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少年记亊 Han-ying Yuan

Hyyuan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是1967年毕业的高中生,也就是"老三届"中间的一届。相信很多人都对"老三届"的故事有所了解,我也一样,青少年时期的记事都带着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许多的事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淡忘,但记忆深刻的事也还是令人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长身体与长知识的饥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1年7月,我考进大余县的县中学:江西省大余中学初一(1)班,由于三个弟弟也先后上了小学,我不再担任幼儿园的老师了,上学真是一身的轻松。感觉那时记忆特别好,混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每天的作业几乎都在学校完成了,每天的功课消化足足有空,学习成绩也不错。初中印象最深的是饥饿和疯玩,也是我学生生涯中最最宝贵和轻松的饥饿的记忆财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饥饿</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正好长身体,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之前我家粮食很多,因为前几年分粮是按人口分,不论大小老少,身強或体弱,每人都一样,我家小孩多,粮食多得吃不完,但大跃进时期全都上交了。</b></p><p class="ql-block"><b> 因我们正长知识和身体时期,整天吃不上一餐真正的饭,都是以野菜杂食充饥,只要能吃的都吃。记得我的蔡屋舅舅在搬运队做饭,每天都会拿一些很稀的米汤水回来,小朋友们都像喝甜蜜饮料一样争着抢着,喝完了还会用舌头再舔舔碗边(就这样小朋友还嫌弃他小气,谁知道这可是舅舅用尽了全力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这是1976年的初夏家里的主要亲戚聚会的照片,第二排右三是我蔡屋舅舅。</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肖屋舅舅(妈的养父母家),在近郊的蔬菜农场,种有很多的蔬菜出售,家里生活条件好点,我们放学以后也常到舅舅家,多数时候是为了蹭点吃的,回来的时候还带一些萝卜叶等卖不掉的蔬菜回家。有的时候交学费呀,家里有困难的时候就问舅舅要钱(直至几十年后,他老了,拿出帐本给我们看,我们也很感恩如数归还,而且也更加地孝敬他们)。舅舅和舅妈是本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农民,他们的恩情永记心里。</b></p><p class="ql-block"><b> 舅舅是老党员,除了种田以外,长期在蔬菜农场、大队担任干部,因他大公无私,热爱集,关心村民,深受大家的拥护和爱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 这是1970年,大队干部欢送应征青年参军的纪念照。我大弟二弟那年同时参军,我父母、小弟、嫂嫂和侄子侄女也都参加合影。最后一排左二是我肖屋舅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后排右1为接兵指导员,其余为大队应征青年,在他们中有一位后来成为了共和国的上将,也是大队父老乡亲的骄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 舅舅很喜欢小孩子,特别是他的两个双胞胎亲外孙,这照片是80年代的亊了。彩照为90年代以后舅舅家的厨房一角。</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三年自然灾难中,我哥是家中唯一有工资的人,工资很低,但他很顾家,总是尽其所能补贴家里,只要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他都舍不得自己吃,全都往家里拿。特别那年食品公司火灾,他把不能出售的分到的焦米、牛奶等食品罐头等都拿回家,解决了饥饿中的我们主要营养补给。</b></p><p class="ql-block"><b> 初一那年我生急性肾炎(吃野菜中毒)住县人民医院,唯一到医院照顾我的是哥哥,他把食堂少有的猪肝等肉湯带来医院,那时我还傻傻地想生病真好,有肉吃…。</b></p><p class="ql-block"><b> 我哥工作以后,会特别注意给我买布做衣服。特别记得的是我小学五年级时,哥哥给我买了一件深红色灯心绒外套,因这布很牢耐穿,我爸(裁缝)为我做的很大,一直穿到我大学毕业。</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小学五年级与大学毕业前都穿了同一件灯心绒外套拍照。这说明除了衣服大耐穿外,与我特别珍惜爱护这宝贵的衣服有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哥英俊帅气,聪明好学,勤奋努力,刻苦砧研,心灵手巧是很多女孩倒追的偶像。但是很多姑娘都是看中他人,接受不了有那么多弟妹负担的沉重家庭,确实我们这家拖累了他。只有我嫂嫂有胸禁和眼光,不嫌弃我们这么样的一个大家庭,和哥哥跌打摸爬经营几十年,孕育了五个孝顺的事业有成的子女。如今在子女关爱下,过上了幸福安详的晚年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就这样,我天天都会尽量少吃,尽量省下来给弟弟们吃。