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交界美景自驾游记实(下集)

张学錡

<p class="ql-block">接上集,继续游览建水县张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内的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花园走廊</p> <p class="ql-block">保留至今的古董、雕花门窗、雕花石柱等。</p> <p class="ql-block">保留至今的建筑一一池塘、雕花石墩、石磨、门窗。</p> <p class="ql-block">去感受,去体验,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先远后近,第七天从张家花园返回建水县城内游朱家花园、双龙桥。</p> <p class="ql-block">建水知名建筑一一朱家花园</p><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所建,祠宅毗。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园林,它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环境清幽、色彩淡雅、装修有度、结构统一,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前大户人家的院门都是步行进出,没有车辆出入通道。</p> <p class="ql-block">朱家也有家训</p> <p class="ql-block">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的建筑,庭台楼阁和张家花园大同小异,不多占篇幅了。</p> <p class="ql-block">游览双龙桥</p><p class="ql-block">久负胜名的双龙桥是一座双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坐落在建水城西5公里泸水与塌村河会合处,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所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河、泸江河两条河,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p> <p class="ql-block">日出</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观日落</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间的双龙桥</p> <p class="ql-block">第八天游弥勒。</p><p class="ql-block">弥勒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级市。</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1,湖泉生态园。湖泉生态园占地面积达2000亩,是弥勒县城市建设和旅游总规中“一廊、一区、三带、三园”结构中的第一园,总体规划共有7个水面、5个景区。</p><p class="ql-block">2、弥勒市东风韵景区。东风韵艺术小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是一座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为主线打造的特色小镇,曾经两度蝉联“云南省特色小镇”名录,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p><p class="ql-block">3、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可邑小镇)。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可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城北方,距弥勒县城21千米,距石林风景区40千米,辖区面积32平方千米,海拔1930千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p><p class="ql-block">4、弥勒锦屏山风景区。锦屏山山形独特,钟灵毓秀,气势磅礴,仿佛一道巨大的屏风,细看则像一尊景自天成的弥勒佛,山腰红墙黄瓦处是弥勒寺,流霞飞云,青烟袅袅。</p> <p class="ql-block">湖泉生态园。</p> <p class="ql-block">七彩花田</p> <p class="ql-block">弥勒东风韵景区</p> <p class="ql-block">弥勒锦屏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上大佛</p> <p class="ql-block">万花筒艺术馆景区</p> <p class="ql-block">锦屏山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彩云池</p> <p class="ql-block">第九天游览弥勒可邑小镇</p> <p class="ql-block">  可邑.吉祥之地</p><p class="ql-block">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位于红河州弥勒市北部,隶属西三镇蚂蚁村,始建于清朝的可邑村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彝族阿细人传统的民居祥貌。这片神佑之地,不仅是阿细跳月的发源处,还是传世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孕育了曼妙的特色阿细文化</p><p class="ql-block">传承着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p> <p class="ql-block">走路去可邑,坐公交车返回</p> <p class="ql-block">可邑小镇街景</p> <p class="ql-block">房屋建筑</p> <p class="ql-block">与可邑小镇村民合影</p> <p class="ql-block">加入可邑小镇村民演艺乐队</p> <p class="ql-block">点开视频看表演</p> <p class="ql-block">第十天游云南盐津县豆沙关古镇,住豆沙关古镇。</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三省咽喉豆沙关五尺道。</p><p class="ql-block">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p><p class="ql-block">秦代修筑的五尺道,通往滇池地区。汉武帝时唐蒙又“凿石开阁,以通南中”,将五尺道加以整修扩建,形成由僰道南下,过石门(今云南盐津豆沙关)到朱提,然后经由味县,到达滇池地区的官道。</p><p class="ql-block">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西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古称石门关</p> <p class="ql-block">悬崖峭壁,相似于蜀道之难</p> <p class="ql-block">还保留着原来茶马古道的样子,道路崎岖不平。</p> <p class="ql-block">千人踩,万人踏的石头路,磨得亮晶晶,是一道绝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豆沙古镇留影</p> <p class="ql-block">天下雄关一一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到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石门关观景台上看下面,地势险要难过关。但如今交通发达,居然有高速公路、一般公路、水路、火车路等五条道路。</p> <p class="ql-block">五条道路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豆沙的魂力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的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天早上从豆沙关出发,10点过到达四川宜宾市李庄,经游览宜宾李庄古镇后返回成都。</p> <p class="ql-block">李庄,这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能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少了些商业气息,多了些淳朴的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李庄在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 国立中央研究院 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 梁思成 、 童第周 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第一流知名学者,在这里潜心科研和培育人才。当时李庄接纳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就是传承和发展了这种民俗民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内迁的原国立中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同济工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李庄的江边外滩塑形还保留着,其他的不见踪影,变成李庄中学操场。</p> <p class="ql-block">李庄洒厂,李庄白肉,李济旧居</p> <p class="ql-block">民俗饮食中有选料、火候、刀工、佐料独特的“蒜泥白肉”,又长又薄又透亮;因其长,曾“称裹脚肉”,因不雅而改此名。当时专家师生都喜吃。外籍教师也常来,因语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那用上好猪腿肉做成的这道名菜。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趣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街道</p> <p class="ql-block">李庄街景,维修过。</p> <p class="ql-block">在李庄的“何三白肉第一刀”餐馆共享了这次自驾游的最后一顿午餐。</p><p class="ql-block">餐后三车在此相互告别,于下午4-5点左右各车平平安安返回成都家中。结束愉快的自驾旅游。</p> <p class="ql-block">  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 有前言必有不得不说的后语:</p><p class="ql-block"> 这次为期11天(原策划的十二天,提前了一天)的自驾游跟前几次相比,除了做到安全顺利、舒适滿意、快乐开心而外,还有很多独特之处值得肯定。比如充分发挥自驾游灵活机动的优越性,根据情况随时改变原包车旅游景路线和景点。球友们积极荐言献策,多数人去过的景区不去(如,抚仙湖等),天干无水的景区不去(九龙瀑布、埧美等);顺路而都没去过的好景点努力去增加(如,北盘江大桥、豆沙关等)…….等等。极大的提高了这次自驾游满意度。节约了时间又多游览了些景点。</p><p class="ql-block"> 这次自驾之旅在吃、住、行、游、乐,摄影等几方面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是跟我们十二位团员,人人都发挥了积极主动、无私奉献、默切配合、诚信务实、互助包容、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分不开的。特别是俱乐部现任领导@羽,她责任感极强,在争取这次自驾游园满成功的整个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把她在俱乐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发杨光大,无私奉献,为团队服务,充分发挥了主力作用。值得我们敬佩!</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首先要衷心感谢不辞劳苦、保障全程安全的司长同志;衷心感谢 车上使用手机或对讲机保持联络的联络员;感谢团队后勤服务的会计师(@yy)、出纳师(@茉莉花开)、住宿洽谈师(@五彩石)、餐厅点菜师(@茉莉花开、@喜喜、@yx等);感谢为美篇提供了不少精美照片的摄影师(@五彩石、@黄义等团队所有团员);感谢所有为团队“吃、住、行、游、乐、摄影”作出贡献的每一个团员 。 </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