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江浙五市篇(三)

祈祷和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第五站:苏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昨天游玩西溪累了,早晨八点多才起床,洗漱完毕下楼吃早点,收拾行李办理退房手续,然后打车到杭州东站准备乘高铁去苏州。昨天晚上查过了,杭州到苏州的高铁车次很多,基本上半个小时一趟,所以就没有预定,想着到时候赶上哪趟就坐哪趟。结果到火车站一看情况不对,上午发往苏州的车次全部售罄,下午最早的也是三点半,而且票数也没几张了,无奈之下赶紧手机下单买了下午三点半的车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在候车厅缓了缓,还是觉得不对劲,现在刚上午十点多,这离下午上火车还有五个多小时呢,不能就这么傻傻的等着呀,乘大巴也能去苏州呀;于是,立刻手机上退掉火车票,打车前往杭州汽车客运中心,还真巧,有11点发往苏州的大巴,立刻买票上车,两个半小时后顺利到达苏州北广场汽车客运站,然后打车约二十几分钟到达预定的玖久印象酒店(姑苏区观前街店);斜靠在床上看了看时间,刚刚下午两点;幸亏及时换车,要不现在还在杭州火车站傻傻的等着候车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金鸡湖景区(4月25日·入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午在酒店里休息,五点左右出来,从观前街乘坐地铁4号线,再换乘1号线到达金鸡湖时代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鸡湖原来就是一个大渔场,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金鸡湖开始了从养鱼场向商务旅游的转变。经过数年的整体开发和治理,金鸡湖景区以其独特的气质与神韵展现在世人面前,已经成为了苏州时尚旅游的新名片,被国家评定为“5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金鸡湖景区是全国唯一的具有商务旅游特质的景区,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景区总面积达1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近7平方公里,沿着金鸡湖环湖步道走一圈约十五公里;景区内主要有“诚品书店”、“文化艺术中心”、“东方之门”、“音乐喷泉”、“月光码头”等十几个景观,而且整个景区免票,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诚品水岸大道一直向西,远远地就看到了“东方之门;然后穿过“春到湖畔”广场,来到月光码头。有些景观实在是太远了,只能是隔着水面静静地观赏。</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观赏的几处景观都很有特色,其中诚品书店是台湾诚品书店在大陆的第一家分店,就在时代广场旁边,外部的建筑形式很有特点,里面的空间也非常大,除了书店外,还包括文艺沙龙、实验剧场、画家工作室、音乐空间等,是一个集结了文化、表演、艺术、商业、观光的综合体,其经营模式非常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方之门是由两栋超高层建筑组成的双塔连体建筑,塔楼总高度为278米,网上戏称为“秋裤楼”,哈哈哈,一左一右两座塔楼加上中间的裙房,还真像是一条大秋裤,远远地隔着湖面望过去,这条大秋裤在各种灯光的照射和点缀之下,不断地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倒也显得分外妖娆……</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金鸡湖畔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有“小鸟巢”之称,占地近15万平方米,由大剧院、音乐厅、电影院、美术馆、文化馆、培训中心、商业中心等构成,同时也是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驻地,还是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永久评奖基地。可以说,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就是苏州文化艺术的重要堡垒和前沿阵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光码头,是金鸡湖景区游客的集聚地,也是金鸡湖商圈里的一大靓点;这里有多家高端酒店、时尚酒吧、特色餐饮、歌厅舞厅等,再加上异国风情的建筑景观和五彩缤纷的灯光照明,使得月光码头在夜色中充满了绚丽迷离的神秘色彩;每当夜幕降临之际,码头上人流如织,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乘船游览金鸡湖的夜景,也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享受美食;总之,只要掏银子,就可以享受生活;这就是月光码头所打造的以“夜天堂”为核心理念的苏州月光经济产业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光码头是金鸡湖景区最具人气的地方,也是观赏金鸡湖夜景的首选之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月光码头就像一个凸出的半岛,深入水区最大直径为60米,视野非常开阔;沿着半圆型的水长廊,向西可以看到东方之门,向东可以看到摩天轮,与文化艺术中心更是近在咫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苏州是一座以著名的古典园林景观而闻名天下的古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经济建设商务旅游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作为苏州时尚旅游新地标的金鸡湖景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在这里,现代艺术与古典园林交相辉映,产生出一种独特和谐的火花,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金鸡湖景区,一个城市湖泊的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枫桥·寒山寺(4月26日·上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一首古诗人们早已是耳熟能详,那