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和我的良师

永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我的母校和我的良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0月12日,是我的母校一一山西平遥中学建校100周年之日,百年风雨兼程,继承革命传统。我是平遥中学1962年毕业的高27班学生,阔别母校60余载,热切期盼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追溯学校办学历程,再铸母校辉煌前景,借以回顾自己在平遥中学的点滴往事,谨以下文表达一个学子对母校的怀念。(附照片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百年艰难建校史革命薪火永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在平遥文庙东厢房,创立了励志中学,这是平遥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取名"励志中学",意在勉励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1928年,励志中学更名为"平遥县立初级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晋中地区早期建立地方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当时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我的平遥四中郝生英老师就读于平遥初级中学,他捷足先登,已写下《不老的平遥中学》,是他少年求学的记忆,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实。深情回忆青春事,九十又三一少年。郝老先生,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吾辈楷模。1949年10月,平遥初级中学与沁源太岳中学合并,成立了"山西平遥中学",由山西省教育厅直接管辖。太岳中学是1940年8月1日,由邓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太岳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所学校,是培养军、地初级干部为主的半军事化学校。太岳中学以抗大为榜样,以毛泽东亲自为抗大题写的教育方针和校风为准绳,严格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一手拿书一手拿枪,边学习、边战斗、边工作,爬坡过坎,艰难前行。平遥中学从1951年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在山西财经大学工作的刘惠生教授、我的同学王兰英的爱人李永祥和其兄王声远是平遥中学高一、二班学生,李永祥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分在公安部工作。平遥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建校,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信仰智慧在胸,责任担当在肩,奉献精神永存。1959年我上高中时,正是平遥综合大学朝气鼎盛时期,这是全国第一所县级大学,成立于1958年10月19日,经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在原平遥中学的基础上,增设工专班和师专班(语文、数学),下设带小学、幼儿园,以及校办工厂和农场。平遥中学成为全国和华北局教育改革的典范,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团络绎不绝,校党委书记邓峰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1年9月,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停办平遥综合大学,仍恢复为山西平遥中学。建校以来,始终恪守"坚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遥中学原址是城内城隍庙街东头文庙,主校区大成殿是图书馆,东西厢房及南房是教室,西侧是大操场,后来又盖了教学楼。出文庙向南过天桥,有一大礼堂,也兼学生食堂,房顶是木头人字结构的大梁,空旷气魄,开学典礼、形势报告、节日晚会,以及大型演讲比赛等活动,都在大饭厅举行。教职工和学生住在礼堂周边各院落里。再往南走,穿过城墙下一个小南门,有一大片开阔农田,是学校的农场,学生每周有一下午在农场劳动,种的各种蔬菜低价供给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在粮食短缺的时代,蔬菜给师生填饱肚子解决了大问题。出文庙向北、城隍庙街北边,有一个平遥中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创建的校办工厂,后来发展为平遥减速器厂(搬迁于农场附近),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北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学校办工厂和农场,旨在要求学生完成学业之余,适当参加劳动,体验工厂、农村生活,也能缓解学习压力。我上高中时,学校要求下午有三分之一时间参加劳动。当时我担任高27班班长,下午带领全班同学到农场由张逢瑞老师分配任务,有锄地间苗拔草抬大糞等劳动。