有生以来最难以忍受的饥饿就这时候,世界上最好吃的时候就是饥饿,简直无法表达。</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年轻时候的哥哥,他是县食品公司屠宰场的畜医,与摄影爱好者成为了朋友,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有关摄影,暗房的照片冲洗放大技术。我哥这些较年轻时候的照片都是他自己冲洗的。几十年过去了,照片的润色还相当完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我哥在工作上也是刻苦钻研,在一个小县里的兽医工作者,也有机会参加全国兽用抗菌素会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疯玩</b></p><p class="ql-block"><b> 因精力特别好,同时也感觉到了知识的饥饿。但苦于无人指点,大好的少年年华都浪费在疯玩上了。说明以前初中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制太松。而现在五化八门的各种补课又太多,让孩子们学得没有喘息的机会,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影响。</b></p><p class="ql-block"><b> 大余中学有个“风雨操场”,在中学的正大门、传达室的左边,一排长长的约200平方米的泥土地平房。里面有鞍马、体操垫等体育设施,下雨天学生的体育课多数在里面上。不知什么时候起至今就变得无影无综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余中的学生就不会知道有过这样一个风雨操场。我记得它,是因为在1961~1964年初中三年中,我的大多数玩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这里挥洒过。</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女生肖香英同学的姐姐是赣州师范学校毕业的,练得一身优美的艺术体操。在姐姐的影响下,肖同学也略会一二,我们在她的带领下,还有何忠琪、王东英几个喜欢玩在一起的女同学,从初一开始,每天上课前提前半小时,放学后晚一小时回家。自觉地在风雨操场内进行艺术体操的基础练习,如倒立、拉顶、跨一字、弯腰、空翻等练功,一年下来,我们的艺术体操有点入门了,甚至还敢有模有样的上台表演。</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我们常在一起玩的几位初中女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长大以后才明白,我们因没有专业老师系统的培训,我们跟艺术体操还差得很远。只不过少年时期的这种辛苦付出也沒有白费,对我们体态的保持、身体的柔软性和协调性还是很有帮助的,50多年过去了,至今还能走路这样轻盈娇健、不易摔跤,与少年时期的这一锻炼有关。</b></p><p class="ql-block"><b>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几个除了练体操外,又迷上了看老师、高年级同学打乒乓球。在学校教学楼之间,楼梯间有乒乓球桌。经常围着看,我们最喜欢看几何老师李立仁与同学打乒乓球的精彩表演。等他们不打了,我们也会偷偷地打打玩玩,时间久了,也可以在有人的时候打打了,我们中打得最好的是何忠琪同学。至今偶尔有机会也能打几下乒乓球,就得益于那时的功底。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说明:三人中间为肖香英姐姐,在姐姐的影响下,肖香英体操练得很好,她与我特别要好,但她数学不太好,我经常给她补课,这样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排练文艺节目</b></p><p class="ql-block"><b> 我们除了在风雨操场上体育课,练艺术体操,还在里面排练文艺节目。大余的南安是《牡丹亭》的故乡,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大戏剧家湯显祖,在大余南安沟思写出的闻名于世的千古绝唱"牡丹亭"。还有普及全镇乡的客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采茶歌舞系列,对中小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排练了一系列的文艺节目。记忆最深的是在初一下,我们排练了一个较大型的带花鼓味道的舞蹈《刘阳风暴》,男同学有:韩江东、谭传博、刘毛揚、邓文选,女同学有肖香英、王东英、袁汉英、何忠琪。我们排练得很认真,演出效果很好,因刘毛揚家开"李华春照像馆″的,我们还着装造型拍了剧照,很有点味道儿。从排练这个舞以后,有些男女同学间的"三八"线开始悄悄地消除,渐渐地走向了朦朦胧胧的友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这是我们9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的《刘阳风暴》的剧照。照片定影和冲洗不夠,色泽模糊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 我们演出少数民族舞蹈后的剧照,男生是刘毛揚(家中开照相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的初中少年时代,虽然衣是正好庶体,饭是半饥半饱,更没有父母的車辆接送,只有读书和玩才是我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记忆财富。