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3-山神

鲁-盧

<h1>  老家有座金牛山,山上有座金牛庙,庙里供着“金牛爷”。这尊神在当地的地位仅次于“泰山奶奶”,村里大人孩子有个大病小灾的就来这里拜一拜,逢年过节尤其大年初一来这里烧香放鞭炮,香火很旺。</h1> <h1>  遇到大事(求生、求子)就爬泰山,泰山是三教共存的名山,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属于道教,我不清楚金牛爷的归属,按基层工作者都是多面手的原则,金牛爷应该是儒、释、道三教驻基层代表吧?</h1><p class="ql-block"><br></p> <h1>  人们来这里求神灵保平安,神灵保佑也是有条件的,儒家要你“拿得起”,佛家讲究“放得下”,道家劝你“想得开”。这无形中就是一份协议在约束着双方,协议的免责条款就是“命中注定”,善恶终有报,且等下一轮。信与不信都凭自己感知,这些小庙乃至国家文物级的佛像都毁于那个狂躁的年代,自身难保还能保佑谁呢;你说不信吧,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带头破坏文物者一生的命运,大概都触发了免责条款。</h1> <h1>  金牛山海拔324米,山下道路225米,山净高99米。注意照片中间的树丛中有一块不绿的地方,神话传说由此产生。</h1> <h1>  这是一片不长草的区域,全是碎石。以前整个红线圈所示的面积内寸草不生,石头发白,记不清是不是鹅卵石了。后来有人翻动过碎石,破坏了原有样貌,里边开始长草,石头颜色也变暗了。这次拍摄是在山顶和山下操作无人机,并没有到山腰去查看碎石。</h1> <h1>2010年2月的这张照片,中间积雪部分还能看得出原来的形状。</h1> <h1>  神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放牛娃在这山上放着99头牛,每次上山后就变成100头,下山还是99。为了找出这头神牛,上山前他在每一头牛的角上拴上了红布条,上山后果不其然就有一头没有红布条的牛,他一块石头打过去就打掉了一只牛角,只见那神牛即刻变成金黄色,用嘴叼起牛角钻进了山里,钻山的地方形成一片碎石,从此寸草不生,金牛的故事由此传开,此山也得名金牛山,修庙拜神延续至今。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h1> <h1>  这座小山的另一个名字叫“孤山”,山南面有缓坡与村庄连接,其余三面孤立于山沟之中,呈半岛状。金牛山特指孤山的背阴面(北坡),去金牛山特指去上香,名称独享。</h1> <h1>  从这张高空远景照片中能看得出金牛山就是山村的屏风,阻挡着北面来的风,两边山沟的蜿蜒使北风减速,金牛山是山村地理位置上的门户。</h1><p class="ql-block"><br></p> <b>怀抱</b> <b>梯田</b> <b>山顶</b>(有人) <b>山崖</b> <b>山坡</b> <b>山泉</b>(泉子沟) <b>(金牛山视频在本篇末尾)</b> <h1>  从山村的门户说起,每户人家的门户就是住宅大门。村里最好的大门是村里的前首富(地主)家四合院的大门,现仅存大门和影壁墙。</h1> <h1>  当年归公后这里是学校,一座标准的四合院,西南角有二层小楼,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外东侧一个小门,进门院子不大,有一座“厅房”,这是传统四合院设计中的后院会客厅。房门外在同一屋顶下用鼓形的石墩支撑着几根圆木柱子,形成一个明廊,廊檐上各种木雕。作为老师办公室,学生不能随意出入,因经常去交作业或拿作业而出入较多,印象很深。</h1> <h1>  这座大门估计建于民国中期,青砖到顶墙体,阴阳小青瓦屋面,墀(chi)头雕刻技艺精湛,走马板(在挂电线位置,已经毁坏)面积大并刻有精美木雕画,这是一座标准的清式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那些门头比,除了没有门簪(户对)该有的全有,基本达到百年文物级别,尤其在这么一个山村里能有如此讲究的建筑,理应受到保护。</h1> <h1>  斗转星移,四合院卖给了个人,在拆建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伤亡事故,此后四合院走向暗淡近乎荒废。这引起了人们各种议论,有说不该拆的,有说镇不住的,这种老宅子除原主人以外,只有公家压得住。其实是当时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安全措施的疏漏,无论怎么说还是那句话,信与不信全凭自己感知。</h1> <h1>  普通百姓的大门与上述大门比很一般。这三个大门的区别在于门枕石、砖垛以及木门质地,木门上的“门钹”也是重要标志。按档次排序,以四合院的“阶级成分”对应,分别代表了贫、下、中农家庭,其中贫农家庭的大门没有门枕石和门钹,当年划阶级成分时是以土地及顾工数量为尺度,恰好又体现在大门上,可见大门就是一户人家的脸面。</h1> <h1>  这几个大门上都有灯笼挂钩(另一侧是挂环)。雕刻的门腰石,铁制门钹,大门旁边的墙上有拴马石。这些细节体现了房主人对文化和生活品质的追求。</h1> <b>房门</b> <h1>  后来学校从四合院搬迁到村下面沟谷地形平缓处,建了多排平房,还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操场。我在这里代课的时候还是初中学校,后来变为小学,再后来小学也撤了。</h1> <h1>  校门旁边有一棵芙蓉树,是从小树苗开始长大的。2008/2009年我拍照片时枝繁叶茂,后来这棵树死了。