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府东街与解放路交叉口的东北角。史书记载,该旧址原为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曾为潘美帅府,历代山西巡抚的衙门均设在此。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9日,同盟会山西分会策划武装起义,宣布独立,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成立山西军政府,办公地点设于此。</p><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1916年)7月,黎元洪大总统改各省军务长官为督军,阎锡山任督军,称此为“督军府”。</p> <p class="ql-block"> 晋商博物院,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2017年9月,山西省政府搬迁,并改建为“晋商博物院”。2020年12月28日11时,晋商博物院试运行。晋商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地方人文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门内侧,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两侧廊房,民国改建为办公楼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门为仪门,又称“二门”,为清代山西巡抚衙门第二重门,取"有仪可象"之意,即礼义之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渊谊堂,民国时称一楼,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1932年拆除重建为二层砖木混合建筑,土木建筑中西合璧,外观为两层,前出抱厦,二层悬挂“泽润蒸黎”匾。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新中国成立后称为一号楼,1985年改造为贵宾接待厅,次年竣工后。有薄一波亲笔题写“渊谊堂”,现为晋商博物院序厅。</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徐向前等主要领导的办公室设在督军府二号楼、三号楼;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二号楼办公。从此,省人民政府一直设在督军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位于五号楼北侧,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书资料的场所,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内藏康熙1703年巡行路过山西驻跸太原时,为时任山西巡抚噶礼及山西文武官员御书御制诗23首,御书唐诗、唐宋诗词14首。匾额9块儿,对联18幅。民国时为图书馆、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新国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图书资料室,如今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御书石刻,复建了御书楼及其院落。现为“晋商精神”展厅。</p> <p class="ql-block"> 内属衙门,位于二号、三号楼北侧,古色古香,原为巡抚内宅,又称“三堂”,供巡抚及家眷居住生活。民国时拆除改建为二层木楼,称为四号楼,办公之用。如今的四号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建,是一进院落和东西偏院布局,为“汇通天下”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 五号楼位于内属衙门北侧,为1953年至1954年新建建筑,省政府办公用楼。主体建筑为当时流行的苏式风格,外立面是水磨石,门窗上设计是中国传统纹饰,时代特色显著,现五号楼为“万里茶道”展厅。</p> <p class="ql-block"> 自省堂位于御书楼北侧,又称梅山会议厅,于1919年建成,迄今逾百年。主体为中式结构,内部木质结构,外部西洋式砖石结构,仿卷棚顶,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会议厅面宽九间,进深八间,上下层中间七间前檐设廊。大厅可容纳500余人。</p><p class="ql-block"> “自省堂”由徐世昌题写,后檐悬有“可以栖迟”匾额,是傅山先生亲书。源自《诗经·陈风·衡门》中的“衡门之下,可以栖迟”。</p> <p class="ql-block"> 梅山,原为煤山,是明代巡抚都察院堆煤的地方。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此堆土筑山。民国时期,改“煤山”为“进山”,意为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并修建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楼为西式四层建筑,建于1918年至1919年,在解放太原时被毁。1952年,改“进山”为“梅山”,原地重建钟楼,仿哥特式尖塔,钟楼顶部有五角星,耸立之霄,每到整点报时,响彻全城,是太原市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花园里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供游人休栖聊天,品茶论道,也是拍婚纱照的优选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