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张震夫人马龄松,谈夫妻父子战友情

《军魂永铸》公众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汇改更新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撰文:郑怀盛 主编: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由左至右:郑怀盛 张海阳 张贾哲 武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3日下午,我与张贾哲、武胜战友一起,到北京西山首长家中,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四军老战士、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志夫人、中国电子器材公司司局级待遇离休干部马龄松同志的吊唁追思活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3人奉上鲜花,在海阳的陪伴下,向簇拥在鲜花丛中的革命老妈妈马龄松的遗像,行三鞠躬礼,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海阳约我们一起,在老人遗像前合影留念、向我们叙说老人在5月30日安祥地与世长辞。我简要汇报了北京和各地战友对老人的悼念追思之情。</p><p class="ql-block"> 几天来,张震寓所,前来悼念追思马龄松的人,络绎不绝。6月5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举行了马龄松遗体告别仪式,挽联写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戎马青春英雄花世纪风雨开不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士本色忠贞志百年人生永流芳</b></p><p class="ql-block"> 遵照中央丧事从简原则,儿女们安排母亲的告别仪式范围较小,半小时结束,前往送別的仅为家人身边人单位人家乡人还有服务保障机构代表。在追思厅、告别厅内,庄严肃穆。正式发来唁电、参加追思的单位、个人,在花圈的缎带上都有所陈列。</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3日,张震逝世,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人群蜂拥而至,送别队伍从大厅前排到厅后另一个院子,足有两三千人,告别仪式进行了3个多小时。从告别厅出来,我伫立在“张震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前,久久仰望着这副旷世奇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无私无畏战功铸就开国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无求无失盛典壮行老元戎</b></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震子女张小阳、张连阳、张海阳、张燕阳受组织之托,共同撰写的一幅挽联。挽联嵌入了张震的座右铭“无私无畏、无求无失”。这“四无”,是张震一生道德修为的不懈追求并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张震留给后人的不朽名言,必将成为人世间流传的“箴言”。</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人的逝世,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领导人送花圈。张震、马龄松夫妇,生前革命业绩辉煌,悼念活动尽享哀荣。</p><p class="ql-block"> 到寓所吊唁追思马龄松,缅怀已逝世8年的张震首长,看到几位将门虎子和许多战友,这几天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感到值得把我所见所闻、从资料查到的张震、马龄松夫妻恩爱75载、双双在101岁寿终正寝,家庭亲情、一门五将的传奇,兄弟将军的关系、父子上将与同事、部属、战友的亲密关系等情况,与战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101岁,人间长寿夫妇第一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震、马龄松年轻时结婚,“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从此相亲相爱相伴相扶,从一而终,共同渡过风风雨雨的峥嵘岁月和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张震于2015年逝世、享年101岁,他比马龄松大8岁,也许是他在冥冥之中护佑着妻子,加上儿女们精心侍奉,她与他一起在101岁上驾鹤西去。古往今来,中国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不少,但夫妻双双长寿101岁的,尚无发现。仁者寿,1人长寿甚孤单,夫妇双百才美滿。</p><p class="ql-block"> 夫妻都在101岁谢世,在革命伴侣中,也是第一对。张震是老红军、马龄松是老新四军,他们在1940年结婚,在革命战争中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侥幸幸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命百岁的革命家有,夫妇一起超百岁的没有。