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星湖卧佛含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人们对佛教文化何时传入中华大地的时间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历史文献中最有影响的说法却有两种,一种是西汉末期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另一种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按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佛教开始传入汉地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纪元前后。那么问题来了,岭南佛教文化又是何时传入呢?传播岭南佛教文化的源头又是在哪里呢?</span></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一疑惑的问题,通过学历史、阅史料、查档案、析史实,用大量的史料来佐证,封开是岭南佛教文化诞生地,是岭南佛教文化的源头。皆因牟子撰写《理惑论》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中国化传播以及交通要道“潇贺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的地理位置优势等因素影响,才成就了贺江流域古广信文化的繁荣,佐证了岭南佛教文化诞生于广信。</p> <p class="ql-block">六角山泉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佛教源头。</span>广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不仅体现在岭南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区域等古代历史实体中,而且已汇入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包容在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传播、渗透的生命力里,产生着从古至今的影响力。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体现着广信文化;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也体现着广信文化;广府民系的形成、两广的划分,可以发现广信文化;人文渊薮及其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也可以发现广信文化的历史影响。广信是岭南佛教文化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两汉时期,佛教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首途之区就是广信,因此在这里聚集了一批精通佛学的高僧。周一良先生认为牟子是二世纪一个交州人(《牟子理惑论时代考》)。罗香林教授指出:“牟子,他的籍贯就是广东封川,他著《理惑论》一篇,是中国阐述佛学最早的一篇文章。”余嘉锡先生也指出:“记佛法初入中国事者,莫古于此书即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检讨》)。郭明先生赞曰:“牟子乃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位由儒而道、而佛的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牟子即是其中之一,他最早的佛学之作便是《牟子理惑论》,其主要思想充满了务实、兼容诸性,是研究儒道佛三教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但黄柏权在《岭南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播》文中,对佛教传入岭南也作了深入的探究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随着考古与文献的新发现,随着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不一定始于两汉,也许要推前至殷商时代,其传入中国之途径远非从西域来,而是有多条途径:例如经西藏传往蒙古、东北;经东南亚,从缅甸传入西江、长江流域;经海路,从交趾、徐闻、合浦、广州传入东南沿海等地。</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我国后,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融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最早的佛学之作便是牟子《理惑论》,其主要思想充满了务实、兼容诸性,正体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西江是岭南佛教文化的诞生地,重心在今之封开县,而开其先河者则是牟子。这就是牟子把印度佛教文化融化于岭南传统文化中而独创的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岭南佛教文化。他开创了广东独具特色佛教文化的先河,成为了印度佛教转变为中国佛教的奠基人,推动了佛教在广东乃至中国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麒麟山卧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罗香林论证。</span>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在1947年发表《世界史上广东学术的源流与发展》:“由两汉至南北朝为广东学术思想发展的第一时期。我们知道,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多数会在人才聚集的区域。秦和西汉国都均在长安(西安)一带,关中为当时国都的外围,人口比较密集。故当时的学术思想,都总汇于西安,以至关中各地。此时广东与中原的交通,亦以西安为中心,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至粤桂交界。中原的学术思想,由此交通要道向广东传播。</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代,印度的佛教以至海外各国的文化,亦多自越南河内以及广东的徐闻、合浦与番禺等地的港口传入。而扼西江要冲的苍梧,遂成为中原学术文化与外来学术文化交流的重心。现在广东的封川,就是汉代交州刺史驻地及苍梧郡治的广信……至于自印度传入的,则为牟子的佛学。牟子的籍贯,据史学家的研究,也是封川人。他著的《理惑论》是历史上第一篇由中国佛教学者独立撰写的佛学论文,是中文阐述佛学最早的一篇文章,他生于东汉晚年……当时印度佛教由水路沿中南半岛,经越南或广州而传于苍梧郡属封川一带,佛学相当发达,故牟子得以学习论著”。同时作为交趾刺史部所在地的广信,那时学者云集,名流辐辏;他们或聚徒讲学,或考论大义,或著述不辍,并出现了研究佛学的本地的顶尖人物牟子和康僧会。</p> <p class="ql-block">罗香林石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佛教传入途径。</span>自伊存、景卢译出《浮屠经》,至牟子撰《理惑论》其间二百年。已有学者指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方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及新疆到达中国”;另一条是南方海路“经由锡兰、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中国南部的交趾、广州”,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相吻合。