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沁源故事】(沁源“村事”之三十九)窦建德城下——王陶镇下壁村记

程庆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山高皇帝远,绿林好汉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水浒传》中记述沁源为:万山环列,易于哨聚。沁源地处太岳山腹地,群山环绕,山大沟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翻阅《沁源县志》多有“山贼”“草寇”的记载,北魏有劳聪、士臻,西晋有郝散,还有明嘉靖的杨浦、《水浒传》中描述的田虎,以及女将樊梨花、景秀英等,同时在沁源很多地方有窦建德建寨练兵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最早的万历版《沁源县志》就记载有铁炉岭、磨刀岭、马圈坪等为窦建德造兵器、屯马地、试剑石等,此三地均在县东琴泉山后。更有“古迹”篇之“城垒”三处:沁州古城、绵上县古城、窦建德城基。其中,窦建德城基,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昂头村西北。按:史载建德,漳南人,不知本县何为有此城,今遗址尚存,四隅闻其名,故录之俟考。古记载虽存疑,但能把窦建德城基和另两个古县城放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现窦建德城基位于王陶镇下壁村后山顶,为一长方形土围子,内有旧房屋可居住,已毁,空留厚约五尺的残坡土墙,居高醒目挺立。四季的风从不同方向以不同的温度从土墙上拂过,经年的雨雪一滴一朵地飘落其上,岁月磨砺取舍,人身肉体可以消亡,变为白骨,化为乌有,但那截土垒的城墙却经年不倒,似在向后人讲述那年那月的人和事,不甘尘封,硬挺挺想唤起支离破碎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窦建德,何许人?据史料记载,窦建德为河北漳南人,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相传,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冬至那天,窦建德在金城宫聚会文武官员时有五只大鸟降落在乐寿城,几万只鸟雀跟随飞来,整整过了一天才飞走,因此取年号为“五凤”。有一宗城人进献一枚玄珪(黑色玉),景程丞孔德绍说:古时夏禹亲受符命,上天赐给玄珪,现在吉兆跟夏禹一样,当称为夏国。窦建德听从这个建议,定国号为夏,自称夏王。后被秦王李世民俘获斩于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下壁原为“夏壁”,就是因为村西后山有窦建德城基,当地人叫窦建德堡子,而窦建德为夏王,所以该村最早叫夏壁,后简称为下壁。最早立村为窦姓,村中窦姓家族的族谱神祗以窦建德为先人,第一位就是他的画像。至今村内仍以窦姓为主,约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建国前村里只有“窦、李”两姓,后有雷、阴、孙等杂姓陆续迁来。原下壁村共有89户,257口人,2020年合并村庄,一山之隔的上城艾行政村合并到下壁,面积增大,人口增多,有157户,387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早在万历版县志就有下壁和上城艾(程爱)的记载,下壁属永丰乡绵上都南里管辖,上城艾(程爱)属北里管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民国版《沁源县志》(1933),全县分三个区,其中城艾村属三区,距县城一百二十里,东至城艾庄三里,西至下城艾五里,南至窦壁七里,北至贾郭十里。附村为城艾庄、下壁,凤眼圪梁。当时下壁归城艾村管辖,城艾村就是现在的上城艾。可见当年的上城艾的人口和繁华程度定优于下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下壁,因有窦建德城而历史悠久,掐指算来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如果窦建德城只是一个久远的传说,由长治市文物局考证的村东北角的一座八卦传顶墓距今至少800多年的历史,这个应该是确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下壁三面环山,且山环水抱,两山伸出长长的臂膀把村子环抱其中,从山外看不到村,是一个隐蔽安详的村落。因地形的限制,村庄距离看山(南山)距离很近,且山高树茂,而后山远离且低,乡村虽闭塞,但乡人多智慧,表现在对风水的讲究上。古人云:南山高北山低,奴欺主。