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的世界——读比尔·波特

天之道

<p class="ql-block"> 爱上比尔·波特的书是在十几年前。</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居住的楼上各家陆续进入暖气改造施工中,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轰轰的电钻打孔声,真是让人不能有片刻安宁。那时好在有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相伴(后来又陆续买了比尔的其它书籍),虽然噪音依旧,但心境大不一样:内心的宁静足可以战胜所有的嘈杂。</p><p class="ql-block"> 这是真理!</p><p class="ql-block"> 比尔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热爱,让他在</p><p class="ql-block">1989年探访了中国的隐士聚集区终南山,他将路途中的见闻集结成《空谷幽兰》。</p><p class="ql-block"> 200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比尔·波特再次从北京出发,转去五台山、太原、洛阳、合肥...一直到香港,拜访了禅宗六位祖师的道场。随后出版新作, 一本融合了知识、信仰与社会现状的调查笔记,名曰《禅的行囊》。</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喧嚣的时代,一个可爱的美国老头儿却一次次深入高山密林,寻访静谧的隐士与禅心。”这让我看了两本书之后,非常地钦佩与感慨。</p><p class="ql-block"> 钦佩的是比尔那种探寻的勇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还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腹地终南山里行走,跋山涉水的难度可想而知,但经历文革后又回归山林的隐士们,确实坚定地隐居到了荒无人烟的大山之中。在华山,为了寻找一个个道家隐士,探寻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比尔在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上行走,几经危 险,但他也真切感受到,真隐士的生活状态——那就是在常 人看来窘迫的生活境况,对隐士们来说,却是一种修行,这种升华到精神境界的东西,非常人可以理解,但比尔在实地的考查中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感慨的是比尔本人的精神境界。比尔出生在美国一个富豪的家庭中,童年富足奢华、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并不是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他说:“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小鸟;看着树叶从树上飘落,落到我身边的草地上。我知道我们都是这个斑斓舞蹈的一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我们都需要有时间独处,有些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有人却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加仁慈,这是我遇到中国隐士后让我吃惊的事。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p><p class="ql-block"> 比尔热爱中国的隐士文化,这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品格,与中国隐士文化有契合点。比尔说,青年时他一直躲避着他父亲给他带来的富豪生活,直到有一天父亲破产了,他才感觉放松与舒服。看看比尔在书中描写的,他自已探寻途中的衣食住行,用“简朴”二字似乎都不太准确,他好像就是在用这种减少到最低费用的的旅行,体会一种苦行的生活,但字里行间没有任何苦的感觉,而那就是修行!</p><p class="ql-block"> 衣,只有两套。一套是以备不时之需所用,基本不会用的,另一套就是天天穿在身上,又天天要洗干净的(文明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每逢遇上天雨或是在南方潮湿的地方,那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湿衣服,躲在被窝里快速暖干。每当看到这些场景的描写,我都会忍俊不住,一个可爱的老外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食,以素食为主,但也不会拒绝食肉,因为拒绝的结果可能是浪费。茅棚里,道士端来的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会让他感觉是世上最美味;禅房里,一杯乌龙茶,会让他回味无穷;县城烩面馆里,一 碗热汤,能让他觉得“和今天的天气是绝配”;小卖部,一袋好吃的 南瓜饼,就着廉价的波尔图酒,就当作了一顿饭;而买下店里“所有 的存货,一共四袋” ,就被当作了“大手笔”的采购,且发出“在随后的旅途中,我再也没有碰到这么美味的零食”的感叹。而当“斋板”响起,“一大碗小米粥,一大盘红辣椒炒芥菜,还有一个大白馒 头。”他竟然是“我根本没做好如此大吃一顿的思想准备”。 在他来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花生,就是美食:“花生是我坐长途车时最热爱的零食,既能充饥,又能强健肠胃。我买了三包花生,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做好了准备”。</p><p class="ql-block"> 住,乡村小店能住,禅院僧房可住,带有气味的被子能盖;能洗澡就是旅途中的幸事,能洗个热水澡更是幸福,而当能够泡上澡,就可以喝着波尔图酒,当做享受。然而当面前只有星级比较高的大酒店时,他会千方百计地换到一般的旅馆,他会与宾馆的前台讨价还价,直到有一个他感到满意的价格。</p><p class="ql-block"> 行,书中记述的也很精彩。一路抛锚的破车坐过, 一波三折的长途搭车搭过,歪歪扭扭在路上打转的农用三轮车乘过,行走 在中国乡村中的所有交通工具,无一没被他试过。并且在中国的游历,让他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凡,你说八块,他砍四元,还屡屡能成。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被丢下,然后从司机指的高速路基下安全网的豁口爬出来,再去搭乘别的车的经历,更是让人感到真实而亲切。</p><p class="ql-block"> 一个背着行囊的老外,靠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衷情,在空旷的山谷田野中踽踽独行,找寻着他心中的幽兰。这种独行,让他充分感受到他所要的快乐;这种类似于苦行的旅行,是内心有一种强大支撑的,这种强大,来自于信仰。</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很向往!我现在在实践!</p><p class="ql-block"> 退休的后的我也踏上这样一条寻觅的路程,当然不是重复比尔的路一寻隐士。我有我的信仰,那就是来自对大自然的向往崇拜。我曾经一个人在邹东一个小山沟里呆过半天,看着潺潺的细流,嗅着泥土的芬芳,听着秋虫的鸣叫,享受着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一切,真是一种陶醉!</p><p class="ql-block"> 寻觅的路可远走,也可近游,甚至于走不动了,不出家门,也能感受探寻带给你的快乐。人,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但心中的飞翔,会让人飞得更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面前的方向。在这漫长的旅行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是所有这些,都 不过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比尔·波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