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奥菲尔斯

一剑通天

<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的一个晚上,不知怎的,在咪咕视频里点开了《欢愉》这部电影。看了之后,大脑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欢愉,就像母牛吃了嫩草一般。同时也感觉意犹未尽,吃了还想再吃,于是又看了马克斯·奥菲尔斯执导的另外几部电影——《伯爵夫人的耳环》《轮舞》《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罗拉·蒙特斯》《众人之妻》。除了《罗拉·蒙特斯》——奥菲尔斯拍的最后一部电影,同时也是他所拍电影中投资最大的一部,我接受不了,别的无疑都是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看完《欢愉》后,我查了一下导演的名字,感到难以置信。这么伟大的导演,我这个超级影迷,之前竟然没有听说过。10多年前,我在靠近向阳中学的一条小巷里,买了最后一批DVD,其中就有《罗拉·蒙特斯》。碟名当然不是这个,而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名称。回想起来,显然是冲着封面和文字介绍买的,还有就是这批碟超级便宜,D9只要两元,所以就随意买下了,压根没有关注导演的名字。买了之后,也一直没看。哪怕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觉。</p><p class="ql-block">那现在为什么那么喜欢马克斯·奥菲尔斯的电影呢?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是本能地觉得好,而且我也知道知音不会很多。毕竟那都是黑白片,都是很古老的电影。但是在我看来,电影、油画和歌剧,和白酒-样,都是越陈越香。</p><p class="ql-block">有一篇介绍说,马克斯·奥菲尔斯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德国导演之一,他的作品通过优雅的移动长镜头、华丽的艺术布景和特殊的轮回叙事模式,营造“运动”中的电影时空美学,多次荣获奥斯卡奖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奖提名,为后世电影在美学创作带来启迪。</p><p class="ql-block">对,《欢愉》最打动我的,除了演员的表演,就是精致的内景,充满时代气息的场面,将莫泊桑时代巴黎蒙马特的风情展露无遗。我明知道电影是假的,但就是喜欢那种以假乱真的氛围。在我看来,营造电影所处时代的氛围,最是考验导演功力。</p><p class="ql-block">《欢愉》的一位法国布景师说,《欢愉》的第一个场景,是一个大型舞厅。舞厅内,到处是镜子,还有枝型燃油吊灯、桌子、椅子。影片中所有的道具,奥菲尔斯都要求是真品,布景师走遍巴黎,去搜集符合时代特征的真品,上至家具,下至玻璃杯、勺子。因为所有的道具都必须确保高品质,所以电影的场景成本高昂,为此他免不了和德国制片人发生争执,因为所有的制片人都想控制成本。</p><p class="ql-block">布景师还提到了《欢愉》中的火车,他为此找了巴黎铁路部门的专家,还原出了莫泊桑时代的火车。</p><p class="ql-block">当代著名导演保罗·韦斯·安德森,称赞马克斯·奥菲尔斯是处理长镜头的大师。拿《伯爵夫人的耳环》来说,影片伊始,以伯爵夫人的视角徐徐展开,但镜头并不完全对着她上拉,聚焦的是衣柜。不过镜头变换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随着她目之所及而变换移动。</p><p class="ql-block">在安徳森看来,这组长镜头成功的关键,是达尼尔·达黎欧。要是达尼尔·达黎欧没有这等演技,就不能吸引观众目不转睛地看下去,长镜头推拉就无法实现。</p><p class="ql-block">“这样的镜头处理技巧,没有前人做过,马克斯·奥菲尔斯是第一个。他行云流水般地处理镜头,引人注目的叙事手法 ,深植我心。”保罗·韦斯·安德森说,《伯爵夫人的耳环》是一部令他学习借鉴的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电影中,维多里奥·德·西卡高大挺拔,风流倜傥,一亮相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虽然我是个男人。德西卡饰演的外交官在德国还是意大利的哪个火车站第一次邂逅伯爵夫人,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惊为天人,暗生情愫。伯爵夫人也偷偷地瞄了他一眼。</p><p class="ql-block">但是随后外交官发现自己的护照不见了,一阵瞎忙。等护照找到,德·西卡再跑出车站,追寻佳人的身影,已渺无影踪。但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者是一个法国女人,她似乎相信,恋人之间,如果确实有缘的话,一定会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几天后,两人的马车不慎相撞。于是后来有了一组德·西卡和达尼尔·达黎欧翩翩起舞的长镜头,据说是影史上最有名的长镜头之一。这组镜头,推进了男欢女爱。</p><p class="ql-block">奥菲尔斯的助手说,华尔兹是奥菲尔斯的最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伯爵夫人这样的女性角色,就是让奥菲尔斯着迷的华尔兹。</p><p class="ql-block">奥菲尔斯擅长塑造女性角色,某种意义上说,和理查·斯特劳斯有点类似。后者娶了歌唱家妻子后,歌剧中女高音的唱腔写得无比美妙,而男性角色的唱腔有时候会逊色不少。</p><p class="ql-block">再说个题外话,我觉得电影中的伯爵夫人魅力难挡,达尼尔·达黎欧的演技实在是太完美了。论美貌,《虎口脱险》中的那位女配角,无疑是胜过达尼尔·达黎欧,但是论银幕上的魅力,伊莎贝尔·于佩尔也不一定是达尼尔·达黎欧的对手。于是我爱屋及屋,又看了达尼尔·达黎欧主演的1954年版《红与黑》。这一看不要紧,发现达尼尔·达黎欧扮演的市长夫人,演技明显压倒了男主角,感觉成了红与黑的第一主角。尽管市长夫人的戏份比于连少,但是伊人浑身上下都是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