真的,感觉那时的读书是那样的轻松快乐,玩是那样的尽情、痛快、纯粹、透彻、疯狂、无忧无虑!如果有饭吃,更是现代孩子们无法比拟的幸福。也是我学生生涯中最最幸福快乐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香樟树可以见证:  </b></p><p class="ql-block"><b> 香樟树说曾记否:那个属于你们的青少岁月,那校园嘹亮的歌声;那上课了还迟到的难堪;那健康门外的课间操;那五花八门的作业本;那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小伙;常常是老师侃侃讲解与饥腸咕咕叫的交响曲…这香樟树,就是记载着代代青少年年轮的日胜一日的成长的见证。啊!又漫步在香樟树下的点点滴滴,老师辛勒耕耘的背影,同学清澈的脸庞,美好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学校对河的香樟树,能听到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和见证同学们的学习与玩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有压力的高中学习</b></p><p class="ql-block"><b> 高中时期我从性格上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再也见不到初中生的那分甜美和澄清的笑容了。每天的心里就像压着一块石头,心里有压力。做事和观察问题更地加细致有头脑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人生的第一次选择</b></p><p class="ql-block"><b> 1964年,大余中学64届初三(1)班就要毕业了,我们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就是中考后的升学志愿的填报,同学中学习最好的韩江东填报了赣一中,刘毛揚等填报了江西(南昌)水利电力学校,王东英等填报了南昌药科学校,周祟英、袁汉英、李贞莲等填报了赣南师范学校,我填报的这个志愿并不是我心里想要的,是我哥说家里苦,读中专可以早点工作,早点帮助家里解决生活困难。但是那时的我,实在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能靠早点工作来改变。因此偷偷地将填报的赣南师范学校改成为大余中学,根本原因就是希望读高中后还能考个什么大学。以上同学包括我都基本如愿的考上了报考的学校。问题是我考入的大余中学,大大地出乎了我哥的意料,签于家中生活困难,决定不让我继续在大余中学读书了。学校都开学一周了,我沒有去学校。有一天高一(1)班班主任曹老师,带了同学(好象还有好朋友邓翠凤)来到我家,劝说我父母让我上学。最后权衡再三,以牺牲我大弟的休学为代价(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欠了大弟的,我剥夺了他的求学之路)。让我继续回到大余中学上了高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背着沉重包袱的高中学习</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填报志愿的错误,高中的我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在余中学习,彻底地改变了初中那永远回不来的无忧无虑。而是整天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帮助家里做家务。常常是放学后在地里浇菜到月亮出来,晚饭后,为了节省开灯的电费,常常跑到余中的教室里上晚自修和做作业,直至晚自修教室息灯。又一个人壮着胆急急匆匆地回家,路上要经过长长的一段无人田野,因为对面西华山闪烁的灯光图型而陶醉,又因为对面宝珠山忽隐忽现的鬼火(磷火)而非常害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 河对面的西华山与宝珠山,晚上回家都要经过对岸必须看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打工挣得学费</b></p><p class="ql-block"><b> 为了挣得学费和减轻家里的负担,节假日,我们会去打小工,上山砍柴,砍竹子,採粽叶,採野草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挑担、打马路、採野草</b></p><p class="ql-block"><b> 和陈大英、邓翠凤、李德凤同学到陈大英爸爸的供销社,挑一些酱油、盐、糖、饼干等杂货担子。从大余城桥头到木头坝里面的山南供销店,来回至少八九十里路程,为了早点回家,我们一路挑担小跑,山路两傍曲曲湾湾的美丽自然风光无霞顾及,中途稍小休几次,我们相互鼓劲加油,交完货马上一路小跑往回走,要到天黑才能到家。一天下来,可以争到一块多钱。</b></p><p class="ql-block"><b> 又如到湯坪打马路(修公路,有一次生病了还坚持去),一快二钱一天。或者用零散的时间到校园周边採野草,三分钱一斤卖给大余县食品厂的生猪仑庫喂猪。</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说明:上图:我们三同学家都来自于同一大队,从在高一(1)班起,就经常在假期里去挑货;中图是挑担途径的山路水路;下图同班比较要好女生经常在假日打工、砍柴和打野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砍竹子历险记</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会经常利用假日到深山老林里面去砍竹子,卖给市场收购站,能赚到几块钱。