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乒乓球

钟国梦

<p class="ql-block">  说来话长,我与乒乓球早有渊源。</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没有乒乓球案,但不知是哪位亲人给我买过一颗乒乓球,纯白色的,白的耀眼,白的可爱,我似乎比见到任何玩具都爱不释手,常常攥到手里,揣到怀里,甚至想含在嘴里,就是因为嘴小放不进去。有一次,玩着玩着,不小心踩了一脚,拿起一看,凹陷进去一块,顿时,我心疼的要命,哭得撕心裂肺、满地打滚。母亲过来赶忙抱起我,安慰我:“别哭了,娘能给你修好!”我依然哭喊着:“我不信,我不信……”只见母亲把乒乓球放在做饭的锅里,再添少量的水,盖好锅盖,然后点燃灶火里备好的木柴。等水滚了后,母亲揭开锅盖,拿出乒乓球,我立马破涕为笑、欣喜若狂,只见一颗完好无损的乒乓球再一次呈现在我眼前,似乎比之前还圆,比之前更白。我问母亲:“这是变戏法吗?”母亲只告诉我:“你长大后就知道了。”于是,我懵懵懂懂,继续乐此不疲地玩着我心爱的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期间,我是不知道乒乓球怎么玩的,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不看电视吗?”那时候的村子里,不要说电视,就连电灯都没有。等我离开家乡,翻山越岭来到二十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读初中时,我才见到老师们和大同学们打乒乓球的场景,校园里有一张用水泥堆砌起来的乒乓球案,铁丝球网已经生锈,用的球拍是纯木制作的,未贴任何橡胶板,打起来声音啪啪地巨响。我羡慕极了,第一次看到就跃跃欲试。那时的我,古灵精怪地一学就会打,从此,便喜欢上了这项运动,那种纯粹,毫无杂念的喜欢。因为是住校,课外时间比较充足,尽管常常饿着肚子,但依然打得挥汗如雨,不知疲倦。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我与班上玩的要好的同学开始比拼,我们以家里拿来的好吃的(最好的就是窝窝头)为赌注,可是他每每都输给我,常常让我把他宿舍里藏得“好吃的”吃光。而后的读初中期间,我就这样玩着乒乓球,但是仅仅是爱好,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纯属自娱自乐,那时,对老师、高年级同学中,谁玩乒乓球玩的好的,总是会有一种异常崇拜之情,觉得在球场上那姿势真是够帅够酷,极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念师范的三年,我跟乒乓球基本上绝了交,因为学校的乒乓球设备都在室内,一般情况,同学们是没有机会到室内玩的,室外的打篮球又成了我最喜欢的运动。参加工作后,我们一行十几个同学被分到了马脊梁矿第二小学,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算好,但有个空教室里正好有一张乒乓球案,而且是木制的,网也是标准的弹性网。学校给我们安排的集体宿舍是在校园的平房,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天时地利,我甚是欢喜,于是经常约同事们玩,身边对于喜爱乒乓球的同学或同事并不多,每每当有人愿意陪我玩时,我脸上露出的笑容那是最开心的。不过,紧邻我们学校的马脊梁中学的老师们常常来玩,有年轻的、有年长的,但都是男老师,我可不是人家们的对手,常常在一边看他们打球,有几位年龄大的老师,几近退休,看起来像是无精打采的样子,但是在球场上却目光如炬,精神十足,那技术,真是厉害了,大抵是因为觉得老师们球技太好,我总是习惯性地观望,看高手们的对决。当然,我也少不了参战,往往是败多胜少。不过,日子久了,同事中间出现了不少球友,我们常常打比赛,早上打,晚上打,一直打到大汗淋漓、难分胜负。从那时候开始,我的乒乓球技艺才真正的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进步。记得当时学校的刘校长曾调侃我说:“钟老师长得像邓亚萍,打球风格也像邓亚萍!”</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乒乓球情有独钟,因为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好了,乒乓球案子,室内的、室外的、软网的、硬网的,设备齐全、应有尽有。这不,我还给孩子们当起了乒乓球教练,我要把乒乓球的基本技艺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也喜欢上乒乓球,喜欢上我们的国球。</p> <p class="ql-block">  那天,看见孩子们如此喜欢乒乓球,而且练得也很认真。便情不自禁吟出一首打油诗:眼盯小球步履轻,往来交手又交心。健身背后是和礼,追梦路途有输赢!是啊,小小乒乓球,讲究眼疾手快、脚步灵活;有无相生、长短相形;旋转莫测、奇妙无穷。我们学校倡导“和礼”文化,我们在“和礼”文化的引领下,一路坎坷、一路向前,就像是打乒乓球,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时快时慢,你需要认真的揣摩,接起每一个球,但接不住的,也就随它去吧,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