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途径寒山寺时写下的作品,诗里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描写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这首诗红了枫桥,火了寒山寺,从此诗韵钟声,千古传颂,枫桥和寒山寺而知名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一早,我们慕名前往枫桥和寒山寺;出酒店乘公交很方便,在观前街乘坐301路公交车,在何山桥站下车,然后步行约800米就来到了寒山寺的大门,门票20,另又购百元香火,怎么说寒山寺也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又恰逢农历十五,烧香拜佛祈福是很自然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b>寒山寺:</b>寒山寺始建于东晋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年间,原为妙利普明塔院,后逐渐败落;到了唐朝贞观年间,一位名为寒山的高僧来到此地,重新创建寺庙并做主持,并改名为寒山寺。</p><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不大,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米,历史上曾惨遭五次火毁,但火后总能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寺院大多为清代建筑,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就像姑苏城内一处古香古色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是和合二仙修行成仙的地方,走进寒山寺,可以发现这里供奉着寒山和拾得俩位高僧的佛像,传说中这两位高僧就是和合二仙,据说他们的师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临终前给了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也给了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锦盒,并告知两位徒弟,一定要保管好此物,今后若失散一定要以荷花和锦盒为证相认;后因战乱寒山与拾得失散,多年后两人在寒山寺相遇,并将荷花和锦盒取出为证,半部真经也合为一体,俩人得到一部和(荷)合(盒)真经,齐声诵读,从此得道成仙,成为人们所供奉的和合二圣。</p><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内建有寒拾殿、寒拾亭、寒拾泉等,可以说寒山寺就是和合祖庭。来到寒山寺的寒拾殿,在和合二仙的塑像前点一缕清香,双手合十许下心愿:愿祖国太平昌盛,愿社会稳定和谐,愿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寒山寺内,随处可见一些诗文碑刻;长廊之壁、钟群之间、殿亭之墙、寺院之内,均有碑刻安置。这些碑刻诗文,均出自于名人雅士之手;在这些碑刻中,《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其中在普明塔院的围墙下,有一块清代进士俞樾书写的《枫桥夜泊》石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素以钟声闻名天下,当年唐代张继写《枫桥夜泊》时的那口古钟早已湮没无存,现在寒山寺钟楼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挂的铁钟是清代江苏巡抚陈葵龙重修寒山寺时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钟高约1.2米,直径也是1.2米,重约2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照佛教的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因此在每年的除夕晚上,寒山寺都会举行敲钟仪式,钟响108次,每一次代表一个烦恼消失,听完钟声,来年人们的所有烦恼便可随着钟声而消散远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寒山寺的钟声不但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还有更深刻的佛门禅意,这就是“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菩提,在梵文中意为“觉悟”、“大彻大悟”;所以来寒山寺的人们都要亲耳聆听一下寒山寺的钟声。当然,只要你愿意掏银子,在钟楼10元钱你可以敲三下,也就是花钱买个心理上的慰藉,或当是给寺庙捐个香火钱吧。</span></p> <p class="ql-block"><b>枫桥:</b>枫桥就在寒山寺的旁边,从寒山寺的西门出来,右转穿过一条充满江南韵味的街巷,也就百步之遥,就到达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里所写的枫桥。</p><p class="ql-block">据说枫桥原名“封桥”,古时桥旁建有驿站。由于大运河在此通过,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汇较多,枫桥附近也是停泊歇息之地;按古时规定每到夜里桥下航道要封锁起来,清晨开栅通行,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枫桥夜泊》的诗而易名为“枫桥”,并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据悉,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枫桥,是清同治六年重建的。桥长约40米,宽约5米,跨度10米,是一座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游人可以乘坐小船穿行于桥洞之间,或在桥上走走停停,感受一下古桥、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一下《枫桥夜泊》的意境;也许你听不到夜半的钟声,也许你也看不到点点渔火,但你用手去轻轻触碰那历经风雨冲刷或经人们常年抚摸而略显光泽的桥栏时,总能感觉到枫桥的沧桑久远。