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2017年的时候,曾有一部电影风靡了全国,影片的名字叫《冈仁波齐》,片中讲的是一个藏族小村落里的11位藏民,在藏历马年前往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在影片中,他们一行人为了达成到神山转山朝圣的心愿,一路三步一拜磕着等身长头行完了2500公里长的朝圣之路,在历时一年多的路程中,他们一路上餐风露宿,经历了风霜雨雪,也经历了生生死死,那份对信念的执着让人看了为之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冈仁波齐是藏区的八大神山之一,有“神山之王”之称。它是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和古耆那教四大宗教认定的世界的中心,千百年来就接受着信众们的崇拜。而转山是他们表达宗教虔诚祈福还愿的一种重要方式,藏民们相信,来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就能洗清一生的罪孽,转13圈就能在来世免受地狱之苦,转108圈就能在现世成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马年在藏传佛教中是个特殊的年份,它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和圆寂之年,传说在这一年转山,因有十方诸佛菩萨、护法天尊加持,能得到额外十二倍的功德,往年转十三圈可以还一个愿,而马年只要转一圈就可以实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这就是马年转山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在2014年这个马年涌往冈仁波齐转山的人流中,除了影片中的这一队藏民,也夹杂着我和一众驴友们的身影。我们这些人来此当然不是为了修行还愿,而是赶这个时候感受这里神秘、虔诚和庄重的氛围,同时也在饱览高原风光的同时,体验一把高海拔徒步所带来的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7月24日大队人马在拉萨集结,按历次进藏的惯例,先在拉萨适应一下海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月份的西藏正值雨季,看看大昭寺上空瞬间暗如锅底的黑云,就知道我们这一路的行程必将是风雨相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昭寺外可爱的藏族小女孩。</span></p> <p class="ql-block"> 7月26日从拉萨出发,途径西藏第四大湖羊卓雍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同行的除了一众驴友之外,还有我11岁的女儿。这是她第二次来到西藏,这次她将与我一起走完近52公里长的转山路,途中她将要经受她人生第一高度5700米高海拔的考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途经过寺院,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会停车进去看一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寺中的小喇嘛正在研读经书。与我们传统对书的概念不同,经书没有装订,一页一页摞成厚厚一沓,收藏的时候放在一个盒子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达日喀则的时候天色已晚,扎什伦布寺已经闭门谢客,我们只能到附近找了个制高点拍日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从日喀则出发,途径江孜,特意拐进去参观了萨迦寺。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青三色色来涂抹装饰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拉萨通往阿里的公路都已经铺装了沥青,当年的一路坎坷已经成为了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下雨都是与众不同。几百米之外的地方还是蓝天白云,而自己的头顶上就会是大雨倾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318国道的路旁有一个珠峰观景台,它位于珠峰的西侧,虽然离珠峰还有很远,但仍能窥见它在云雾缭绕下现出的巨大山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28日到达冈仁波齐脚下的塔尔钦。塔尔钦海拔4670米,这里是转山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塔尔钦只有一些简陋的旅馆和小饭店,却云集着前来游览神山圣湖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因这里的所有物资均依赖外运,所以价格普遍昂贵。镇上路旁摊位里摆的最多的商品,是登山杖、氧气瓶和红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29日开始转山,出发前来个集体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始走上漫长的转山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冈仁波齐转山分外转和内转两条线路。绝大多数转山的人走的都是外转路线,因为只有外转走完了13圈才能获得走内转路线的资格,而且内转路线路途十分险峻,需要攀爬陡峭的岩壁,很少有人能够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外转的线路全程51.5公里,一般需走2天到2天半,而磕长头走完一圈则需要8~10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山之前要过一道严格的安检,类似于机场的那种。藏民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据说政府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游客除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转山大都是沿着顺时针方向行进,只有苯教徒采用逆时针的方向转山。而游客一般都是走顺时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天的路并不难走,出门沿那曲河谷行进,一路都是漫长的上坡。每隔5公里左右就会有一个休息区,提供开水、食品、酥油茶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下着小雨,冈仁波齐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它的高度在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上并不算高,但它在其所在之地却傲然凸立,周边的群山均匍匐于其脚下。