</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天很冷,外面山上都冰天雪地,我和大弟、二弟带上砍刀和午饭去一个叫寨上的地方砍竹子。我们沿着小河曲曲弯弯的小路,爬山涉水往深山老林里走,一个多小时以后,到了过河的路口。发现过河的竹排被放到了对岸,在这个时候,又是大弟脱光自身的衣服,在冰冷的河水里划浮到河对岸,把竹排移过来,让我们一起渡河。</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到达目的地以后,很快就砍了很多的竹子,捆绑好以后吃中饭,然后准备再过河回家,这个时候大弟已经开始肚子疼了,可能是冰冷的凉水把肚子冻坏了。我们还是坚持把三担竹子搬过岸,然后我们三个人的三担竹子,由我和二弟轮流反复往家里挑。大弟因肚子疼,抚摸着肚子停一会儿走一会儿艰难地往家里走。我和二弟往返将三担竹子往家的方向挑着小跑前行。天黑看不清路,借着月光,不知什么时候到家了。这一次给大弟造成的危害相当大,能保住小命也是上辈子祖上积的德(妈妈说的)。</b></p><p class="ql-block"><b> 这次影响到了大弟的肠胃消化功能,从此就落下了跟着他一辈子的慢性肠炎。在成长的路上,又一次深感到欠大弟的大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自己选择的路不后悔</b></p><p class="ql-block"><b> 尽管学习和做家务、打另工是那样的艰苦,但我没有后悔改报志愿上了大余中学。因为它在大余乃至赣南地区县级中学里,有比较好的教育师资和教学资源。老师都是各地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以及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的前辈师兄师姐们,有不少考上全国各大专高校。甚至也有上清华北大的。特别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大大地震撼了我,它可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和科研人员的智慧的结晶。它更加使我明白,努力读书是没有错的,读好书也是我的梦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说明:因文革我们67届68届高中生于68年8月同时上山下乡(回乡),因此要好的两届女生也常在一起玩。上图为同班女生好友;下图为两届女生好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上山下乡和回乡</b></p><p class="ql-block"><b> 其实改报志愿也真有让我后悔的那一刻,那就是67届的高中生不能按时毕业参加高考,最终于1968年8月全部回乡或上山下乡到农村。而那些考上南昌、赣南中专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记得有一次我挑了一担箩筐,卖完西瓜在县城南门头碰见了在南昌某中专毕业并分配了工作的某亲密朋友(高中期间书信往来时的称呼),我主动地上前打招呼,谁知道他象不认识似的扭头便走,少年时代的纯洁友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就这样断了。在农村的同学怎么了?这深深地刺痛了我,让我在家里和村上觉得抬不起头,我拼命地在生产队干活,但总因劳动技巧和不会偷懒做得很辛苦,却工分最低。可我妈总安慰说:"不要怕,你有文化,就是种田也会比别人更強的",妈妈的那句"好人难中出"激厉了我的一生。那时我就想,要是我出息了,千万别瞧不起在农村种田的同学,我也做到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这是我们班的部分女同学在68年8月离校前的合影(其中有周秀英、邱大妹梁琦文和陈大英四位女同学已离开学校),这时高老师也已经调离大余中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妈妈说的非常对,我因为有文化,在生产队除劳动外,到处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与作用。我们白天劳动,晚上带领队里年青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教唱歌曲,组建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每周抽几天晚上排练节目…农村艰苦劳动的生活也充满了阳光与朝气。</b></p><p class="ql-block"><b> 特别是在农村参加了县武装民兵独立营以后,在建立和保卫油罗口水库中,和许多的先进青年在一起,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青春,锻炼意志,第一次确定了人生的理想信仰,光荣地加入共产党,并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与学习,为肩上的使命与担当,为理想与诺言在党的培育下砥砺前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说明:在农村里最要好的战友与朋友。上图右1是我俩入党介绍人之一;中、下图是我们用双手建设的县里有名的油罗口水庫(电站)拍照纪念。</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说明:1969年初,在建设县油罗口水庫中,县武装民兵独立营是水庫建设和保卫的主要力量,图为在营长带领下的武装训练照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感恩老师</b></p><p class="ql-block"><b> 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品性。