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第63期)

周阳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p><p class="ql-block">就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p><p class="ql-block">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了解孩子</p><p class="ql-block">🍀🍀既然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有没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p><p class="ql-block">🍀🍀在讨论孩子为获得极重要的归属感而采用的不同的具体方式之前,我们必须先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包括他如何观察、他的环境怎样,以及他在家中的地位等。</p><p class="ql-block">🍀🍀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遇到障碍或困难时,他们要么调整,要么放弃。有时候,当孩子们面对某个短处,他们甚至会发展出自己的特长(也有可能会矫枉过正)。</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认知自己的内在环境时,同时也和外部环境有交流。</p><p class="ql-block">🍀🍀外部环境中,有以下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家庭氛围。孩子通过与父母亲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每对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不一样,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吸收家庭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习惯,进而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家庭氛围的标准。</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关于“塑造孩子特质”的书籍和理论有很多——这样的理念里,孩子仿佛是块橡皮泥,大人的工作就是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人。这是非常错误的理念。这个观念正好与事实相反。在我们知道之前,孩子就开始为自己、父母和周围环境塑造他们自己的特质。孩子是鲜活的、充满生命的独立个体。在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他们和大人有同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摘自《孩子:挑战》</p> <p class="ql-block">🍀🍀“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充分的关爱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一些你认为没必要的、莫名其妙的行为又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琐碎复杂。孩子可以是而且应该是让人无比快乐的源泉。大多数父母确实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至少有时候是这样。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苦闷、悲伤、乃至痛苦。这背后隐藏着共同的根本原因。由于身处其中,你常常难以理解这些困境的成因,因此你可能会寻找替罪羊。你也许会将责任归咎于经济形势或者孩子糟糕的性格。有些人也许会认为应该由其他家庭成员负责——丈夫指责妻子,妻子指责丈夫,或者互相指责对方的父母。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自己才是育儿过程中造成种种困境的关键。为人父母会经历许多艰辛和磨难,看着他们手忙脚乱的摸索,并且困惑于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反差。真是令人痛心,绝大多数人都真心渴望成为好父母,他们竭尽全力想把孩子培养成幸福且成功的人,父母的行为不仅影响当前的亲子关系,也影响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这是其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p><p class="ql-block">🍀🍀孩子的个性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爱中汲取能量和动力。过度的爱也可能让孩子感到窒息,阻碍甚至损害孩子的发展。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会将自己的欲望置于孩子的需要之后。但是,有些父母的爱是专横而自私的,因为他们不会在乎孩子真正的需要。爱可以盲从,但教育不该享有这种特权。</p><p class="ql-block">🍀🍀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焦虑掺杂在一起时,处境就变得更为艰难,心灰意冷的人容易高估人性的脆弱及周边环境的危险性。过度担心孩子的幸福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你怀疑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那么你可能会认定你的孩子也没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相反,你越自信,你就越相信你的孩子也会在自己身上找到生存的力量和方法。</p><p class="ql-block">——魏老师摘自《父母:挑战》</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首先要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节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也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质、个性与价值。我们也要自觉的改变自己的动机,培育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一旦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的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当他向我们求援,我们只是认真聆听,不一定如他预期的回应。这无形中传达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p><p class="ql-block">❤️❤️几个月过去后,他渐渐会有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潜能。还可以锻炼出坦诚、热心的性格,走到哪里都能与人融恰相处。</p><p class="ql-block"> ——席老师</p>

孩子

父母

自己

他们

动机

特质

我们

内在

外部环境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