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熟量具刃具厂始建于1971年,是专业生产“丰”牌工量具的国有中型企业,原机械部定点企业,江苏省先进企业,1999年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工厂于2004年整体迁移至虞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内。</p> <p class="ql-block">工厂在1972、1973年入职了两批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初涉社会(人生第一个工作单位:国营常熟量具刃具厂)都服从厂里安排,从学徒工做起,(学徒工第一年月工资13元,第二年15元,第三年18元,三年满师30元,次年35元1角)在生产技术各个岗位上历练自己,在岁月里默默地行进。随着工厂的不断发展和规模扩大,留下了成长的足迹,一度成为工厂的中坚力量!时光荏苒,距今已是50周年了,岁月里共同的印记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值此纪念之日,借助美篇一起再回首往日时光、一起再祈愿骏业日新的常量厂继续兴旺发达!一起为曾作出贡献的常量人点赞!一起为常量厂的美好前景、为睿智且有担当的现任掌舵人点赞!也为曾是常量厂人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常量厂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测试手段齐全,可按用户需要制造各种非标刀具,借美篇分享丰牌产品加工的部分机床设施情况。</p> <p class="ql-block">工厂厂区环境掠影</p> <p class="ql-block">工厂新改造的数控车间,五轴数控工具磨床,加工直柄立铣刀和键槽铣刀端刃</p> <p class="ql-block">沈阳一机VMC850B立式加工中心(做切削试验用)</p> <p class="ql-block">德国ZOLLER genius 3s刀具检测仪</p> <p class="ql-block">加装测量软件和光栅尺的万能工具显微镜</p> <p class="ql-block">装卸工件的合资nachi m207工业机器人</p> <p class="ql-block">国产五轴数控工具磨</p> <p class="ql-block">德国WALTER HEA自动装料数控工具磨,加工小规格硬质合金刀具和非标刀具</p> <p class="ql-block">HEA自动装料、HEA磨削、HP磨削加工</p> <p class="ql-block">加装光栅尺的投影仪</p> <p class="ql-block">五年前,2018年6月18日,(进厂45周年之际)这批当年的年轻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久违的“娘家”,受到如今当家人的盛情款待!小影📹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回味一下抹不去的常量情结……</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借助美篇回顾一下:那些年,常熟量具刃具厂在虞山北路31号的工厂景色掠影。</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主要是宣传厂里引进的精密设备"光学曲线磨"。当时的工业局局长王同元带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厂长的陪同下前来参观。这张照还放在当时的灯光球场旁边的报刊画廊里,阅览人无数,都知道这常熟市里独有的设备是量具刃具厂的!操作工是周晓霞(73年进厂)</p> <p class="ql-block">销售科荣获88年度先进集体称号</p> <p class="ql-block">86年乒乓球赛,选手王志宏(73年进厂)</p> <p class="ql-block">邵建民(73年进厂)作于87年</p> <p class="ql-block">量具刃具厂往事回忆📚陈亚平 2023/6/14</p><p class="ql-block">一晃我们进常熟量具刃具厂已经50周年了,忝为群主,先做个表率交作业,记录一些浮现眼前的往事。</p><p class="ql-block">1. 概述</p><p class="ql-block">那时常熟量具刃具厂是个新建的国营企业,属于比肩地区机械厂的好单位。我们这批人进量具刃具厂其实没有指标,是以进集体编制的半导体厂的名义转来的。</p><p class="ql-block">进厂之前,我和其他一些人也曾经就在这个厂学工了几个月,当时是每个月十元生活费。