我常常会思念余中的许多同学和老师,特别是来自上海的高蕴琪老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余中最美丽年轻的女老师</b></p><p class="ql-block"><b> 从大余中学的后门出来,出现在眼前的是厚实坚硬的由西向东,沿着章江贯穿小城的城墙。对于最远只到过广东南雄中鼓岩的小姑娘来说,它就是心中的"The Great Wall"。它象小龙盘旋于河边,还隔段路程会有一道宏伟的牌坊横隔相连,真正是大余小城雄美的风景。没有考察过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但我却知道是什么时候被摧毁的,甚至目睹了那些人破损它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学校后门出来的左边有一道城墙门,从此门出去,斜对面是世界闻名的藏有丰富的钨矿的西华山,宝珠山。进门的左边有一条通向章江源头的小路,路经楊屋,园星里和滩头。67届高三(1)班的楊万明、蔡招秀、袁汉英等同学往返学校的必经地。门口出来有几条用大石板与鹅卵石铺就的台级,方便了学生们和小孩嬉水和行人的必要清洗。</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有一次,班主任高蕴琪老师带我们学农劳动回来,女同学陈大英、邓翠凤、张芳英、邬恩娣、蔡招秀等,先后来到这里清洗手脚的泥土,我因动作慢总是落在最后。这时只见高老师拿着脸盆、毛巾和香皂姗姗走来,她坐在石台上,双脚伸到了河水里,用水清洗了泥巴后,伸出了这双细长的洁白的嫩嫩的双脚。哇!好美啊!</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说明:上下图为章江河里嬉水的小孩,中图为高老师与我班女同学合影。高蕴琪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比我们也就大几岁,除上课、劳动外,平时跟我们女同学也会一起玩耍,在成熟中无处不透露着青春的朝气,但这也是我收藏有高老师的唯一照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接着她用我从来沒有见过的粉色香皂,轻轻地柔柔地涂抹在脚上,那香皂的泡沫飞溅着浓浓的香味在空中弥漫。这对于一个常年赤脚,甚至连上山砍柴都是赤脚的乡村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我当时在想,这么珍贵的香皂为什么涂抹在脚上,而不是用来清洁脸呢?后来,我到了上海,让我看到城乡差别之大,才真正地体会到来自上海的高老师在我们这小城的教学和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影响一生的启蒙学习</b></p><p class="ql-block"><b> 来自上海的高蕴琪老师,她曾经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学习化学的启蒙老师,高老师备课认真充分,讲解清晰明暸,深入淺出,概念清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高老师生动讲解的化学课,让我特别的着谜,许多的化学元素…都深深地记在脑子里。甚至我在大学做化学实验或科研中涉及到化学方面,也会记起高老师上课的某一舜间。比如:取液体化学试剂,要看清试剂的名称和级别,拿试剂瓶时要注意保护好试剂的标签,开瓶盖时不要对着自己和旁人,以免有害气体的影响到人等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难忘老师为人师表的气质</b></p><p class="ql-block"><b> 我喜欢听高老师上课,更感恩高老师的善良。她来自上海,沒有上海姑娘的娇气,却具有为人师表的认真严谨,温婉而雅的气质,和谒可亲的优秀教师的品格。高老师知道我家里生活困难,在她当班主任的时候,每季度都会给我4元钱的困难学生助学金。说心里话,我至今可能也没有搞明白,这每季度的4元钱是学校给的,还是高老师自己贴给我的?因为当时我们班有蔡招秀等好几个同学都享有这样的助学金,名额有限,我产生了凝问。后来知道,有同学因家里困难,交不起学费,也是高老师给垫付的,我的凝问,应该有答案了。</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当我成为了老师以后,也学着高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执着于教书育人,坚守淡泊名利,以不同的方式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50多年过去了,我干方百计的希望找到她,以报师恩。虽然至今毫无音讯,但高老师的言行与教诲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高老师您现在可好?您在那儿呢?我想再见到您,我们全班同学都十分想念您!</b></p><p class="ql-block"><b> 衷心地希望通过美篇的"美友"的广大人脉,能有机会知道我们敬爱的高老师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b></p> 我的青少年记事 <p class="ql-block">《我的青少年记事》</p><p class="ql-block">摄影:袁氏家族部分成员</p><p class="ql-block">制作:HYY</p><p class="ql-block">音乐:抒情轻音乐:中国风 夕阳西下</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6月12-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