因此村人分析窦建德堡子在后山高高矗立,似乎是为了增加北山的高度而为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有村必有庙,下壁村旧时有五庙,分别为龙天庙(供奉着当地有着传奇色彩的西神爷)、山神庙、娘娘庙、河神庙、菩萨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下壁在王陶镇一带是一个富裕村,村民的福利待遇是首屈一指的,曾任村干部的窦殿林指着油松茂密的前山说:看山茂盛有财,后山茂盛出人。似乎对这块风水宝地给予了诠释。下壁村前村后有两个煤炭企业,村人几乎都到这两个企业打工,还有占地的租金红利等,使下壁村人有着比邻近村更高的福利待遇。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有300元—1500元的生活资助。合作医疗全免,春秋犁地雇佣机器和人力费用全免。养老保险每人100元,老年人每年有1800元的养老金,村人过年过节都会有现金和米、面、油等补贴,足够每家每户一年四季的吃用,同时无偿提供每户2吨炭供冬季取暖等。村委把每年的土地出租费用除用于福利开支外,还在修路、绿化、饮水、电信网络等公共项目的建设上加大投资,力求给村民一个干净卫生靓丽的生活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距离下壁不远的上城艾,翻山下行就到,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据村里人讲,最早这里曾是汪洋一片,后在大禹治水疏导之后,大水从龙凤峡一泻而下才空出这片陆地。说也有趣,在这道沟分布着三个村,分别是城艾庄、上城艾、下城艾。关于上城艾村名的来历,说法简单,据83岁的老支书王震权说,根据老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为:先有任、王、郭,后有洪、毛、郝,最后才是阴姓人。据传当年该村最早立村的村民叫阴艾,因此就把村子叫作城艾。当年阴姓兄弟三人从平遥包庄迁来,上城艾留两个,还有一个到了县城城西定居。下城艾也以阴姓为主。上城艾人口最多时达到300多口,现有58户,136口人,常住人口60人左右。仍以阴姓为主,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王姓和其他杂姓占一半。村子房屋新旧掺杂,古老陈旧低矮的蓝砖蓝瓦,新修高大的红瓦红砖,新旧对比鲜明,快要坍塌的房子蜗居在村后,新居逐渐向村前延展,东西为沟,南北是山。村后红荒沟有河流穿村而出,还有一条发源于城艾庄的大河流过,两河向西汇入龙凤河,注入汾河,属汾河水系。在沁源由两大水系,一是沁河水系,是沁河的发源地,沁源县因沁河源头而得名,在王陶、王和一带的水流向介休,是汾河水系。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期间,上城艾曾是全省有名的绿化社、果木村,山上田间果树成片成林,各种苹果、梨等水果很丰盛,远销介休、平遥等地。直到现在村里人仍然十分怀念当年的繁荣,按照现在的形势,未来的上城艾也很难再现繁华了。因为“山高皇帝远”的窘境,年轻人几乎都出山了,到了交通更为便利,教育更为优越,生活质量更为舒适的地方,村里只留下老弱病残,空旷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人的影子,没有人的村庄,生气殆尽,空旷落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上城艾曾成立了一个村级剧团,以唱介休秧歌而闻名,最鲜明的特点是不用音乐,用村里人的说法为:干唱。上场就开唱,一唱三四个小时,而且还是“唱大戏”,唱历史剧。上城艾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前后延续了将近200年,可惜现在村里人已大多不会唱了,有一些年老者有记忆,但因多年不唱,只能哼出调子,戏词全忘记了。当问及“干唱”的唱法时,他们都嬉笑着说:能哼两句,调调刻在心里了,句句想不起来了。之所以唱介休秧歌是因为上城艾地理位置靠近介休,口音相近,在历史沿革中,王陶、王和等曾归介休管辖,后划归沁源,最近的一次划归,于1971年4月划归介休县管辖,不到一年,到1972年元月就又回到了沁源的怀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上城艾村归并入下壁村,村人皆无异议,因为长久以来人口减少严重,已支撑不起一个行政村的规模和重任。下壁在发展壮大,但无论经济如何发达,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引以为傲的历史。下壁,因窦建德夏王而命名,因窦建德城基而闻名,藏在土墙壁里的传说,才是下壁的来龙去脉,才是人们念念不忘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程庆莲 2022年10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