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度解读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进一步加强教师大单元设计能力,促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span style="font-size: 18px;">育杰小学数学组于6月12日举行了以“学历案”为载体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分享交流活动,并邀请专家王国萍老师进行了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组以《元角分》为例,从真实问题解决出发,设计驱动性任务,挑战性活动,嵌入式评价,运用“教学评一体化”将“死教材”变为“活课程”。</p> <p class="ql-block"> 大单元设计,内在的逻辑关系是结构化,操作精髓是“课程生本化开发”,需要把教材单元变成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课程,即有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评价、成果、反思的学习载体,这一点得到了王老师的赞扬,同时指出:单元教学规划强调整体性,课时教学设计则强调具体化。</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组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分为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整理练习课,注重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感受数学的整体性。</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指出二年级组的亮点在于“始于学情·深于体验·拓于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图形的认识逐步走向整体性与结构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了同化力与发展力。</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组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从数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出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进行整体架构,形成“数”领域学习的结构化思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针对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了“达成评价”,充分体现了</span>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原则。</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肯定了“大单元结构化”的设计目标清晰,评价先行,任务驱动,充分体现整体与整合、思维与过程、评价与反馈的动态学程逻辑。并提出“本单元的提出核心概念是什么”引发了大家对课程本质的思考与讨论,为我们下一步进行其他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好的借鉴。 </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例,突出“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立足于“知识从何而来,又到何处而去”关联知识结构,驱动高阶思维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高度评价了老师们“进阶式目标”的确立——低阶学习目标,短期的学习结果;高阶学习目标,长期的素养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思维进阶式的完整学习目标,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组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从课标把握与分解,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大单元目标叙写(核心素养分析)等方面入手,设计了单元学业质量标准,单元结构图和分课型课时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高度评价了大单元目标:可操作(可实现)、 可测评(可管控)、出成果(有产出),并再次明确大单元目标续写的步骤:依据课程标准分解、教科书或教参内容、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初步列出大单元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学情,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空间,总结出大单元目标。</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以《扇形统计图》为例,基于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搭建三大学习支架,即“问题(任务)、活动(学习过程)、评价”的设计,以真实情境融入学科素养,以任务驱动聚焦问题解决,实现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的大单元教学结构图(含主题、知识线、认知线、教学线等),具有整体性、阶梯性、综合性,得到了专家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分享会最后,范校长发言,肯定了数学组所有老师的付出成果,激励教师们通过研究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教师撰写教案的视角和方式,合力打造育杰小学校“教学评一体化”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真实高效的数学课堂。</p> <p class="ql-block"> 千里望山不怕远,日进一步亦欣然。育杰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路上积跬步、积小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校数学教学一定会致千里、成江河,天地更广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