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紧张学习之后,来到田园劳动,满目绿意扑面而来,心情格外轻松,又能吃到自己种的蔬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有时也到工厂劳动,由安峰业和刘凤林老师指导翻砂制坯等任务。1958年9月,陆定一到平遥中学视察工作,并亲自题词:“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分肯定学校办工厂和农场的意义。今日之平遥中学,已迁移出文庙,新建校位于城东1.5公里处,占地238亩,建筑气势恢宏,校园环境优美,是一所花园式、数字化、人文化、现代化学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文庙是平遥古城重要景点,前几年,我和爱人王桂花也进去参观过。我们静坐在曾经是教室前石阶上,仿佛听见昔日老师的讲课声;走在大成殿前广场上,想起当年邓峰书记、郝晋瑞校长、米道淦教务处主任的训导;也回忆起我们和高中老师及同学们的点滴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遥中学是革命的摇篮,百年来培养出了无数革命家,成为民族脊梁;平遥中学是人才的摇篮,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省部级、军级领导干部、各行各业杰出人物;平遥中学英雄辈出,培养出了航天英雄刘旺,以及数以万计的优秀建设者。至于此,平遥中学在国内闻名遐迩,成为山西省级重点中学,享有多项殊荣。据报道,截止2017年,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实践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示范学校”等14项模范集体和先进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平遥中学举行60年校庆,我和山西大学王恩龙组织太原地区百余同学回母校参加庆典,当时平遥中学校长王树禄任校庆委员会会长,校党委书记王守基和我任副会长。2004年10月4日,平遥中学举行80年校庆活动,我组织六二级同学回去30多人参加庆典。为感谢母校培育之恩,当时吟小诗一首:“阔别一中四十载,远游学子返校来。感谢师长培育恩,抚今思昔抒情怀。桃李芬芳遍神州,赤诚奉献报国才。教书育人堪楷模,再铸辉煌展未来。”2018年夏,我和夫人王桂花、省政府秘书长王可福及其夫人武凤英、省直单位王体善部长、东泉平遥四中王邦亮等人回母校捐赠书(附照片六),校党委书记梁建国、校长赵立新、副校长王维彬等参加捐书仪式,原校党委书记王守基陪同,并参观了校史馆和旧校文庙,观看了大戏台精彩的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师资力量很雄厚一代贤师展风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育学认为,学校质量如何,教师是关键。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好学校必定有名师、大师、高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据2017年校园网显示:平遥中学现有教师374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省高级教师69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42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60余人。名师出高徒,强校育人才。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平遥中学跻身于全国强校的不竭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遥中学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是全省重点中学,并向周边文水、祁县、介休、孝义、太谷等五、六个县招生,分配来的教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名牌大学毕业生,人才济济,个个广智博学,熠熠生辉,几乎每位老师身上都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这些年轻老师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他们对主讲课程娴熟精湛,对所授专业驾轻就熟。而且有些老师讲课如同演讲,枯燥的课程也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讲数理化的老师,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还时不时妙语连珠、出神入化,将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解释得通俗易通;讲文史地的老师,生动形象、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人听得身临其境、如痴如醉,心潮起伏、荡气回肠,不但学了知识,而且心灵受到震撼。平遥中学的老师们,不但知识渊博,而且人长得帅气漂亮,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外表,幽默风趣、跌宕流畅的语言,严谨缜密、纵横捭阖的思维,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成为一些老师的铁杆“粉丝”。