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朋友的歌〕武江波 / 一个执意书写榆次历史的人

黄河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执意书写榆次历史的人</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张宁静和他的《榆次文革记忆》</i></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他叫张宁静,笔名“致远”,是一位执意书写榆次历史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书写,是纪实性的书写,书写内容最引人注目的是“文革记忆”。</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经历了文革,感受了文革,所以执意地要书写文革。</p><p class="ql-block"> 他不是专业作家,是榆次区外贸局的一个普通职员,算是个“素人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文学教育,在语言描述、文章结构、表达技巧诸方面,确实还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但这并不妨碍他用古老的文学记实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社会的独特观察体验。就像素人作家中那个“外卖诗人”王记兵表达得那样:“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朋友们写的文章,坚韧不拔地进行文字笔耕,书写了许多身边的杰出人物。他为走近了解写作对象,曾不知疲倦地骑着单车挨家挨户采访,为了能记述清楚,也曾日以继夜的伏案辛苦笔书,文章中凝结着他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深情。凭着坚持不放弃,他从刚开始只能啃啃巴巴的写短文,到现在写出了《记录人生砥砺》《宁静致远》《赋闲漫笔》三部厚实的文集和两本独特的小册子《榆次文革记忆》征询意见初稿。</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作品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榆次文革记忆》,因为这两本小册子以与众不同的视角,记录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现象。对文革记事,他是实写,不是虚构,是在记录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这应该更珍贵,更不容易。他要先采访当事人,收集整理好资料,然后才写成文章。为了真实,他采访了很多人,对有争议的事,还取了证。不然会有人质疑,会有人不认可。</p><p class="ql-block"> 小册子清楚讲述了晋中榆次文革时期,社会上的群众组织从造反、夺权、武斗,到后来形成对立两大派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小册子还写了他自己当时插队落户的所在地,榆次南庄村及周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有他自己的也有身边朋友的,简略深刻。这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单独看,有点碎片化,但汇起来,就形成了一幅幅相互关联的生活画卷,呈现出了过往的历史岁月。透过这些生活画卷,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有一篇讲述他们现在回村探望乡亲,由于他当年有出身问题,原贫协小组长在听到他的名字后,本能地站起来要训斥他,但最终他们坐在一起吃饭了。真像鲁迅先生诗中写的那样:“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p><p class="ql-block"> 小册子以简略的文字,真实记录了文革其间的一些小故事,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反对,认为观点有点偏颇,要两分法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悲剧的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也有人认为,他有个人主观因素在起作用,不够客观公正;还有人认为,那个时代我们说不清楚,还是让后人去评价吧。但如果让后人评价,现在人是不是应该留下一些资料记录?还有人认为,小册子有些杂乱,需要进一步分类整理。有人喜欢,认为文字要言不繁,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多数人认为,不管怎样,那些历史故事如果没人写,就会湮没在历史岁月中,有人写总比没人写强。</p><p class="ql-block"> 他因写《榆次文革记忆》遇到了麻烦,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当第一本小册子出来时,就有人打电话责难,说他非议文革;有人向有关部门告状,说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个部门找他谈话,核实问题,帮他印书的单位也受到了处罚。因为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非议,榆次区作协会员全部缺席了2021年“晋中市文联文学创作培训会”。有人感叹说“张宁静,不宁静”。</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人支持他,诗人李玉龙给他写诗:“宁站排头迎风浪,静坐窗前写风流”;文史专家郭思俊老人和他的中学同学省委党校刘树信教授,给他的《记录人生砥砺》集子作了序;著名作家陈亚珍以《宁静的力量》为题,给他的《宁静致远》集子作序;太原老作协主席孙涛以《宁静必将致远》为题,给他第三本集子《赋闲漫笔》作序;还有位老教授给他的第二本《榆次文革记忆》小册子作序,并用更有名望教授的话:“灭人之国,必先灭人之史。理解历史的中国,才能理解现实的中国”……来说明记述历史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切麻烦都已过去,谁也没有权力阻止他的书写。这些观念不同碰撞引出的故事,又丰富了他小册子的内容,在第二本小册子中增加了“百日闹剧”的记录,沿续和深化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现在许多人理解了他,对他抱有了宽容的态度,有人虽有不同看法,但也不再发难。 </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可以更好地书写了。他进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他的那两本记录文革岁月的小册子,已被许多人阅读并收藏。在有人反对他那本小册子出版印刷的时候,有朋友从广东省给我发过来小册子的电子版,推荐给我,说明其书已不胫而走,为社会所接受。有几个老同志说,为他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耄耋老教师游郁文先生写诗赞扬他:从来宁静能致远,纷纷世事文案扬。暮年犹觉灵感健,自砺清修椽笔畅。斯翁七十溺泥砚,寸毫百炼章句钢。情诉魏榆文革史,留于岁月共芬芳…… </p><p class="ql-block"> 他热爱读书,虽年过古稀,但每每榆次同心书屋举办读书分享会,他都积极参加,并坐在前排认真听讲。问他为什么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说:升华自己。真是“腹有新知气自春”。</p><p class="ql-block"> 年过古稀的他现在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他准备书写第三本文革记事的小册子,对一些人们关注的深层问题他还有着不少线索。另外由于涉及现在的不少人,他有的故事不写真实人的姓名,避免对号入座。但故事都是真实的,是纪实文学,这样的书写会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 </p><p class="ql-block"> 榆次有幸,有人执着地为它书写记录着那段特殊的历史,用他勇于担当的满腔热忱,用他不怕困难、执着前行的意志,用他难能可贵的记忆力和充沛的写作热情,用他“为霞尚满天”的晚年时光和以写作为乐的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 张宁静有幸,只要自己不怕纷纷扰扰,抗得住击打,坚持自己的写作,一定会宁静致远、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6.13日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