</p> <p class="ql-block">自唐代诗人张继写下《枫桥夜泊》之后,枫桥已成为无数游客的揽胜之地,千百年来,凡是来苏州的游客,都要到枫桥领略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无论是仿作还是和诗,都会留下一些很有意境的诗句,百度一搜,还真不少,唐宋元明清各摘录一首,与朋友们共赏:</p><p class="ql-block">[唐]·张祜,《枫桥》: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p><p class="ql-block">[宋]·俞桂,《枫桥寺》: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呖搅人眠,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傍边系小船。</p><p class="ql-block">[元] 孙华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枫桥夜泊》:</span>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span>高启,《泊枫桥》: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李绳,</span>《枫桥夜泊》:又复匆匆赋远征,乌啼霜月若为情。寺钟渔火枫桥泊,已是思家第一程。</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还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最好,最有意境,最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光穿梭,在我们当代,有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涛声依旧》,其背景就是词曲作者陈小奇重读《枫桥夜泊》时而突发灵感而创作的,以反映他们这代人(50后)的一种边缘状态,即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夹缝中的那种状态。为了表达这代人的困惑,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而又引起很多人共鸣的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情歌,记住,这可不是一首情歌哟……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情歌来唱,因为这首歌的词曲非常优美动听,意境深远,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温婉和忧愁,还有一些淡淡的遗憾和失落……失恋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 · 留园 · 怡园(4月26日·下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览完枫桥,在寒山寺南乘坐301路公交到儿童医院,再换乘游1路直达虎丘景区北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景区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建园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园内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其年代久远,类别多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70元/人,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虎丘,一看塔(虎丘塔),二看池(虎丘剑池);其中虎丘塔建于宋代,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是苏州古城的标志。虎丘塔高七层呈八角形,为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现存砖砌塔身高约50米。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东北方倾斜,塔身最大倾斜度约为4度,因此虎丘塔也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建国后苏州园林局对虎丘塔进行了维护,围箍塔身,加固地基,保证了虎丘塔的稳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虎丘景区的中心地带千人石平台的北边,有一个月洞门,月洞门旁边的石壁上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进入月洞门就是剑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剑池是虎丘景区最为神秘的地方,据说吴王的墓葬就在剑池底下,还藏有吴王随葬的三千把宝剑。一进入月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两片陡峭的石壁拔地而起,一座拱桥飞悬在半空,中间石泉一道,剑池狭长,南宽北窄,好像一把平放的宝剑,阳光斜射在水面上,冷光闪闪令人心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虎丘塔和剑池是虎丘景区最为出名的景点,而其它的景点也都各具特色,譬如千人石、冷香阁、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也值得游客前往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人石又称为千人坐,大石盘平坦光滑,面积有数百个平方,中间两大块岩石凸起顶面,四壁如刀削而成。相传晋代一人称生公的高僧从长安云游到此,曾于此石上讲经说法,下有千人列坐听经,故取名“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对面石壁上“千人坐”及“生公讲台”大字为后人所刻,宋朝曾有人为此赋诗:听经人散藓花深,千古谁能更赏音,只好岸巾披鹤氅,风清月白坐弹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千人石的旁边,顺着石阶自然而上就到了冷香阁。冷香阁出名,出名在赏梅。在冷香阁的庭院里,种植了几百株梅花,每年的早春时候,红苞绿叶,疏影暗香,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成为苏州著名的赏梅之地,被称为苏州的小“香雪海”。</span></p> <p class="ql-block">出冷香阁南行,顺山道蜿蜒而下,即可至拥翠山庄。拥翠山庄是一座山地小园,面积不大可别有景致,亭台楼阁依山势而建,峰石错落,花木葱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围墙隐于枝间,屋角藏在叶中,山庄坐拥一片翠绿,也许“拥翠山庄”便是由此而得名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拥翠山庄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苏州状元洪钧出资所建。