老师们不但课讲得好,而且课后辅导和批改作业极其认真负责,对学习吃力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老师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家子住在设施简陋的平房里,冬天生铁炉取暖,夏天要拉风箱做饭,生儿育女,赡养老人。在粮食紧缺年代,南方老师吃不上大米,每天也是啃窝头、喝糊糊、吃和则饭。物质生活条件差,老师们都能克服,最使人伤感的是在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癫狂年代,正赶上“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年月,一些老师或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或由于个人有些历史问题,因而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要承受巨大压力和冲击。但是,在我们学生看来,什么困难和压力,都没有埋没他们的教学热情。他们一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总是笑容可掬,精神焕发,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唯效桃李竞显风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崇高与神圣。他们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平遥中学的老师们堪称教师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1959年7月毕业于平遥四中(东泉),王守基、李润财、赵玉花和我被保送到平遥中学上高中。这一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好多县停止高中招生,平遥中学那年高中招了8个班,从高27班到34班,介休、文水、孝义、灵石的考生都来平遥中学读书。我被编在高27班。我在平遥中学就读时,名师有刘德森、李嘉贵、樊光蕴、王振芳、聂守智、陈耆夫、王树禄、曹振武、杨静、吕旭光、郭三元、田振尧、尤乃才等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可谓“才高八斗”“学正为范”。绵绵追忆无穷期,谆谆教诲记心头。岁月悠悠催人老,耄耋之年念师恩。(师生合影照片二)我是高27班的班长,团支书是介休的张玉贞,学习委员是赵承惠,生活委员冀有林,班内同学还有武生明、赵惠民、武增琏、梁乃武、张丕昌、郝再信、马其升,姚学森、宋启富、王启元、郭健、霍凤英、李玉梅、岳玉兰、张顺华等人。赵承惠身体瘦弱,但学习成绩优异。有一次我没有完成数学作业,樊光蕴老师当堂批评了我,表扬了赵承惠。樊老师检查作业一个不漏,批改作业极其认真,表扬学生激励众人,批评学生不讲情面。从此之后,我开始把学习放在了首位,各门功课成绩均提至上游。后来樊光蕴老师调到太原化二建中学,在她老年生病期间,我和雷庆祺、仵升银等人多次去看望。2005年,樊老师因病去世,我和申克己、仵升银、赵承惠、侯玉莲等人,受王树禄和聂守智老师委托,代表平遥中学全体师生参加了樊老师的追悼会,送上平遥中学学子的一片真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遥中学校风纯正,教师恪尽职守,学生刻苦努力。学生看书写作业,主要靠晚自习时间。此时间,教学区安静祥和,主课值班老师坐在讲台上,一边备课,一边随堂为个别同学答疑解难,慢声细语,不影响他人学习。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有一年,我爱人桂花住在平遥城,晚上去看望王振芳、田振尧、聂守智老师,他们两家是邻居。聂老师的家门锁着,王振芳老师告诉:聂老师辅导学生晚自习,10点之后才能回来。当时聂老师已年逾花甲,对教学还如此认真负责,这是多年养成的职业操守使然。聂守智老师爱生如子,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许多学生的孩子送到平遥中学借读,她都给以帮助,甚至让孩子在她家食宿。她一生不离开平遥,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直坚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一直为基础教育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她热爱学生,学生也敬重她。老年的聂老师,往返于北京儿子周军家和平遥“老家”,有时也路经太原,或暂住几日,总忘不了和她几十年来的历届学生相聚,也留下学生和老师的合影(附照片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十分敬重平遥中学的老师们,凡是调回和离退休后住在太原的老师,我和桂花常去看望。王树禄校长和耿桂棠老师住在省委党校宿舍,多次去看。吕旭光老师住在大众机械厂宿舍,我们去看过。王振芳和田振尧老师住在北张小区附近,与山西财大是近邻,我和桂花经常去看他们,我的儿媳妇多次帮他们从平遥田晓静那里往太原给他们捎带工资和物品。上世纪末,我到北京探亲,正好聂守智老师也在北京,我和聂老师、王兰英、李洪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道去北京通州看望刘德森老师,受到他全家人的热情款待(附照片三)。郝晋瑞调到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任所长,我去看望郝校长和师母杜瑞碧老师;曾和王可福、雷铣、杨建勋、梁子信、闫国栋、王恩龙、高汝年、仵升银、冯淑秀等人去看望过,相聚并合影留念(附照片五)。