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浪漫主义音乐的巨星》</p><p class="ql-block"> ——记钢琴诗人肖邦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塔吉克斯坦 2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纪末,波兰遭到了沙俄、奥地利、普鲁士帝国三次野蛮的瓜分。十九世纪初,波兰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从1815起,沙皇兼任波兰的国王,对波兰实行野蛮的专制统治,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奴役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49年 肖邦肖像)</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共和国 201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时期的肖邦正是处在波兰人民酝酿着反抗侵略,救国救亡的历史阶段。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起义风暴唤醒了肖邦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不屈的爱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冈比亚 2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30年11月29日,华沙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俄起义,起义军夺取了华沙军械库;1831年1月13日,起义军成立了国民政府,宣告了波兰独立。1831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残酷镇压了华沙人民的起义,同年9月6日华沙陷落,起义军以失败而告终,独立仅半年多的波兰再一次亡国了。</p> <p class="ql-block"> (非洲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1999年 小型张 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邮票边纸上的图案为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3,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巨幅油画《自由引导人民》,260x325厘米,该作品成为了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世界上很多国家将这一作品搬上了方寸邮票。油画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女神胸部裸露,右手挥舞象征法国大革命的红白蓝三色旗,左手拿着带刺刀的火枪,号召并带领人民起来革命,在场的所有人眼神坚定,气宇轩昂,纷纷举起手中的武器响应女神的号召,整个场面令人荡气回肠。原画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30年11月,肖邦离开祖国去德奥法巡演,离开祖国后,肖邦自然而然非常关心祖国革命事态的发展,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思念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秘鲁 2010年 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 20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他听闻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异常激动,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投入到反抗沙俄统治的革命中去。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6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31年8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参加反抗沙俄侵略的革命,突然得到了华沙起义被沙俄军队镇压,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消息犹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使他异常悲痛,彻夜难眠。</p> <p class="ql-block">(越南 2010年 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背景是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曲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血洒疆场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绕着肖邦,使他万分痛苦和悲愤。这一天,他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指沙俄侵略者)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怒号:“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p> <p class="ql-block">(尼日尔共和国 197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兰 2010年 小型张 肖邦半身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 20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比绍 2010年 背景的乐谱为《革命练习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北马其顿 201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命练习曲》,看似一首为演奏者训练技巧的纯技术乐曲,实则却显示出肖邦高昂的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精神和唤起大众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是肖邦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可惜,美篇的音乐库里找不到这首乐曲,我只好用肖邦的夜曲来代替我写的这篇文章中需要的背景音乐。</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56年 小型张 头像剪影为肖邦和另一位举世闻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李斯特,曲谱为肖邦的《革命练习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p> <p class="ql-block">(四枚邮票全部为波兰发行,发行年代分别是:1927、1949、1980和1992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全称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k Francis Zelda Chopin,1810/3/1-1849/10/17)诞生于波兰华沙市郊的热拉佐瓦沃拉。</p> <p class="ql-block">(古巴 1997年,肖邦半身肖像,左边为肖邦出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有一半法国血统,父亲是法国移民,任中学法语教师,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家中当管家,母亲能歌善舞,酷爱波兰民歌,弹的一手好钢琴。肖邦幼时就接受了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在他身上既具有法国人的浪漫情怀又有着波兰人血统中与生俱来的爱国激情。