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生活里的数学---集合图表示问题教学设计

中华桥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倩倩,中小学二级教师,王凯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丛台区教坛新秀丛台区垃圾分类先进个人丛台区2.0先进个人等荣誉。</p> 教学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合图表示问题》是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90-91页第八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p> 课标要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合图表示问题”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量关系的具体要求。新课标指出,数量关系的教学要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另外,根据本单元内容的特点,编写意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集合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根据特点和作用说一说集合适用的范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和应用意识。</p> 学情分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有集合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大小和分类思想,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用到集合图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自然生成新的知识点。</p> 教学目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对比等活动探究集合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集合图的优点,体验重叠问题的建模过程,感受集合思想,培养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通过参与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p> 教学重难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点: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用集合图表示事物中的数量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点:用集合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维恩图中的各部分,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含义。</p> 教学流程 <p class="ql-block">板块一:创造情境,初悟重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利用A3技术丰富音频和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利用课前小游戏让学生了解集合图的由来。引导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食物时引发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此图不能清楚的表示出重叠现象,怎样用集合图表示重叠的部分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p> <p class="ql-block">板块二:动手实践,创造模型</p> <p class="ql-block">课堂游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分开的圆:两个圆分别代表A礼包和B礼包。引导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食物时引发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此图不能清楚的表示出重叠现象,怎样用集合图表示重叠的部分呢?(出示题目。)</p> <p class="ql-block">引出集合图的数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活动一:</p><p class="ql-block">1.出示问题(1)</p><p class="ql-block">五(1)班有40名学生,其中男生有19名。</p><p class="ql-block">讲解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屏幕出示题目,学生尝试在学习单上画图,画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图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总结: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可以用一个图包含另一个图的方式表示。</p><p class="ql-block">这只是简单的包含关系的集合图,还有更复杂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有关五一班兴趣小组的问题,看看你还能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吗?</p> <p class="ql-block">活动二:</p><p class="ql-block">2.出示问题(2)</p><p class="ql-block">五(1)班有18名学生参加数学小组,12名学生参加合唱小组,这些学生每人只参加了一个小组。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哪部分同学?</p><p class="ql-block">提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哪部分学生?</p><p class="ql-block">既没有参加数学小组,也没有参加合唱小组的学生有多少名?</p><p class="ql-block">40-18-12=10(名)或40-(18+12)=10(名)</p><p class="ql-block">总结:看图解题,形象直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活动三:</p><p class="ql-block">3.出示问题(3)</p><p class="ql-block">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上,五(1)班学生参加了两项比赛。有18名学生参加田径比赛,10名学生参加篮球比赛。其中有8名学生既参加了田径比赛又参加了篮球比赛。五(1)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比赛?说一说同时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有8人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有8名同学既参加了田径比赛,又参加了篮球比赛是什么意思。引导出:这8名同学参加的比赛重复了,在18名里面有他们,在10名里面也有他们。</p><p class="ql-block">想一想,画一画,怎样用集合图表示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启发:这个问题也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同学们可以参照我们一开始的大礼包那个集合图,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先独立在学习单上面尝试画图并解答问题。演示画图过程并讲解。</p> <p class="ql-block">根据刚才的分析:</p><p class="ql-block">18+10-8=20(名)或18-8+10=20(名)或10-8+18=20(名) </p><p class="ql-block">在此强调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p><p class="ql-block">1.师PPT演示集合图的各部分,然后问: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p><p class="ql-block">2.请一名小老师上台边指着集合图,边说各部分的含义,然后师进行语言规范。同桌之间再说一说。</p><p class="ql-block">总结:关于两种情况互相包含的这一类题,用求出两个量的和再减去相同部分的方法解决。</p> <p class="ql-block">巩固练习:</p><p class="ql-block">你收获到了什么?计算人数。</p> <p class="ql-block">作业设计:</p><p class="ql-block">1.实践作业:</p><p class="ql-block">你能编一个用集合图说明的数学故事吗?</p><p class="ql-block">2.阅读数学绘本《寻找左噗噗》。</p> 教学反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关键词、关键字的理解,通过语言的引导和衔接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名称。本节课知识抽象难理解,更应该通过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组织,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小组合作要求要细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练习趣味性不够,可以多设置一些游戏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p>

集合

学生

参加

数学

教学

部分

问题

表示

五班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