洪钧是苏州吴县人,同治七年考中状元,历官学政、兵部左侍郎等职,光绪年间曾代表清朝出使俄、德、荷、奥四国。也许洪钧不是很出名,但他的夫人赛金花却名扬天下;赛金花十六岁时嫁给洪钧,并陪着洪钧远赴四国成为公使夫人。可命运多舛,七年后洪钧去世,赛金花因妓女的出身而被洪家赶出状元府,只身逃往上海。后两次再嫁高门,无奈红颜薄命,丈夫均因病离世而去;三次婚姻,三次世事的捉弄。赛金花跌宕起伏的半生繁华,最终在贫穷饥寒中落下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景山庄,是虎丘景区中一座经典的仿古建筑园林,庄内假山瀑布,松林小溪,堂轩亭阁,回廊曲径,自然景观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成为虎丘风景区中又一个园中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景山庄最大的亮点就是盆景,苏州盆景的艺术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了,各种各样的盆景有数百盆,盆景之多列苏州市各园之冠,因此万景山庄有中华盆景第一园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盆景,是苏州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所谓一盆一景一世界,一山一水一乾坤,充分反映了盆景爱好者对盆景艺术的独特情怀;因此可以说万景山庄是无数盆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留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虎丘景区出来后,在虎丘路站乘坐游1路公交,也就五站地到达留园。门票55元/人,出于本能,伸手掏银子,购票入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中国少见的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后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易主,并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而逐渐荒废;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苏州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几经修缮整治改造,焕然一新,并对外开放,供人参观浏览。每日来游者数以万计,无不交口赞赏,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span></p> <p class="ql-block">留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占地约两万多平方米;外观入口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园子里约有30多个景点,完全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园中除了常见的叠石假山之外,还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或者建筑山水相间的庭园、天井等;景点于景点之间,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亭台楼阁忽隐忽现,尽显苏州古典园林含蓄曲折变化无穷之特色,咫尺之内,再造乾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到留园,有一景必看,那就是冠云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冠云峰,一块被安置在留园水石庭内的天然太湖石,高约6米,重约5吨,名列江南园林中的湖石之首,太湖石之“瘦、皱、漏、透”的四大特点,都集中表现在了冠云峰的身上:线条优美亭亭玉立宛如一位身材窈窕的少女体现了一个“瘦”字;石头表面有交错的皱褶增加了石头的神秘感和沧桑感体现了一个“皱”字;石块中间有大小圆洞,石头后面的景物通过小洞漏入眼帘体现了一个“漏”字;石块中洞洞相连上下通透体现了一个“透”字;这就是冠云峰的神奇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伸展如冠,近可临云,这就是神奇的留园冠云峰,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妙曼地屹立在留园的水石庭中,她是留园的标志,也是留园历史变迁的见证,更像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世音(冠云峰又被称为观音峰),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怡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园距离我们所住宿的地方观前街非常近,步行也就几百米;从留园回来后看时间还早,就去怡园溜达了一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园不大,也就是几千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园区,由复廊连接过渡。在苏州的私家古典园林中,怡园也是榜上有名,虽然没有四大名园那么出彩,但因建园较晚,故博采众长,吸取各园的精华,精雕细琢,玲珑别致,倒也自成一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园的入口很小很普通,进得门楼便入园中,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园内假山逶迤,亭榭隐约,竹影摇曳,池水环流,尽显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怡园是个小众化的园子,门票15元/人,里面的游客很少,园子里很安静,景色幽雅怡人,非常适合拍照。东园以庭院、楼台、亭阁等建筑为主,曲廊环绕,青瓦丹窗;西园以水池为中心,以湖石砌为假山、石洞、石屏等,回廊曲榭,环阁而流。