张震夫妇都在101岁时一起去见马克思,这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75载,一对模范夫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初我和李永寿(21军新闻干事,转业在北京市人事局)一起去看望休假在京的军宣传处副处长张海阳,在他家第一次见到了张震首长,当时张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海阳介绍我俩后,张震首长伸出右手与我紧握、左手拍着我的肩膀,亲切地问这问那。会客厅宽宽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大大的世界地图,与身材健硕、挥手侃侃而谈的张副总长一起,组成了一幅革命家、军事家“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图像,长久停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给张震首长送他题写书名的《江上青烈士诗抄》,见到了他尊贵的夫人马龄松。那天我正汇报情况、悠然间,只见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端着一个餐盒径直走向首长、弯腰低头伸开双手递到他面前。谈兴正浓的首长“啊”地一声,嗔怪地扭头看了她一眼;她柔声细语地说:“10点了!”转身离去。旁边战士低声说,这是首长夫人马龄松,规定每天上午10点有一个给首长的加餐。我赶紧离座,只听张震首长爽朗地说,“好,我们休息10分钟。”这个插曲,让我想起古代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辛勤最爱孟光意,除却梁鸿无急妻”。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张震将军,在情真意切、宾宾有礼的妻子马龄松面前,却也是唯命是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真是一对令人羡慕崇拜的革命伴侣。这次我留下一个印象:首长有个贤惠的伴侣,海阳有个善良的老妈妈。</p><p class="ql-block"> 张震福大命大。井冈山斗争时期,张震、欧阳文两位有“富农问题”的战友闷闷不乐在屋里下棋,敌机突然来轰炸,我俩连忙往外跑,刚刚出门,屋顶就塌了下来,如果慢几步,可能就没命了。”在赣州战役不利时,“敌人的10多挺机枪疯狂扫射,把我的帽子打飞了,却未打着脑袋,实实属万幸”(《张震回忆录》第68页、第58页)。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斗中,张震与彭雪枫站在南圩墙堑壕上观察战场、指挥骑兵消灭李光明残部时,一颗流弹击中了彭雪枫胸部,倒在张震的怀里。张震好险啊。</p><p class="ql-block"> 战场上负伤,叫“挂彩”,张震多次“挂彩”。1938年10月窦楼战斗中,日军乘1辆汽车丶还有10多人骑着马,气势汹汹迎面而扑来,我们新战士有点紧张,张震叫他们卧倒,自己抓起一挺轻机枪,一梭子扫过去,把日军打散了。正当他压子弹再打时,敌人一颗子弹飞来,穿过了他的右腿,顿时鲜血直流。卫生员给他包扎后,张震继续指挥部队正面阻击敌人。此战,击毙多名日军、包括1名少尉。1945年2月16日在安徽萧县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张震被敌人一颗子弹打中右肩胛下,由于频繁战斗,他一直带伤指挥作战,直到抗美援朝结束回国,1954年初,才在北京医院做手术取出了那颗伴随他10个年头的子弹。这颗子弹一直由马龄松保存,被儿女们奉为至宝,幽默的张震提起这件事总是说:我想,这是留给孩子们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战争时期张震戎马倥偬、转战南北,后来身挑治军重担,“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他的习惯,因此在家庭生活上,聚少离多。马龄松在的家,是张震温馨的乐園和恢复疲惫身躯的驿站,是为张震和孩子们遮风挡雨的港湾。她相夫教子、含辛茹苦,称得上中国母亲的典范。张震在南京蒙冤被批斗受折磨时,马龄松挺身而出,不屈不挠为丈夫鸣冤叫屈,派二儿子张连阳去向粟裕求救,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张震被下放到武汉钢铁厂当工人,马龄松备好衣物,与海阳、燕阳一起送到南京中山码头。阴雨中,一个义无返顾地前行,一个依依不舍地相送,少年海阳再次感受到父亲母亲可敬可爱。</p><p class="ql-block"> 张震亦是极富家庭责任感的人,对妻子马龄松十分尊崇,倍加爱惜,体贴入微。在马龄松80寿诞时,张震带领孩子们祝贺,写下诗句:<b style="color:rgb(237, 35, 8);">“相伴已逾60载,同心永结道路长。”</b></p> <p class="ql-block">  这张人见人敬、人见人爱的图片,说明词如下:“1991年冬,张震将军携妻子马龄松出席活动之后,被拍下一张温馨感人的照片:头发花白、年逾七旬的张震见妻子的衣扣没有扣好,便上前弯下腰帮妻子扣上。这样自然的举止,可以说是这对老夫妻之间感情极深,到了老年依然甜蜜温馨。他俩在战争年代组建家庭,历经分离坎坷后,更加珍惜和平,也珍惜夫妻团聚的美好生活。”现在特将这张照片收录于此,作为这对革命伴侣75载恩爱生活崇高境界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百年好合”,是人们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真正实現“百年好合”的夫妻凤毛麟角。张震、马龄松这对恩爱夫妻,在人间都活了101岁,享寿逾百年,确应了“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一门五将,奉献軍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龄松与张震共生育7个子女,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有两个女儿不幸夭折,作为母亲她忍受着巨大悲痛,视之为做出的“牺牲”。