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9年底,我在剪市完小读完三年一期。因当时父亲在桃源粮食局当炊事员,于是,1960年2月初,我从剪市完小转学到县城漳江小学20班学习。</p><p class="ql-block">斯时,桃源县城的小学有两所:桃师附小、漳江小学。两个地方都可以选择。粮食局的子弟,两所学校里都有,但到漳江小学的多些。比如粮食局向局长的儿子向惠林,就在漳江小学56班学习(六年级)。副局长龙某,其子龙建新;某股长倪正久之子倪旭初;职工子弟张九成;都在漳江小学读书。当时,漳江小学三年二期有三个班:19、20、21班。张九成在19班;龙建新在21班;我和倪旭初在20班,我二人同去同回,关系亲密。</p><p class="ql-block">记得学校的领导有:副校长周有芬(三年后知道她是桃二中党支部书记周有荣的妹妹),还有个副校长刘崇岭。</p><p class="ql-block">我们20班的班主任是周老师(兼教算术)。班长是女生王碧云,副班长张友福,学习委员是女生裴奇珍,文娱委员是女生张爱云,其他委员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开学后,我和女同学喻得珍同桌。她性子急,爱发点小脾气。她用手在桌上中线处一比划,要求我不能越中线,而她自己随时可以超越。有一次数学课,周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我无意间发现喻得珍算术本上的姓名一栏,写成了喻得得,我告诉她写错一个字了。喻得珍一看,大发雷霆,把作业本随手一甩,用脚使劲踢我。我明白自己是插班生,还是“乡巴佬”,隐忍不敢吭声。课间休息,我在走廊徘徊。下一节课开始后,我突然发现同桌换人了:换成了刘腊仙。她文静温柔,我心中十分感念周老师心细如发,体贴入微!</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放学时,刘崇岭副校长叫住我,说:“伍炳炎同学,你作文成绩好,以后可以多看些课外书籍,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说着,他拿出一把钥匙给我,说:“这是学校图书馆的钥匙,你放学后可以一个人进去看看书,不能把书带回家。”</p><p class="ql-block">从此,放学后,我都悄悄一人进入图书馆,查找自己喜欢的书籍。当时主要看了《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豌豆上的公主》等等。后来,被同学们发现,有意见,刘校长把钥匙收回了。但这段经历,让我更喜欢读书。</p><p class="ql-block">那时,县城里有三个连环画书摊:南街一个,东街一个,电影院旁边一个。放学后,我都会去书摊看几本书。看一本书,一分或二分或三分钱。标准是看连环画的定价:一角至一角九分,一分钱;二角至二角九分,二分钱;如此类推。我的零用钱和压岁钱,基本都用在这上面了。最喜欢看的连环画有《三国演义》(60本),《水浒》(21本),《说岳全传》(15本),《西游记》等等。一年半时间,三个书摊的书基本看完了。好看的看完了,就看那些不想看的。比如《西厢记》、《窦娥冤》之类。</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31日,放学时老师说:“明天六一儿童节,不上课,上午全校开庆祝会,下午放假。明天上午,同学们都要来。”第二天,倪旭初、张九成邀我去玩,说反正不上课,只是开大会,不用去学校了。我胆子小,怕老师批评,还是一人坚持去了学校。到校后,周老师安排我与各年级的十几位同学站在舞台上,说是举行入队仪式。我受宠若惊,竟然入队了。刘副校长给我戴上红领巾,我心里特别高兴!也暗暗庆幸:幸亏来了,要是去玩,这入队的事肯定黄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每周半天劳动,主要是打猪草,学校喂了猪,需要饲料。同学们在后港一带寻觅,好在没有任务规定,打多少算多少。</p><p class="ql-block">班上进行过一次“忆苦思甜”活动:学生主讲是女生罗一纯,重点讲了她妈妈在旧社会的辛酸往事,她边讲边哭。家长中,是男生陈安清的妈妈主讲,诉说了她在旧社会的苦难经历。二人含泪的讲述,让许多同学都哭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正是大跃进时代,我们发了俄语书,说是上“双高课”,要求学习俄语。很不好记,大家就在俄语单词下写上汉字。如俄语单词“同志”:我就在单词下面写上“打挖儿喜”;“人民公社是我们的家”:就写上“嘠木了 拉杀 社米亚”。</p><p class="ql-block">每周有一个下午看电影,这是同学们最高兴的时候。电影院高大的窗户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窗帘,拉上窗帘一片漆黑。看过的电影主要有《红孩子》、《上甘岭》、《柳堡的故事》、《扑不灭的火熖》、《地下尖兵》、《冰山上的来客》、《万水千山》、《董存瑞》等等。</p><p class="ql-block">1961年六一儿童节,我们班的节目入选,在桃师大礼堂汇演。节目叫《两个少先队员》,内容是两只乌鸦偷吃向日葵,两个少先队员扎了个稻草人吓唬乌鸦,不起作用,最后想办法抓住了乌鸦。王碧云、裴奇珍演少先队员,张友福、禇海清演乌鸦。我演稻草人,用棉花作胡须,穿一身稻草。台词是:“我脚在泥里插,我手也不打,偏碰上,那两个大胆的黑乌鸦,叫我真是没办法,没办法!”演出结束后,依稀记得还获了奖。</p><p class="ql-block">班上个子最大的是王先卫,听说他特别会抓黄鳝。张友福是男生中的核心人物,男同学基本听他的。肖建秋家中较贫寒,穿着旧衣服,张友福称他绰号“叫化子”,受到周老师的批评。</p><p class="ql-block">周国军胆子大,有一次表演生吃游叼子,嚼得满嘴白沫,看着看着,有个女生还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城里最繁华的是南街,其次是东街。至于边街,已经很冷清了。</p><p class="ql-block">南街上有个“柏林饭店”,可以提供食宿。东街有个“劳工饭店”,馒头包子做得特别好。</p><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家庭作业。晚饭后最期盼的,就是看电影或看戏。</p><p class="ql-block">南街有个汉剧院,票价高于电影票。