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追忆——赶闹子

赵伟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赶闹子”,就是当地老百姓将家里饲养或者是种植的东西拿到一个规定的场地上去贩卖,然后再购买自己所需的货物带回家。在其他的地方称之为赶集、赶场或者赶圩,但是在江永则叫做赶闹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下放的农场位于湖南江永县粗石江公社新建大队,即现在的粗石江镇竹桂村。距离农场最近的闹子自然是粗石江街上,大约有三里路左右。那里是公社各部门办公的所在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行政中心。街上有商店、邮局和医院,粗石江中学也设在这里。湖南连接广西的一条省道穿过粗石江,因此交通便利,自然成为了闹子的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就是广西的龙虎关,属于广西恭城县管辖。虽然地点不在同一省份,但是距离并不远,大概也就八里路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个赶闹子的地方是桃川,那时候好像也不叫桃川镇,统一称为公社。桃川距离农场比较远,有二十里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三个地方距离远近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坐落在湘桂两省的省道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三个闹子地点的远近,我们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自然是粗石江,其次是龙虎关,桃川去的次数最少,因为太远了。当年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每天经过这三个地方只有一班车,并且票价不便宜,出门坐车很少的。因此,要去赶闹子,全靠两条腿走着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说热闹的程度,桃川最甚。因为桃川处在桃川平原的中心位置,有交通枢纽的便利条件。因此到了赶闹子的那一天,周边几个公社的人都会参加,可谓熙熙攘攘,人声鼎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南的粗石江和广西的龙虎关虽然处在两省交界之处,到了赶闹子的那一天,尽管有两省的人参加,但是碍于周边地形的限制,反而不及桃川的人气旺。因为这两个地方周边几乎都是大山,生活的人口比较稀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赶闹子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就像现在一样,每个月有几次,在几号举行。譬如逢五,就是每个月的5号,15号和25号闹子。一般说来,这三个地方不会同时闹子,会岔开时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当地的社员来说,赶闹子是为了卖出去自家产的或者饲养的东西,买回来自家所需要的生活用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知青来说,并没有东西可卖。尽管如此,到了赶闹子的那一天还是要去的,尤其是粗石江的闹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赶个热闹,耍一下,顺便也想休息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如果口袋里有余钱的话,也会买一点生活必需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看热闹之外,赶闹子也是为了寻求刺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次又到了桃川闹子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一大早简单的吃了一点饭后,大约十几个人集合后,每个人背着一个桶袋就出发了。这种袋子现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非常时兴的。二十里路对于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人来说,也要走上两个小时才能到。虽然距离远、行走时间长,但是大家一路说说笑笑,也不觉得非常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到桃川闹子的地方,正是热闹的时候。当时正值盛夏,蓝天白云下,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有售卖小菜的,有售卖鸡鸭的,但更多的是各种水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队人东瞅瞅西望望,其实大家口袋里并没有钱,想通过合法的途径买到东西,几无可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一个同伴看到了桥头一个卖西瓜的社员,好大一担。朝大家一使眼色,所有人立马心领神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我们一众人全部围在西瓜担子边上,有的上前跟售卖者搭讪,有的则蹲在地上作挑选西瓜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搭讪者往往是那些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人,主要负责转移售卖者的注意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蹲着选瓜的人,当然是那些动作利索者。