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作为马上民族,对马有着特殊的钟爱。《辽史·食货志》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以是制胜,所向无前。”马是契丹人财富的象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伙伴。<br> 契丹人爱马,更会养马。《辽史·食货志》载了,契丹养马和畜牧繁荣“始太祖为迭烈府夷离也,惩遥辇氏单弱,於是抚诸部,明赏罚,不妄征讨,因民之利而利之,群牧蓄息,上下给足。及即位,伐河东,下代北郡县,获牛、羊、驼、马十馀万。枢密使耶律斜轸讨女直,复获马二十馀万,分牧水草便地,数岁所增不胜算。当时,括富人马,不加多,赐大、小鹘军万馀疋,不加少,盖畜牧有法然也。”中间,官办养马场,虽有段间衰落 。“咸雍五年,萧陶隗为马群太保,上书犹言群牧名存实亡,上下相欺,宜括实数以为定籍。”但整顿过后,官马场迅速恢复。<br> “厥後东丹国岁贡千疋,女直万疋,直不古等国万疋,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二万疋,西夏、室韦各三百疋,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骊等诸部三百疋;仍禁朔州路羊马入宋,吐浑、党项马鬻于夏。以故群牧滋繁,数至百有馀万,诸司牧官以次进阶。”畜牧业,特别官办畜牧养殖业的繁荣昌盛,并非一时一地较好,而是长期全境都繁荣,这实在是中国民族畜牧史上的一个奇迹。<br> “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马犹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疋。(即数千万匹,可说是天文数字。价值数亿两白银,多巨大的一笔财富啊!实在难以想象。)祖宗旧制,常选南征马数万疋,牧于雄、霸、清、沧间,以备燕、云缓急;复选数万,给四时游畋;馀则分地以牧。法至善也。至末年,累与金战,番汉战马损十六七,虽增价数倍,竟无所买,乃冒法买官马从军。诸群牧私卖日多,畋猎亦不足用,遂为金所败。弃众播迁,以讫于亡。松漠以北旧马,皆为大石林牙所有。”<br> 西辽耶律大石开国,亦赖松漠以北契丹国家养马场所剩之数万马匹,得以组建了上万人的军队,才能西行万里异地建国。辽群牧(国家畜牧场)在金初的复辽起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耶律窝斡,还是耶律德寿都是西北群牧成员。足见辽国群牧是多么有实力的一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br> 军马如何养殖、放牧?上千万匹马匹如何管理?如今这些宝贵的经验,早已埋入浩瀚的黄沙之中无从寻觅。所有典籍都没有记载,典籍中残存的蛛丝马迹,只能说明昔日确实存在过这种辉煌。传世的马具虽能说明契丹人对马的热爱,但与养马,军马似乎距离尚远。直接与辽养马管马有关的文物确实太稀罕了,太少见了。前几天一位黑龙江的泉友亲自携一批契丹文物来到北京笔者寒舍,与笔者切磋。其中有一方厚重粗犷的军马印,使我大开了眼界,亲身体会了一回与契丹群牧养马人近距离接触感觉。<br> 印为丹铜所铸,色泽深红中略带紫艳,长方形印,厚重敦实,长118.21毫米,宽65.1毫米,厚10.3毫米,字高4.5毫米,重720克。印面无边栏,只有两个阳铸古拙雄浑大气的隶书体汉字“契丹”。这两个隶书大字,堪称隶书之神,可备世人习隶之楷模,查历代隶书能与这两字比肩者寥寥无几。可见辽代汉文化底蕴的深厚。印的背面竖着起了一个工字形的台,上端台上铸了箭镞表示印的方向。狭台中间铸有一个圆柱型弯把手,供使印人执拿。现这印把手已残,只剩下一段短柱。印背右侧阴刻三个契丹字,汉译为“军马印”。<br> “军马印”是契丹群牧管理马匹的一个工具,养马场对每匹军马都要在臀部盖上“军马印”,登记造册编号,“括实数以为定籍”。盖印方法为烙,即将“军马印”在炭上烧红,烙在马的臀部上,脱痂后就现出清晰的印记。“军马印”虽仅是个管理马匹的一个工具,但它真实地记录了契丹令世人惊叹的养马业的严谨管理,再现了中国千年前畜牧业的辉煌。“军马印”本身所蕴涵的丰厚文化信息,令人拍案称奇的书法,形制、工艺,都说明平凡的辽(契丹)“军马印”并不平凡,定为珍贵历史文物理所当然。<br> <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泉痴山人2013/6/28于京东</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48296507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辽(契丹)军马印赏析</a></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