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次读书交流由郭卫卫老师主持,第一个分享的是张静老师。</p> <p class="ql-block">张静老师分享如下:过去改变,目标是给学生和自己讲述神经可塑性的内容测试,并开发以大脑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这个50页有一个认识你的大脑的一个教学方案,其实它也是一个生理的这个结构,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好好的认识我们的大脑,然后在51页有一个认识大脑的方法,有这么几个问题,想想你们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你们会采取哪些步骤展开学习,第二是想想你们没做成事情的时候对此的感受如何,你们失败会怎样?然后呢再跟学生进行分享,我觉得这个地方特别的有意义,我觉得这个地方就是针对这个标题是什么,大脑如同肌肉也会成长,甚至爱因斯坦的大脑,这么聪明的大脑才用了3%,让学生知道我们大脑的发展空间是极其的大,我觉得从大脑上去入手,对孩子来说就是更更具有这个说服力。这个关于大脑的这个情况特别的好噢,我就暂时分享到这吧,这一部分理论特别特别的多。</p> <p class="ql-block">张永珍老师的分享:在第1章的时候交流的时候就说过了,它每一个月的主题并不一定非得放在哪个月,我看比如说放在咱们现在的这个时候,复习的时候,比如说:每个人都能学会!咱们就鼓励学生说:每个学生都能学会!</p><p class="ql-block">我之前读到46页,有一个小标记,在成长性思维中,成才才是学习的目标,不是一开始就要做对、做好,你的学生不会立刻成为完美的成长性思维实践者。在他们学习使用成长性思维的过程中,在它的展示你的宽容与友善,别忘了也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自己。在刚刚我读的时候心中也跳出几个学生来,向他们展示你的宽容与友善。</p> <p class="ql-block">郭卫卫老师的分享:第2章的题目叫做每个人都能学会,我从五一开始跟着弄这个劳动教育,在我做果蔬拼盘的时候有一点小感悟,我大体跟大家说一说,我我做的是烹饪空间,就是那个有模有样和那个果蔬拼盘:果言书语。然后我在做这个果蔬拼盘的时候,因为我要去教学生,所以我在家里要先做一做,我发现,在做果蔬拼盘的时候,平常我们要切下来扔掉的东西,比如说土豆皮,比如说山药皮……它在果蔬拼盘里有的时候是至关重要的,是缺了它不行的,比如说山药皮我要做那个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谁细叶谁裁出,我必须要做个柳树的树干,而这里头我找来找去发现最合适的就是那个我们平常坚决用不着的,一定会扔掉的这个山药皮,那个时候我心里深有触动:就连我们在平常吃饭做饭什么的,这种要扔掉的垃圾,这个皮它都是有用处的,所以说没有一个孩子是对这个社会完全没有用的!就是我做这个果蔬拼盘的时候,我就会想连99.9%的人都认为是垃圾的东西,都有可能创造成绝美的创作,那每一个孩子不可能是垃圾啊,所以每一个孩子都一定有他的长处。</p> <p class="ql-block">韩敏老师分享:当看到用橡皮泥做大脑的模型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橡皮泥之间他们会有一种连接,会有一种融合,就如同我们的大脑经过锻炼,经过思维的训练等,它们能够做成可能不能做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李丽老师分享:班里有个孩子由不及格,上升到了60左右,又到了这次题比较难的情况下的75……本来是一种积极向好的状态,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动力,但是妈妈的训斥又让孩子心灰意冷起来,经过和妈妈的沟通,妈妈也意识到了问题,但是结局怎样,还有待以观后效。</p> <p class="ql-block">最后李增祥老师总结:刚才卫卫分享努力就能成功,其实我觉得也是啊!我们这本书,这个成长性思维的训练,为什么这么要训练,其实他更多的注重的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切实的把成长性思维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就相辅相成,而不是说单单的局限一种理论性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实操性的,就像说每个人都能学会,其实就是一个信任,因为我们在学家庭教育时,我们有一个很主要的观点就是:相信就能成就!其实,就是我们对孩子有多大的信任度,孩子就能成就多大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更多纠结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对孩子,对这种信任度。为什么有的孩子孩子一谈学习特别的厌烦,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老师对孩子失去了耐心,家长对孩子失去了耐心,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呢?就是说他不管怎么努力,可能都永远达不到我们老师和家长的那个目标,所以呢孩子很难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接了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孩子,家长带他来找我。他不敢去学校,一去学校就恐惧,就生病啊,当我问孩子说说为什么你要生病啊?他说我只有生病了才能不去学校。其实就是说孩子有些心理上的问题已经转化成身体上这种现象,这是很可怕的。从这个个案可以反映出我们现在这个小学卷的就很厉害,很多孩子已经说厌学已经到了出现症状,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就像我们原来讲这个抑郁平均年龄30岁,现在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15岁,年龄越来越越低,而且,孩子这种抑郁的时候症状越来越明显,像这种自残啊,自杀啊……很多孩子对生活没有兴趣,感觉自己活着没有什么任何的意义,就是他自己没有任何的价值感。</p><p class="ql-block">所以我感觉这个成长性思维是让我们看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每一个闪光点,通过这个闪光点,然后怎么样来给孩子赋能,让我们家长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孩子的这种能力,看到孩子这种能量,然后呢,让我们家长对孩子增加一个信任度,其实这个是最关键的!