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臣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家贾宏图在《仰视你北大荒中华大粮仓》中写道:“1947年6月13日那天,李在人把一块儿写着农场名字的松木板挂在一座草房前”。自此“国垦第一场”宁安农场在宁安县便扎了根,北大荒的第一粒种子在这里萌发,第一颗火种就此点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由地老天荒到艰苦创业,再到崛起腾飞,是一个艰苦卓绝极其悲壮的进程。“名将率铁兵,荒原建奇功”。1958年,由王震将军麾下的10万转业官兵掀起大规模开发建设荒原的高潮。当年有814位转业官兵来到黑龙江畔下游南岸建立了勤得利农场。他们在荒原上挥汗绘新图,把青春热血甚至一生都交给了北大荒。在军垦大潮中,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挺进这里开荒种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大荒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军垦史。“垦区风光好,不忘开天人”,他们就是北大荒的开天人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定说,5年内将从内地动员500万青年到这些地区参加开发和建设工作。从此,开启了一轮支边浪潮。支边大潮中有20万内地支边青年告别家乡和亲人奔赴北大荒,他们在这里开荒、建设、风餐露宿吃尽了垦荒苦。史料称支边青年是最能吃苦耐劳、奠定北大荒基石的一代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乘坐专列抵达佳木斯市,受到垦区荒友的热列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首批6万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垦区,北大荒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支边青年”的概念,主要指这批人。黑龙江垦区也把1959年作为内地支边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标志性年份加以纪念,分别在1989年和2009年召开了山东支边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30周年和50周年纪念会。农垦史志办主任垦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郑加真主编《齐鲁儿女在北疆》,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部长高跃辉编著《苦乐年华:支青影像、北大荒记忆》书籍在垦区发行。那时在齐鲁儿女支边浪潮中,从东海之滨日照、到运河岸旁茌平,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沂水、到革命老区莒南,有2006名山东支边青年来到勤得利农场和先前在这里的转业官兵及后来的9000余名城市知青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屯垦戍边开发建设北大荒一曲又一曲壮丽诗篇。有学者说,让历史永远记住垦区。历史不会忘记在向荒原进军中除了有14万转业官兵,50万知青,还有20万内地支青,是这三军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三大英雄群体,三座不朽的丰碑。是的,在国家的号召下有组织、大规模、群体性集中奔赴北大荒从事开发建设,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的夏季前往勤得利农场只能走水路,从松花江的佳木斯港启航,途径黑龙江,行驶到乌苏里江的饶河港,航程往返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当时航线上有两艘客船航运,大客船名叫北安号,小客船叫龙客号,山东茌平支青就是乘坐北安号抵达勤得利农场的。)</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gko5p1y" target="_blank">李臣第:《难忘那段峥嵘的岁月》</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美篇群像,每一张脸上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生活的艰辛,折射出他们的精神气质。也蕴涵着北大荒人的群体性格,支边青年是北大荒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是北大荒的一张名片,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风华正茂的山东小伙和山东大妞,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高龄老人,相濡以沫三观相同的垦荒伴侣。他们一颗红心交给党,建设中华大粮仓,坚守着、见证着北大荒的沧桑巨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博物馆内展示支边青年进军荒原情景的大型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劳动换天地,是北大荒人改造了北大荒,是北大荒哺育了北大荒人。支边青年在勤得利农场的历练中成为农场各行各业的实干家、技能人才、技术骨干,有100多名支青任职基层干部;有16名支青任职农场中层干部;有4位成长为场、处级干部。有的被评为农场、管局、总局劳动模范,如:李成臻(女)获垦区劳模标兵;齐德林“惊涛骇浪献终身”为抢救国家财产献出自己的生命,当时年仅28岁,他被农场党委评为英模人物载入勤得利农场史志;1965年随丈夫来场的齐鲁支青康金环获“感动中国人物”,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支边青年的到来为垦荒队伍增添了有生力量,同时也为支青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许多女支青刻苦钻研技术,成为了北大荒第一代拖拉机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0年8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建三江局垦区视察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加宝陪同。总书记为黑龙江垦区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照片右一为本文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著名作家沈从文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唯有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渴望将生命某一形式、某一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一种存在和延续...</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的,人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记录人就是记录历史,记录文化,一幅垦荒伴侣照就是浓缩的一个人的历史,一部垦荒伴侣群像美篇就是一部垦荒开发史,她反映了他们在一个“伟大时代”中的担当和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幅照片是1971年开荒营官兵挺进荒原创建浓江农场时在雪地行军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垦荒伴侣光影作品,留住了支青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记忆;留住了支青垦荒伴侣文化的根和魂,诠释垦荒时代价值;留住了支青苦乐年华的沧桑之美;留住了支青北大荒精神的赓续传承;留住了支青从青丝到白发的相守相爱幸福人生;留住了支青听从党召唤,齐鲁到边塞的国家意识,居家悬挂毛主席像的领袖情怀;留住了支青吃穿无忧,享受小康生活水准,实现了居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环境优美小城镇的梦想;留住了北大荒人荒原上的爱,浓墨重彩地刻画了1958年转业官兵与支青的婚配史,书写了垦荒伴侣同甘共苦的奋进人生;更留存住了他们今生无悔北大荒、眷恋北大荒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英雄的齐鲁支青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北大荒第一代支青垦荒伴侣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vavyi5" target="_blank">《老垦荒人的故事》</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东支边青年照片先后顺序按姓氏拼音字母表排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玉良、任长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玉良:1935年8月24曰出生。