对于喜欢摄影的朋友来说,怡园应该是个不错的地点,人少清静,门票也便宜,性价比合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水乡古镇(4月27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之一;距离苏州市区约20公里,从市内乘坐地铁再转乘十几分钟的公交车即可到达,非常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于宋代就建制为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15条小河把古镇分隔成了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古镇连成一体,人们大多择水而居,几乎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住宅大多为明清时代建筑,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在江南素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曾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魅力名镇十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其它旅游景点一样,古镇门口设卡收费,门票80元/人(通票,凭票可在镇上的几个深宅大院及园林游览);镇内除了几大景点及客栈之外,基本上都是原住居民;你可以乘坐小船沿着四通八达的水巷去欣赏小桥流水的江南秀美,也可以行走在铺满了历史与沧桑的青石板路上去感受烟火人家的生活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同里在古代就是江南名镇,始建于明清两代的深宅大院、亭楼水榭、园林小筑等古典园林建筑众多,现存的比较著名的有退思园、珍珠塔园、耕乐堂等;我们是从同里古镇的北入口进镇的,沿着东溪街向南,先去游览了镇里最大的景点珍珠塔景园。</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珍珠塔景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的私人府邸,称为“陈御史府”,包括东西两大院落、后花园、陈家牌楼,祠堂和古戏楼等。整个府邸依山而建,深宅大院,粉墙黛瓦,假山叠石,以亭台楼阁和曲径水巷点缀其间,表现了江南文人的清俊之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珍珠塔景园是2001年在陈御史府的基础上修复及扩建的,占地约2万平方米,东部为牌楼和住宅,有二落五进房子;西部为后花园,建有池塘水榭及亭台楼阁。而这后花园也正是珍珠塔景园最精华的部分,园林中小桥流水,长廊通幽,亭台楼榭掩映在葱茏秀翠的林木间,远处青山如黛,近水倒映似画,一幅江南私家园林的秀美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复后的“陈御史府”之所以取名“珍珠塔景园”,这与江南一带流传盛广的陈王道嫁女演绎而成的故事《珍珠塔》相关,“陈御史府”正是故事的发生地:话说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变故中途败落,为赴京赶考来到陈府,向姑母方氏借贷应急,方氏不借反加凌辱;陈女翠娥与方卿青梅竹马并定有婚约,得知方卿有难,暗中送与银两相助,并赠以传世之宝珍珠塔以表真情不渝;陈御史得知后也是深夜策马追赶方卿,告知方卿陈家一定会坚守婚约,鼓励方卿安心赶考完成大业。后方卿得中状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过陈府扮道人进入,唱曲讲道羞讽其姑,方氏悔愧万分,头顶香盘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姑侄冰释前嫌。陈府张灯结彩,方卿与翠娥终得完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家道中落的方卿被姑母奚落,却得到姑父陈王道和表姐陈翠娥的青睐,这在那个封建礼教严苛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或许也正因如此,这个故事才会被后人演绎成了弹词、锡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传唱至今,除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传奇与浪漫色彩之外,其实质也是人们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及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美好憧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御史府第到珍珠塔景园,一个花好月圆的故事,一座秀美典雅的园林,美好的事物注定会在人们口中代代称颂,绵绵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耕乐堂:</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珍珠塔景园西北门出来,穿小巷,过短桥,也就几百米,就到了耕乐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耕乐堂也是一处有名的私人古典园林宅院,始建于明朝,因其主人字廷瑞,号耕乐,故取名为“耕乐堂”。朝代更迭,耕乐堂也几度易主,历经兴废,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乾隆和咸丰年间,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前宅南北两路各三进住宅,后园分为旱园和水园,亭台楼阁,曲廊环绕,假山水榭,清幽别致。</span></p> <p class="ql-block"><b>退思园:</b>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该园的主人是清朝官员,后因误被罢官返回故里,并建造此宅院,园名取退思园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p><p class="ql-block">退思园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因地形所限等原因,没有采用传统的前宅后园布置,改纵向为横向,变成了西宅东园布局,在西宅与东园之间建有中庭,以回廊围合,内部建有迎宾馆、岁寒居,望月楼等,为会客、宴客及客人居住之处,左可进内宅门厅及院落,右有月洞门通往花园,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待客之地,也是內宅与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整个宅园布局紧凑,格调清新,简朴无华,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浑然一体,这在传统的造园观念上是个突破。