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br> 塑像为经考证确定的韩愈塑像(过去多将唐代韩熙载错当成了韩愈),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br>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 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br>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br>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br>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韩祠橡木<br>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br>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2] 历代碑刻<br><br>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 侍郎阁<br>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br>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建在城南7里。苏轼曾撰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br> 韩祠在元、明[4] 两代屡经修营,不下20次。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br> 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br><br>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br> 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 。<br>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br>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br> 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br> 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br><br> 以"昌黎"为郡望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谥号"文",人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 韩文公祠,简称韩祠。韩祠约建于公元999年,距今千年有余,是中国现存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其存在,对于中华文学文化都具有巨大研究意义。 韩文公祠石牌坊,位于韩祠正门石甬道起端,为四柱三间式白石坊。坊文韩文公祠四个大字系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手书。站在坊前放眼望去,韩祠的青绿色藏于青山绿叶之间,给人清淡端肃的感觉,而屋脊高峻,居高临下却又让人感到雄伟巍峨。 韩文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在祠址的选择和整个建筑布局上,尤为成功。曾楚楠先生在《韩愈在潮州》一书中对韩文公祠的建筑艺术和布局有非常好的论述: "其一,(韩祠)获得了水色山光护古祠的良好景观;其二,主体建筑正处于 笔架山主峰的中轴线上,盖建时又让主座后退紧靠山峰,使左右的象山、狮山现得前突,成拱卫环抱之势,从而增添了祠宇肃穆幽深的环境气氛;其三,是把高 度定在海拔四十米左右,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令瞻仰者肃然起敬的仰视角度;……"<br> 祠后乃两层侍郎阁,第二层门口有石刻韩愈半身雕像。与正座塑像不同的 是石像给人一种坚毅、挺拔的感觉:一络胡须随风飘起,两道剑眉直挑发鬓,眼光深邃傲视长空。细细的看了很长时间,总觉得石像更能体现韩愈爱民的形 象,换言之,侍郎阁的石像更能刻画韩愈在潮时风尘仆仆的亲民性。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正座的韩愈是属于整个中华的韩愈,而侍郎阁的则是属于潮州自己的韩愈。 不可否认,历史不会因人而改变,但人对历史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种精神乃至一种文化会因着人的传承而百世未衰。在潮州文化发展史上,韩愈确实有过独特的不可低估的贡献,江山易姓为韩的事实 就是韩愈在潮人心中崇高威望的最好证明。一座名胜抑或一个地方,不是因为历史尘埃的厚重而显得深厚,而是有可供研读的历史的文化遗留下来,有历史的巨人定格某一时代的精神,追根溯底就是有时代的精神影响一代代人的思想,成其所谓的古、名。 韩文公祠、潮州就是这样,有一位象征意义的韩愈入潮八月,加深了潮州文化的底蕴,浇灌得潮州文化根深叶茂,从而给后世潮学研究留下永远参不完的学问。 而韩愈的这种精神,不是肤浅的停留在具体的办了多少事,构筑了多少形象工程。在韩祠的碑刻中有一篇祖植椿撰写的《重修韩祠碑》,跟其他的记载重修韩祠的碑文一样,包括苏轼写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都无不是对韩愈进 行了歌功颂德,对重修韩祠的有心人进行了追捧赞颂。但是,这一篇中有一段写的非常好,可以大概的概括韩愈的这种精神: 韩愈之所以比其他历代入潮官员尤值称颂,不是因为其他官员毫无建树,而最重要的是韩愈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顺应历史潮流,弃个人切肤之痛于不顾,把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于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的行动中去,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等等,言传身教,对潮州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史无前例的拉动。 一座建筑物,一个名胜景点,或者一座名城,让人们留恋的不是其可观性有多大,或者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多高,更重要的是因着文化,探求文化的根源,让我们从中找到一种人格的精神、文化的精神,告慰故去的精神的传承者,激励后来的精神的发扬者。 时间;2023年6月11日<div>文字:参考网络</div><div>制作与图片:小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