郝校长去世后,我参加了他的追悼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三、亦师亦友赵福良高大形象永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27班的班主任是从部队转业的昔阳人赵福良老师,他是校党委委员兼校总务主任。赵老师组织领导能力强,善于管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同学们选我当班长,赵老师成了我的直接领导,班长的任务是上传下达。一天,赵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在初中写了入党申请书,大家又选你当班长,对你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要以学为主,各门功课争取优秀。其次,今年高中招8个班,27班是排头班,学习和各项工作要走在前,努力成为其他班的表率。你要大胆工作,团结好班委一班人,敢于负责,别事无巨细都问我,自己秉公办事即可,争取先进班集体。在赵老师的鼓励下,经过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期末考核,班级工作走在前面,评为先进班集体,我本人被评为优秀班干部。1959年12月,我由赵福良老师和学姐李嘉瑜介绍入党,在校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入党宣誓仪式。同一天入党的还有校长郝晋瑞和王守基、仵升银等同学。1961年夏,平遥中学鉴于我工作和学习的突出表现,校党委任命我为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翟玉璜老师为书记,仵升银为宣传委员。学生党支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中品学兼优者为入党候选人,两年中发展了雷庆祺、雷铣、张永明、李嘉珏、武鸿生、程玉英、侯怀勇等10名为预备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夏天,离城30里的普洞一段公路被洪水冲毁,县领导要求平遥中学派师生去抢修。接到通知后,军人出身的赵福良老师雷厉风行,马上组织班内党员和团员带上工具赶到事发地。赵老师首先跳入水中搬石头堵决口,同学们也纷纷跳入水中,搬石头运草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成了泥人人,衣裤湿淋淋。苦战两小时,决口彻底堵好,路也修平了,行人和车辆畅通无阻。任务完成后,大家打着红旗、唱着歌,兴高采烈回学校。这次实地抢险行动,赵老师身先士卒、勇敢无畏的行动,感染着同学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高中当了三年班长,和赵福良老师结下深厚友谊。他真诚坦率,工作兢兢业业,是一位坚强的政治工作者。他教我团结群众,放手大胆工作,让我懂得为人处世之道,锻炼了我处理问题的组织能力。我考上山西大学教育系,也当了5年班长,高中阶段的工作历练,影响我之后的成长,这与赵老师教诲分不开。基于此,我和赵老师的师生情感永续不断,他成为我一生的良师益友。赵老师有辉煌的历史,解放前参加工作,当兵打仗,尽了军人保家卫国职责。退伍转业到平遥中学,身兼数职,辛勤工作,评为红旗班主任,颇受师生拥戴。文化大革命中,他曾任平遥县革委会副主任。后来分派到达蒲公社。这期间,我曾把赵老师和师母赵新民接到太原,参观景点,和同学们聚会;之后又到阳泉看了三矿副矿长张增光和刘鸿香夫妇,看了阳泉矿务局教育处长张增禄和卜金婵夫妇。后来,赵老师和师娘赵新民在太原买房定居,太原的同学与赵老师往来频繁,我和山大副校长王恩龙、省政府正厅级秘书长王可福和夫人武凤英、省人事厅处长白永福、省中药材学校校长高汝年、太原重机学院人事处长仵升银等人,参加了赵新民在常州驻太原企业开业典礼。我和高汝年、赵承惠、李仙梅、武凤英等10余位同学在太原给赵老师过了七十大寿,逢年过节我常会去看望恩师。有一年,聂守智老师来太原,我和桂花陪聂老师去看赵老师夫妇,几位老友相见,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2021年12月30日,赵福良老师在平遥不幸病逝,享年90岁。斯人已去,往事如烟,点点滴滴,桩桩件件,事情不大,但份量很重,每当想起,不禁潸然泪下。赵福良老师是我的人生引路人,他为人和蔼、雷厉风行、踏实苦干的品格,永远激励我们向他学习看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四、求学艰难路漫漫追逐梦想不停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几代人无缘上学读书,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自从我上学后,父母就教导要好好念书,讲“读书是一时穷,不读书是一生穷”的道理。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村和离家5里的东泉镇完成,上高中则要到离家35里的县城去读三年书,国家免去学费,但课本费和一个月3块钱的伙食费要自家花。为此,我父亲担木炭挣钱,他先爬山越岭到仁义山住一宿,第二天担上木炭回到家,第三天担上木炭到县城卖了,三天可挣3块钱,够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母亲瘦弱多病,纺花织布做鞋缝衣,帮父亲拉磨推碾、薅苗拔草,春夏秋冬忙不停。在这样的贫寒家庭长大,从小懂得吃饭生存是人生第一要务,养成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习惯,之后渐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农村的孩子,十来岁就是半劳力,放羊割草打柴禾。