</p> <p class="ql-block">相对于珍珠塔景园和耕乐堂,退思园的名气更大一些,园子不大,但建筑类型多样,园子造型精致玲珑,品味淡雅素朴,意在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内,集假山、亭阁、花木、池塘、水榭于一体,被誉为小型古典园林的典范,和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天气不是太好,走出退思园,朦朦细雨淅淅沥沥的时下时停;手撑着伞,踏着斑驳光滑的青石板路,走在狭窄悠长的古镇小巷里,用心感受着烟雨江南水乡的婉约秀美,两侧青瓦白墙,远处小桥流水,脑海中不由的浮现出了现代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那个烟雨迷蒙的江南《雨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span></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川路一直向南,跨过中川桥,就是同里古镇的南出入口了,不知不觉中已是下午三点多,准备离开古镇了;站在中川桥向西看,一座高大且造型独特的亭子桥矗立在绵绵细雨之中,那是泰来桥,和古镇一样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同里古镇的地标性建筑,从南出入口进出古镇的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桥;安之若素,否极泰来,这座桥仿佛在用千年的沧桑历史告诉进出古镇的人们:人生坎坷,生活艰辛,要安然面对生活中的困境,风雨过后,便是彩虹,笑迎乌云散去的那一缕阳光,好运一定会来到你的身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园 · 狮子林 · 苏州博物馆(4月28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晨起来上网查了一下苏州地图,拙政园、狮子林及苏州博物馆都在一个区域内,离的都很近,各景点相距也就几百米,因此计划今天去这三个景点游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点半从酒店出发,在观前街西站乘坐313路公交,十几分钟后到达拙政园东门,购票入园(门票80元/人),开始了今天的游览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园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朝正徳年间都察院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解官回乡而建造的宅园,园名借用晋代潘岳 《闲居赋》 中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水池边钓鱼,在农田里耕种,在小园内种菜,以供朝夕之膳,这也是政事,所以取名拙政园,表达了园主远离官场隐居家乡,过自己的闲适生活之意。用当今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来说,就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个园区,中园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三面环水,岸线曲折,水中有岛,岛上有亭,亭台楼阁倒映水中,为拙政园的精华所在;东园又称 “归田园居” ,多为陆地,开阔疏朗,亭阁精美,花木繁茂,假山云墙时隐时现在绿树竹荫之中;西园则为清光绪年间拙政园易主后新修建扩充的园林,水面迂回,依山傍水建以亭阁,是当时主人宴请宾客和娱乐的场所,原名 “补园” 。</span></p> <p class="ql-block">总之,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以楼为心,以水为局,山水萦绕,轩廊相连,是苏州园林中占地面积最大景致最多样的一座,特别是水面面积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楼阁轩榭建在水池周围,其间以石桥、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清两代园林建筑风格,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b>狮子林:</b>从拙政园南门出,沿着园林路向南步行200多米就到了狮子林,门票40元。</p><p class="ql-block">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据传元代年间名僧天如禅师的弟子买地造园奉为师居,因园内竹下多怪石,状如狮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中峰明本禅师,为了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span>故取名师子林(狮子林)。</p><p class="ql-block">随着朝代的更迭,狮子林也几度易主,尽管园林经过了多次兴衰变化,但初心未改,其园林风格一直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狮子林不大,面积约15亩,园内以叠石假山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别有洞天;特别是狮子林的假山群,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曲折、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假山,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假山群采用湖石堆砌,高约60米,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曲径九条,山洞二十一个,横向迂回曲折,竖向上下起伏;若进得洞内,只闻人声不见其面,宛如迷宫一般,没有辨识力和忍耐力,你非抓狂不可。</span></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因为得名狮子林的缘故吧,历代园主都喜欢收集奇石,并用它们构造假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别是形象如狮的湖石,更是园主的最爱。</span>据说在狮子林中共隐藏着大大小小约500头狮子,而寻找这些狮子,也成了人们游览狮子林的乐趣之一。