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从心开始

慈垣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心里颇不宁静,故此把曾经撰写的一个案例的反思部分分享出来,经由此文抒发内心的感慨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何立足客观现状,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首先,教师要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不把“问题”推给家长或者其他责任方,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担当,当做践行高尚师德的行为,接受学生和学生问题,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过得第一道心坎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次,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关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关爱问题学生,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往往体现一个教师的师的水平。关爱特殊学生要从改善他们最近的人际关系开始,这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原生家庭中和他们最亲近的那些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这些亲近的人可以唤醒她本自具足的能量,也可能是给她最深伤害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三, 深入家访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老师通过家访,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家长交流,从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境况、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等。为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四,教师要有包容心,主动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特殊学生的朋友,甚至是知己。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共情”的起点,往往决定着老师对学生问题的科学的识辨力,可以剖开现象探究到问题的真相和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五,指导、帮助特殊学生与同学、同龄亲友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助力特殊儿童持续向好的保障。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引起共鸣,这种共鸣是得到共情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的有效途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六,深入了解学情,特别是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必修课。比如,12岁儿童是一个依赖感与自觉性共存、成年人感与孩子气同在、开放式与封闭型的心理纠结的年龄段,多变;生理变化带来的无法言说的烦恼等等。掌握这些心理学常识可以为解决六年级学生特殊需要问题提供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七,有针对性地实施家长培训,指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自己的孩子,注重提升自我素质,纠正错误教育行为。家庭是根的浇灌与培育,学校教育是阳光雨露,家庭教育抵达不到的地方,学校教育根本无法替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八,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单纯靠任课教师的力量解决心理健康,势单力薄,学校要建立专项管理理机制,合力攻坚克难。比如,学校在尊重儿童隐私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立班级“特殊需要儿童”数据库,详实录入相关信息。由学校领导分管抓包,行政助力推进,通过教师专题培训,指导其掌握科学解决问题的科学策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专题培训,指导家长重新认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为家庭教育支招;与此同时组织毕业班男生、女生专题培训,指导他们认识生命发育规律、认识自我,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保教护航。家校携手,师生同修,多措并举,合力应对,为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九,打破学校壁垒,共享特殊学生信息,形成持续优化的链接。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是六三学制,小学与初中不同校,一旦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进入初中,这种持续向好的态势因为环境变化、朋友分离、老师变更、学科增加、上学条件变化的等因素影响,很有可能反复,甚至为初中、高中阶段学生抑郁倾向埋下伏笔。为此,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初中学校进行专题对接,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特殊儿童信息资料分享给下一个学段学的学校专职人员,学校继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对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接力。需要注意的是,严禁信息公开、暴露学生隐私。信息内容可以采取编号,另附对应花名册的方式。信息内容不使用“心理问题”等字样,而是“特殊需要”、“异常行为”、“优势特长”等行为表现描述的内容。既便于学生问题研究管理也可以尊重学生隐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隐蔽、整体程度不深,往往不像初、高中那样明显、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如果这些学生带着“被包裹”的问题走进全然陌生的初中、高中,新的问题与日俱增,很有可能成跟深层次的问题,这个时候再处理难度可能更大。与其在下游防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拦洪筑坝。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初、高中的学段建立有效衔接,是心理学专业教师不足情况下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向好的重要途径之一。</b></p> <p class="ql-block">该文已经在2023年五月份《教师报》上发表。</p>

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特殊

问题

儿童

学校

教师

初中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