任长英:1933年7月3曰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期于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水利队。退休于勤得利农场19队,长期在农场第一线做农工,如今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贵海、刘平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贵海:1940年10月15日出生。刘平:1940年7月1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是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8队。陈贵海曾任八队队长,三分场党委书记等职,在农场退休后定居山东省烟台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初继东、杜月云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继东:1941年11月4日生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曾任20连副连长、面粉厂副厂长。杜月云:1940年10月13日生人,1961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面粉厂,夫妇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退休后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邓腾帆、郝迎桂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邓腾帆:1935年1月15日出生,湖南省永兴县人,1958年4月从部队转业到勤得利农场八队,曾任农场试验站站长、中学教师等职。郝迎桂:1941年7月11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8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八队,曾任农场气象站气象员等职。现居江苏省南京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董学源、耿桂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董学源:1935年10月12日生人,北京市人,1958年9月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分配到勤得利农场工作,曾任勤得利农场副场长,国务院“三经办”移民司副司长等职。耿桂兰:1943年1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1959年7月24日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八队工作。曾任勤得利农场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正科)、宜昌市伍家区区委副书记(副处)等职。夫妻俩1986年10月7日调到湖北省宜昌市,现居住在宜昌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几位老北大荒人相约在江苏省镇江市为已经八十高龄的老场长丁元善祝寿时留影。左起郝迎桂、邓腾帆、钟士一、丁元善、董学源、徐锦兰、耿桂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付一官、曹得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付一官:生于1933年10月11日,曹得兰生于1940年11月21日,夫妇籍贯同是山东茌平县人,1959年同期支边勤得利农场三队,(付一官曾参加解放军,复员后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曾任开荒营39连农业枝术员,49连、31连农业副队长,14队队长,退休后居住在浓江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冯有利、袁宝琴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冯有利:1938年10月4日出生。袁宝琴:1939年10月24日出生,夫妻俩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期在1959年8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4队。冯有利曾任4连保管员、晒场主任,退休后参加了勤得利农场离退休干部门球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彦德、刘秀荣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彦德:山东省日照市人,1940年1月15日出生,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曾任发电厂车间主任、副厂长,退休于发电厂。刘秀荣:山东省茌平县人,1944年1月1日出生,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曾在额图、建材厂、农场招待所、发电厂工作,退休于发电厂。现定居山东省青岛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艰苦创业过程中,山东支边青年与上山下乡来到边疆的城市知识青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亲如姐妹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这幅照片是刘秀荣与班组里各地女知青们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侯宝林、王玲芝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侯宝林:1931年11月28日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7月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工作。 王玲芝:1927年12月21日出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人,1959年7月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夫妻俩退休后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三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金义、高丽芬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金义:1939年4月出生,1959年由山东省沂水县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工程队。高丽芬1946年12月生人,结婚后随夫支边到北大荒。胡金义曾任一分场基建队副队长,2001年4月退休,现居住在勤得利农场场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少怀、潘桂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少怀:1938年12月31日出生。潘桂英:1938年7月14日出生,俩人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期1959年8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砖厂工作,直到退休,现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砖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庆芳、李爱芳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庆芳:1937年3月24日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1958年从部队复转到勤得利农场。李爱芳:1942年4月17日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5队工作直到退休。黄庆芳在农场粮贸公司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蒋保洋、金焕成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蒋宝洋:1937年1月6日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7月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三连工作。金焕成:1945年3月10日出生,山东省聊城市人,1965年3月结婚后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夫妻俩在勤得利农场44连退休,现定居在山东省聊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焦安啟、周杨娥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焦安啟 1933年5月1日出生,周杨娥 1940年2月27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日照市人,同在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5队。