</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84年 邮资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钢琴,早年师从波兰音乐家日夫尼和德裔作曲家、华沙音院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17年,七岁的肖邦就创作了钢琴曲《波兰舞曲》,8岁时登台公演即获成功,被誉为“莫扎特第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蒙古 198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邦1824年读中学时,其父为他聘请了埃尔斯内,专门教授肖邦作曲与和声。埃尔斯纳( Elsner ,1769~1854),波兰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曾在维也纳学医,后弃医从事音乐,去波兰利沃夫市任剧院的乐师并开始音乐创作。1792年定居波兰, 1799~1824年在华沙歌剧院任指挥,又在华沙大学讲授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并于1821年筹建华沙音乐学院,任该院院长。埃尔斯纳对肖邦的思想和艺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德国军政府 德占波兰时期 1942年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肖邦的老师埃尔斯内,据史料记载: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正要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踏上了欧洲各国巡演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德国军政府 德占波兰时期 1942年 波兰文化名人邮票首日实寄封,第二枚邮票即是肖邦老师埃尔斯内。这是我今年四月参观第19届云南中华全国集邮展时所寻觅到的邮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格林纳达属格林纳丁斯群岛 发行年代不明 图案为肖邦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于1826年考入华沙音乐学院,三年后以优异成绩圆满毕业。这期间重要的作品有: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若干首波罗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等等,还有两首钢琴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49年年 纪念肖邦逝世100周年,背景的建筑是华沙音乐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29年8月,肖邦首次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登台,演奏了两首自己的作品,其中一首变奏曲(Op.2)。演出获得了成功,与他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曾给予这次演出以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75年 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纪念邮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维也纳演出之后,肖邦返回了自己的祖国,并在华沙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公开演出了自己的钢琴新作,同时开始着手准备欧洲巡演。</p> <p class="ql-block">(布隆迪 201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30年底,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发展,肖邦离开了祖国,前往当时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维也纳和法国。逗留维也纳期间,肖邦得知华沙爆发了反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为之振奋不已,为未能参加神圣的民族起义而深感遗憾。《b小调谐谑曲》(Op.20)正是在这个时期构思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 20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Op.20)是他谐虐曲中最具悲剧性的一首。他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彷徨,痛苦和孤独,愤懑与压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怀想,通过这首曲子倾泻而出。</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38年 邮资片 片图为肖邦在巴黎流亡期间,经常出席同乡拉德茨威尔王子家中的音乐沙龙并演奏钢琴,借以排解浓重的思乡之情。此幅油画由波兰学院画派的著名画家汉德里克·西梅拉茨基所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曲子的结构是典型的A-B-A式:在A段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作曲家对侵略战争的激愤与控诉;B段与A段形成反差对比,以舒缓的波兰民歌作为主旋律,尽情挥洒了肖邦对祖国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一声战争的号角响起,划破了祥和的氛围,曲子又回到了A段,情感在曲末变作了狂风暴雨般,由一段长音阶收尾</p> <p class="ql-block">(保加利亚 2010年 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右边为无面值的附票,肖邦在钢琴上作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波兰被灭国的第三天,肖邦抵达了法国首都巴黎,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并一直生活到生命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比绍 198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32年2月肖邦在巴黎成功地举行了首场音乐会,扬名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音乐界,成为倍受推崇的音乐家。 他虽然不经常举办音乐会演出,却成为普受欢迎的钢琴教师,自那以后,他跻身巴黎的上流社会,不仅拥有不菲的收入,还结交了一大批音乐和文化界的名人,像音乐界的李斯特、柏辽兹、贝里尼、梅耶贝尔,还有诗人海涅、作家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洛瓦等等。</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1956年, 挂号实寄首日封,两枚连票分别是李斯特和肖邦的肖像,由布达佩斯寄比利时的布鲁塞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837年,肖邦拒绝了俄国沙皇授予他的“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师”的称号和职位。他就像波兰的鲁迅先生,刚直不阿,威武不屈,谱写出一首首激昂雄壮的乐曲,激励和鼓舞着故土的人民跟侵略者做斗争。19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了最后一次音乐会,之后应邀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为流离海外的波兰难民做慈善演出。</p> <p class="ql-block">(印度 200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1838年,他为肖邦画了一幅肖像画,取名《钢琴家肖邦》37.5x45.7cm,以表达对这位伟大爱国者的敬仰!这幅被好多国家的邮政部门搬上了方寸邮票的油画也被收藏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苏联 196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左:罗马尼亚;上右:波兰</p><p class="ql-block"> 下左:达荷美; 下右:塞拉利昂)</p> <p class="ql-block">(北美洲 圣文森特与格林纳丁斯 2010年 小全张 肖邦诞辰200周年,邮票自左至右依次是:乔治·桑、肖邦雕塑像和德拉克洛瓦的绘画《钢琴家肖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在1836年,肖邦在这个明星荟萃的欧洲文化名城巴黎,遇到了知己。