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张旧照片,窥尽乱世中的民国

握瑜怀瑾

<h3>●张自忠</h3></br><h3>抗战时期,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重庆留影。张自忠,早年参加冯玉祥部,后任第三十八师师长,参加长城抗战,率大刀队英勇杀敌,振奋全国人心。</h3></br><h3>抗战爆发,张自忠率部与日军鏖战于临沂,后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捐躯,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张自忠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永远的民族英雄。</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司徒雷登</h3></br><h3>1948年,新中国之前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留影。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亲为美国传教士,他继承父亲衣钵,在华传教,先后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燕京大学校长。</h3></br><h3>1946年7月,接替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4月,解放军攻入南京时,司徒雷登并未随国民党去广州,反而留在南京,试图与中共接触未果,后因毛泽东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而声名大噪。</h3></br><h3> ●石美瑜</h3></br><h3>1947年2月25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长石美瑜准备进行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审讯工作前,在军事法庭外留下纪念性的镜头。</h3></br><h3>抗战胜利后,石美瑜主持的军事法庭实地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千名以上幸存者的口述纪录、国际友人的作证等,确定日军在南京一地屠杀了约三十万非武装的中国人。今天海内外有关引述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大体上均是石美瑜担任战犯法庭庭长时所搜集的。</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陈璧君</h3></br><h3>1946年,汪精卫之妻陈璧君在苏州法庭受审。陈璧君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与汪精卫结婚。汪伪政权成立后,陈璧君参与伪政权内部权力运作。抗战胜利后,陈氏以汉奸罪名被判无期徒刑。</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陈公博</h3></br><h3>1946年,汪伪政府要员陈公博在苏州法庭受审的情景。陈公博一生经历重大变化,最早加入同盟会,又代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后长期追随汪精卫。抗日战争结束,陈公博逃往日本,旋被引渡回国,江苏高等法院以通敌罪名将陈公博判处死刑。</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黄柳霜</h3></br><h3>1936年,好莱坞华裔女星黄柳霜首次返回中国,在南京留影。黄柳霜为第三代美籍华人,祖父母来自广东台山,经营洗衣店。黄柳霜自幼即参与电影演出,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星。抗战前夕,黄柳霜返回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亦随梅兰芳习京剧。</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李霞卿</h3></br><h3>1935年,女飞行家李霞卿在美国芝加哥接受飞行训练。李霞卿出身于广东革命家庭,早年随父赴欧洲,同时受东方文化熏陶,曾短暂出演电影,后赴美国学习飞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h3></br><h3>随后,李霞卿在上海举行精彩的飞行表演,轰动一时。抗战时期,李霞卿以飞行表演在国际上宣传援华活动,不幸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然其事迹已为近代传奇。</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精锐部队演练</h3></br><h3>1935年元旦,中国军队装备新式武器,在南京近郊行军演习。为了准备有朝一日与日本全面作战,国民政府由欧洲各国积极购入新式军事装备。</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羞涩的女童子军</h3></br><h3>1935年,在南京童子军活动中,一位女童子军上台练习演说,一脸羞涩。国际童子军活动进入中国后,受到政府的推广,许多幼童参与童子军的健身、露营、登山等活动,学习遵守团体生活纪律和发挥个人创造力。</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运动场上的休闲时尚</h3></br><h3>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会场的选手林宝华(左)、林佩渝(右)合影。全国运动会中穿着休闲服的选手,其休闲服饰造型走在时尚的尖端。</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胡蝶返国盛况</h3></br><h3>1935年,影星胡蝶随梅兰芳出访欧洲,返国时,大批影迷涌至码头迎接,盛况感人,新闻界对此幕多所着墨。</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川南饥荒灾民</h3></br><h3>1937年初,川南饥荒中全村逃亡的灾民,俱为老弱妇孺,手捧的枯叶为仅有的可食之物。这场饥荒历时三月,随着甘霖下降,灾情始趋缓。</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上海租界的法国阅兵</h3></br><h3>1936年,法国军队在上海租界举行阅兵。自《辛丑条约》签订以来,外国军队得以合法地驻屯于中国的土地上,成为国人内心难以平抚的耻辱。</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日军刺刀下的中国百姓</h3></br><h3>抗战时期,攻占山西的日军部队用刺刀胁迫着中国百姓。太原战役之后,日军由山西下河南,直逼武汉,沿途烧杀,中国百姓伤亡惨重。</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警告汉奸的抗战标语</h3></br><h3>1937年,中央宣传队在南京城外进行抗战宣传。