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彷徨错失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日月盈昃,光阴匆匆, 转眼间,父亲天真烂漫快乐的小学生时代结束了。一九四三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兴宁县第一中学读初中,这是一所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何子渊等贤达创办的中学,迄今为止都是梅州地区乃至广东省的重点中学。一九四六年,父亲初中毕业,考取了由社会贤达与海外华侨,一九一三年创办的梅县东山中学。东山中学它的前身是闻名遐迩的古书院—东山书院,她是一座宁静、优雅的学校,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岌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伟大的革命者、开国元帅叶剑英的母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家训家规承载了祖辈对后辈的希望,对后辈的鞭策。何家的家训家规:敬老尊贤,爱老慈幼;以德立家,以德治家。父亲几兄弟以及堂兄弟从小做人做事有规有矩,得益于家训家规的约束及鞭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及兄弟们在学校读书成绩斐然,与在兴宁县府任教育督学的何萍汉三叔密不可分,三叔对他们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时常用古人言告诫他们: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考上梦寐以求的梅县东山中学。虽然离家稍远摆脱了三叔在学业上严格的管束,但刻苦读书已然成了父亲的一种习惯。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高中是实现梦想的地方,父亲暗下决心在这所人才辈出的学堂,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报答长辈的期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一九四六年,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八年抗战刚刚胜利结束,老百姓满心欢喜,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从此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可事与愿违,外战结束,内战继起,纵然有各方面的努力或撮合,国共合作终将以失败而告终。社会上无处不暗潮涌动,狼烟四起,知识殿堂、书香弥漫的学校,也并不是幽静安逸的世外桃源,在一股股不安浪潮裹挟之下,父亲身不由己随波逐浪,颠簸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梅县与江西赣南革命老区近在咫尺,地下党组织活动十分活跃,东山中学校园内有不少老师是地下革命者,他们发展进步学生,壮大党的组织。“这是一所华侨办的学校,一向思想都是进步的,外闻此校早已赤化,由于社会人士所努力,才没有被封。” (摘选父亲一九五一年“三反”运动自查撰写的《我的自述》)。在这动荡不定的形势下,在学校红色思想比较浓郁的氛围中,父亲也曾经接触过思想进步的老师,并在老师的介绍下参加了学生进步组织“狂澜读书会”。“为障狂澜作砥柱,还擎旗帜荡尘埃。” 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开阔读书人的思想境界,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才能让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奴役和剥削当家做主人。在参加活动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希望同学能够进一步参加革命地下组织的秘密行动,譬如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高中时期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父亲虽只是十几岁的毛头小青年,但心里清楚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年代参加红色革命,将意味着有怎样的结果—被捕坐牢甚至流血牺牲。想起当初离开家时母亲语重心长千叮嘱万交代,出门在外莫多事,专心致志读书成就人生之梦想。原生家庭生活比较安逸优渥,从未真正感受到旧社会阶级统治的残酷,自己有没必要投入到这般危险的境地呢?父亲心中不免产生了犹豫、忐忑不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迷茫,失掉了方向感。虽然接受了短时期革命思想的浸润与洗礼,但最终发现被国民党特务盯梢的情况下,恐惧心理左右了思维,最终打了退堂鼓,这是父亲第一次与参加红色革命失之交臂。</b></p> <p class="ql-block">(摘选于父亲<我的自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七年七月,蒋介石发表了以“戡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所谓“戡乱建国”的演说,并在各地召开“戡乱建国大会”。某天当局在校园内召开“戡乱建国大会”,父亲恰巧路过会场,好奇心驱使下停下脚步,旁听了一会儿,并不是有意参加大会,因对政治时事缺乏兴趣,觉得无聊,还没听出个所以然便离开了。本这无心之过,却让人不曾想竟然是父亲几十年的噩梦, 一九五一年“三反”运动自查,父亲向组织撰写的《我的自述》中提起过这个过程(其实不必写!)。二十一岁时写的《我的自述》被装进伴随一生而本人却从未见过的档案袋中,在以后一场又一场特殊运动中,屡屡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来细细研读,层层上纲上线直至定性为参加过反动组织,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动荡不定的局势,让父亲无心向学,加之身体欠佳,高二将结束时便告假休学回家养病。 父亲带着心灵上的迷茫与身体上的病痛,离开学校回到家乡马下村“劻裕庐”修心养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爷爷何金粦,年轻时也曾飘洋过海下南洋,有过惆怅的离别,有过艰辛的往事。回乡后的爷爷向往 “路透江东屋边田,儿孙绕膝尽堪传,春来向亩勤耕作,秋偹鱼竿上钓船。” 安然自得简单的田园生活。爷爷常常坐在明亮的天井之下,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嗅着田野袭来的清香,安静地研读自己喜好的《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中医药书籍,因为喜欢而思索,因为喜欢而钻研,久而久之爷爷也成了半个郎中。一步之遥群山中,或幽谷或溪边或林间,各种植物青翠葱笼,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草药材,爷爷把上山采摘回来的草药分类、磨碎、捣汁或切碎晾干储藏备用。何家是一个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冬冷夏热,老人小孩难免有个头痛脑热的,爷爷望闻问切细致配药,十有八九都能治愈,村里也有乡亲慕名来求爷爷看病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奶奶邹氏是个慈祥善良的女人,嫁给我爷爷后 “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对于中医穴位针灸也略知一二,最拿手的是治疗小儿疳积。小孩子消化不良而引起积食,舌苔厚白、食欲差不爱吃饭,这种症状旧时候称之为小儿疳积,为小孩子挑疳积能消除症状。挑疳积就是找准四缝穴下针挤出些许血液,这不仅仅需要娴熟的手法,更需要的是细心、耐心和爱心,奶奶由此而名声在外,村里小孩患疳积基本找奶奶治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个弟弟,大哥名恩煌,小弟恩钦。 父亲小时候聪明睿智、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得不太大的眼睛,总闪动着机灵的光芒,深得父母的宠爱。父亲考上初中后离开乡下,来到距家三十公里左右的兴宁县城一中上学,那年代交通不发达出门基本靠步行,全是崎岖蜿蜒难走的山间小路,唯有住校,每个月只回一趟家。离开大家庭去上学,父亲有种情不自禁的喜悦,感觉摆脱了大人特别是萍汉三叔严厉的管束,终于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呼吸了。父亲课堂上努力地认真地学习,而课外时间则和小伙伴特能疯玩,下河游泳摸鱼,上树摘果掏鸟蛋,玩得不亦乐乎,常常不按时就餐,饱一顿饥一顿,长此以往不知不觉中慢慢患上胃病,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胃病也越来越严重,以致影响了身心,影响了学业,加之参加进步社团活动,被特务分子盯梢的事情传到家里,我奶奶终日诚惶诚恐,最终逼迫父亲离开学校回家,一治病二避牢狱之灾。休学回家也是父亲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转眼到了十一月份,池塘边上那棵梧桐树叶子都落光了,光秃秃地孤零零地伫立在寒风中。父亲在爷爷奶奶精心调理之下,身体慢慢得以恢复,学校也将放寒假。在家养病无所事事,似乎很无聊,其实已经十七岁的父亲有了很多的想法,思虑休学耽搁了的功课,思虑自己未来的出路。父亲时常坐在池塘边拉二胡,那凄切婉转如歌如泣二胡声,如同父亲当时苦闷迷茫的心情,一股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念头第一次在父亲心底萌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祖母看到我父亲身体基本恢复,又一次把父亲婚事提上日程,催促我爷爷奶奶赶紧去我外婆家把婚期定了。</b></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