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东长安街东单路口东侧,全国妇联大厦对面,长安街的南侧,有一座孤零零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说这座院落孤零,是有道理的,院子北面紧邻长安街,东侧、南侧、西侧都是现代化的高楼,这是一座被钢筋水泥包围的没有左邻右舍的院子,这就是按照光绪年间格局复建的于谦故居,也是北京仅有的一座于谦祠。</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又称于忠肃公祠、于少保祠,位于北京市西裱褙胡同甲23号,原为于谦故宅,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谦奉调入京为官,在此院居住。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神宗在钟化民的建议下,在于谦故居基础上敕建忠节祠,并赐额“忠节”。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于谦祠在原址重建,1900年前后,闹义和团时曾在此设立祭坛,2009年,于谦祠依托清光绪年间祠堂格局修葺完成。</p> <p class="ql-block">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官至少保,浙江钱塘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赴京任兵部侍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挑起战事,明英宗率军北征瓦剌,于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举朝震动,史称“土木之变”。在此危亡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力斥“南迁之议”,坚守京师,协调各方,辅立景帝,稳定皇权,击退瓦剌,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建炎南渡”局面的再现,使明王朝转危为安,有再造社稷之功。</p><p class="ql-block">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徐有贞专权,向上谗言“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于谦含冤被害。</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p><p class="ql-block">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p> <p class="ql-block">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p> <p class="ql-block">视频记录于谦祠中“奎光楼”和“魁星阁”(二楼)有关于谦生平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一楼奎光楼和二楼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奎光楼中于谦生平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奎光楼中于谦治理黄河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二楼魁星阁。</p> <p class="ql-block">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上北京保卫战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枣树,高达10米,干周长2米多。该树传为于公手植,人称“于公手植古枣树”。</p> <p class="ql-block">在于谦祠的前院,也有两棵百余年的古枣树。在于谦祠的西墙外,过去为于谦祠的西院,同样有一棵古枣树,其干周长达2.8米。</p> <p class="ql-block">在于谦祠中正在举办《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祠英烈主题书画展》,这“三祠”是指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文天祥祠、于谦祠和袁崇焕祠。</p> <p class="ql-block">于谦《石灰吟》</p><p class="ql-block">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p><p class="ql-block">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