我是在机修车间跟唐师傅学开B650牛头刨床。</p><p class="ql-block">记得食堂那个对面对吃饭的桌子和凳子都是一长溜连体的,中间座位要从旁边跨过去。然后这个食堂也是开全厂大会的会堂。</p><p class="ql-block">大多数车间是两班倒。上早班的时间是早晨七点到下午三点半,中班则是三点半到午夜十二点,当然上中班要提前20分钟到半小时交接班。上中班还多发一张一毛五分钱的夜班券,中班结束了在夜里十二点钟可以吃一顿夜宵。厂里还配了宿舍,中班下班了可以住在这个宿舍里,当然你也可以回家。记得后面有了自行车以后还是愿意回家睡觉。好像走回家要半小时左右,骑自行车十分钟左右就到家了。当时还是感觉这个厂蛮远的,其实现在看看真没有多远。</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批人中间有很多都是干部子女,所以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进厂没有多久,大都配上了自行车手表什么的。我家人也给我买了一辆凤凰18的自行车,全包链的,感觉很好。我的手表是常熟牌的,好像是55元,比上海牌便宜得多,更便宜的是钟山表。</p><p class="ql-block">我77年参加高考因为没满五年不带薪,又回来参加了半年后的78级高考。那时不懂怎样填志愿,选了南大、南工为一、二志愿,在政工科王树铭同志的建议下填了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三志愿,阴差阳错优先被录取了,作为9所最顶尖的985高校之一,从此使我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 工种</p><p class="ql-block">由于量具排在刃具前面,而且量具的设备似乎都是高大上、高精尖的,进量具车间的这批人到上海去培训了半年之久,感觉他们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我一开始还是稍微有一点失落,有些羡慕人家!但是后面曾经听到有一句话,说其实量具刃具厂还是靠刃具,刃具是吃饭产品,这多少给我一些安慰,感觉自己参与的工作还是重要的。我离开工厂以后,听说量具千分尺没多久就不做了。</p><p class="ql-block">这里引出了一个思考,量具虽然高档,但用户买一把一直可以使用,批量上不去就会亏本;而刃具是易耗品,所以需求量大,产量高。同理,做餐具的拼不过做食品的,以至于有些饭店要提供组合餐具,吸塑薄膜一包装,每次都可以赚钱。</p><p class="ql-block">可能最好的工种还是电工,所谓吊儿郎当的电工,一般情况下比较轻松,又有技术。就产品车间的几个工种而言,应该说我做的铣工还是不错的,相对于工具磨,那个灰尘比较大,虽然也有吸尘器,但可能还是对身体健康不利。</p><p class="ql-block">我们上岗之前也是接受了一些培训,学了画法几何,主要是学会看懂三视图。</p><p class="ql-block">3. 无锡旅游</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车间曾经组织了一次去无锡旅游,先到无锡量具刃具厂参观,看看他们的工艺工序流程,那个厂就在一进无锡的拐角处,然后去锡惠公园玩。最令人难忘的是我们有几个人被落下了。当时好像是有两辆卡车,一辆先走,估计也没统计人数,第二辆还没有到点也出发了。停车是在三阳广场,马路口有一家南北货商店,我们几个人想买点土特产,进店前看到车子停在那里,结果出来就发现车子开车去一百米远了。我们几个人好像就在无锡的火车站等了一夜,因为火车站和汽车站就在靠在一起,然后到第二天是坐长途汽车回常熟了。当时还没有手机呀,没法联系,好像带队的领导后来联系到我们了,叫我们自行回家。记得有孙建新和李深。</p><p class="ql-block">4. 工厂经历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产品车间这个工作其实由于产品是批量化的,主要是立铣刀、键槽铣刀、钻头和少量盘铣刀和角度铣刀,技术含量并不高,可能几个月培训就已经很熟练了。所以基本上我们当时虽然是学徒工,干的活超过一些老师傅。特别我们小组有个四十多岁的师傅,是从西北那边内地调来的,是五级工,工资很高啊,但是他手脚可真没有我们这些小年轻快,每天干活的数量肯定做不过我们,尽管当时学徒工工资是十三、十五、十八元,三年满师以后是三十元,次年再升到三十五元一角。我自己工作还是比较积极的,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我还有一个搪瓷茶杯,是一个奖品,上面写着奖给1975年先进生产者。还有一大一小两个饭盆,上面印有常熟量具刃具厂的厂名和编号,一直伴随我上大学。