其实,人们的想象力不同,观看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狮子形象也有所不同,不用专门去寻找,就是为游览中增加一些快乐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苏州博物馆:</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苏州博物馆距离狮子林不过300米左右,步行用不了十分钟。到了门口,用手机在苏州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预约一下,然后凭预约号码和身份证在入口处接受核查,核实无误即可入馆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苏州博物馆在国内还是挺有名的,一是该馆的设计出自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二是该馆在现代设计构成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苏州古典园林的元素,使其成为了苏州市一处靓丽而又独特的新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苏州博物馆最大的亮点,就是古典园林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博物馆外观呈几何形状,三角形及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极具现代特征;玻璃屋顶与石板屋顶相互映衬,晶莹碧透的玻璃天棚使得自然光柔和地进入到博物馆的展区及各活动区域,让游客感到非常舒适,而且游客还可以透过中央大厅的玻璃一睹院落里的江南水景,感受现代建筑与古典园林相互借景相互映衬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置身于博物馆外的院落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座充满了江南诗意但又新潮时尚的园林之中;时尚的建筑群体与创新的园林艺术互相衬托,院落空间借助于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及绿植等元素,构成了新的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远远的看去,清晰的主体建筑轮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就像是一副美妙绝伦的剪影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苏州博物馆,一座充满创意的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来的时尚新园林。</span></p> <p class="ql-block"><b>艺圃 · 沧浪亭 · 可园(4月29日)</b></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要回北京,下午四点半的高铁,还有些时间,在酒店呆着也是无聊,继续去游览园林,就当是在公园里遛弯儿了。</p><p class="ql-block"><b>艺圃:</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艺圃不大,也就五亩地,而且很偏僻,藏在幽深的小巷中。我们从观前街西站乘坐504路公交,在阊门横街站下车,穿过一条狭长的小巷,再转个弯儿,就来到了艺圃的出入口,门票10元,倒是不贵。</span></p><p class="ql-block">在苏州人眼里,那些游人如织的大园林,是属于天南海北的游客的,只有小而偏的艺圃,才是他们自己的园林,逛艺圃,就像是逛自己家的后花园,况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苏州本地人可以办园林卡,年费120元,使用100次,苏州的园林基本上都可以去,逛两趟留园就够本儿了,真是太合适不过了,令人羡慕。</span></p> <p class="ql-block">听说艺圃的蔷薇花是很有名的,四月正是蔷薇的开花盛季,果然,刚刚进入艺圃,一条狭长的通道两侧爬满了蔷薇花,虽然已经过了盛开期(蔷薇的花期也就一个月左右),但我们来的还算是时候,一棵棵蔷薇花在在阳光的沐浴下,蔓延生长,爬满窗棂和墙头,微风过处带来的是蔷薇花的缕缕清香。</p> <p class="ql-block">艺圃虽小,可却精,园林所具备的元素基本都有,亭台楼阁,水池假山,其布局及风格出自明代的造园手法,简练疏朗,质朴自然。</p><p class="ql-block">由于艺圃藏于深巷,隔断了繁华喧闹,因此园子里很安静,三三两两的本地人悠哉悠哉地散步遛弯,几乎不见游客,喜欢摄影的朋友可以来这里拍拍照,散散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沧浪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苏州园林中,沧浪亭是最古老的一座园林,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朝代园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沧浪亭初始园主是北宋大臣苏舜钦,因受政治牵扯被罢官来到苏州,以四万钱购得一荒废园址重新筑亭建园,并以春秋诗歌《沧浪歌》中的沧浪二字为亭起名,又以亭为园命名,而园主也以沧浪翁自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沧浪歌》全文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全文意思是: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中心意思就是劝人们审时度势,随其自然。而园主苏舜钦正是想借沧浪之名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既然自己受到政治牵连被罢官回家,不能继续施展抱负,那就归隐田园,独善其身,享受渔歌之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沧浪亭园区不大,也就十几亩地,园内以山石竹林为主景,山上古木林立,山下水波涟涟,山水之间以曲折的复廊相连,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使水面、假山、亭榭以及池岸建筑等融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沧浪亭,必看之景就是沧浪亭本亭了。亭子位于景区入口不远处的假山上,飞檐流角,古朴高旷,四周环列数百年树龄的古木,是整个园林的核心。在亭子的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真是是一幅绝妙佳联。