有一年,我喂养的一只大肥羊,卖了20元,全家过了一个好年。上中学后已成人,假期要到生产队下地劳动,虽说一个劳动日几毛钱,但按劳分粮却能吃饱肚子,而粮食是用钱也买不来的。上高中三年,正处在国家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处于长身体的青年学生,也只能半饥半饱。有不少同学退学,或找工作谋生,一些女同学或找婆家嫁人,都是生计所逼。我和大多数同学坚持下来了。1960年,刮共产风,农村家家户户断炊上食堂,村里好多人得了浮肿病。记得有一天,我和同学们到农场间胡萝卜苗,大家把多余的青苗拔起来扔在地边。我看到这些东西能吃,就向赵福良老师借了一个面布袋,将这些胡萝卜苗捡了一袋子,步行35里路送回家,父母亲看到这些可食东西很高兴。真可谓“雪中送炭,饿中送饭”。经历过饥饿,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时至今日,我也十分珍惜食物,杜绝浪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7月,迎来我人生第一次大考。高考前夕,校领导专门邀1961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冀学孟同学回平遥中学给应届生做升学指导,我们挤在大成殿,翘足引领,争看这位“状元”学友。高考前一天,邓书记和郝校长要作动员报告,首先强调要“一颗红心,两套准备”,考上大学就去深造,考不上大学就去参加建设祖国,使考生轻松无压力。其次,高考是检验三年学习成绩,介绍学校往届大学录取情况,记忆最深一句话是“千锤打锣,一槌定音,成败在此一举”。这一届,郝守义考入清华大学,王桂花(27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李洪征、赵德晋、武福泰考入天津大学,张增光、武生明、赵惠民、芦新福等人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我和李全祥、孙嘉琛、杨荆葆、刘宽富考入山西大学,赵承惠、李仙梅考入太原工学院,仵升银、侯惠勇、孙辉银、刘钰勇、郝再信等考入太原重机学院,刘维邦、霍子德、李世武等人考入山西矿业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这一天,学生伙食很好,早晨吃的是黄软米加红枣粥,很耐饿;中午是杂面蒸馍和熬菜。考场就是平遥中学的教室,校园内外静悄悄,没有一个家长陪考,监考老师可进考场,其他老师只能在校园内走动。我进考场前,碰上聂守智老师,她把自己的手表让我戴上,叮咛要掌握好时间。考生在里面答题,老师在外面操心。考物理时,我们班的武生明仅用了48分钟就交完卷出来了,正好碰上了物理老师刘德森,就狠狠批评他这么早就出来。武生明说,我都答完检查过了,白坐那里没事干。结果,他的物理考了98分,仅丢了2分。真可谓名师出高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结束后,学生各自背上行李回家。我回到家,似乎和以前暑假一样,没有人问你考的如何。第二天就下地劳动,为多分点口粮赶紧挣工分。一个月之后,高37班的张晓云捎来我的“山西大学教育系录取通知书”。我的夫人王桂花是平遥中学高42班学生,班主任是聂守智老师,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后在山西财经大学任统计学教授。她的录取通知书是我给她捎带回来的。那一天,我到平遥火车站接从太原来的我的大学同学张恒,路经平遥中学,李吉禄老师把我叫住,说传达室有你们圪塔村王桂花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好几天了,快给捎回去。桂花家的情况是:父亲在山上放羊,母亲见她考试完了,急着要去介休纺织厂帮儿媳看孩子,吩咐她每天和生产队的妇女们劳动,除了挣工分外,还按出勤分些蔬菜,并照顾好年幼的弟弟。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年代,身居丘陵山村的我们,连到城里打听录取通知书的时间都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要去太原上大学,是在食品公司工作的杨占有同学骑车先到我家,带上我的行李,然后到东赵村他家住了一宿,第二天他又把我送到火车站。坐上去省城太原的火车,这列车负载着我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响过,呼啸而去,驶向理想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平遥中学完成了基础教育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健全了品格和才干,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这里就像一块坚实的垫脚石,托我起跳,脚踏实地,开始了人生的新的起航。</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银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6月写于太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作者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财经大学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省城平遥联谊会常务秘书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