我没考证芙蓉树死亡时间与学校变迁之间的关联,一般认为是人员变化影响小范围的生态环境,与有人住的房子不易坏是同理。传承上千年的佛教文化植根于人们思维方式中,遇事就会联想。</h1> <h1>  这是村里的戏台和扮戏房,还能看到大概模样,这也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教室。今年我拍到的只剩下了房子基础,还能辨认出有两个门口。<br>  在1966年以前,村里有自己的戏班子唱戏,冬天排练,过年期间演出。戏种是河北梆子(笛梆子),戏目有辕门斩子、大登殿等传统剧目中的折子戏,主题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基础伦理道德,这与神灵扯不上关系,在动乱年代无神变有神,是“牛鬼蛇神”必须灭掉,二十多箱华丽而又传统的行头(戏曲服装)都作为“四旧”灭失了。<br>  乐器在我家保存,一直到七十年代末还有一部分。这些乐器我都叫得出名字,感兴趣的就玩几下。河北梆子主要乐器有梆子、板胡、笙、笛子四大件,笙是传统民族乐器,声音好听,吹奏难度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下这段笙伴奏的河北梆子,还有一段河北梆子名家名段。(不喜欢听的略过)</h1> <h1>  当年“人山人海”的地方已经荒废了。根据这张空中俯拍的“文化广场”和现场测量的尺寸,画了一张戏场示意图,再现当年场景。</h1> <h1>  这个场地最多能容纳500多人,汽灯一挂,灯火通明,全村人喜气洋洋来看戏,台上的演员及演奏员就有自己的家人或亲属,那种接地气的场面可以想象。</h1><h1> 看电影的热闹场面更不必多说,青少年们“跑片”的故事也不会忘记。一部影片本村看了再到邻村看,跟着电影队跑,为了先睹为快,在轮到本村以前就抢先到外村去看,消息不可靠时就会白跑一趟。等第二天有人问“夜拉后晌”看电影了吗?演的啥?回答:看了,演的“白磨鞋”!</h1> <h1>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限制不了幽默,更限制不住孩子们的娱乐。拾石子、打尜(打嘎)、弹玻璃球、掇哇呜(摔泥巴)这些游戏都不在话下,男孩子喜欢有体力对抗性的活动,打木球(赶木球)就是在家门口的体育活动。</h1> <h1>这就是木球场,早先这里是门前“广场”,中间有一棵家槐树。</h1> <h1>  根据现场测量尺寸画了一张示意图。<br>  木球是一个修过棱角的树疙瘩,不像足球那么圆,一根顺手好使的木棍作为球棍,地上挖一个比球大的坑作为球洞。在球场周围,进攻队员每人找一个小孔或地上一个小坑作窝,球棍一端要插在窝里,防止被占。<br>  比赛时赶球队员要赶球进洞,进攻队员要把球打出去不让球进洞,攻防过程中赶球队员在护球赶球的同时眼睛盯着进攻队员的窝,瞅准时机占窝,进攻队员击球时要做好回防护窝,防止被占。<br>  若球进洞了,按顺序更换赶球队员;若窝被占,被占者上场赶球。赶球次数多时间长者为输。<br>  比赛紧张刺激,一棍打出去,可能打到球,也可能打到赶球员的腿,更多时候是打到赶球员的球棍上,球棍竖不直的话就会滑到手上受伤,要靠眼疾手快撑棍一跳方能躲过一劫。</h1> <h1>  我这个年龄的少年时代在动乱十年中度过,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小学阶段学习“语录”理解不了,最高指示来得快忘得也快。这是我的初中毕业照,两个班学生56人,13位教师中代课(民办)老师11人,占比85%,教师队伍缺人,由民办教师补充,村里记工分,国家发几元钱的补贴。有些嫌待遇低的民办教师没坚持到最后转为公办,丧失了转正按事业编拿退休金的机会,非常遗憾。<br>  照片中占据C位的四位领导中,三位是村干部,另一位是贫农代表(城市学校是军代表、工代表),与校长一起管理学校。有些学校的贫农代表是文盲,你也不能说文盲不能领导学校。那个年代,地主富农的孩子不能上高中,贫农的孩子要排在上高中推荐名单的前面,中农的靠后,好在那一年是先推荐再考试,推荐14人录取9人,推荐排名没起多大作用。</h1> <h1>  今年举行的高中同学聚会,到会的各位同学个个身体壮健,精气神十足,每个人都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高中阶段是在黄帅事件、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中度过,学生对毕业以后的前景茫然,老师怕有“师道尊严”得罪学生,参加锻炼活动不少,文化知识学的不深。同学们在社会大学补课,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各自的道路成散射状,涉及多行业多层次,有教师、医生,也有企业老板、工程师,有养殖大户,也有企业职工、军人军干。</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就这样走过了多半,同学相聚感慨万千!</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我的老家,</span></h1><h1>这就是我少年时代的文化教育环境。</h1><h1>再次爬金牛山,</h1><h1>再次体验,</h1><h1>“神不在庙里,在你拜神的路上”!</h1><h1>感谢所有支持鼓励过我的人,</h1><h1>你们就是我心中的神!</h1><h1>“你鼓舞了我,使我能行走在暴风雨的海上!”</h1><p class="ql-block"><br></p> 视频:金牛山<br>配乐:福音类歌曲《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