焦安啟曾任5连连长,二队队长,退休后俩人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雷广山、潘淑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雷广山:1926年12月23日出生。潘淑兰:1931年5月20日出生,俩人都是山东省阳谷县人,同期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5队,雷广山一直在5连马号班任马车老板。退休后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五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臣第、谢喜云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臣第:1944年8月16曰生人,谢喜云:1944年7月23日生人,俩人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期1959年8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五队。李臣第曾任农场党委副书记,鸭绿河、创业农场党委书记,洪河农场场长、建三江交通局长。谢喜云曾任连队会计,农业银行办事处主任,农业银行建三江支行工会副主席。夫妻俩退休后居住在哈尔滨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勤得利农场畜牧队职工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二位是谢喜云,第三排左起第一位是队长张英,最后一排左起第三位是罗永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洪禄、于法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洪禄:1929年9月出生,山东省掖县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勤得利农场,曾任农场发电厂厂长、基建科副科长、通信科科长、电力科科长,1983年离休。于法:1935年3月出生,山东省临沂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在农场邮政局工作。俩人离、退休后居住在山东省威海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吉忠、韩贵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吉忠:1942年10月19日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7月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八队,曾任鸭绿河农场、勤得利农场的党委副书记。是《江柳文学》创刋人之一。韩贵英:1950年11月19日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夫妻俩退休后迁居原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守竹、潘玉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守竹:1938年4月5日出生。潘玉花:1940年6月10日出生,同是山东省莒南县人。同是1959年8月支边到勤得利农场6队,李守竹曾任48连、36连连长,退休于勤得利农场四分场场部,现居住在浓江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宜泰、潘玉芬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宜泰:1940年12月26日出生,山东省日照市人,1959年7月14日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工作。潘玉芬:1944年1月7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李宜泰一直从事机务工作,是为农业机械“把脉”的人,号称(老修)。夫妻俩人退休后仍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振标、张汝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振标:1937年6月30日出生。张汝花:1939年11月25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沂水县人,同期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六队。李振标曾任队长、兵团27团2营副营长、三分场党委书记,勤得利农场机关党委书记等职。退休后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分别多年的上海知识青年回访北大荒,与当年一起垦荒的支边青年相聚合影留念,第二排右四是李振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承义、赵玉梅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承义 1942年12月23日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5队,后调同江县邮政局,曾任八岔乡,向阳乡邮局支局长。赵玉梅 1944年12月27日出生于茌平县,1964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俩人退休后居住在北京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合兰、任秀梅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合兰:1944年2月8日出生,1959年8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5队,曾任勤得利农场一分场公安派出所、农场公安局、建三江公安局干警。妻任秀梅:1943年3月8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64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在七星畜牧公司退休。现居住在建三江局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仕元、李兰芬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仕元:1935年5月10日出生。李兰芬:1936年5月10日出生,俩人同是沂水县人,1959年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水利队。刘仕元曾任水利队会计,31连副连长,34队副队长。退休后居住在浓江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元生、齐凤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元生:1936年7月2日出生,齐风英:1941年8月3日出生,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8月俩人同期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在农场面粉厂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成恕、高明琴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成恕:1939年2月23日出生,山东省日照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渔业一队,曾任司务长、会计等职。高明琴1942年12月17日出生,辽宁省凤城县人,1959年11月投靠父母到勤得利农场。两人1960年12月结婚。退休后返山东省日照县养老。在勤得利农场建场初期和知青返城后农场急需各类人员时,积极响应农场要求职工引户广召人才的号召,他家接纳来场众乡亲超100人,成为闻名全场“引人大户”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出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欧玉信、张兴梅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玉信:1938年10月5日出生。张兴梅:1942年1月17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沂水县人,同期于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4队。欧玉信曾任4连副连长、54连连长、鸭绿河农场办公室副主任等职,退休于鸭绿河农场,现居住在黑龙江省大庆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史德元、谢吉凤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史德元:1929年10月生人,年龄94周岁,谢吉凤:1931年10月生人,婚庆75周年(金刚石婚)。