安息国太子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来到洛阳,至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译出佛典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梁代慧皎《高僧传》说他曾两次到广州。其实当时未有广州,只有番禺,无论安世高从海上入番禺去洛阳,还是由洛阳出发再游番禺,都必经交州州治广信。</p> <p class="ql-block"> 安世高风尘仆仆两次到番禺,目的并非游山玩水而是传教,所以早在牟子到达广信(公元189年)之前,佛经就在佛教海上传入中国必经之地的广信传播。佛教传入之途径,一是靠传播信仰,二是靠翻译佛经。而在朱符被杀(公元197年)以后,交趾已有接受凡人出家的场所。而100年后,已是三国时期,即建衡元年(公元269年),交州府治已迁至广州,海路来的僧人才络绎不绝,如真喜在广州译《十二游经》等。及至两晋南北朝,广州更是名僧荟萃、寺院林立了。</p> <p class="ql-block">安世高画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佛教布教者。</span>三国时高僧康僧会,康居(古西域国名)人,世居天竺,随父经商,后移居交趾。十余岁时,双亲并亡,至孝事毕,遂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富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通晓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吴赤乌十年到建业,孙权为之建塔,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去世,因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译有《六度集》、《旧杂譬喻》等经,共七部二十卷。</p><p class="ql-block"> 康僧会实际是南方佛教的重要布教者,出生于岭南的第一个翻译注释佛经的人。而康僧会的思想流派显然是儒释道三家搀和的早期产物,是继牟子后出自岭南的我国早期又一位佛教思想的阐释者。康僧会在交趾出家时,牟子或在世,或去世不久。安世高和康僧会最初都是从海路来到广州(番禺)、交趾(广信)的。</p> <p class="ql-block">康僧会石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佛教传播。</span>据戴胜德《封开佛教研究及班窥》:岭南佛教传播的轨迹是源于扼两广要冲的封开,渐移三江总汇的广州,北上南北交通重镇韶关,然后扩散到全国。推动这个重要进程的重要人物是牟子……慧能(公元638-公元713年)及其弟子们。在唐代慧能以前,即两晋南北朝至隋朝,北方佛学以附会道教、玄学的禅学为主,而南方佛学则以精研佛经的般若学为主的不同历史原由。</p> <p class="ql-block"> 古广信所传佛教主要是禅宗及净土宗。禅宗是南朝宋末天竺僧达摩来华创立,以专修禅定(静心止念)而名禅宗。净土宗又称“莲宗”,北魏山西玄中寺云鸾和尚立宗,以“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为典据,认为阿弥陀佛(即弥勒佛)是“三世”中未来世界的佛,与释迦牟尼和如来佛地位相同。以大力提倡凭借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唯一出路,以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为修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佛教史述。</span>在古广信曾经流传一个民间故事,古时有一位碧眼虬髯的仙人(印度僧人)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常在石头上坐禅念佛,他就是从天竺到广州传经弘法的始祖达摩。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中国佛教史》载述:由于交州(史称交趾,公元203年改为交州)与印度相距不远,在南朝从事译经的僧侣中,很多来自古印度、扶南等国。</p> <p class="ql-block">始祖达摩画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鉴真和尚。</span>鉴真和尚是唐代继玄奘法师(唐僧)后第二位杰出的高僧,两人对佛教事业、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鉴真和尚已成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鉴真和尚于公元748年第五次东渡不成,从海南返扬州途中,他知道广信佛教活动很兴旺,早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一位佛学者牟子,又是中国第一部佛学论著《理惑论》的诞生地,因此,他特意来广信传经说法。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州改为临封郡。</p><p class="ql-block"> 据《大唐和尚东征传》记载,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鉴真率众僧徒及日本来唐留学人员荣睿、普照等35人到达广信。当天,城内的僧、尼及乡绅父老等人,齐到码头迎接。62岁高龄的鉴真和尚,身披袈裟,手持锡杖,慧眼坚毅慈祥,在众僧的簇拥下,在一片喃喃的诵经梵音中,神仪内莹,妙相徐徐,降兹码头,双掌合十,频频向欢迎的人群施礼致意。当天,城内的僧、尼及乡绅父老等人,齐到码头迎接。临封郡首亲自奉迎,就在光孝寺设斋供奉。鉴真和尚即在光孝寺(比广州光孝寺早350多年)设坛讲经授戒,即“为人民授菩萨戒”,鉴真和尚在授菩萨戒中指出“出家人自力更生,不要依赖化缘过日子,要以身作则,弘扬佛法,普渡众生”,鉴真还在广信传扬了独特的医学知识。一连几天前来听律受戒的人群络绎不绝,这是广信佛教历史上一件前所未有的盛事。</p> <p class="ql-block">鉴真和尚石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译佛始于广信。</span>牟子《理惑论》说:“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恍惚变化,分身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故号佛也。”梵文“Buddha”译为“佛”始于广信。牟子的解释也是对中国古老“佛”字的创造性发挥,首次用中国敬祖文化产生的岭南祖先神之一“佛”来解释印度佛教的创世神“Buddha”。佛教最早是从广信传入中国的,中国人写的第一部宣传佛教的著作《理惑论》的作者牟子是广信人,这部著作也是在广信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牟子第一次把佛教原称“浮屠”翻译为“佛”。且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观点来解释佛教教义,虽然和原印度的佛教教义有许多不相符之处,但却使佛教这一外来宗教中国化了,为佛教在中国的生根和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正是牟子把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精华与佛教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牟子用他的《理惑论》确立了其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九、佛始然于汉。</span>广信文化在岭南文明史上所起到的开创和奠基作用得到佐证,如陈家三世和士燮一门四士的经学,牟子的佛学,葛洪的道学,在岭南是开创性的,在全国也是有创造性的,其影响也是有开创性和承传性的。