在由钢琴家李斯特组织的一次艺术沙龙活动中,肖邦不期而遇了比他大六岁的法国才华横溢的作家乔治·桑 (George Sand,1804-1876)。 乔治·桑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第一帝国拿破仑时代的军官,由于父亲早亡,而母亲沦落风尘,,所以她从小由祖母抚养并带大,祖母费尽苦心把她培养成人。乔治·桑卓尔不群,是一位多产作家,她一生写了244部作品,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的书简和政论文章。其中包括了小说、戏剧、杂文等。</p> <p class="ql-block">(法国 2004年 乔治·桑的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乔治·桑同时又是一位叛逆作家。1831年,她定居法国,很快成为巴黎文化界的红人,她蔑视传统、崇尚自由,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一身男性打扮的他终日周旋于众多的追随者之中。</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57年 附捐邮票 乔治·桑肖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自己家中,这位文采出众、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作家接待了一大批在文学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诗人、作家、音乐家、文学家、画家,如肖邦、李斯特、福楼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马、巴尔扎克和德拉克洛瓦等等,甚至还有皇室贵族成员。这个生活极其优越、追求享乐、感情丰富的女人,没能在婚姻中得到爱情和满足,却用丰富热烈的感情,张扬了自己的生命,并为后人留下了宏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法国 2004年 标准极限明信片 乔治·桑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1837年至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相依相伴,交往了近十年,期间既有过美好的爱情,也有过激烈的争吵。 两位艺术家性格迥异:乔治·桑热情奔放、开朗、独立、情感丰富,在艺术、哲理与爱情的理想中生活;肖邦则性格内向、传统,不太关心他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远大的艺术追求是相同和想通的,他们的才华使两人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爱慕,相互为对方增添光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没有比这种爱更能把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了,他们达到了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共和国 2007年 乔治·桑在照料着肖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马略卡岛的卡尔特会修道院,是他们两人常去旅行度假的地方。正是在这宁静的修道院一个雨夜之际,肖邦创作了著名的《“雨滴”前奏曲》(Po.28),乐曲十分抒情,却又很忧郁,歌唱般的旋律伴随着清脆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的歌,充满浓郁的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99年 非常罕见的极限明信片 邮戳为1999年10月17日,即肖邦诞辰150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1839年起,每年的夏季,他们便会前往距巴黎不太远的诺昂小镇,住进乔治·桑在那里的庄园,一住便是六个月。1839-1846年,他们在诺昂小镇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安宁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两枚邮票是法国和波兰为了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于1999年联合发行的。正在伏案工作的肖邦,是乔治·桑为他画的素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爱以及对他的细心照料,使肖邦的情感生活变得充实和炽烈,其音乐创作高度成熟,作曲生涯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他的绝大部分成熟的作品,是在这美丽庄园里创作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美洲格林纳达 2010年 小全张 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四枚邮票分别为肖邦出生时的房屋、两枚不同时期肖邦的肖像、乔治·桑的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进入了一生中创作力最旺盛、成果最丰盛的鼎盛时期。这时期重要的作品包括:肖邦的后三首谐虐曲(Op.31、39、和54)、后两首奏鸣曲(Op.35和58)、四首叙事曲(Op.23、38、47和52)、练习曲(Op.25)、夜曲(Po.37和48)、即兴曲(Op.53)、幻想曲(Op.49)等等。</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 2010年 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晚年的境遇有些凄凉,波兰民族起义的失败使他万念俱灰,严重的肺病也在痛苦地折磨着他,最严重的打击是他与乔治·桑之间长达9年的感情生活划上了休止符。起因是乔治桑与女儿索兰吉(Solange)在1847年初,因其交往的对象问题产生尖锐冲突,萧邦竟然站在其女儿的一边,对乔治桑来说简直是忍无可忍,从此了断了与肖邦的关系!这对刚毅独立的她不算什么,但对萧邦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爱尔兰 200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肖邦一生曾钟情过五位女子,惟与乔治·桑同居九年却一直未婚,膝下无儿无女。因为不愿做亡国奴,所以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49年)</p> <p class="ql-block"> 萧邦很年轻时就有肺炎。在失去了乔治桑的情感与照顾后,身心的依靠骤然消失,健康急速恶化,加上这些年的疲劳和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再度复发。1849年10月,他终于倒在了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从波兰赶来的姐姐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1849年10月17日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时年39岁。</p> <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 2010年 小型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55年和195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邦的葬礼在巴黎隆重举行。送葬队伍咏唱着莫扎特的安魂曲,排着长长队伍的社会各界名流,包括了肖邦最亲密的朋友李斯特、画家德拉克洛瓦和音乐家舒曼夫妇等。</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1985年 肖邦和舒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1961年 纪念李斯特诞辰150周年 有齿和无齿小型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邦被葬在自己最心爱的歌剧作曲家贝里尼的墓旁, 而他一直珍藏的那个银杯里的波兰泥土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萧邦一生爱唱歌,最心仪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935)的歌剧。贝里尼以旋律优美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声”唱法著称。