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讲廉洁故事,树清廉新风。</p><p class="ql-block">用感人的故事 ,传递清廉文化。</p><p class="ql-block">用榜样的魅力, 传播清廉风气。</p> <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推进廉洁学校建设,培育廉洁教育文化品牌,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和崇廉尚洁的校园风尚,濮阳县第七实验小学一年级举行了“廉洁润童心,廉洁故事我来讲”为主题的活动。</p> 班级讲清廉 <p class="ql-block">一年级一班刘艺跃《两袖清风的于谦》</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濮阳县第七实验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刘艺跃。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廉洁小故事,它的名字叫《两袖清风的于谦》,大家听过《石灰吟》这首古诗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下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吧!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据说当时官员们想见王振都得排队,当然见王振不能白见,至少得献白银百两。有一次,于谦进京事,他两手空空又来了,有的官员提醒他:“你这也太不合适了吧?就不送点金银财宝?”难道于谦真的不知道这个规矩吗?当然不是了,只见于谦抖了抖自己破旧的衣袖,神秘的说道:“您有所不知,我也是有备而来的”“哦?您准备了什么呀?”于谦潇洒的甩了甩自己的衣袖说:“这两袖里的清风。”回去后,于谦特意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志向。“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秧。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绢帕、蘑菇、和线香,本来是老百姓自己用的,却被官员们拿走了,老百姓反而糟了秧。我两手空空的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说闲话。</p><p class="ql-block"> 于谦当官35年,兢兢业业,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后人都在称赞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像于谦学习,做一个两袖清风的人!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一年级二班李紫涵《陶母退鱼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一年级三班张晓迪《包拯的廉洁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濮阳县第七实验小学一年级三班的张晓迪,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包拯的廉洁故事。</p><p class="ql-block"> 包拯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脏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着,民之贼也。”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官宦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p> <p class="ql-block"> 各班推荐出来的小选手,紧紧围绕“廉洁”这一主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稚嫩的童声、专注的眼神、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个廉洁故事,表达着自己对廉洁文化的理解。</span>他们并号召队员们要从自身做起,敬清廉、学清廉,用清廉思想修养自己的品行,滋养心底的清廉种子,争做廉洁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 清风沐桃李,廉洁润校园。本次清廉故事比赛不仅营造了全体师生崇廉敬廉的校园氛围,也更好地使每位学生明白“清廉”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美德。今后,学校将继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廉洁文化教育,使廉洁文化走进课堂、浸润校园,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让廉洁入耳、入脑、入心、入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