它那耸立的山顶酷似金字塔形,终年积雪覆盖的山体南侧中间有一条深深的纵向沟槽贯穿山体,与多条横向岩石纹理交织,远看既像西藏苯教的卐字符,也像一条通往上天的阶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在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分别发源了四条河流,它们分别是发源于北边的狮泉河、东边的马泉河、西边的象泉河和南边的孔雀河,而这四条河正是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萨特累季河和恒河的上游。可以说冈仁波齐孕育出了四条带来了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河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类对山的崇拜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但没有任何地方能像西藏这样登峰造极,放眼西藏,凡山皆有神,大到统领世界的神山,小到掌管一地之部落神山,甚至个人之魂山,体系丰富、门类齐全、纷繁复杂,但其中地位最崇高、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冈仁波齐峰。</span></p> <p class="ql-block"> 外<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转线路的沿途分布着三座寺庙,分别是西侧的曲古寺,北侧的哲热寺和东侧的祖楚寺。无论全程是走两天还是走两天半,都会把20公里处的哲热寺作为中途歇息的地方。这里除了寺院可以歇脚之外,还有几个小旅馆。我们一行人入住希夏邦马宾馆,别看它名字叫的大,条件是极其的简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哲热寺的海拔有5100米,我一夜数次爬起来出门张望,不是因为高反睡不着,而是总在惦记着外边天气是否放晴。我想拍下一张银河下的冈仁波齐,为此我除了背着相机,还特意带上了三脚架。但遗憾的是外边一片白雾茫茫,别说银河,就连冈仁波齐都看不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早上起来的日照金山自然也成了泡影。雨虽然停了,但一大团云遮住了山顶,我们只能看到云层背后山顶反射的白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门便开始爬山。今天最大的挑战是要翻越5630米的卓玛拉山口,这恐怕是非登山队员徒步所能达到的陆地最高点了,它的高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入门级的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越山口的路虽不算难爬,但这么高的海拔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所以呼吸十分困难,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走上十来步就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大口的喘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转山的藏民们非常友善,看你走不动了,他们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糌粑给你吃,我们也会掏出口袋里的糖果和巧克力回赠他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口被成千上万的经幡所覆盖,场面十分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千辛万苦到达的地方,向神山献上我们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过山口便开始一路下坡,有的路段还覆有冰雪,须小心翼翼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早上出发的哲热寺到终点塔尔钦还有31.5公里路,虽然大部分都是下坡,但因翻越山口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很多人选择走到21.5公里处的祖楚寺再住一晚,第三天再走完剩下的10公里。同行的队友中不少人选择用二天走完全程,但这意味着今天要赶一段夜路,体力好的晚上10点左右到达,体力差一点的直到夜里一、二点钟才收到他们平安到达的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过这个坡就胜利在望了。我女儿背后的这座大雪山是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它与冈仁波齐峰隔着神湖玛旁雍错相望,虽然看上去近在咫尺,但它却隶属于喜马拉雅山系,是喜马拉雅山脉西侧的主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11岁的女儿咬着牙跟我走完了50多公里的全程,在这么高海拔的地方走这么长的路,还要翻过5600多米的山口,这对她的体力和意志力真是一次磨练。5630的高度还不是她至今为止所到达过的最高高度,2017年在她14岁的时候,我带着她登上了颇有难度的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当然这是后话,在我的美篇《攀登雀儿山》中详细记录了这个登山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终点附近的一个玛尼堆里发现一个有灵性的小动物,我叫不出它的名字,是传说中的黄鼠狼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中午到达塔尔钦,与昨天到达的队友们汇合。匆匆吃过午饭,我们的队伍一分为二,一路原路返回拉萨,一路随老驴率领的小分队继续这次行程的第二阶段——自驾大北线,我和女儿就在这支小分队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从拉萨通往阿里的路有两条。一条人们常走的路线叫阿里南线,是从拉萨途径日喀则、拉孜、萨嘎、仲巴等县市到达阿里,全程1400余公里,冈仁波齐就在这条路线上。而另一条是从拉萨出发向北,经班戈、尼玛、改则、革吉到阿里的线路叫阿里大北线,全程1500多公里。这条路线靠近羌塘无人区,人迹罕至,道路难行,是西藏最经典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自驾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常去西藏的人都知道,所谓“南看山,北看水”,说的就是这两条路线的显著特点。南线傍依喜马拉雅山脉西行,一路饱览雪山风光。而北线途径青藏高原的腹地,一路上湖水连着湖水,有“一措再措”之称。