</p><p class="ql-block">你只要对孩子有这种信任度了,我觉得孩子的成绩他会上升的,因为孩子也很想努力,也很想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可,但是他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对他的目标,让孩子感觉永远达不到,所以呢,他就感觉自己身上的那种能量是不足的,最后呢出现了一种厌学的情绪。但是至于这个成功我们应该怎么来定位?这个成功的定位是很关键的,并不是说只有分数是成功,这个就像刚才这个卫卫分享的他侄子:不管几个孩子老是倒数第一,孩子也不想做倒数第一,所以需要转变我们对他的一种认知,但是我们的认知不转变的时候,孩子这种认知是很难转变的,对孩子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成长过程中一种心理上的一种伤害,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的这种成长,我们要不断的给他赋能,我们我们从来不相信每一个孩子他不能成功,从来不相信每一个孩子他不会学不会,他只能说有的学的快,有的学的慢,有的学的多,有的学的少,有的有这个方面有特长,有的是那个方面有特长,那关键是我们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这种认可和肯定,让他通过他的这种特长或者这种能力实现价值的提升,这个是最关键的。</p><p class="ql-block">一旦让孩子有了这种能量价值的提升、这种赋能以后,我觉得他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一种成长的一种助推剂。其实成长性思维更多的是什么让我们转变很多固定的一种模式,一种对孩子固定模式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或者说跟孩子沟通的一个模式,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转变,就像书中说的:大脑跟肌肉一样,它是属于具有可塑性的。</p><p class="ql-block">小学阶段认知很关键,这个认知来源于父母、来源于老师,其实我们老师,当孩子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或者孩子考得比较差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对孩子会有一个认知,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笨、学不会……这样他就会用这个很笨和学不会来配合我们,所以来说这是很可怕的啊,比如现在这个做心理咨询,流行的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孩子的行为我们再来改变他的认知,那这个认知什么时候养成的,可能就是在小学的时候养成的,出现了问题,就出现了一些行为以后,我们感觉到孩子中行为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又回过头来去改变他的行为,怎么来改变行为啊?那只有改变他的认知才能纠正他的行为,所以呢,其实就是我们又做了一次无用功,我们给孩子造成了一些错误的认知,回过头来我们又再给孩子纠正他的认知,对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公平公正之心对待孩子,我们只评价事情,只对事情做一个评价,而不把这个事情和人连接,一旦连接可能就会造成这种认知的这种错误。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是可塑性的,如果我们给他赋能可能让孩子越来越强,如果我们一旦给他不恰当的认知,那可能让这个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差。</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这个可塑性它也是一个双刃剑,就看我们怎么去引领,其实这也是很可怕的啊,就像刚才卫卫分享的时候说那种感悟,所以说我们能不能更好的做好他的引路人是很关键的,其实作为老师来讲,我觉得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让孩子在他的不同的人生过程中,我们怎么样来让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真正的看到他自己的很多成长的东西,其实这是最关键的。</p><p class="ql-block">最关键的还有这个惩戒要有尊严的惩戒,它并不是单一的,惩戒它是双方的,一个是有爱,再一个是有规矩。什么是爱?爱: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孩子!什么是规矩?我们要接纳孩子,在他认为是比较安全的这种氛围下,接受了一个规矩的规范。只有尊重他,接纳他的时候,他才会有改正的认知。你如果不接纳他不尊重他,只对他有一个错误认知的时候,我们对他进行惩罚的时候,这个孩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认知呢?他认为就是说我做错事,所以我被惩罚了,那我就平衡了啊!那我下次可能还会去做错事,这样就会就会就像我们老师说的:这个孩子屡教不改!跟你说过多少次他就是不听!</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没有做到爱和规矩同时进行,那它只能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所以这次他错了,你惩罚他了,下一次他还会再错,你继续惩罚,这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你并没有从认知上让他真正的感受到他是要承担责任的。真正的惩罚是他要承担责任,并不是说因为错了要挨打,这就是个认知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性的东西,更多的是把这个理论内化于心,内化于行,付诸真正的行动。成长性思维一个训练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它变成我们自己内在的东西,然后去做出来行出来,这是最关键的。所以,这个成长的思维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可塑性的,那我们怎么来可塑?怎么去可塑我们的孩子?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做功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