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海东市乐都区妇联 文/袁有辉</p> <p class="ql-block"> 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家人。简单的三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难,难的是能坚持一辈子做下去。</p><p class="ql-block"> 他,40年如一日,在单位里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在全区疾病防控一线默默付出,以高度的责任感冲锋在先、迎难而上,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家里他孝亲敬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做到了一个好儿子、好爸爸。在妻子患病的30年里,他将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同呼吸、共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做到了一个好丈夫,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挑起了常人难以置信的责任和担子,真正体现了一个男人对社会对家庭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原海东市乐都区疾控中心主任赵华。</p> <p class="ql-block"> (公公、婆婆、老公和患病的妻子王一江在青海省贵德县黄河景区)</p><p class="ql-block"> 赵华,1962年出生,家中兄妹两人,小妹赵萍在青海铸造厂下岗。赵华和妻子王一江都是中共党员,他俩原供职于乐都县卫生防疫站,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王一江的岗位是化验,刚上班那会儿环境艰苦,医疗条件有限,化验室内的试管、量杯、注射器、所有的器具都是玻璃制品,都要经过反复消毒再使用,不像现在全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过后,在没有热水的条件下,王一江常年在水龙头上手动毛刷清洗,加之,自己年轻力盛,没有意识到太多,久而久之落下了病根。</p><p class="ql-block"> 多年下来,虽然在炎热的夏季,每次清洗完器具,王一江的手心红疹连片,关节发麻微胀,当时,也没考虑到病情的严重性,一边上班,一边治疗,在家随便涂点药膏缓解症状而已。</p> <p class="ql-block"> (赵华、王一江和女儿在田园景区,脸上露出愉悦的心情) </p><p class="ql-block"> 1993年,赵华的妻子王一江全身骨关节开始肿胀变形,被青海省人民医院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的病情逐渐加重,彻夜疼痛难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赵华,日夜守候在妻子床边,为她揉关节,做按摩,舒筋络。他多方求医,四处打听,在省藏医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p><p class="ql-block"> “ 出院回家后,我俩住的小平房,水房在外面,有一天,天正好下着点小雨,我去下乡了,妻子看到我忙,没时间洗衣服,就着急打水帮我洗了衣服,由于淋雨,加之凉水洗衣,当天晚上就犯了病。我立马又送妻子到省藏医院,这次没那么幸运,经过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康复的希望变得极为渺茫,并发症也逐渐出来了。” 几度哽咽,泣不成声的赵华说。</p> <p class="ql-block">(赵华陪妻子王一江在美丽的青岛)</p><p class="ql-block">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患病,使王一江多次住进医院,与病魔抗争赛跑。2008年,王一江因患心动过缓,住进了青海省人民医院,在住院期间,出现了两次心脏停跳的危险,多亏在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下,把王一江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紧接着在省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2009年,靠轮椅助行的王一江,不慎从轮椅上摔了下来,造成双下肢股骨骨折,经过赵华半年多的悉心照料才得以康复。2010年,王一江又患上了脑溢血,再一次住进了省心血管医院。赵华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护理患病的妻子,还要供女儿上学,家里家外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他身上。常人下班回家进门端饭碗,他却三步并作两步赶回家,忙着买菜、做饭、洗衣、做按摩、给妻子熬药,没完没了的事务不给他歇口气的机会,就像时钟里的秒针一样,逼着他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就在这时,赵华明显扛不住了,但是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扛不死,就往死里扛。</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2013年,王一江的双目视力因视神经萎缩逐渐下降,赵华辗转各大城市,千方百计为妻子购买新药,多方求人联系专家教授,陪同妻子前往兰州、西安、北京、上海等眼科医院检查治疗,但事与愿违的结局未能让王一江看到康复的曙光。