留下的4兄弟和小妹,成年后都当过兵,4位兄弟都成为我军将领。</p><p class="ql-block">长子:张小阳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次子:张连阳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代局局长。</p><p class="ql-block">三子:张海阳上将,曾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四子:张宁阳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p><p class="ql-block">女儿:张燕阳当过军医,丈夫寿晓松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父母的关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震、马龄松夫妇,以身作则,为儿女们树立起了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一心为人民的榜样。对成人后“各奔前程”的子女们的关爱,主要是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p><p class="ql-block"> 听说海阳在前线“自驾212小车通过敌火封锁的开阔地”“带领师常委和机关为断水断电的一线官兵送给养”,写了“东西(遗书)”、身掛“光荣弹”“爬上3面临敌的“80年代上甘岭”…母亲马龄松为儿子的安全牵肠挂肚的担心啊。</p><p class="ql-block"> 1986年7月,看到海阳推广步兵183团经验、办《战地教导队》的信息,时任国防大学校长张震,挥毫写出《赠战地教导队几句话》:“由于科技发展对战术的影响,因此要求分队战术适应这种情况的变化,就必须进行临战训练,模拟训练,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指挥员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希望同志们按此去做,更能发挥红军团的光荣传统。不仅在军事上,在政治上要培养热爱党、热愛国家、热爱人民的献身精神,具有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成为智勇双全的优秀干部。”张震校长的赠语很快在前线各小报上全文刋出,在战区产生了极为广泛影响,对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出色完成拔点作战等战斗任务,起到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61师战时政治工作活跃,形式多样。由10名“火线女子宣传队员和师高炮团战士演唱组合编组成的“猫儿洞之声乐团”,用炮弹売作乐器,演奏出“奉献我青春,强盛我中华,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时代强音。1987年1月,高炮团政委郝广谦奉命率“猫儿洞之声乐团”进京,向总部机关和驻京部队单位作汇报演出。国防大学校长张震携夫人马龄松观看演出并接见了乐队同志,要求转达他对参战的红军师官兵的亲切问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张海阳(右)1986年在八里河东山战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以海阳为例,看高干子弟在军内成才轨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都是钢铁团红2连的兵,海阳与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交情。保持互通信息,经常互相关心,互诉衷肠。个别交谈时,他说过这样掏心窝子的话:父母亲一辈子以“功必有我立,名不由我出,利不由我取”自律,还有“四无”座右铭的加持,我们子女总是低调做人,踏实做事。</p><p class="ql-block"> 交往中感受最深的是,海阳一路走来不容易,职位高了战士本色没有变。</p><p class="ql-block"><b>(一)海阳一路走来不容易。</b></p><p class="ql-block"> 1、海阳当兵,是个好兵。老连长王荣胜说,“那时对于分配来红2连锻炼的干部子弟,我们不知道、也不问是谁的孩子,一律先分配到炊事班,干苦活累活,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难。”张达志司令员的儿子张学谦,喂过猪。张海阳在炊事班锻炼得能够一个人一个多小时给全连做一顿饭。第2年成长为战斗班“好班长”,第3年在军通信营有线连爬电杆、背起线拐子收放线,施工时被沥青烫伤了脸,第4年提升为排长。</p><p class="ql-block"> 2、年轻的副团级干部,下放连队当指导员。海阳27岁时,赶上“选青”,由干事提升为21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副团级)。不久,根据军委关于“军队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连团两级主官经历”的要求,张海阳被任命为步兵189团1营1连政治指导员。有同志好心相劝,你已是副团、到连队工作万一出点事,可能背黑锅。海阳认为这是组织给自己锻炼的好机会,到连队心无旁骛地与一班人同心协力抓工作。和连长张世瑞一起,从年终总结到老兵退伍,从选调对越作战骨干到执行“三打三防”示范连等任务,再到完成半年总结,基本上经历了基层年度工作全过程。海阳担任189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主持全团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反腐蚀”教育,收到极好的综合效果,得到军首长和机关充分肯定,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给予专版连续报道。