中华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p><p class="ql-block"> 1940年在日占期间的上海,圣约翰被迫停办。两年后,圣约翰大学艰难复课。由沈嗣良担任校长,这是圣约翰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沈嗣良先后担任圣约翰大学副校长、校长。他曾倡议并主持建造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海市江湾体育场。后移居美国,于1967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体育室不仅蕴含着学校悠久的体育历史和浓厚的体育文化,还讲述着解放上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举行的远东运动大会全国预选大会,曾在此田径运动场进行。中国学校的体育运动,实以约大为嚆矢。 1952年至1956年,华东体育学院曾设在华政园内。</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体育运动也让当时的圣约翰大学出彩的领域。不仅开设有网球、足球、划船等课程,还曾组建中国第一支足球队“圣约翰辫子军”,举办了中国首次学生运动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当时圣约翰大学学校体育活动十分活跃,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而且其他体育项目成绩斐然。校网球队蝉联华东高校网球锦标赛冠军;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远东运动会上,圣约翰校友韦宪章获跳高冠军,潘文炳获男子十项全能冠军。当时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完善,运动场占地80亩,还有高尔夫球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1 小白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幢白色的楼房,原为外籍教员的家庭宿舍,后改为同仁医院的职工宿舍。因楼墙面为白色,故名为“小白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白楼,白墙红栏。白与红的邂逅,秀美与大气的碰撞,曲径通幽之处,浅踱几步,是有着世外桃源般韵致的小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2 东风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憨片刻后继续前行,过小白楼,来到东风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文革中将其改名东风楼。这幢落成于1924年的两层长方形砖木结构建筑,原来是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早期的校舍。1881年6月,美国圣公会施主教将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了圣玛利亚女校,首任校长为中国人黄素娥女士。1920年,由于学生增多,学校购买白利南路70亩地建造新校舍(今长宁路凯旋路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3 树人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体育室之北侧的树人堂拥有54间房,一层12间,二、三层各21间。因圣约翰高中部学生逐年增多,西门堂难以敷用,于1935年建成这幢学生宿舍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多以人名来命名,为了是纪念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或者建筑的捐助人,比如怀施堂是纪念施约瑟;思颜堂是为了纪念颜永京;顾斐德体育室是为了纪念顾斐德;罗氏图书馆是为了纪念捐助人罗氏兄弟……不过这座稍后落成的校舍没有以人名来命名,而是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称之为“树人堂”。文革期间,树人堂被牵强地与鲁迅(周树人)挂上钩,很应景地被改作“鲁迅楼”,直至1999年才恢复原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14 华政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游览了苏州河右岸校区后,我们跨上华政桥,参观左岸校园。关于华政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4年以前,这段苏州河上并没有桥,学生们是要靠渡船往来于两岸校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3年,荣毅仁考入圣约翰大学历史系。荣毅仁入学的第二年.其父荣德生为学校捐款5000美元修建了一座木质桥梁,取名为学堂桥。学堂桥的修建大大方便了学校师生往来于两个校区,一时传为美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木结构学堂桥历经30多年,因桥梁失修,故在1967年拆除。1980年10月复建钢筋混凝土的校园桥。20多年后,在众多师生同时过桥时桥面有晃动感,为确保安全,于2001年拆除,当年改建钢梁的新桥。2009年改名华政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15 河东校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位于苏州河东岸的光复西路1347号和1437号,是华政的河东校区。现有的历史建筑包括理科楼旧址、美籍教师宿舍、四尽斋和小教堂、操场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理科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理科楼又称新科学楼。位于光复西路1347号内,坐东朝西,面临苏州河。1923年6月在苏州河东岸校园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理科楼为砖混结构三层楼房,物理、生物和化学各占一层,各层设有教职员办公室和实验室(以及生物系的标本室),一层设有一间阶梯式课堂,地下室一层。歇山屋顶,连排宽敞大窗,清水红砖外墙,三楼墙面饰有如意柱。该建筑属当时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楼内全部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施,堪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大学理科教学楼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2年后,理科楼先由华东师范大学使用,1955年4月,华东师大将该楼移交给华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四尽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尽斋",取义自《圣经 路加福音》中的"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0年代,河东校区为独立的中央神学院建了四尽斋,这是约大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幢建筑,为三层的教学楼,包括图书馆、男生宿舍宿舍楼,与小教堂连在一起。建成的四尽斋,再也不见中式屋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游览了河东校区,我们从华政桥东墩旁转入苏州河滨河步道,离开华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圣约翰大学留下的三十多幢建筑,历经百余年的时光雕琢,彰显着现代建筑永远筑造不了的高贵气质。它的美丽,它的端庄,它的优雅,难以用言语能言明。汩汩河水,悠悠钟声,纵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一切都不会更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游走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寻觅着散落在校园中呈现中西合璧特色建筑风格的建筑,如儒风扑面,让我领受到一代名校的神韵。</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谢谢你的阅读和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松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6月15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