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垛庄镇六月份党员固定学习日上,镇新时代廉洁文化宣讲团成员开讲。 <h1><b>本期宣讲:廉洁故事(蒙阴篇)</b></h1> <b>骁勇善战 保家卫国促统一——“中华第一勇士”蒙恬</b> 蒙恬(?-210),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村)人。蒙恬是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曾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宠信。蒙恬骁勇善战,为国家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作为长城守军主帅,蒙恬凡事以国事为重,从不克扣军饷,深得手下爱戴;他亲民爱民,公正廉洁,与士兵同甘共苦,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地区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蒙恬还颇具智慧,敢于创新,在行军打仗过程当中,他受到动物毛发的启发,创造性地使用动物毛发代替竹签当作写作工具,是毛笔的发明者,被誉为“笔祖”。 <b>为官利民 指尖智慧留千年——“算圣”刘洪</b> 刘洪(约公元129-210),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算圣”。刘洪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具有渊博的知识。刘洪编撰的《乾象历》一书,是人类传世的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他把日月食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2462日,并首次给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和现在的测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刘洪于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6年),“以校尉应太史徵,拜良中”。为官数载,清正廉洁,吏民皆畏而敬之。 <b> 修为清正 好将清白继家长——“铁板御史”李奈</b> 李柰,字时珍,今山东省蒙阴县蒙阴街道李家保德村人,生于书香之家,擅长书法,精通诗词。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进士,初任行人,后担任南京监察御史、陕西布政司左参议等职。李柰任职期间,不畏强暴,仗义执言,尤其憎恨贪赃枉法之人,外号“铁板李御史”。在边境数年,颇有政绩声望,旧志说在他治理的辖区内,百姓没有冤屈案件,都称呼他为“李佛”。<br> 李柰清廉自守,躬自菲薄。虽寒士时,非其义一介不取。乡里有一巨豪,年轻时以不义致富,晚年爱礼贤士,素慕李柰,以厚币招之,柰辞不往。有人认为李柰心胸狭窄,李柰说:“吾闻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况不义之物而可受耶?”李柰曾奉命出使番邦,对番邦丰厚的馈赠,他分文不受,归来时经过顺德,同乡之人顺德郡守款待他,见李柰囊,认为里面肯定盛满了远方番邦的珍物,打开一看,竟是黄莲数升,原来李柰“素苦目疾,故之备也”,柰之清廉可见一斑。<br> 史载李柰“居官所在,有冰蘖声。”古人认为冰最寒,蘖最苦。饮冰食蘖,比喻一个人处境寒苦而葆有操守。作为封建命官,李柰恬淡寡欲,于世利纷华之中而泊无所好。他“自奉甚俭约,居常食不兼味”,吃饭一般不上两道菜肴。晚年辞官卸任还乡,临行的时候,所有的积蓄,还不够充当路费。<br> 李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子女义在利先,俭以养德、清白传家的道理。临终前,李柰遗命儿子李炯然“吾遭时发身,官至方面,得保首领以没,故无所憾。但念国恩未报,汝今忝科第,他日当尽忠所事,以补乃父之不足,即吾死瞑目矣。”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叮嘱儿子忠于职守、勤于政事、力行不怠,不要辱没了清白的家声。 <b>刚正不阿 竞妍遇寒不改色——“两代帝师”公鼐</b> 公鼐(1558~1626),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公鼐出生于明代后期江北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从公鼐高祖公勉仁开始,代代蝉联进士,到公鼐一代,“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成为明末著名的进士家族。公氏家族的集大成者,以公鼐为最,他也是公氏家族在文学上最有成就的一位。公鼐为官期间,朝廷处于乱党纷争,天性正直的他在朝二十五年,曾两次“引疾归”,以此来抗争阴暗的宫廷内斗,保全士大夫的风骨。公鼐为官期间,不畏权贵,敢斗邪恶,清正廉洁,体恤民情,与宦官魏忠贤进行了不懈斗争。同时,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清《蒙阴县志》载,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山东大饥,此时已赋闲在家的公鼐上书请求赈济,得到允许,沿途百姓“一路赖以全活”。崇祯皇帝后来在《谕祭公鼐文》中提到此事,褒扬他“发粟赈济,仁殚乡闾”。 <b>言传身教 箴言懿德励后人——明朝尚书秦士文</b> 秦士文(1569~1628),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北楼村人,明天启年间兵部尚书。蒙阴旧县志称其“三任繁邑,所到称能。号令严明,边人詟服”“统六师,掌邦政,著绩严疆,丰裁凛凛,朝野共钦”,是明末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著有《宣府奏议》九卷、诗文各两卷。<br> 秦士文出身齐鲁著名医学世家,家境条件优渥,家教家风优良。祖父秦洪是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每逢灾年施粥布善,美名闻名乡野。据史料记载,秦士文任密云知县时,祖父秦洪曾到秦士文处小住。一天,秦洪对孙子说:“你的所得之物一定要问心无愧啊!”他还拿唐朝崔母教子的故事告诫孙子,在外做官,如果贫穷不能自存,这是好事;如果十分富裕,车轻马肥,那就不是什么好事。拿了国家的俸禄,如果不能忠诚清廉,每天杀猪宰羊孝敬他,他也吃不下去。<br>秦士文初任知县的宝坻县出产一种银鱼,鲜美异常,属朝廷贡品。历年银鱼收获季节,内史便三番五次来到这里,监督捕捞,亦公亦私,加重渔民负担,造成民怨民愤。得知此情况,秦士文与渔民、内史商协,最后定下地方每年进贡39000尾,由官府收购交纳,内史不得亲临督促。此事处置妥当,深得民心,“海畔之人争颂之”。<br> 秦士文一生处世淡泊,性尚俭朴,不爱财宝,不蓄玩物,不近声色,终生无姬媵;常居陋室,食不兼味,好着布素衣,子孙事浮华必呵叱之。秦士文不仅严以律己,更严格要求家人。他要求家人“居官者以清白自励,以点染为耻;在学者以读书自励,以奔竞为耻;为布衣者以农桑自励,以入衙为耻。”这也成为蒙阴秦氏家族的族规族训。在秦士文家风影响下,秦氏家族忠孝继世,清廉传家,明清两朝进士、举人、监生、贡生、禀生、库生等以百人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