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六园”之芋园村

公子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安县共辖156个村(社区),其中有6个村以“园”命名,即永乐街办木园村、栗园村,回龙镇枣园村,大坪镇芋园村,柴坪镇桃园村,达仁镇象园村。这些村名大多都能依其物或附其意,比如木、栗、枣、桃均为本地常见物种,以及象园村有一山形似象而得名。镇安虽然地处南北气候对冲之地,各类物种分布较为广泛,但本地绝少见到芋类植物生长的痕迹。故唯有“芋园”两字的实指和意指皆无章可循,值得探究一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的来说,地名和一些专用称谓有三种得名途径:一是实指和意指。比如李家庄、赵家屯、王家坪这一类名字简洁的阐明了地名渊源;再比如古代将新疆塔县西南帕米尔高原的山区直接称为“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二是表音。比如著名旅游景点居延海古称居延泽,得名于匈奴语[juyan]之音,表“弱水流沙”之意。三是音意结合。比如西汉著名政治家、汉武帝四大托孤重臣之一的金日磾[mi去声di阴平]原为匈奴休屠部王子,被俘后安置在黄门署养马,武帝见其马肥好遂收为内侍,并赐姓金,名日磾。“日”为“幂”字金文[上“冖”下“二”]的连写,意为包裹;“磾”为古代用于染色的黑色矿物。即“日磾”的意思是“匈奴语叫[midi]并用黑布裹着头发的匈奴小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因为芋园村无芋,所以应从表音的角度加以考证。在镇安县,确实存在表音的地名。比如木王镇得名于穆王坪,相传为周穆王游览停留之地,地名流传过程中以“木”代音“穆”;孙家砭村相传为唐王李世民南巡所经之地,原为“寻驾砭”,后世流传时音意皆发生了漂变。查阅《镇安县志》(乾隆版)发现,在疆域图一章现芋园村所在区域标注为“苇园铺”,而“苇园铺”两侧分别标注为“黄龙铺”和“七里峡”。考虑到黄龙铺和七里峡两地名从古一直沿用到今,且地理位置完全对应,所以能够确定现“芋园”在古代正式行文中被称为“苇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芋”和“苇”两字并不通意,在《说文解字》、《辞海》中也不存在代指芦苇的表述,所以从“苇”演变成“芋”有两种可能:一是传抄过程的笔误。比如现在仍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木元村”、“象元村”等字样。二是当地方言“芋”、“苇”通音。比如“解”姓在当地称为[hai去声]。那么“苇园”是如何演变成“芋园”的呢?《县志》载曰:“芦,俗呼苇子,作席,呼苇席。民间铺坑、屯粮、蔽屋等用,无不需之。”而镇安本地方言确实将苇席称为苇子[音yu去声],所以“芋园”乃是“苇园”的本地借音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孤例不成证。检索发现,耀州区照金镇也有个芋园村。耀州文联曾撰文称:“芋园村周围的山涧草洼生长的旱芋子而得名芋园,早期这里的人们靠这种植物织席卖席而维持生计。”因芋属于天南星科,叶及其地上部分含水量较多,不可能用于编织,所谓的“旱芋子”应为纤维含量较多的禾本科植物。所以,“芋”一字除了指芋类作物外,在西北地区本地方言中还指芦苇一类的野生禾本科植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