萧邦生前常常哼唱贝里尼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左:意大利 1951年 歌剧作曲家贝里宁</p><p class="ql-block"> 右:阿尔巴尼亚 2001年 贝里宁肖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 1952年 这是二战以后盟军占领区下的意大利,为纪念贝里尼诞辰150周年,于1952年1月28日日发行的纪念邮票的首日封,盖销英美占领区的里雅斯特市邮局邮戳,未实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1985年 极限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照萧邦的要求,他的心脏被姐姐带回了波兰,安放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嵌入了教堂正门左边的第二根廊柱中,肖邦一颗漂泊流浪的心终于回归了故里,永远安眠在故乡。 </p> <p class="ql-block">(华沙圣十字大教堂左边第二根廊柱上,雕刻着肖邦的半身塑像。资料选自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战始自德国法西斯和苏联瓜分波兰。这是波兰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后,发行的无齿、高值10zt华沙光复纪念邮票。邮票上左、右两幅图案正是存放肖邦心脏的华沙圣十字大教堂,在1939年即战前和战争期间被法西斯炮火摧毁的两幅对比照片。我崇拜肖邦已久,1980年,自我得知肖邦的心脏安放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开始,四十余年我锲而不舍地寻觅有关圣十字大教堂的邮票或其他邮品,终于在去年和今年两年时间里得以如愿以偿,寻得这几枚珍贵的邮票。未来一定到波兰,去教堂献上一捧鲜花,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音乐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摩尔多瓦 20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邦前半生在自己的祖国度过,而后半生在流亡地法国度过。华沙时期,肖邦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无忧无虑、乐观向上、浪漫幻想;而后半期,面对灭国的灾难,肖邦不能不迸发出由衷的震撼人们心灵的呐喊。以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和《革命练习曲》与华沙时期的作品相比较,无论从内涵到情感,从风格到技法,都发生了重要的转折。</p> <p class="ql-block">(美洲巴拉圭 1985年 肖邦和他的曲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纵观肖邦一生的作品,除了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作品和少量的室内乐及19首歌曲之外,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全部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两首钢琴协奏曲、3首奏鸣曲、4首谐谑曲、4首叙事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19首波罗奈兹舞曲、21首夜曲、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56首玛祖卡、《唐璜主题变奏曲》、《波兰主题幻想曲》,还有摇篮曲、幻想曲、船歌等若干首。</p> <p class="ql-block">(巴拉圭 1980年 此幅油画为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所作 ,右上角为肖邦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法属波利尼西亚 19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邦的音乐既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又有高贵的诗人气质。他本人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所作200余首作品,在钢琴作品创作领域中,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并渗透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 20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邦的21首夜曲是他自己创作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他借鉴了首创夜曲体裁的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1782-1837)的这种新音乐形式,并把夜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发展成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寂静幽兰、富于歌唱,传达细致微妙情感的钢琴音乐体裁。</p> <p class="ql-block">(波兰 1951年,另一位也是波兰著名的作曲家、波兰民族歌剧的奠基者莫纽什科Moniuszko,1819-1872)</p> <p class="ql-block">(中国 2017年 肖邦纪念邮票实寄封,于2021月1月16日由上海寄青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邦有几首遗作。其中,《升c小调夜曲》约作于1830年,于1875年出版。此曲的受赠人是肖邦的姐姐鲁德维卡。原来在曲谱上肖邦仅标以“极有表情的慢板”,鲁德维卡在肖邦去世后把他未出版的作品编辑起来,在这首乐曲的题名下标以“夜曲风格的慢板”,因此这首作品就被归属为夜曲体裁了。这首作品由两句旋律相同的引子拉开序幕,引子忧伤动人,是一个叹息式的开始。随后,奏出的旋律犹如缓缓的流水清晰明朗,中间有几处华彩片段,宛如湖中月亮的倒影,灵动透亮。由于曲子非常优美动听,被后来的作曲家改编成小提琴曲子,许多赫赫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都竞相演出过这首曲子。肖邦的作品经常被用作电影配乐,这段熟悉的旋律因出现在2002年传记电影《钢琴家》中而为世人熟悉和喜爱。</p> <p class="ql-block">(圣马力诺 2010年 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枚有关肖邦的邮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邦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其共同特点是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浓重的波兰民间音乐色彩,既明快热烈又充满淡淡的多愁善感情愫。这两部作品成为19世纪欧洲同类音乐体裁作品中独具风格的佼佼者,一直到今天,也是各大交响乐团的保留节目。</p> <p class="ql-block">(马达加斯加 201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全世界”!肖邦就像天文学家哥白尼和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一样,已然成为波兰国家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钢琴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蒙古 1993年小全张,历史上波兰三位伟人:哥白尼、肖邦、约翰·保罗二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肖邦的抒情钢琴艺术在世界钢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天空中一颗光耀千秋的巨星、一位伟大而又杰出的“钢琴诗人”,他还是19世纪民族乐派繁荣昌盛的一代先驱、一位真正的波兰民族音乐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3年6月</p> <p class="ql-block">(南美乌拉圭 2010年年 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兰 2005年 小版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