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个游戏片段,在回头看时,我发现孩子在不同游戏中的表现,带给我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我们中一班的户外自主游戏场地从北院沙池至南边的长城区,再到泥池,孩子们在不同的游戏场地,与不同的材料和环境互动,每个孩子都玩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时间、地点在变,不变的是孩子的自主自由的学习,经验在不同游戏情景和环境中的上升和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过程实录一:沙水区的水滑梯 <p class="ql-block">教师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在搭建完水滑梯后,海洋球一个一个被水充出管道后,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小球的出口处,他们挖了一个大坑。并在大坑里放满水,小球冲出管道直接进入挖的大坑里,他们又衍生出了捞鱼的游戏。</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在孩子们挖坑用渔网捞鱼之前,他们利用现有的游戏材料,碗,盆以及做沙堡的模具等等进行。在分享和交流之后,孩子们意识到渔网捞鱼更便利。于是第二天便有小朋友带来了渔网。孩子们更加投入进行游戏。我们教师分享环节时,不仅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的同时,也要及时的助推幼儿的游戏能够持续深入的继续进行游戏。并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满足游戏发展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老师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初入沙池,星泽就观察到水池以及水管和鱼骨架。运用这些材料开始了他的探究之旅。星泽给这个游戏取名为水滑梯。在搭建水滑梯之初,作为支撑的鱼骨架需要形成一个坡度,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星泽和他的小伙伴们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既要协调同班之间的配合,又要顾及水管的倾斜度还有鱼骨架的坡度,他们反复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多次失误,最终架起了他们心目中的水滑梯。他们把球放进管道,打开水龙头,他们等待着海洋球跑进</p><p class="ql-block">教师支持:在他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退居幼儿身后,作为一名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坚持非必要不介入的原则,给孩子充分探究的时间,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耐心,没有因为他们一次次搭不起来或者是出现前后高度一致导致水不流动,没发运送小球而为他们代劳,代替他们完成。而是提供给孩子们充分探究的机会。最终他们成功了。</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有正确的儿童观,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孩子们在游戏是有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够组织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遇到困难不放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品质,是孩子们后继学习所必须的重要品质。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力。孩子们会带给我们很多出乎意料的惊喜。</p> 过程实录二:长城山坡上的小球 <p class="ql-block">教师发现:</p><p class="ql-block">在长城游戏区,星泽又利用山坡的坡度,玩起了小球管道的游戏。把管道铺设在斜坡上。管道与坡倾斜度吻合,球会顺势自上而下滚下来,这与沙池区的水滑梯有异曲同工之处。</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孩子在游戏中运用之前的经验,并且会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的运用材料,调整自己的游戏。山坡上没有水,但是有坡度,星泽他们就省去了仔沙池中架起有坡度的管道这一环节,直接看到了山坡的坡度,把管道摆好进行游戏。孩子的经验越丰富,他们利用和应对环境的能力就越强。</p> <p class="ql-block">老师发现:</p><p class="ql-block">在小球管道游戏刚开始时,没有透明的管子。星泽铺设管道时发现白的管子看不到小球滚动,需要透明的管子,于是他向我求助,我就帮他找了一些透明管子。他玩的更起劲了。</p><p class="ql-block">反思:我们要及时提供材料的支持。</p> 实录三:泥池里的建构 <p class="ql-block">教师发现:在换了泥池之后,星泽又开始架管子,挖沟造渠。他直接搬来木梯,把架在了梯子上。连接水龙头的一头是高的,另一头是低的。星泽没有做任何调整。一次就把管子摆成上高下低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星泽已经积累起了水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认识,他的这一知识经验的获得是在自主游戏中,通过实际操作和直接感知获取的直接经验。所以,再遇到类似的情景,他会直接提取出来加以运用。</p> 实录四:墙面拼插 <p class="ql-block">教师发现:</p><p class="ql-block">这是在走廊里进行的墙面拼插。星泽又拼接了类似滑梯的管道,把球放上,让小球顺着管道的滑下来。</p><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又一次之前经验的运用。物体呈现坡度,就会产生自上而下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一、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不同的游戏场景,游戏环境和材料,我们能从中找到同一个身影。孩子在这些游戏中的行为表现,除了有人际交往,同伴合作,自主探究等方面有学习,有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看似大同小异的游戏中,孩子反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了知识经验在不同环境下的迁移以及灵活的运用。我们都知道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但是孩子不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游戏之初,他们架的水滑梯要一头高,一头低要多次尝试,经历了多次失败。一直到最后的泥池架管道,墙面拼插能够不加思索的一次成功,与幼儿前期的实践和探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获得了直接经验能够真正的理解了,并能拿出来运用。这是我们对孩子进行说教后而不能启及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二、教师行为的思考</p><p class="ql-block">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p><p class="ql-block">倾听儿童,要用耳朵,眼睛和用心去感受,跟孩子有一个同理心,尤其是在游戏观察游戏记录以及一日活动中,变我以为成孩子以为。真正走进孩子,理解孩子。</p> <p class="ql-block">结合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倾听儿童,相伴成长。我们要真正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才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想他们所想,给以他们所需。走进儿童的心里,陪伴他们成长。愿我们都能遇见不一样的儿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