俩人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7月24日支援边疆建设到勤得利农场八队,史德元曾任八队食堂管理员,八连副连长,分场管理员,三分场学校后勤管理员等工作。退休后迁居在吉林省长春市。史德元可称的上支边青年健在的老寿星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德元、陈常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德元:1938年8月15日出生。陈常英:1939年4月22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沂水县人,1959年同时支边到勤得利农场4队,宋德元曾任4连、22连连长,32队、勤得利农场公路站党支部书记。夫妻俩退休后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家榜、吴本美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家榜:1936年9月10日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勤得利农场6队,曾任6连政治指导员,在农场生产股、工交科、物资科任职。吴本美:1941年12月16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6队,曾是北大荒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夫妻俩退休后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云年、冷丙彩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云年1942年6月1日出生,冷丙彩1941年7月1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日照市人,1959年一同支边到勤得利农场3队,宋云年曾任农工及机务工人,退休后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福田、许桂芬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福田:1941年6月8日出生。许桂芬:1937年7月26日出生,夫妻俩都是山东省沂水县人。1959年6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4队,王福田曾任32连机务副连长,54连、57连连长。夫妻俩退休后仍居住在鸭绿河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福田、许桂芬夫妇钻石婚庆宴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同林、宋玉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同林:1935年9月18日出生。宋玉兰:1940年4月18日出生,夫妻俩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期在1959年8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工程队任建筑工人,退休于建筑公司,现仍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永升、潘世坤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永升:1939年12月17日出生。潘世坤:1938年3月26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六队。王永升曾任六队机务副队长、十七队队长、一分场水利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在农场退休后返回原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王永升八十寿辰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6月3日,王永升重返北大荒与六队荒友相聚。前排左起:宋家榜、孙国乾、常志义、何宝生、袁俊斓、董加权、秦秀英、李荣琬;后排右起王永升、吴本美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苏文强、李春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文强:1935年9月28日出生。李春兰:1942年9月28日出生,俩人同是茌平县人,1959年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渔业队“额图”作业点,后在勤得利农场商店工作至退休,现居住在建三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凤亭、聂其芳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凤亭:1941年1月20日出生。聂其芳:1940年6月20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三队。王凤亭曾任三队机务副队长,18队、林业公司水利队队长等职务。聂其芳是北大荒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夫妻俩在勤得利农场退休后移居哈尔滨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韦强修、任秀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韦強修:1936年7月14日出生,广西钦州市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勤得利农场6队,曾任41连连长、开荒营参谋,在4分场机关退休。任秀英:1940年7月25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6队,是农场第一批女拖拉机手,退休于4分场农机修造厂。夫妻俩现居住在建三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温建明、田月香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温建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0年5月16日出生。田月香:1933年2月17日出生,俩人都是山东省茌平县人,1959年8月8日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三队,退休于勤得利农场39队。温建明是一位连队的木工师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宝章、李兴敏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宝章:1941年8月19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七连。李兴敏:1944年4月15日出生,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人,1965年3月结婚后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文宝章曾任23队副队长、44队队长等职,现定居山东省威海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晋昌、刘久芳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魏晋昌 1928年10月9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勤得利农场汽车队任驾驶员;刘久芳 1937年3月26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车队工作,退休于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吉成、刘东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吉成:1941年11月16日出生。刘东英:1943年1月6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茌平县人,同期于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工程队,谢吉成曾任42连连长,俩人退休于四分场。现迁居山东省德州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许传伦、张凤信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许传伦:1935年9月11日出生,山东省日照市人,1959年7月2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张凤信:1938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省沂水县人,1959年6月6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夫妻俩人退休于勤得利农场建筑公司。