所以走南线到阿里再沿北线回拉萨,这是喜欢自驾的驴友们梦寐以求想走的一条路线,但困难并不在于沿线的条件差、补给困难,而是在于北线一到夏季是一片泽国,车辆难以通行,一旦车陷在那里,一天也不见得有经过的车能来救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2011年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包了一辆越野车走过一次大北线,那是在11月份的冬季,地冻得梆梆硬,完全不用担心陷车的问题。但行到离班戈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意外发生了,车开着开着突然猛然撞向路旁一片牧场的铁丝网,车头啃在了地上。下车检查发现,是车的前车轴断了。这辆二手的路巡几经岁月,终于在这一路的颠簸中趴窝了。此时天已黄昏,气温很快就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我们几个人被困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上,手机也没有信号,虽没有听到狼嚎,但心中充满了绝望。最后折腾了一夜,总算从附近的村落找来一辆勉强能开的动的组装车,走走停停的把我们送到了班戈,再打通电话联系救援。这段经历至今是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这一次我们是三辆车同行,一辆猛禽,一辆陆虎柴油版,还有一辆当地司机驾驶的路巡。车上带满了为应对陷车而准备的装备,大吨位的牵引绳、铁锹、千斤顶、厚木板等等一应俱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转山下来还要转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是纳木那尼峰脚下的玛旁雍错,它是西藏最著名的圣湖之一,相传它是印度教湿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大神沐浴的地方,藏语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玛旁雍错夹在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中间,湖水面积412平方公里,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玛旁雍错属羊,羊年是它的本命年,所以我们这次就开车绕湖一周,只为从不同角度浏览它美丽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的四周分布有几座寺庙,分属西藏的不同教派。这是从湖南侧格鲁派的楚果寺望向冈仁波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西侧的即乌寺建在一座小山坡上,这里是俯瞰玛旁雍错的好地方。两座分属于不同山脉的山峰,被这一池碧蓝的湖水分隔开来,而天上变幻莫测的云团,不时给山川和湖泊变换着不同的颜色。</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玛旁雍错的西边还紧邻着另一座湖叫拉昂措。拉昂措俗称“鬼湖”,据说与玛旁雍错曾同为一湖,后因地质变动,即乌寺所在的这个小山坡从湖中隆起把湖水一分为二,形成了今天的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传说两个湖的湖底仍然相通,但玛旁雍错为淡水,而拉昂错则是咸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从空中俯瞰,两座绵延千里的巍峨山脉在这里走拢到玛旁雍错和拉昂错的湖边,两座主峰隔湖彼此遥望,不能不说这里的神奇。不知是两山的雄姿在为湖水添色,还是两湖的妩媚在为雪山梳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转完湖我们赶往地处中尼边境的普兰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兰县地处中、印、尼三国的交界处。东起南迦巴瓦的喜马拉雅山脉如一堵高墙般横亘于中印尼边界,但这座绵延2400多公里的高墙走到这里出现了一道缺口,从这道缺口穿过,便来到了坐落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普兰县。普兰县城海拔3900米,全县仅有一万多人口,但其所处的战略地位,不言自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通往普兰的207省道来到纳木那尼峰的西侧,便可全窥这道缺口的横断面,平均宽度200—3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里收窄到一眼尽收的几十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普兰的口岸有许多个,其中斜尔瓦口岸与尼泊尔相通。口岸的设施很简陋,通过口岸时也不需要签证,出口岸后要经过一个只能走行人和马匹的铁索桥,桥下流过的就是发源于冈仁波齐的孔雀河,过了桥就是尼泊尔的油莎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印方的反对,铁索桥窄窄的不能通汽车,所以从中国往来尼泊尔的物资要用人力搬运过河,背物资就成为这里尼泊尔人的主要生计来源。他们还有另外的一个收入来源就是旅游,每年从印度和尼泊尔前往冈仁波齐转山的朝圣者,不少是乘直升机在附近的一个机场降落,然后经过这个村落和那个窄窄的铁索桥进入中国。这个斜瓦尔口岸是从边境抵达冈仁波齐最近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说尼泊尔人是天生的模特儿,黝黑的面庞轮廓分明,他们毫不躲避镜头,当你的相机对向他们时会非常配合的露出笑容。记得有一幅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摄影作品,照片上就是尼泊尔儿童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午回到普兰,在县城吃过饭便赶往札达。再次经过冈仁波齐时,冈仁波齐峰终于从云中露出了它的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远处又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在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每一场雨来的时候都是气势汹汹,乌黑的云团遮天蔽日的压来,瞬间把你包裹其中,接着就是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当你正在怀疑人生惊恐世界末日是否来临的时候,天又揭开蓝蓝的一角,阳光又洒在了你的身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海拔的气压低,水气蒸发的很快,有些地方几乎肉眼可见。看远山上的那朵白云,那里不是在下雨,而是在蒸发。