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印象巴黎》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然间借阅了《印象巴黎》这本书,却获得了无比愉悦的阅读体验。短短三四天,就读完了这部47万字的作品。读了之后意犹未尽,又搜罗了罗斯•金的另外三本书。</p><p class="ql-block">看了书中同时代人对印象派画家的评论,有时候觉得像万箭穿心,犀利、刻薄,不尽人情,但细品之下,也感到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比如讥讽库尔贝的画作“比村里的泥瓦匠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时兴起画出的画强不了多少”,指责莫奈的画缺乏细节和精修。评价最低的塞尚,说他的画“结合了库尔贝的调色刀笔法和马奈的粗线条轮廓及强烈颜色对比,会给人一种不可否认的粗鲁和唐突的感觉”。</p><p class="ql-block">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被评“笔触不够细腻,透视效果有缺陷,绘画主题不够高雅,创作意图不真诚”。</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前,我看了一本德国人写的莫奈传记。传记中提到,马奈52岁去世后,莫奈提议同行买下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以资助马奈遗孀,同时把画捐赠给卢浮宫。当时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奥林匹亚》这幅今日价值连城的画作在捐赠过程中会遭遇重重阻力,达官贵人为什么阻止它进入卢浮宫的殿堂。看了《印象巴黎》,才恍然大悟,原来时人认为这幅作品令人羞耻、低俗下流,根本不应该被展示在公众面前,看了这本书后,连我都觉得,《奥林匹亚》是对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没有创意的模仿,今日暴得大名,完全是因为马奈后来被认为是印象派之王,是莫奈等人的带头大哥,所以所有画作都鸡犬升天。</p><p class="ql-block">马奈四十岁之前,几乎没有卖出过什么画。有两幅画,刨除画架,画作的价格和画架一致。还有一幅,一位朋友以一箱威士忌交易得之。直到马奈四十岁的一天,画商中的巴菲特丢朗不期而至,买下了马奈几乎所有的重要画作。只有《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丢朗也不敢买,怕烂在手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