1970年,许传伦驾驶着斯大林100号拖拉机开启了五星山水库建设工程,而今退休后的夫妻俩在游览五星山水库时拍照留念意义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叶明君、高殿英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叶明君:1936年12月29日出生,福建省蒲城县人,1958年随部队转业到勤得利农场。高殿美:1942年11月28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8月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五队,俩人在勤得利农场粮贸公司退休,现居建三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1年,叶明君、高殿美夫妇金婚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尹茂修、安修云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尹茂修:1927年12月27日出生。安修云:1944年7月1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日照县人,1958年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5队。尹茂修是机务工人,俩人退休于勤得利农场四分场修理所,现居住山东省日照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学记、程万玉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赵学记:1943年11月20日出生。程万玉:1943年1月20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莒南县人,同期于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三队。赵学记曾任浓江农场粮贸科长、物资科长、政研室主任等职,退休后仍居住在浓江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家胜、吕京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胜:1934年9月30日,1959年7月8日支边到勤得利农场7队,曾任23连机务副连长、连长等职务。吕京兰:1941年11月26日出生,1962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俩人都是山东省日照市人。退休后迁居在建三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吕京兰八十岁寿辰纪念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庄志明、孙红秀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庄志明:1938年6月1日出生。孙红秀:1941年11月9日出生,俩人都是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8月8日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砖厂工作到退休,现仍居住在农场砖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潘兆安、焦见彩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潘兆安 1937年3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汽车队,任驾驶员。焦见彩 1944年8月9日出生于日照市,1967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俩人退休后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郭录田、许延平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录田1940年2月4日出生,许延平1941年6月10日出生,俩人同是山东省沂水县人,1959年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4队,郭录田曾任36连副连长、43队49队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定居浓江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振安、崔兆荣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振安1941年5月1日出生,山东省沂水县人,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4队,曾任晒场主任、36连副连长。崔兆荣1943年12月7日出生,1966年随夫离开沂水支边到勤得利,在勤得利农场36队退休,现居农场场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庆吉、韩桂喜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庆吉 1942年10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场部,做木工,1983年公伤退休回山东老家。韩桂喜 1946年5月23日出生,俩人同乡,1963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招待所做后勤工作,1983年随夫转茌平县工作,现居住在茌平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吕桂香、谢秀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吕桂香 1921年4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1959年支边到勤得利农场工程队,做后勤工作,曾任建材连司务长。谢秀兰 1930年3月25日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60年随夫支边到勤得利,夫妇俩人退休后仍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树祥、刘淑兰夫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树祥:1937年5月5日出生,山东省日照市人。刘淑兰:1940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省莒南县人。1959年俩人同期支边到勤得利农场,李树祥先后任二队、七队、36连康拜因手,退休于36连,现居住在勤得利农场。</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vavyi5" target="_blank">《老垦荒人的故事》</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目前已统计到的勤得利农场支边青年名单如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玉良、白振东、陈长荣、陈长宪、陈长平、陈贵海、陈德茂、陈德志、陈树文、陈永思、陈长江、程学义、程仕学、程守雨、蔡汝光、曹凤山、曹得兰、慈成其、蔡夫艾、崔维善、初继东、曹树忠、(会计。徐占奎副场长的亲家,树字准确否?)揣端环、(名字准确否?)迟 珍、(不确定)?杜月云、杜荣泉、杜中美、杜守贵、杜新风、杜佃三、杜新斋、段德芳、冯有利、冯忠来、冯若臣、冯丙英、付一官、高殿美、高丽芬、房洪义、郭士新、郭传义、郭庆荣、郭录田、郭兴萍、郭万喜、宫吉山、高立仁、顾明富、高振显、高玉亮、高树修、耿桂兰、耿秋兰、贺书官、韩照兰、韩 竹、韩永开、韩善成、韩招兰、韩广坤、何章林、何凤英、何立言、何宝升、侯占芹、侯玉坤、侯宝林、胡金义、胡少怀、黄运芝、汉立德、汉洪德、汉彦德、郝迎桂(女)、黄本良(女儿黄金娥)姜发三、蒋宝洋、鞠明轮、纪光伍、贾孟忠、金玉良?金祥昌、金焕成(女)、克淑珍、雷广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金红、李长荣、李树祥、李守竹、李安吉、李有第、李信第、李克全、李克有、李有梅、李臣第、李本亭、李桂英、李 雪、李登路、李春兰、李忠宝、李吉忠、李增祥、李振标、李宜泰、李兆瑞、李仕清、李兰芬、李子明、李朝来、李成义、李凤英、李振萍、李兴敏、刘士元、刘合南、刘合兰、刘敏娟、刘洪利、刘新华、刘凤和、刘桂英、刘桂兰、刘通安、刘成义、刘凤岭、刘金英、刘立山、刘庆生、刘平、刘东林、刘洪烈、刘树田、刘树礼、刘秀荣、刘元生、刘春喜、厉彦志、厉彦顺、娄永栓、吕金庆、吕法泽、吕彦平、吕以墨、(吕玉墨)、卢云起、栾振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成恕、马祥来、马汉春、孟宪吉、孟宪山、孟憲堂、孟玉英、牟善喜、牟敦建、倪世文、倪合惠、牛振产、欧玉信、欧玉修、潘玉芬、潘玉花、潘兆安、秦兰广、任秀英、任长英、齐凤英、孙庭玉、孙玉海、孙红秀、孙兴泰、孙洪祥、孙兴田、孙明鲁、孙以明、孙丙旺、孙洪玉、孙绪忠、孙金才?孙培英、隋国栋、?孙玉海、孙玉富、孙洪珍、孙焕之、孙同岭。