天上的那片云团眼见着就从一小朵变成了一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冈仁波齐到札达的距离并不算远,仅有200多公里的路程,但从巴尔兵站拐下219国道后,565国道的110公里山路并不好走,道路蜿蜒曲折,中间要翻过2座5000多米的大山。在08年我第一次走这里的时候,这段路还仅是一条土路,满是坑洼和泥泞,一百多公里的距离足足开了7个多小时。现在这段路已经全程铺上了柏油,但依然是蜿蜒曲折,跑完这一百多公里仍需要3个多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场绚丽的晚霞不期而至,我们赶紧停车下来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达札达县城的时候已经是夜晚,这个只有一条街道的县城里的几家宾馆竟然全部客满,我们于是决定直接到古格王朝遗址的脚下去扎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县城开车十几公里赶到古格王朝,不想这里也变成景区了,一道横栏拦住我们的去路,好说歹说也不让我们进去。没办法,只能在景区门外找个平地扎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夜晚出来拍下这璀璨的银河,心想这要是有古格王朝遗址当地景该多好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事实上,第二天天亮后发现,照片左下角那个凸起的山尖就是古格王朝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不亮就进入了景区,架好三脚架守候黎明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被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山头,泛出一片金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兴起于10世纪存在了700多年的王朝坐落在象泉河畔,在一片荒凉的土林地貌包围中,很难相信这里曾有过繁华的过往,曾是雄霸一方的强盛王朝。考古研究发现,这里曾是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有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文明,国民曾有十万之众。但十七世纪的一场战乱(也说是兄弟王权之争),让这个曾经的强国顿时化为云烟,王朝一夜灭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甚至没有留下他们的后裔,留下的只有它神秘的传说沉睡在历史的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百多年后,当一个英国探险家搠象泉河而上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切还保留着一场大战之后的原貌,也从此让这里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考古学家纷至沓来的地方。1961年这里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的残垣断壁记录了这里曾有过的繁华,这里的庙宇壁画印证了这里曾有过的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条绿意盎然的土沟,尽头有三个泉眼,曾是古格王朝重要的水源地。 土沟壁上那条被红色围栏圈起的小路,通往一个神秘的去处——藏尸洞。由于昔日的辉煌一夜灭失,那么人都去哪儿了?有一个版本说都被入侵者杀害了,尸骨都丢在藏尸洞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08年来这里的时候,那个藏尸洞我钻进去过,洞里边还套着个小洞,总计也就三五十个平方。洞里散乱着一些衣物和骨头,但未见人头骨,只有两个牛头骨,洞里散发着一股怪怪的味道。我不太相信这么小的洞能藏下一国消失的人口,但里边有尸骨倒是确有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考古研究的结果已经让人们窥到了这里曾有过的文明,但仍有许多谜底尚未解开。如末代国王葬身何处?他的后裔又去向了何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到昨晚扎营的地方收拾起帐篷行李,到县城找地方住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位于札达县城里托林寺的佛塔,它伫立在象泉河的岸边。它是古格王朝兴起时建造的,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它记录了那个王朝曾经的盛景,也目睹了那个王朝一夜的消失,它俯瞰着脚下的象泉河水日夜洗去这里昔日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札达,人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首先是后边两个字“土林”,其次才会提到“古格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札达土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土林,方圆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可见风雕雨蚀后形态各异的土林地貌,似城堡、似碉楼、似佛塔、似宫殿,千姿百态,参差嵯峨,置身其中,不能不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地质学家考证,在一百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湖泊,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这里的湖床逐渐升高湖水外泄,湖底渐渐露出了水面。昔日的湖底在流水冲刷和此后几十万年风吹雨蚀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这奇特的地貌。</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林地貌集中在几道沟里,我们找了一个制高点,俯瞰夕阳下的土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出发前往阿里的首府狮泉河。我们走的不是进来的那条565国道,而是另外一条土路,沿这条土路开130多公里到一个叫那不如的地方,便又重上219国道,沿着国道再走70多公里就到狮泉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路在一条沟里,这条沟也是札达土林的景区之一。我们一路走走停停,边走边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札达依然要翻过两座5000多米的山口,高的那座海拔超过530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4号从阿里的首府狮泉河镇出发,一路向东,开始了我们大北线的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狮泉河镇是阿里地区的首府,人们常说的去阿里,实际上就是指到达这里。