我用毛巾缝了个口袋装起来的,一直放在学生食堂的格子里面,快毕业时被人拿走了,或许是有人用过后没有放回原处。</p><p class="ql-block">刚进厂时有一件事比较印象深刻,我们在参观车间时看到工人在用一把角度铣刀加工形状相似的角度铣刀的沟槽,后来才知道是材料热处理与否的原因。由于自己在量具刃具厂这五年多的经历,使得我考上大学后在机械知识方面要比其他同学强很多,就是毕业工作以后,我的设计和制图能力也是比一般的同事强。一开始画图都是手工在图板上画的,然后还要描图,后来我也自学了这个CAD画图。发现这个软件真是一场革命,原来稍微画错一点,返工很讨厌,还有大量重复的部分需要一一作图,而利用CAD制图软件的拷贝、阵列等等功能就很方便地解决。我后来做了一些项目,都是我自己制图,我感觉到这方面的能力还是要感谢由于在量具刃具厂打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5. 基干民兵</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我们在厂里是基干民兵,曾经也参加一些军事训练,例如步枪和九二重机枪打靶。记得姚义成能蒙眼拆装步枪,我不行。还有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厂好像十来个人被拉到西门外面某军营进行了约两个星期的三七高炮脱产训练。当时我是三炮手。一炮手是负责水平方向转动,二炮手是管炮管高低角度的调节,这两人都是坐着的,我们这一组的一、二炮手好像分别是卢建国和孙建新。我是三炮手,好像三炮手四炮手就是对瞄准器进行修正调整。我摇动手轮的速度特别快,因为作为铣工的我天天摇分度头。三炮手四炮手就站在一二炮手后面。而五炮手六炮手是装弹的,站在三四炮手后面。训练的那几天天气很热,穿着深蓝色的衣服,每天几身汗,衣服也没经常洗,白花花的盐巴都跑出来了。最后结束那天,我们还被拉到无锡的一个地方去打靶,真的是实弹演习,炮弹从我们自己的掌控中发射出去,还是有点小兴奋,当然还有一点点小后怕,应该是投弹之前有点怕,其实真正打完了还是很开心。</p><p class="ql-block">(照片由陈亚平提供)</p> <p class="ql-block">我的量具刃具厂十年</p><p class="ql-block"> ------- 一段关于书的记忆 📚 苏炜</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在动物世界中,动物会不断找寻自身所缺乏的某些物质,来补充自己身体的需要,如药草、盐巴,钙等等。也许我的身体里也天生缺乏某些东西,因而一直在努力寻找汲取,它就是书籍。我对量具刃具厂的美好记忆也始终离不开书。</p><p class="ql-block">一、买书:</p><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我分配进厂,被安排到量具车间当车工,想到能学一门技术,做一个“万能的车工”,心情紧张而兴奋,暗下决心要当一个好工人。为了学好这门技术,第一个月工资刚发下,我就来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车工技术》,从车床型号、结构、切削工艺到维护保养,一字一句的理解学习,至今仍记得粗车时磨出的车刀左偏角要大后角要小,还要磨出刃倾角,精车时相反。那几年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直到1976年我收下第一个徒弟,把这本书当作宝贝送给了她。这是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二、淘书:</p><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我们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肩负组建量具车间的任务来到上海培训,租住在南京东路262号的小阁楼上,楼下店堂是解放前著名的亨得利钟表店,当时改名为长城钟表店。每天上下班穿过店堂时,总要看一眼店里那块标价999元的劳力士表,尽管知道眼前的表离我是那么遥远。那一年我们的月工资是13元,三餐之余的钱只能够淘几本旧书。</p><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每天转车上下班,跟着师傅边做边学,忙碌而辛苦,只有周日才是放飞自我的时光,而我又可以去各旧书店徜徉。记得11月的一天,来到海宁路旧书店淘书,由于个子小,身体趴在柜台上,踮起脚,全神贯注在书架上寻找中意的书,全忘了当年上海滩扒手的厉害。大约过了十分钟,看中一本书想买下,一摸口袋,钱夹没了。那天,自己身上穿一件土布织染的有三个贴袋的旧衣服,满脸稚气,一望便知就是一个没见识的乡巴佬,钱夹就放在左下方口袋,无需技巧,二个手指就可轻取。里面有十元钱、70多斤全国粮票、月票、我和于平同志二个人全年的布票3丈2尺等。