苏文强、宋传春、宋传香、宋德元、宋加柱、宋家田、沈复平、桑士亮、史西奇、史德元、司民生、司秀英、唐新文、万延来、汤元其、谭学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兰一、王玲芝、王会田、王长松、王守芝、王同林、王福田、王永升、王学德、王来德、王献桂、王克兰、王佩娟、王德辉、王凤亭、王少文、王玉荣、王和平、王新同、王怀奇、王玉环、王凤成、王凤义、王凡雨、王克生、王彦珍、文宝章、魏善路、温建明、温立法、温立贵、吴长义、吴凤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肖凤福、谢吉臣、谢吉成、谢吉凤、谢家善、谢瑞成、谢遵昌、徐恒尊、徐玉亭、徐恒娟、徐恒修、徐家正、徐宣池、许传伦、许延彩、许延萍、许延慧、许士品、许桂芬、许传新、邢相炎、薛彦喜、解翠芬、尹茂修、尹茂全、尹茂清、尹秀英、袁家群、于兆君、于长勋、岳伦亮、杨宝文、杨均银、杨振安、杨兴发、杨创业、杨学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庄惠升、占德心、祝元坤、赵健俊、赵 梯、赵学记、周永生、周祥明、周光友、周家胜、张朋友、张定堂、张兴美、张兴梅、张孝忠、张民义、张吉林、张正民、张中诚、张奎阁、张继才、张振安、张国珍、张仁珍、张念山、张怀昌、张守勤、张立芝、朱明贵、赵立波、郑培轩、郑士祥、郑士玉、郑培举、郑士坤、郑培荣、郑士明、郑秀兰、左玉发、庄志明、庄会珍、朱水成。</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u7fft9" target="_blank">《六师二十七团各连荒友相册》</a></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勤得利农场工会组织部分农场先进工作者去额图旅游,在客船上拍照留念。1958年转业官兵获奖的是后排左二张德顺、前排右二苏德孝。1959年支边青年获奖的是后排左一韩彥德、左三苏宝庆、左四隋国栋、前排右三周永生等人。工会干部前排右一张化林带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举办纪念支边青年建设开发北大荒三十周年座谈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李臣第出席纪念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七十周年座谈会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浓江农场支边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60周年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p7xcu5" target="_blank">李臣第: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tyvax6" target="_blank">李臣第:《现代化农业的丰碑》</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是一篇读后心情难以平静的记载开创北大荒的历史文章。就像歌曲里唱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这是前辈们的骄傲。向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英雄们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1976年到勤得利农场的哈尔滨知青,此作品中有我熟知的名字,熟悉的面容,真心感谢农场老领导李臣第前辈,不辞辛劳,精心收集,图文并茂的将一代山东支边青年的奋斗史,展现出来,让人终生不能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致敬前辈!您们用辛勤的汗水,开发北大荒,建设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辈们将奋斗的汗水挥洒在黑土地上,开发建设了美丽的北大荒,向前辈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是齐鲁大地的汉子,他们掷地有声的说,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要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做到了。 美篇《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汇集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伴侣合影,个人简历和人名册,文章铿锵有力的写入了这个历史诗篇。让我们同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参与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请记住他(她)们,他(她)们是共和国英雄! 给美篇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导员晚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到您制作的《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让我心情特别激动,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看到您和谢姐姐的照片,还看到你们的全家福,真是很感慨,您的老母亲我还记得,好不多说了,再说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很想念你们,有时间您和谢姐到津来。美篇已收藏!值得回忆好文章!好文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27团二连天津知青,刚到北大荒时接触到山东支边青年,他们留下难忘的回忆,名单中也有熟悉的名字,他们用血和汗为建设北大荒做出贡献,向前辈们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以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配以精准大气的语言,讴歌了山东支边青年的丰功伟绩。九个“留住了……”的排比,概括总结了支边青年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巨大作用。文章中醒目的支边青年名单,尽管还标记许多“?”已足以证明了美篇背后参与者所付出的艰辛。给美篇的作者点赞!给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支边青年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个时期的老前辈们太艰苦了!致敬前辈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最美垦荒伴侣——赞《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是第一代垦荒人,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他们是二十万内地支边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奔赴“北大荒”,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甚至是一生都交给了北大荒。他们风餐露宿,吃尽了垦荒的苦,他们的住的是草窝子、是帐篷、是地窖子,是马架子,是小草房。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新家,居住在了现代化城镇里美好生活。可是他们老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山东小伙和山东大妮,已经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体弱多病,但是他们仍然相伴相守见证着北大荒的沧桑巨变,他们献完了青春献终身,献完了终身献子孙,他们是中国美的垦荒伴侣和最美家庭,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但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这一代可敬可爱的齐鲁支边垦荒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我认真看了此篇勤得利垦荒史上当永记这来自齐鲁大地的2006名支边志士!应该这样讲,1958年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当年历经的苦和难远比城市知识青年这一代人要承受的多多!我曾记得,当年我们第二批天津知青是1970年5月20日凌晨三点多乘坐江轮到达勤得利,大白馒头,大块的鱼饱歺一顿,坐上大解放汽车,一路上虽然颠波,但是有砂石路,到了十连(常志义是我们连长)晚上又是白白的大馒头,炖肉!可以这样讲,当年在城市里也不是天天都能有这样的的伙食啊!您们当年到勤得利时绝对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多年来,思索联想翩翩,是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给我们知青打下来这一片天下,从勤得利港沿江边一直到九连都是老连队,连队有食堂,有房屋,有晒麦场,有机务,完整的一个生产体系!这就是第一代垦荒人给我们后来知青打下的江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庆幸的是,我在老连队十连工作了一年多(我到十连后,因我太瘦小,常连长让李荣琬把我领走了,到机务排开东方红54拖拉机了)我随66号车组到了开荒营,尝试了开垦亘古荒原的历程,虽然比老连队艰苦,但多年以后我引为自豪,我经历了第一代垦荒人当年所经历的事情,播种后我们到48连去开荒,那真是荒原第一犁!