</p><p class="ql-block"> 3、率兵打胜仗,居功不骄傲。海阳担任181团政委、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2年刚回到团队,1985年10月,被任命为61师政委。这时部队己接到预先号令,准备赴滇轮战。临战受命,海阳忙而不乱。他统一师党委成员认识,建设一个能打胜仗的硬班子。明确分工、督促检查落实出发前各项措施。与刘登云师长一起,于12月25日,率领61师万余官兵,赴云南前线八里河东山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部队与敌对峙在13.9公里边界线防御正面上、作战数百次,未丢失一寸国土。打了一场漂亮的拔点战斗。一年半时间里,牺牲34人、歼敌1538人,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涌现出集体立功单位513个,个人一等功324人、二等功786人、三等功2405人。上级领导和部队官兵评价,刘登云师长管控部队严格、指挥作战到位;张海阳政委战时政治工作到位、战斗动员有力;全师指战员人人奋勇争先。61师当年被对手称为“共军最剽悍的一个师”,35年后在南疆打出了新的威风,创造了这个红军师战斗史上新的高峰。战后,一批干部被提升,1990年刘登云师长担任了21集团军参谋长。老战友问海阳,你任师政委8个年头了、为啥“原地不动”?海阳笑说,劝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个人不要计较,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么。</p><p class="ql-block"> 4、汶川大地震,他是明智的抗震救灾大战役指挥员。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政委张海阳立即与司令员李世明沟通,迅速查明灾情,指示部队在自救的同时、立即在驻地抢救遇险群众,“我们在灾区,我们是主力,应当打头阵”。判断这么大的灾情,将会有10万部队入川,要求机关作出导引和物资保障预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迅速成立,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担任总指挥,政委由成都军区政委张海阳担任;同时建立联指党委,由张海阳任书记、李世明任副书记。海阳书记发挥联指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将灾区划分为5个责任区,组织指挥进入灾区的14.6万解放军武警部队、7.5万民兵预备役人员迅速到位,进村入户,展开有力、有序、有效的救援工作。海阳政委提出“对各老大哥部队高看一眼、厚待一份”,积极主动做入川部队、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的工作,形成了三军一致,军政、军民一致,同心协力战胜灾情的局面。截止7月17日,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共挖掘生还者3336人、遇难者遗体2.4万余具,转移被困群众140万余人,巡诊救治伤员119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5、大区正职上将衔,去留肝胆两昆仑。</b></p><p class="ql-block"> 张海阳在军队最高职位是,2005年12月任成都军区政委、党委书记,2009年12月任二炮政委、党委书记,2009年7月授上将军衔。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b>(二)海阳职位高了,战士本色没有变。</b></p><p class="ql-block"> 1、热情接待来访战友。在北京军区、成都军区工作期间,安排来访的老领导、老战友到西柏坡、到汶川地震灾区参观。</p><p class="ql-block"> 2、尊老敬贤,待人以诚。2014年12月张海到阳达大区正职最高服役年限退出現役后,小阳大哥给出的分工是:“咱们家里的事,海阳主外;我和连阳、宁阳、燕阳主内,照顾好爸妈”。海阳对父母的亲戚、家乡朋友、战友和二代子女,特别是烈士子女,热情相待,力所能及地帮助排忧解难。逢年过节,拜访德高望重的老同志。</p><p class="ql-block"> 3、积极参加战友聚会。1994年5月1日,21集团军军部胡朝立、马占魁、189团金少中等战友组织北京战友聚会,因为海阳参加,原告知20人、结果来了近百人,会后印的《21军老战友通讯录》连续加印5次还满足不了要求。1998年5月2日,海阳利用周六休息时间,在北京怀柔与200位军师团老领导老战友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4、支持编写军史读物。海阳为《激战登步岛》一书题词:“在登步岛战斗中,我军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业绩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海阳个人拿出1万元资助《钢铁团》出版、并给主编郑怀盛题词:“笔耕不辍,艰辛辉煌”。为《钢铁团记忆》撰写回忆文章《炊事班的岗位锤炼了我》《为时代先锋树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6.13)</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追思绵绵,正气浩然,断续为文,链接成篇。贾哲补充,水霖主编,印霞支持,网友称贊。扶正祛邪,风行草偃。革命家庭,应当宣传。2023.6.17. 郑怀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