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玉田县古称无终、渔阳。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周末期,周景王之孙阳翁伯为避战乱,从洛阳迁至此地,带来了中原文明。后来,其善行广为传诵,便逐渐演绎成“阳伯雍无终山种石得玉”的故事。我们老营房旁边的麻山便是无终山,山顶有片平地,传说就是古人种玉的地方,别看它不怎么起眼,却是玉田县县名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不可小觑的是,位于玉田县城西约十五华里的彩亭桥也是大有来头。该桥为金代大学士杨彩亭出资所建,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与芦沟桥同载于《大明一统志》,为当时全国十三座古桥之一。而且据说在古代,它是从关外入京的必经之路,始终要靠重兵把守。如今这一带还有很多村庄,仍沿袭着古老的村名,几百年来从未更改,比如官屯、定府、帅营、炮台、王庄,等等。我们新营房就建在小山王庄和大山王庄之间,背靠巍峨的燕山余脉,面朝广阔的冀东平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地古风犹存,村民大多豪侠仗义,待客热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次我和几位战友到二里地外的桃花峪村买水果,在一位姓夏的农户家里,我买了六斤柿子(两毛五分钱一斤)、十斤小国光苹果(三毛钱一斤)。临走时,那位大叔又爬到树上折了几把黑枣枝子,非要让我们拿着路上吃。小山王庄村西头路北有个独门独户的小院子,里头住着祖孙三代人。老爷子已年近古稀,长须飘飘,一派仙风道骨,在家专门养蜂,上好的枣花蜜和槐花蜜才卖一元四角钱一斤,而且份量宁多不少。一对中年夫妇大约四十来岁,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姑娘,正值碧玉年华,出落得十分漂亮,有时走在路上偶尔遇见,只要多看她几眼,小姑娘便羞涩得愈发可爱。都说南国出佳丽,没想到在这北国荒僻山野、柴门荆扉之地,竟有如此美貌之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村的电工邓广海两口子都是热心肠,如果哪个连队想去村里借农具和马车,或是个人想拿大米去跟村民换鸡蛋和小米,只要找他俩出面张罗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们团部建好后,每逢过年和八一建军节,上至玉田县四套班子,下到彩亭桥工委和唐自头乡政府,其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带队来我团慰问。大小山王庄的村民更是敲锣打鼓,一路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来团里助兴联欢,军民鱼水情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八三年下半年,部队开始大力推广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工作,我团动作快,力度大,成效十分显著。团里成立了专项工作办公室,刘绪奎政委亲自担任主任,具体工作由宣传股承担,我负责抓落实。为了开办照相馆和摄影学习班,团里专门拨给我们一间大屋,股里自筹资金一千五百元到天津市买了台座机。当年底,我团这项工作参加完师里举办的成果展之后,又去其他团巡回展出。展品不仅有绘画、书法、摄影,还有无线电、钟表、缝纫机维修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硕果累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的很多战友尚未等到营房建好就退伍了,苦尽甘来的日子,他们一天也没享受过,在部队那几年净吃苦了。李长忠一九七九年底复员,分到徐州矿山设备制造厂干维修工;李刚一九八0年初复员,分到市棉麻公司政秘科当干事,当年就考上了徐州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刘占军是和金海泉班长一起离开部队的,他先是在徐州市商业局下属的信托贸易公司干业务员,半年不到就担任了公司团总支书记;李文武一九八一年底复员,先在徐州市果脯蜜饯厂干机修工,后调到市煤炭管理办公室干稽查;崔玉训由于右眼失明,一九七九年底复员后,分到徐州市民政局下属的社会福利院当保卫干事;高卫星一九八0年底复员,分到徐州铁路公安处刑警队当侦查员;祁开臣一九八0年底复员,分到徐州铁路分局车辆段当列检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军人讲究“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很多人再苦再累都没掉过一滴眼泪,但在离开军营的那一刻,望着即将分别的战友,望着这里的大山和村庄,以及自己亲手开垦的小片荒,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和向日葵,尤其是那一排排正在建设中的新营房,心中的那份不舍和遗憾,一下子全都化作泪水喷涌而出,哭得就像个孩子!送战友也是默默无语两眼泪,想起以往大家在一起摸爬滚打,有的还在一个锅里搅勺子,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景,更是难分难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次我去军需股被服仓库办事,那儿离团部还有一段距离,中间隔着大山王庄。回来时正值黄昏,只见酡红色的夕阳连同天上的火烧云,把燕山山脉染得宛如流动的焰火,也将田野、树木、房屋涂抹得一派辉煌。此时此刻,我忽然触景生情,不知怎么又想起了分别已久的战友们,那一个个矫健英武的身姿,一张张稚嫩而又调皮的脸庞,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令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刚一进村,忽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农挑着担子,步履蹒跚地在前面走着,身后有只大黄狗不时地扭头朝我张望。这让我想起刚当兵那年,有次跟老班长付全智到村里老百姓家借东西,不料有几条狗追着我俩狂吠不止。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正要丢过去,却被班长拦住了,说我:“你以后还想不想到村子里来了?”果然,后来去的次数多了,那些狗见了我们当兵的不但不叫,反而还摇起了尾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班长一九八0年初就退伍了,从此天各一方,再无音讯,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从内心讲,我已经把这儿当成了第二故乡。尤其是这片军营,是我和战友们用一块块砖石垒起来的,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我们的汗水,也洒下了大把的眼泪和殷红的鲜血!当年风雨飘摇的帐篷,如今早已被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房屋所取代,营区内树木绿荫成片,道路平整舒展,新来的战友们再也不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了。多年来,脚下的这条路我走了无数趟,却从未像今天这样,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正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保家卫国古传承,有志男儿剑气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淡却浮华迷绮梦,岂甘盛世享和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娇生惯养非俗子,铁打钢熔是好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风雨如磐何所惧,青春无悔铸忠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百年前,民族抗倭英雄戚继光在蓟县登盘山时,曾写过一首诗:“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纵观古往今来,足以让老英雄欣慰的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自愿投身军营,手持长矛钢枪加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中,坚定奉行“一人吃苦万人甜,一家不圆万家圆”的牺牲精神,把最美好、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永远刻在了这片土地上,恰似那山间飘浮的火烧云,无比灿烂,无比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选自网络,谢谢原创,侵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