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读书是件重要的事,是否读书,读什么书,往往决定了人生所走的道路。我们那个读书的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着诸多美好的回忆。虽说时间久远,恍如隔世,然每每忆起,融融的暖意总会在心头涌动。</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常被称为臭老九,许多书籍成了封资修的代名词,遭到销毁或封存。有十多年的光阴,社会被各种运动裹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我则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几乎没认真读过一本书。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年近25岁的我跨进大学校门,重新开启学生生涯,尽管这样,还是错过了读书的黄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 当我在大学校园内、面对图书馆汗牛充栋的图书时,我才猛然醒悟,知识贫乏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虚度时光其实是耗费了生命。由此,求知的紧迫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起初,我读书如同饥肠辘辘的饿汉,吃什么都是美味,几乎无选择,古今中外的图书拿到手都如获珍宝,对每本书充满了敬畏和渴望。那时年岁已不小,但最好的伴侣不是女友而是书籍,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书为伴。电视可以不看,跳舞可以放弃,但书不能不读,一天不读书心里就发慌,担心又一次错失光阴。 </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有些读过的书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如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任半塘先生的《敦煌曲初探》、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等,犹如孔子所言“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阅读过程心醉神迷,爱不释手。这几本可谓是艰深的学术专著,出自大师手笔,充满智者的洞见,要言不烦,言近旨远,耐人咀嚼。还有刘勰的《文心雕龙》,字字珠玑,诗化的语言透现哲思的智慧,其中的名篇佳句,我至今还能背诵。而中国古诗词长廊,瑰宝丰硕,美不胜收。我尤其钟爱唐宋词,那些精美贴切的文字所表现出的纯真细腻的人世真情,常常让我心潮起伏,感喟不已。我还阅读了大量的西方名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黑格尔的《美学》,托尔斯泰的《复活》等。西方哲人的思想,拓宽了我的思维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并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读书热,购书也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闲时,我常去市新华书店。书店里人头攒动,不知是印得少,还是购买的人多,想买的书很难买到。马路边会设有地摊,售卖各种旧书。每次遇见,我都要驻足良久,细心挑选,也曾买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史记》等书。我还记得,我们学校书店开张的第一天,许多人一清早就去排队,第一名,买到《辞海》。我排了第二,买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其他同学眼里都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对很多读书人来说,购书也成了癖好。如能购得一本中意的书,喜悦之情会洋溢好几天。有一年,我们随导师去敦煌开会。到达目的地,导师便提议上街。我们不解,不去莫高窟、鸣沙山,逛街干嘛?导师说,找书店。我们更为不解,这个小县城,书店会有好书吗?导师诡秘地一笑,说,你们不懂,店小买书的人也少。果然,在一个小书店里,竟然买到卡西尔的《人论》,导师喜不自禁,开心地合不拢嘴。“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购书多年,我看着书架上渐渐地盈满,那种充实感着实让人浑身舒坦。</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文化界处于思想转型期,思想领域的交锋十分活跃。每逢有探索性的作品、新的思潮出现,如伤痕文学、朦胧诗、人道主义、文艺学新方法等,就会掀起一阵购书热,像《伤痕》《美的历程》一问世便洛阳纸贵,成为大学生们的重要话题。我接触的第一本朦胧诗集是手抄本,在学生中私下传看。然而朦胧诗一旦冲破藩篱,便以迅猛之势在国内诗坛掀起一场风暴,评论者褒贬不一,由此反倒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力。一时间,我们读北岛、顾城、舒婷的诗,心灵上常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很多名篇诗句深深地铭刻在心间。自然,阅读也会激发起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催生出不同的思潮与流派。过去,人们一味强调阶级性,忽略了对人性的关注,导致人间悲剧不断上演。人道主义的讨论,使得《人啊人》一出版便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尽管过程曲折,众多看法难以统一,但正是通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人们对个体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促动国家法治的文明化进程不断地推进。</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我们读书的年代有其特殊的意义。犹如春风吹拂,万木复苏,正是读书,引导人们走出蒙昧,启迪心智,重塑人格。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八十年代激发的读书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从小处看,读书关乎到个体的生存需求和发展。从大处看,国家的富强、民主需要人们读书,社会的和谐、文明也需要人们读书,在读书中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不断地开拓创新,由此提升了全民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全面发展。对知识的认知,也渐渐成为全社会人们心中无法撼动的追求目标,价值观的改变,正是中国走上文明化道路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的求知呈现多样化,读书也不再被视为那么的神圣。这并不奇怪,完备的基础教育,培育了国民良好的文化素质,信息技术的覆盖,致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便利。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辛劳,人们也乐于接受直观的视觉艺术,放松精神。朱熹曾说:“书册埋头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现代人的求学与生活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忽略读书。越是文明社会,知识的修养越是重要,而读书恐怕是提升内在素质最好的方式。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呼吁阅读经典,倡导全民阅读。的确,当下各种图书已浩如烟海,难以取舍,不能穷尽,而阅读经典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最便利的阅读捷径。当然,读书可以广博,也可以专深,博尔能专,或先专后博都是可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要不断地读书,而回顾与反思我们的读书年代,后人也许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并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热爱读书。</p><p class="ql-block">本文载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4月25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