一般为两角伍分或叁角。两张票可以免费捎带一个小孩入场。看戏,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没钱。有一次,我堂弟伯海的三个舅舅到了桃源县城,带我去看湖北某剧团的《九曲黄河阵》,这是连台本戏,分上、下场,票价六角,半场三角。这天观众特别多,进场时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戏院里是长条凳,一凳五个座位,凳后有搁板,可以放茶杯,剧院提供茶水服务,一杯茶五分钱,中途有续水。演出中,布景美轮美奂,演员口中喷火冒烟,让我目瞪口呆,这是看得最惬意的一次。桃源汉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劈华山》、《追鱼记》等,也深得观众好评。演员兰文丽、宋文豹、张文九的演技,也常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p><p class="ql-block">南街与东街相交处有个电影院。晚上看电影,是最期盼的。晚饭后没事,游游荡荡情不自禁就到了电影院门口。儿童票伍分,大人票壹角伍分。开演时间经常是七点一刻。电影院只有上新电影片,观众才多。我们几个小孩在门口磨磨蹭蹭,没钱买票进不去。灵活一点的,可以趁人多在拥挤中混进去。影片大约放映到一半了,门口已无人。检票员五十来岁,个子不高,我们称他“郭伯”,于是郭伯把手一挥,“进去吧”。我们几个赶紧悄悄走到后面走廊,站着观看,生怕影响别人。虽然只看了一半,也感觉很满意。按现在的语言,算是“蹭电影”吧。</p><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少校,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此消息轰动全世界!老师给我们传达了这个消息,同学们特别高兴,觉得苏联伟大!还一起哼起儿歌:我有一分钱,骑马到苏联,苏联老大哥,接我吃馍馍……</p><p class="ql-block">我妹妹平英,也在漳江小学读书,成绩不错,只是班次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母亲在粮食局仓库当临时工,主要任务是缝麻袋。早晚就是帮人洗衣服。粮食局有的干部,洗澡后把衣服放在我家,母亲为其洗滌。包月:每月5角钱,母亲共给8人洗衣服,以获取微薄收入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学,早已天各一方,不知所往。许多同学的名字也记不得了。</p><p class="ql-block">现将记得的29名同学纪录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碧云 :女 , 班长 , 县人委某科长之女,人委现在叫人大。桃源县液压泵厂厂长。</p><p class="ql-block">裴奇珍:女,学习委员。</p><p class="ql-block">张友福 :男 ,副班长,住东街。</p><p class="ql-block">左文臣:男 ,住东街。</p><p class="ql-block">张英茂:男,住东街。</p><p class="ql-block">张惠林 :男,住东街以下, 擅长钓鱼,每逢周日,常在沅江河里钓十几斤河累珠。</p><p class="ql-block">刘腊仙:女,与我同桌,住南街。</p><p class="ql-block">刘 华:男,住南街 。1964年8月,他在剪市卖冰棒,见过他。骑自行车,载一个木箱,箱内铺一层棉絮,放冰棒150一200个,两分钱一个,三分钱两个,一天可赚二元左右。</p><p class="ql-block">康 乐:男,住南街。</p><p class="ql-block">张爱云:女,文娱委员。后来在县百货大楼上班。</p><p class="ql-block">刘伯根:男,住南街。</p><p class="ql-block">叶象国:男,住土桥。</p><p class="ql-block">肖建秋:男。</p><p class="ql-block">郑桂安:男,住二里岗。</p><p class="ql-block">龚曼莉:女,后来在桃九中当老师</p><p class="ql-block">黄金香:女。</p><p class="ql-block">郭菊香:女。</p><p class="ql-block">徐道培:男,后来当理发师,1976年4月9日还给我理发一次。</p><p class="ql-block">禇海清:男。</p><p class="ql-block">喻得珍:女。</p><p class="ql-block">陈安清:男,1963年9月,与我在桃二中重逢,都在二中47班读书。</p><p class="ql-block">龙云松:女,常德卷烟厂上班。</p><p class="ql-block">廖惠军:男。</p><p class="ql-block">罗一纯:女,桃源县电信局职工。</p><p class="ql-block">周国军:男,班上的活跃分子。</p><p class="ql-block">倪旭初:男,县粮食局某股长倪正久之子,后来任桃源架桥信用社主任。</p><p class="ql-block">王先卫:男,班上个子最高。</p><p class="ql-block">毛书纳:男。</p><p class="ql-block">代月华:女,住东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7、8月,国家下放3000万职工。剪市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明清到桃源开会,期间邀请我父亲回剪市大队五队当生产队长。于是,父亲不顾人事股陈股长的再三挽留,执意要回剪市老家。</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28日,我和父母亲步行回到剪市。途经菉萝坪时,还买了一个小西瓜解渇。</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从漳江小学转学,又回到剪市完小38班读五年级,1963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9月,升入桃源二中47班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