几轮艰难求医折腾下来,视力一天不如一天,回到家的王一江,每天心急如焚,想到失明抱头痛哭,以泪洗面,疾病加痛苦的双重打击,加剧了病情的恶化,直至双目完全失明……</p> <p class="ql-block"> (赵华帮患病的妻子王一江洗脸)</p><p class="ql-block"> 1993年以来,王一江从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安装心脏起搏器、双下肢股骨骨折,再到脑溢血、最后双目失明的连续治疗煎熬中,赵华形影不离,时刻守护在妻子身边,每天做饭、喂饭、吃药,随着室内太阳光的移动,抱着妻子撵晒太阳,这一系列的重复步骤,成了赵华每天的“必修课”。赵华是区疾控中心主任,好多工作都要他亲自主持和参与,上班期间,照顾妻子的任务只好交给了年迈的父母和小妹赵萍,下班后就往家里跑。他先后也请了几位保姆,由于妻子全身骨关节变形疼痛厉害,稍有不防的抱动和垫压,病人疼着只叫唤,保姆们也不忍心看到病人的痛苦,没干多久都辞职不干了。</p><p class="ql-block"> “ 疾控中心的工作,避免不了进城下乡,妻子上厕所成了问题,年近八十的公婆也是无能为力,赵华只好给妻子垫上尿不湿,一层不够垫二层,单位里的同事都知道他家的特殊情况,遇到下乡工作时,大家都提前来到单位,早早去下乡,待工作结束立马往回赶。我们单位从来不在乡下吃饭,有几次赵华公事出差到省城,生怕过了饭点,就在半路给妻子买饭打包带回家,这样的情况,早已成了习以为常。” 感同身受的区疾控中心办主任李和声说。</p> <p class="ql-block"> (家人为王一江庆祝生日) </p><p class="ql-block"> “我既是赵华的大学同学,又是相处三十多年的老同事,赵华育有一个女儿,上完大学后留在了青岛。前些年,作为大夫的赵华深知,三份病,七份精神,每逢春节暑期,为了给妻子散散心,调节一下心态,看看外面的世界,带上身患重病的妻子,不嫌旅途辛苦劳累,不嫌妻子一路上厕所的不便,备上伙食,带上药物,装上轮椅,开上自家车,离青赴鲁到二千公里外的青岛看望女儿,满足了一家人久别后的那份思念和牵挂。”区疾控中心大夫刘振基说。</p><p class="ql-block"> 时光清浅,岁月嫣然,在青岛的那段美好日子里,女儿推着轮椅,赵华紧握着妻子王一江的手,一家三口漫步在金色的海滩,看水光潋滟、沙鸥翔集、云卷云舒,赏着不同于高原的旖旎风光,享受着丈夫和女儿的温情陪伴,满眼满心都是幸福的王一江,眼神里显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她徜徉在亲情的世界里,感恩生活,感恩遇见,是丈夫宽厚的肩膀给了她生命的支点,是丈夫博大的胸怀治愈了她病痛的折磨,带给了她无尽的陪伴和不枉今生的拥有,使她深深感到自己何其有幸,上天踢予了自己如此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丈夫,用行动践行着承诺,用爱情守护着家庭,想着想着,王一江微笑的脸庞滑下幸福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 (赵华搀扶患病妻子王一江 )</p><p class="ql-block"> 笔者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拨通了王一江表妹王玉花的电话,说明来意后,王玉花没有拒绝我的请求,我俩互加了微信,通过视频连线,我看到了远在四川成都带孙子的王玉花,一副诚实厚道,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面容显现屏幕上,我俩不约而同地向对方挥手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王姐,“您好,你能给我聊聊,你表姐夫赵华在你表姐王一江患病期间,对家庭的担当和对爱情的执着吗?”</p><p class="ql-block"> “ 可以。”</p><p class="ql-block"> 还没等开口,王玉花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她说:“表姐夫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母和患病的姐姐,还有一个上学的侄女,家里家外确实忙不过来。我家是青海锻造厂的,乐都没有什么亲戚,在我表姐患病的这些年里,我会时不时过去给姐夫凑把手,陪姐姐说说话,做做饭,帮姐姐洗洗衣服。刚开始那会儿,我姐还能自己倒腾着吃饭,随着多次的住院,病情一次次的加重,吃饭、穿衣、洗脸、刷牙都成了问题,全靠姐夫来完成,就拿上厕所来说,姐夫用轮椅将姐姐推到卫生间门口,小心翼翼地将姐姐抱到坐便器旁,为她解开裤子,再抱到坐便器上,便完后,帮姐穿好裤子,然后,再抱到轮椅上,推到床上去,姐姐上一次厕所,姐夫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p><p class="ql-block"> 聊到命运对姐夫姐姐的不公平时,王玉花的眼里流下了痛心的泪……</p><p class="ql-block"> 王玉花说:“看到姐夫给姐姐喂饭时,姐姐的嘴巴不听使唤,喂进去一勺,溜出来半勺,姐夫立马放下勺子用纸巾去擦拭,时间一长,姐夫也有了经验,每次喂饭时,给姐姐脖子下面围上护垫,同时,把喂饭的勺子换成了小勺子,即便是这样,喂完一顿饭,也要花很长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儿,王玉花的眼里泪水再次打转……</p><p class="ql-block"> 王玉花说:“ 护理过病人的都清楚,勤洗澡,勤换衣,室内要通风通气。为了给姐姐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帮姐洗衣裤和洗澡,都是姐夫亲自下手,姐夫从来不偷懒,不管再累再辛苦,每周一次帮我姐洗澡的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了便于我姐洗澡,姐夫专门买了一个类似于像床样子的塑料椅子。”