唐代岭南涌现“诗祖”张九龄,第一状元莫宣卿,尤其是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佛教真正创始人的“六祖慧能”,构成了“始然于汉,炽于唐”的岭南文化盛世,显然与广信的经学、佛学、道学的“始然”有着传承发展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六祖慧能。</span>六祖慧能(公元638年~公元713年)曾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还面授禅机“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潜返岭南后,在曲江、广宁、怀集、四会等处隐藏了十六年,以躲避神秀手下的追杀。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辗转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削发开禅,此后,法性寺便成了禅宗顿教的开创地。以此猜测慧能大师曾经到过古广信,即今封开县与怀集边界接壤的长安、金装一带躲藏。</p> <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石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一、倡导佛教。</span>唐代柳宗元倡导佛教,他四处搜罗僧侣、住持讲经布教,以感化周边广信越人的民众,促使广信一带佛教盛行。寺中僧尼的食用均由政府无偿提供,后来为使寺内僧侣有固定长久的经济来源,柳宗元又以官府名义拨给寺院山林土地,让寺僧收租食用。到了宋代,广信佛寺兴盛,已建有如光孝寺、冰井寺、开皇寺、庆云寺、广法寺、圆明寺等,尤其以出了一位学问渊博的高僧契嵩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高僧契嵩字仲舆,他“诗如老杜”“千年犹可照吴邦”,著有《谭津文集》存世。宋神宗任命他为相当于国家佛教协会会长的僧录司僧正之职。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他受业、修持的广法寺占地广阔,专修有藏经阁,收藏有神宗、仁宗给他的书信、御札数十轴,成为全国佛教研究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契嵩画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二、佛教海上来。</span>明代的陈白沙,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都清晰地显现出和广信文化的深远渊源。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佛教输入地问题,做出不为传统说法所束缚的新见解。他认为佛教是从合浦、徐闻为海上起点开辟的海上通道,也即今人所称的经“潇贺古道”走“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即佛教由海上而非陆路传入中国的观点。史书记载,从海路入华的名僧有求那跋摩、求那跋罗、昙云竭、真谛等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三、到达古广信。</span>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在1998年确认,以公元前2年伊存口授《浮屠经》作为佛教初传的历史标志。也确认有少数热心传教的印度佛徒或通好使臣、商人、海客等,由印度泛海至安南,由安南沿海至合浦,由合浦而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而达古广信,再沿桂江北上中原。作为广信治地的封开,人杰地灵,贯通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通路线,素有“海陆丝绸之路”连接交汇点的美誉。而具有支持佛教由海上通道传入中国的新论点丰富资料也是顺理成章,意料之中的事。</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石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四、最佳结合部。</span>西江是横贯岭南地域最大的主干流,西江流域无疑成为百越先民对外交往和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苍梧郡广信地区就成为越汉文化的最佳接合部,是岭南、西南和中南地区与海外经贸文化交流的近便通道和贸易集散地。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和陶瓷通过江河的交通运输,集中到这里交易出口并转运海外,而海外的商品从番禺、徐闻、合浦等海港上岸进入广信,再转运进入岭南、西南和中南地区。</p><p class="ql-block"> 海外的佛教最早从这里传入岭南腹地和中国腹地,是最早沿海地区百越族人最崇拜的宗教文化,这是一种珍惜生命、慈悲为怀、普济苍生、崇尚和平的海外舶来文化,由于受佛教文化信仰的影响,又衍生出妈祖、海神等文化,对岭南社会起到极大作用。为两千年的岭南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打下了文化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五、一锤定音。</span>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三教,《理惑论》作者牟子的态度是:“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可见牟子的超前意识、务实精神和广阔的胸怀,他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而是集各家之长,创自己的宗系。他认为儒道释是可以兼容的可以合流的。从《理惑论》一书引证的理论和典故来看,除佛经外,还大量引用《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史记》《新序》《列仙传》《列女传》以及纬书《春秋元命苞》《春秋合诚图》等书。据此可知,牟子懂得在吸收外来学说时必须结合国传统学说才能站稳脚根进而发展的道理。牟子认为儒道释三家在思想上是可以共存共融的。他的务实精神、超前意识、兼容思想,开辟了岭南佛教文化的先河,开创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新道路。这是一锤定音毋庸置疑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佛教自从牟子时代起,经魏晋六朝,发展到唐代。经过多年的磨合,佛教的中国化已趋成熟。中唐时,慧能通过宗教革命所创立的禅宗,可视为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它不仅发展为中国禅宗的惟一正宗,而且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牟子与慧能这两位岭南的文化大师以其杰出的佛教文化成就,把中国佛教的圣地定在了岭南。因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特色是超前性、务实性、兼容性和开创性;其传播的轨迹是源于西江要冲的封开,渐趋三江总汇的广州,沿北江而上至粤、湘、赣三省交通枢纽的韶关,然后扩散至全国。推动这个进程的主要人物则是牟子、康僧会、怀迪、拘那罗陀、慧能及其法嗣弟子。所以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可以自豪地说东汉时期的广信,它是岭南(兼容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珠江文化、西江文化、广信文化)佛教文化的源头,广信是岭南佛教文化诞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