东方红75拉着三铧犁,犁刀要磨的锋利才能切开草伐子,才能不堵犁, 我1972年19岁当上车长,我们66号车当年夺得一面三角小红旗,上书“开荒先锋车组”[微笑]张英营长特别喜欢我(我在2016年回访勤得利时特地到张英墓地给他点了一枝香烟,洒下一杯酒[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看了您写的文章,看到了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前辈,心中感慨万千,所以话多说了一些[抱拳][抱拳][抱拳]编写《向荒原进军》这本书时,我就与周涵达老参谋说过,我们知青再苦远远没有1958年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所经历的苦难!感谢您们,我的老前辈,我的老荒友,历史将应该永记开发北大荒这三代人!!!谢谢李书记您的文章,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的第二故乡的历史,发展史、和与之奋斗老荒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望您一定保重身体,有机会赴哈时,我们相聚, 祝福您,我的前辈,我的老荒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好,我刚刚算是仔细看了看吧,我很有感触,那里有很多人我都有印象,别看我那时候小,但很多人我都有印象。嗯,说在北大荒的建设,也让你们这一批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历史上应该留下比较浓重的痕迹和笔墨,有句话怎么说呢,北大荒不会忘记你们。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愿你们健康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一批批,一代代为北大荒献出了青春和一生的恳荒者致敬!看到了你和谢姐及董学源夫妇和欧玉信夫妇的照片感到格外亲切和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您这美篇很好,很受欢迎,我一直就想表达这一批老垦荒人,他们很辛苦,付出很多,没有待遇,但他们不抱怨,真是最可敬可亲可爱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导员的这篇文章看后激动的心情涌上心头!很有历史意义。文章开头运用也妙。贾宏图老师曾任黑龙江日报社社长,我家有一本黑龙江日报励志上有每届社长任期。等有时间我找出来看看,谢谢指导员的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勤得利农场珍贵的建场历史资料。您真是有心人啊。我是1977年从部队联系去的勤得利农场的。所以你这名单里有不少人都认识或了解的。江主席2000年去建三江二道河农场视察是我们去做安保工作。看了你们的的合影但不知李书记当时在哪个单位啊?看样子是去你的单位视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转业官兵、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60年代末的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富锦等城市知识青年以及后来的1966年3月、1971年3月转业官兵都是建设农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1958年转业官兵、1959年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三大群体更是农场建设的主力军。李大哥写的“五星山下齐鲁垦荒伴侣”一文可以与先前1958年转业官兵后代们编撰的“五星山下的丰碑”一书具有同等价值的历史文献。对农场来说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李大哥笔耕不辍,又为农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史料文献。为李大哥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哥,您这是花费了多少时间,耗费了多少精力,走访了多少人家,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写了这篇细致感人的文章,您是把北大荒的经历刻在骨子里,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里了,北大荒经历是您终生难忘的事业,从您写的一本本书,一篇篇回忆录中足以可以看出来,您是事业与生活的大赢家,一辈子没白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臣第书记写的《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文章感人,史料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也是北大荒开发的功臣!是勤得利农场建设的英雄!向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老一辈垦荒人致敬!并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感谢您的文字再现,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他们!感谢您的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久盼的《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終于发表,看到那些熟习而敬重的前辈照片,感慨万分。事前对此篇的创意和撰稿曾多次倾听李老的心里想法,深深感到做为亲身参加垦荒的老一辈山东支青,对1959年支边青年垦荒历史具有强烈的责任和史命感。本文大量征集了老支青夫妻照片,用最简练的图文将他们的影像和名字记录下来,因为他们绝大多数处在垦荒最基层,一生无私地奉献自己,无声地离去自己,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少之又少。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是对1959年支青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纪念碑。它将影响山东支青子孙后代,载入勤得利历史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李书记的历史性的书写,让60多年前的壮丽凯歌,成为今天令人难忘的时代绝唱。这里有我的父母,也有我敬仰的前辈。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雕刻出不朽的时代传奇。致敬,伟大的垦荒英雄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致敬,永远的时代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导员早上好!您的大作我认真拜读了,看到您和谢姐的照片,还有宋连长,王福田,冯有利和老欧排长他们的照片,感到特亲切。对您们当年参加北大荒建设的付出由衷的敬佩,您们当年的条件比我们下乡要艰苦多了,相比之下我们吃的苦比起您们来是差远了。您的这篇大作又可送到省杂志上刋登了。为您们山东支边青年感到自豪,他们看到这篇文章一定很高兴和骄傲。再次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一代支边大军!为建设开发东北大粮仓所做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的好,没少下功夫!人生美好的回忆和过程。局外人看后都深有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父亲也是1959年茌平籍直边青年,现居住在茌平原籍,农场直边青年座谈会不知道消息,知道的话带老父亲回去参加,这也是老父亲心心念念忘不了的情怀。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机会吗?带老父亲回去参加。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能给通知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征途中,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等老一辈北大荒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用惊人的毅力改天换地,将亘古荒原建设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大多支边青年常年累月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在基层岗位上默默付出,无怨无悔,朴实无华的坚守构筑中华大粮仓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必将载入北大荒军垦史册,光耀千古。感谢作者李臣第的文章及图片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曾经一起屯垦戍边的老支青群体的奋斗经历。谢谢作者的辛勤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峥嵘的岁月,永恒的历史,无悔的人生,宝贵的史料!