</p> <p class="ql-block"> (赵华抱妻子王一江上卫生间) </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31日,姐夫八十六岁高龄的父亲去世了。姐夫有点难为情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忙不忙?能不能过来帮他照顾几天姐姐?” “ 接完电话,我立马赶去姐姐家。”</p><p class="ql-block"> 王玉花说:“在照顾姐姐的几天里,我给姐做饭,收拾卫生。早晨起来,帮姐刷牙时,姐姐死活不让我做,我想可能是怕我刷疼她,也可能是不好意思吧。”</p><p class="ql-block"> 姐说,不用刷了,坚持一下就行了,我帮姐洗完脸,梳头时,姐又叮嘱我把头发扎紧点。</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姐夫忙着处理丧事,一直没能回家,姐姐问我,你姐夫回来不,我感觉好难受,就想换个裤头。</p><p class="ql-block"> 我说,还没回来,我帮你换吧。</p><p class="ql-block"> 姐说,那就算了。</p><p class="ql-block"> 我说,没事儿,我帮你换上。</p><p class="ql-block"> 姐姐硬是坚持没让我换。</p><p class="ql-block"> 我想,姐姐可能怕不方便,不好意思麻烦我。我心里想,我俩都是女人,有啥不好意思的。</p><p class="ql-block"> “等到晚上十一点多,姐夫回来后,才给姐姐换了裤头。” 泪水连连中的王玉花说。</p><p class="ql-block"> “ 不管节假日到省城团聚团拜,还是夏天的亲朋好友聚会,姐夫走到哪儿,把姐姐带到哪儿,从来不会留在家里,多少年下来,我们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目睹了这一切,亲身感受到了姐夫对姐姐至死不渝的感情,姐夫是姐姐一生的脊梁,用蜡烛精神,照亮了姐姐的人生,姐姐能遇到这样好的姐夫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王玉花说。</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清明头一天,与病魔抗争了整整30年的赵华妻子王一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瞬间勾起了赵华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在赵华家的边餐桌上,放着一部妻子生前使用过的老年直拨手机,妻子走了,手机信号依然完好,显示着满格电,机子被擦拭的很干净,这是赵华按时给手机充电和精心打理后的样子,赵华拿起手机,再次流下了对爱妻的思念之泪。</p><p class="ql-block"> 赵华说:“ 妻子双目失明的十年里,这部贴心的手机使我做到了单位家庭的双兼顾。每天上班前,我给妻子喂完饭,吃过药,上完厕所后,把妻子安顿到沙发上,打开电视让她听声音,再把手机交到妻子手里。为了妻子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我,及时摸到直拨健,我特意在直拨键上做了凸高的标记,每当妻子需要帮助和上厕所时,一通电话,我就往家里跑,这样一来,我就能无时无刻地掌握到家里妻子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赵华陪妻子王一江在景区乘凉)</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海东市乐都区疾控中心的赵华,在妻子王一江患病的30年里,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以最初那句永不褪色的承诺,不管荣华和富贵,还是贫穷和疾病,牵着妻子的手,延续了妻子的生命,陪着妻子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保全了自己的家庭,赢得了亲戚、朋友、同事、家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赵华家庭获得青海省“最美家庭”殊荣)</p><p class="ql-block"> 2023年,青海省妇联在全省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经过层层推选,赵华家庭获得了青海省“最美家庭”殊荣。赵华用不离不弃,相濡以沫,长相厮守的执着,照顾患病妻子的感人故事传遍了南凉古都,渗透了湟水河畔,以实际行动阐述了“丈夫”二字的深刻内涵,用自己平凡的事迹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和伟大,用坚韧不拨的毅力筑牢了家庭前行的道路,用责任和使命在河湟大地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袁有辉,男,汉族,1973年8月出生,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乐都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系海东市乐都区妇联职工。作品散见于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藏族网通、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凤凰网、云南网、华夏经纬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网、国家乡村振兴局网、青海省人民政府网、青海新闻网、《西双版纳报》《青海日报》《海东日报》和文学刊物《湟水河》《平安》《柳湾》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