祸从天降,书没淘到,财产尽失。带着悔恨、愤怒、沮丧、绝望的心情回到小阁楼,不知所措。晚饭时,领队徐恒常把这事告诉了大家,只一会儿男女生们就纷纷凑出了50多斤粮票,让我度过眼前困难。当时谁捐了,捐了多少,没有人去记录,一人有难,众手相扶,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至今念及此事,我仍然十分感恩这些同事们,仍然会从中感受当年的温暖和友情。</p><p class="ql-block">三、借书</p><p class="ql-block">1974年上海培训回来,量具车间正在建设中,我暂时借到产品车间车床组上班,在c336六角车床上同厂劳模邓宝祥师傅对班,邓师傅的敬业人所皆知,上班期间偶尔去方便,也是来回小跑步,年轻要强的我,每天盯着生产报表,他出多少产品我也出多少,为了这点小心思,几乎8小时不离岗,经常是其他同事在工作间隙来我机床旁天马行空侃大山。聊得最多的是铣床组邵光弘师傅,我们上同一个班次,经常结伴同行,每当上中班时我总是早早去他家闲坐,然后一起来上班。吸引我的是他家书房-------他父亲邵先生的书房。在不足六平米的书房内,一张书桌对着窗口的小园,上面放一本厚厚的英语词典,一个笔筒,看了一半的英文小说随意地打开在桌上,旁边是一张年代久远的圈椅,靠墙列着二个书柜,塞满了中英文书籍,有的纸页已经发黄发脆,那正-是我理想中的书房。光弘叮嘱我说,你翻书要当心,别弄坏,每次只能借一本,看完再来换。我当时好开心啊。在那书房里先后借读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等书籍,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在其他同事手里,我也借读过许多书。有一次同事借我一本没有封皮的《牛虻》,要求第二天归还,中班下班后我从凌晨1点一口气看到早上7点,毫无倦意。还书时还沉浸在主人公亚瑟的英雄主义情结中。</p><p class="ql-block">看书如同看世界,我从书中得到了许多快乐,书也成为我进步的阶梯。</p><p class="ql-block">四、抄书</p><p class="ql-block">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好像什么都缺,找书如同寻宝,更别说藏书了。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开始流传手抄本。我一旦借到手,就利用一切时间抄录下来保存。诗歌,剧本,小说,歌词歌曲等,见什么抄什么,饥不择食,自己来不及抄,就请熟悉的同事帮忙抄,有的给我抄写了十几万字的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有的给我抄写了长达几页练习纸的《郭小川诗选》;也有同事在近二年里为我摘抄名言警句和优美的文章段落,抄了将近一厚本练习本。这些手抄本,至今在我书柜里保存。纸已经发黄,记忆却一直在心里珍藏。</p><p class="ql-block">五、读书</p><p class="ql-block">1980年我进入科室,负责厂团总支工作,当时正值《中国青年》杂志以“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为主题,开展思想大讨论,引导青年把握机遇,成就自我。其实这是社会变革发展时期的一场思想启迪,这场讨论对青年人影响很大,在以后几年中,我们这批一起进厂的青年,工作先后发生变化,各自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而读书成为了这批人进步的共同阶梯,我在1983年也离开工厂,走上了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人生最宝贵的珍藏,正是那些往日时光。我美好的青春记忆,正是量具厂的十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9日</p><p class="ql-block">(照片由苏炜提供。当年10位先进工作者中有6位是咱们73年进厂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半张花名册由田润敏(73年进厂)提供</p> <p class="ql-block">当年团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存档)</p> <p class="ql-block">当年分组及岗位名单(存档)</p> <p class="ql-block">当年工资单(存档)</p> <p class="ql-block">量具刃具厂厂史,封面设计言巩达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