其实,这副对联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上联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清风明月本无价</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span><b style="font-size: 18px;">近水远山皆有情</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被清代学者梁章钜整合在一起成为了沧浪亭的楹联。虽是集句,却上下契合,天衣无缝,就像是天生造就的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沧浪亭景区内花木竹林繁盛自不用说,最具特点的就是环绕园林的复廊。沧浪亭是收费园林,门票20元,可园林却没有围墙,就是依靠这长长的复廊把园林围绕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复廊就是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形成了两个单面空廊,园内园外的人各行其道,但由于中间的隔墙上开有很多漏窗,在人们眼中就起到了园内园外相互借景的作用。沧浪亭园外有河,园内是山,通过复廊使园内的山丘和园外的绿水融为一体。园外的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行走,有“近水远山”之情;园内的人在复廊近山一侧行走,有“近山远水”之感;可谓一步一景,廊里廊外的风景尽收眼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到沧浪亭的复廊,那必须要说说复廊上的漏窗(也称为花窗),据说沧浪亭全园的漏窗一共有108式,而且图案各不相同,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多边形、扇形等外,更有一些非常少见的如海棠形、桃形、石榴形、秋叶形、如意形、花瓶形等;完全可以说沧浪亭的漏窗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漏窗是苏州园林的象征符号之一。在苏州的园林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漏窗,而沧浪亭的漏窗更具特色。透过漏窗望去,光影迷离斑驳,景区似隔非隔,景色似隐非现;游人沿着复廊游览,如同漫步在一条山水画的长廊中。就像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说过的那样:“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可园:</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园就在沧浪亭对面,一条小路之隔,人们从沧浪亭出来,时间充足的话都会顺带脚的进可园溜达一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园很小,现存面积也就五亩地儿,可历史却很悠久,是一处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私家园林,后随着历史变迁,几度荒废;到了清乾隆年间,朝内大臣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并设立正谊书院,一直延续至清光绪年间。后江苏布政使黄彭年筹资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使得可园成为有名的书院园林。民国时期,曾在可园设立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目前,可园就是一个普通的供人们游览休闲的园林公园。有意思的是,可园不归苏州园林局管辖,而属于苏州大学,这难道与可园的书院园林历史有关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入可园,穿过一个四时风雅的月亮门,一池碧水迎面而来,可园的秀美景色就是围绕着这一池碧水展开的;虽然沿岸的景观建筑没有多少,可栏曲廊回,庭宇清旷,视野倒是开阔。清澈的水面上荷叶漂浮白鹅游弋,荡起阵阵涟漪;池畔亭台水榭与池边柳树倒映于水中,含蓄婉约,别有一番诗情画意;静静地望去,那白的墙,青的瓦,绿的柳,红的枫,为小小的可园托起了四时的风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可园出来,已近午时。我们乘车回到了观前街,直接去松鹤楼吃午饭。松鹤楼是一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饭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来这儿吃饭没得挑,必点松鼠桂鱼,这可是苏州松鹤楼的当家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条鱼,一盘青菜,两碗米饭,绝配啊,吃得那叫一个爽,风卷残云一般;得嘞儿,回酒店收拾行李了,下午四点多的高铁回北京,苏州之旅,吃喝玩住行,完美收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短短五天,苏州印象颇深;当然,首当其冲还是苏州园林。五天之内,大大小小的园林走了十几个,有人流如织的经典名园,也有人少景美的小众园子,或精致,或禅意,或古朴,或野趣,或玲珑,或大气……只有当你行走在其中,才能从不同的园林风格中感受其中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想留在苏州,像本地人那样,办张园林卡,每天到不同的园林里去遛弯,累了就找个幽静的园林茶舍,喝喝茶,发发呆,悠哉悠哉地度过闲散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起唐寅的那首《把酒对月歌》: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span></p> <p class="ql-block"><b>写在结尾的几句话:</b>江浙五市行是2021年的事了,那是三年疫情期间的一次幸运之旅,顺利而去,平安而归;并一直坚守至2023年疫情结束社会全面放开。本以为未阳,幸运的躲过一劫,谁曾想病毒阴险狡诈,一直躲在暗处窥视着你并伺机而动,就看你的自身免疫力了。终于还是在劫难逃,今年六月初被病毒击中,持续发烧一周,浑身酸痛无力,失去味觉嗅觉,抗原检测呈阳性。虽然谈不上痛不欲生,可那也是痛苦不堪。</p><p class="ql-block">该来的会来,该去的也终会去,人生兜兜转转不过如此;春已尽,夏已临,一个转身,春天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夏天便成了风景,四季轮回中,一切都将不期而遇。发自内心的祈祷世界和平,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END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