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屏互动观课堂,科学教研促成长——呼和浩特市小学科学同频互动教学研究活动

田晓欢

<p class="ql-block">  为落实“双减”政策, 进一步贯彻新课标理念,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以减促增,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给教师们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同时也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2023年6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小学科学同频互动教学研究活动如期而至。</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活动由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承担,教研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在水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说课和分析点评三个环节。</p> 《热在水中的传递》 <p class="ql-block">  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一小薛焱文老师带来的《热在水中的传播》一课,由“小鱼无恙”视频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随后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两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过程、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中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并适时引导,注重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学生通过给试管和烧杯中染色的水进行加热,观察和研讨,最终达成共识,水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拓展部分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也是热对流,进一步拓展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最后再次播放“小鱼无恙”视频,用热对流的知识解释“小鱼无恙”的现象,同时树立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及时撤掉酒精灯保护小鱼生命。</p> <p class="ql-block">  课后,薛焱文老师从析教材、明学情、定目标、讲策略、说过程、谈反思六个方面展开说课。</p> <p class="ql-block">  包头铁路实验小学徐晓利老师针对薛老师《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进行了基于《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评价。</p>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包头附属学校尤兰琴老师带来的是《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一)通过做菜视频情境导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将话题聚焦到“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二)探索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过程包括三个探究实验:1.“热在铜棒上的传递”,引导学生设计“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实验,借助凡士林、感温油墨等,将原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热传递现像“可视化”,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发现热在铜棒上的线型传递,为建构科学概念提供认知基础。2.“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通过观察感温油墨在金属片上褪色的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发现热在面上的传递过程,为建构科学概念进一步积累依据。3.观察热在金属球中的传递。教师播放录制的演示实验视频《热在金属球中的传递》——加热涂有感温油墨的铁球,观察颜色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发现热在立体物体上的传递过程,为建构科学概念提供更为丰富的证据。(三)归纳、概括热传递的规律。比较前面几个实验现象,发现相同规律,利用求同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概括,发现热在物体上传递的规律,形成科学的解释。(四)拓展播放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五)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生活中与热传递相关的现象,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堂最后教师通过探究能力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真正做到了教学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  尤兰琴老师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评价设计、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九个方面,对《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进行说课。</p> <p class="ql-block">  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三小郝廷廷老师,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切入点,对尤老师《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进行课例点评。</p> 教师学习剪影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及市直属学校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参加同频互动教学研究活动,同频互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愿同频互动守正创新,越办越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武川县教研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3年6月15日</p>

传递

教师

科学

教学

实验

金属

学生

老师

互动

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