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丰碑永恒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您的这篇文章我收藏了,里边的内容很珍贵,引起了很多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篇追记:具有历史性贡献于北大荒开垦者……丰功业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江大地留下来您辛勤付出的汗水💦 和奋斗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收到!谢谢!非常感谢李臣第书记费时,费力,精心收集这么多人和各时期的资料,制作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美篇!1959年支边青年对农场开发建设的奉献历史不会忘记!祝这批还健在的老人都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保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辛苦了,太不容易!搜集了那么的照片和资料,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难以想象!是你也只有你能做到,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写勤得利场史,乃至北大荒开发建设史的重要材料之一,为齐鲁支边人记录了那段艰难而美好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美篇,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现时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支边青年轰轰烈烈开发北大荒的壮举,永远记载在北大荒不可泯灭的功勋史册上,他们是北大荒创始人组成部份,黑土地永远不会忘记这批把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北大荒的齐鲁儿女。 感谢作者的撰文及照片!感谢盛荣传细致入微的美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记载了支边青年以忘我的革命精神开拓了北大荒!篇中的文字图片都是开拓者的朴实光辉形象,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成为今天美丽富饶的北大仓!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记历史史册!为传子的美篇点赞!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立下汗马功劳的支边青年点赞!祝老支边青年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昨日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到今天风景优美、鱼米之乡的北大仓,这中间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薪火相传,齐鲁儿女是这只队伍的先遣部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比知青更伟大。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北大荒。向北大荒第一代垦荒伴侣致敬!为传子的美篇点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了李局长制作的《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很激动也很感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局长图文并茂地讲述了1959年6万山东支边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奔赴北大荒艰难 拓荒的感人故事!尤其是来勤得利农场拓荒建设的优秀齐鲁儿女,他们在那个艰难拓荒岁月结为伉俪,相濡以沫,他们为勤得利农场建设奉献了宝贵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他们中有的成了农场后来的领导,有的成了农场中层干部,更多的是默默工作在基层一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小识字班”现在都已是耄耋老人,他们有的健在,有的已离开我们,但北大荒、勤得利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北大荒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留下他们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谢主任嫂子中午好!上午看了几遍您的作品,李书记您写的太好了,太全面了。现在这支边青年老的老、走的走没剩几个了,那时的条件太苦、冬天冰天雪地、夏天蚊虫叮咬、生活供应也不足,在艰苦的条件下前辈们立下壮志流血流汗开垦北大荒,可是他们的功勋和成绩政府对他们一点优惠都没有、不太合理。我家二姐姐夫就是1959年支边青年,二姐夫在北京去世己十年了,二姐还居住北京儿子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这是勤得利农场1959年山东省支边青年的家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五星山下齐鲁垦荒伴侣》美篇不止让活着的这些人高兴,儿女们看了也高兴,也是对1959年支边青年参与北大荒建设的一个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不会忘记在向荒原进军中除了有14万转业官兵,50万知青,还有20万内地支青,是这三军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三大英雄群体,三座不朽的丰碑。在这里看到了父母和那么多熟悉的身影,为他们扎根北大荒骄傲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我们的父辈和建设北大荒所有的长辈致敬,我们要接过先辈的光荣传统,把北大荒建设的更美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看了您的《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很受教育。您不仅讴歌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者,更为勤得利农场的山东支边青年雕塑了一座丰碑,也给勤得利农场史增添了一面彩旗。勤得利农场应该把你的这篇大作征收到农场史馆,放大矗立,为馆添宝。更使我感动的是您这笔耕不辍的精神,收集整理这么多的历史资料,得花费多大精力啊!真是老骥伏枥,志在笔里。祝您身体健康,笔下花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拓荒史诗的英雄伴侶们,他们为开拓北大荒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终身、献出了子孙。是英雄的一代!你为他们谱㝍历史,留下形象,做了留史千古的大举措,真好。鸭绿河农场是我们亲手创建起来也有近40年历史了,能否也为她留下一些历史的怀念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黑土地上的时代传奇,拓荒史诗的英雄伴侣。共和国的建设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荒友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荒是一个好地方。十万复转官兵,二十万支边青年,十万知织分子、五十四万知青,兵团现役、投亲靠友的都是北大荒人,功不可没。美篇里的老照片弥足珍贵,都是绝版,传承了北大荒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姑父我看完了,非常好,您们用一生把北大荒建成祖国大粮仓,在那么苦的条件下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得精神,为我们后代子孙建设美好家园,我们要感谢您们的付出,也祝福垦荒人身体健康!更感谢姑父姑姑每个日日夜夜收集资料,我道一声二老辛苦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叔,你制作的美篇真好,我看了好几遍。我觉得你的心里有这些支边青年,所以才会制作此篇。向您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送您顺口溜,昔日少年今日翁,改变荒原立奇功,其中辛酸谁人知,历史应重记一笔。不同的时代成就不同一批人,吋代能改变一个人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书记你写的《五星山下垦荒伴侣》这些文字美篇材料,要保留下来,让这些人的后人好好看看,是后人学习的好榜样,也让他们知道北大荒是如何建设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五星山下的齐鲁垦荒伴侣;向一代一代垦荒人和建设者致敬!为作者所付出的辛勤美篇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点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1959年奔赴北大荒的山东支边青年致敬!历史铭刻着你们的足迹,不会忘记你们的奉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