拿着一个西瓜稍微看一下,作不满意状,往地上一放,顺势在双脚之间往后一推,西瓜就在屁股下面滚到后面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后面的几个接应者迅速将滚过来的西瓜以极快的速度装入到桶袋里面,背起就走,迅速消失在人流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看来,接应者一定是那些行走速度快的人,万一被人发现了,也会依靠自身的速度摆脱追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几分钟后,搭讪者与售卖者看似没有达成交易的价格,叫上选瓜的弟兄离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候,售卖者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货物,一脸愕然,好好的一担西瓜,还没有开张,怎么就少了一半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仔细看看离开的几个人,着实是两手空空,西瓜到哪里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到了会合的地方,高兴的手舞足蹈,立马分享起战利品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当时干这些出格事情,纯粹是为了寻求刺激,与人品没有关系的。在农场里的生活的确无聊,每天除了出工就是睡觉,而年轻人的天性就是不安分,总得想办法安抚那颗躁动的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几个赶闹子的地方,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少,以至于使得当地的社员产生了恐惧感,一看到有知青靠近自己的货物,就高度紧张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也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感与愤慨,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在龙虎关的闹子上,几个弟兄将目光瞄准了一户人家的母鸡。动作敏捷的一个弟兄一伸手就将一只母鸡抓到了,然后将母鸡的脖子一扭,丢进桶袋准备离开。这一幕恰巧被当地的一个社员看到了,立马召集了当地的一大帮人围将过来,将几个人五花大绑捆在公社的礼堂里大半天。然后要湖南这边的公社干部过去交涉,才把人领回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少年后大家回忆起这件事来,参与者仍然心有余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件事后,大家在闹子上的行为有所收敛。因为地处两省交界的地方,当地的社员为了地界之争,经常发生械斗,民风极为强悍。据说当年的长沙知青因为一些事情惹恼了当地村民,被当地的社员用鸟铳围起来,几十号人统统被抓起来了,还是当地政府出面调解,才化解了此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赶闹子除了看热闹和找刺激之外,有时候也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犒劳一下那颗缺乏油水的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农场的伙食是极差的,规定每个月只能吃一次肉,至于其他的荤腥几乎没有。平常都是吃那些自己种的各种蔬菜,油水很少的,有时候干脆就是酱油拌饭,盐水泡饭。有条件的家庭,用一个玻璃瓶装上炼制好的猪油托人搭给自己的儿女。到了吃饭的时候,用调羹在瓶子里挖出一坨,拌到饭里面,已经是极为奢侈的生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今天,有专家论证说:身体发胖的原因是由于淀粉摄入过多所导致的,所以减肥应该少吃饭多吃肉多吃菜。对于这个观点我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接受,当年在农场的时候,每餐都是八两以上的米饭,最多的一次吃了一斤二两,可是我们个个都是黄皮刮廋,没有看见哪一个长着一身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个赶闹子的地方,都有小饭店。如果宽裕的话,口袋里有个块把八毛钱的,就会走进店里奢侈一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阳春面是八分钱一碗,不过我们并不称之为阳春面,而是叫做“光头面”,肉丝面一毛二分钱一碗。我们一般是叫上一碗面做菜,至于是光头面还是肉丝面,得看各人的经济状况了,但一般情况下是肉丝面,再要上三两米饭,有条件的男生还会花上一毛钱买半斤米酒。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完后感觉到无比享用,畅快淋漓,大呼过瘾,比现在五星级酒店用餐还感觉爽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转眼就是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年纪大了,怀旧心理越来越严重,近些年时间宽裕了,也经常到下放的地方去转悠,寻找逝去的青春岁月留下的痕迹。有几次正好碰上闹子,自然不会放过机会,跟着赶一回,想重温一下当年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是闹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现在一般是一些生意人用货车拖着地摊货在马路两旁贩卖,震耳欲聋的大喇叭令人生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赶闹子不单是生活中物质交易的一种需求,也是人们彼此交往情感上的需求。当年是一帮人相约,一路谈笑风生,交流了感情,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而现在是车来车往,买了就走,那种相邀同去同回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现在很少有当地的村民将自家的产品拿到闹子上出售,大家都知道自家产出的东西才是好东西。要么自己享用,要么当做礼物送人。赶闹子的目的主要是买一些自家产不出的工业用品,当年那种挑着一担货物去,担着半担回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不但我们这些当年的过客没有了赶闹子的那种喜悦感和满足感,当地的村民也没有了那种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闹子还在,但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回不去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