这个只有2万多人口的小县城是西北边陲最大的城镇,也是西北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它南通拉萨,北连新藏线到新疆,中间向东去的路就是大北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北线的官方名称叫317国道,它比坊间大北线的概念要大,它包括了川藏北线。317国道西起狮泉河镇,东到四川的首府成都,全长近2100公里。我们这次要走的就是它的全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要被国道这个高大上的名称所欺骗,它实际上就是一条砂石路,在有的地方,连砂石路都消失了,变成一片泽国,只有无数的轮胎印表明国道的存在。但这样的描述恐怕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在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最擅长的就是改天换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北线人迹罕至,行走在这条路上,看不到一辆车、一个行人、一个村落、甚至是一棵树。苍凉的地貌和孤静的旷野,那种死寂让人仿佛置身于外星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北线名不虚传,当我们一行人怀揣着兴奋在路上飞奔,这路很快就让我们吃到了苦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陆虎车的轮胎两次被扎,只能跑一段就停下来给它打气。而猛禽车则更惨,车胎都被扎破了而司机还以为这是搓板路造成的颠簸,为减轻颠簸猛踩油门在搓板路上以80公里的速度狂奔,结果开着开着车一个劲的跑偏,停车下来查看,完了!这么大的轮胎竟然已经成了这个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原计划是今天沿317国道过革吉县后,再沿一条小路向南开到昂拉仁措、仁青休布措那片湖区。如今国道都把轮胎弄成了这样,小路会出什么情况我们就不敢想了,现在陆虎车的轮胎在经过一个乡的时候虽然补好了,但猛禽车已经没有备胎可用了。我们不敢再冒险,只能修改计划放弃了去昂拉仁措,改为继续沿国道直奔改则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轮胎这一折腾耽误了时间,开着开着天已近了黄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黄昏的天空如同一个无边的舞台,一场眩目的大戏徐徐上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被点亮的是一座远山,如同舞台上的追光灯掀开演出的大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诺大的天空舞台上,不断变幻着不同的色彩,这边是瓦蓝如洗,那边则暗如锅底,一会儿这边飘起红霞,一会儿那边浮过白云,天空中有几层云在夕阳的照射下争奇斗艳,纷纷在你眼前变换着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朵小小的白云,在天空的幕布上投射下一条长长的影线。而远处那团正下雨的乱云,被夕阳映成了金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反向耶稣光极为罕见,需极特殊的天象条件才能出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光怪陆离的天象同时出现,把我们看得是目瞪口呆,手里拿着相机都不知朝哪个方向去拍,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留下这奇幻的瞬间。我们被包裹在这巨大的天象舞台中间,有一种不真实感,恍如游在梦境当中,来到了一个异次元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赶到改则的时候已是半夜,途中拉萨的朋友打来电话,说终于在拉萨的一家轮胎店找到了猛禽的轮胎,并会让长途班车把轮胎捎到我们三天后将要到达的尼玛县。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但这三天我们必须要开得小心翼翼,千万不能让猛禽再被扎了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月5日一早,从改则出发前往措勤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措勤地处西藏的中部,在南北两条线路的中间,经过这里的216国道把大北线与阿里南线连接了起来,所以也有把从大北线经这条线路回到南线的自驾路线叫“小北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出现的新情况是,同行的宋总因身体不适,他包的那辆陆巡离开我们的队伍提前回拉萨了,我们现在就剩陆虎和猛禽两辆车继续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措勤的目的是因为措勤县的周围集中着众多的湖泊,既有西藏第三大湖扎日南木错,又有全国最深的湖泊当惹雍错,既有西藏湖水最清的第八大湖昂拉仁措,又有西藏天空之镜之称的扎布耶卡盐湖。我们昨天的爆胎,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了昂拉仁措和扎布耶盐湖,但我们不愿放弃扎日南木错和当惹雍错旁那个美如神话般的文布南村。所以,我们特意向南拐到措勤,再走经过扎日南木错和当惹雍错的小路回到大北线上的尼玛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路尚且如此难走,小路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不确定。但为了美景,冒点险也是值得的,要不我们干吗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洞措湖边发现一群藏野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藏野驴体型十分矫健,头尾长可达2米,平均肩高1米4,是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途径一个村落,一个老大爷闲坐在路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边出现的湖是达瓦措。湖水湛蓝而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篇幅所限,还有更多在这趟旅途中发生的精彩故事我将在《2014,我的冈仁波齐转山和大北线(下)》中继续为朋友们呈现,敬请移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