淞沪战争激战三个月,日军由上海扑向南京,国民政府在江南城镇制作各种抗日标语,照片中的标语警告那些主动提供情报配合日军攻击的汉奸分子。</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长沙大火后的男童</h3></br><h3>1938年,长沙大火后一名幼童坐在沦为瓦砾的家园前,满面愁容。日军进攻长沙之前,国民党守军焚毁市区,因传令有误,造成长沙大火,五万余房屋全毁,两万余居民被烧死,大批灾民无家可归,造就抗战中的人为惨剧。</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台湾少年团的英姿</h3></br><h3>抗战时期, 台湾少年团成员进行操练工作。台湾籍抗日英雄李友邦早年由台北潜返大陆,就读黄埔军校。抗战爆发时,李友邦招募旅居闽浙的台湾同胞,组成台湾义勇军,其子弟则组成台湾少年团,从事医疗和宣传工作。</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不屈不挠的浙江荣誉团</h3></br><h3>1939年12月,浙江地区抗战受伤的战士编入荣誉团,虽然离不开拐杖,但他们服装笔挺,仪容整洁,散发着不屈不挠的英气。浙江敌后游击队十分活跃,对日军也形成了强大的牵制作用。</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妇女团体向陈纳德献旗</h3></br><h3>1943年,中国妇女团体在重庆向陈纳德献旗。陈纳德为美国空军战术飞行教官,应宋美龄邀请来华,任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教官。抗战爆发后,陈纳德组织美国志愿航空队,又称飞虎队,英勇作战,对中国抗战有卓越的贡献。</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幸存者痛苦的记忆</h3></br><h3>1946年,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南京市开设数个临时调查处,收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被害人家属和幸存者纷纷前往调查处提供证词,南京市民陷入痛苦的记忆。</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谷寿夫的行刑</h3></br><h3>1947年4月,南京大屠杀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司令官谷寿夫被押往雨花台途中。在战犯法庭上,谷寿夫在屠杀证据前态度困窘,不过在伏法的过程中,神情倒显平静。</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北平天安门前的信步</h3></br><h3>1946年,北平天安门前,两名国民党军人在暖阳下信步。国共两军在中原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内战乌云逐渐笼罩全国,不过北平市内尚显平静。</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周恩来抵南京</h3></br><h3>1946年10月,中国各党派代表前来南京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搭机抵南京,其右为政协秘书长雷震,其左为孙科。周恩来以优秀的谈判技巧为共产党取得主动,同时也以他个人的风范赢得民主党派的心,为共产党树立了民主开明的形象。</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东北籍民众反苏示威</h3></br><h3>1946年,东北籍民众在重庆发起请愿活动。抗战结束前夕,苏联挥军进入中国东北,战后迟迟不撤军,激起中国人的反苏情绪,主要城市出现示威游行。</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东北日俘遣返</h3></br><h3>1945年,东北日俘由葫芦岛遣返回国。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在美国协助之下,将约一百五十万的东北日侨遣返日本,少部分日军战俘亦得以归国,而近六十万东北日俘被苏军迁往西伯利亚,在冰天雪地的劳工营待了三至四年。</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国民党军警包围示威学生</h3></br><h3>1947年5月,全国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抗议国民党政府的政策,要求立即改善人民的生活。图为南京学生游行中遭受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学生抗议行动反映了全国人心的向背,成为国民党全面失败的征兆。</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暧昧的苏联大使</h3></br><h3>1948年,蒋经国(右三)在下关车站迎接新任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苏联在国共内战中态度暧昧,一开始,红军支持中共部队进入东北,并且转交大批关东军武器。三大战役后,苏联期待国共隔江而治,解放军攻下南京前,苏联大使罗申竟随国民党迁往广州。随后罗申返回苏联,又直接前往北京,成为苏联派驻新中国首任大使。</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蒋氏夫妇最后的祭祖</h3></br><h3>1949年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浙江奉化的溪口老家,祭拜先祖的碑石,这是他们离开中国大陆前最后一次祭祖。</h3></br><h3>此照中的蒋介石正好六十二岁,虽不称老,但绝不年少,对比蒋氏率北伐大军誓师的一刻,其间已有二十三年。中国历史经过了疾风暴雨,有如千里行舟,过了一山又一山,在此出现一大转折,蒋氏夫妇的背影似乎为国民政府的历史画下了一个句点。</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旧式私塾的国学教育</h3></br><h3>(华北)1930年代,华北一家私塾中的老夫子正在教学童识字。民国成立后,新式学校取代了旧式学堂,但乡下仍有传统私塾教授四书五经。这种教法虽稍嫌古板,却使得孩子们慢慢地打下国学基础。</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金女大体育舞会</h3></br><h3>(华东)1948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体育舞会表演。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女大,为全国名校,最早是由西方教会提供教育资源的,因此外语教学极为出色,女学生品学兼优。</h3></br><h3> <h3>●乡间学童的课堂</h3></br><h3>(华东)1930年代,乡间学童上课的情形。沿袭传统写字的方式,孩子们手持毛笔,桌上一盘墨汁。</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江西牧童的乡间小路</h3></br><h3>( 华东) 1 9 3 0 年代, 江西农村的牧童。贫农儿童难以上学读书,稍长即下田帮忙,或牧牛羊。图中牧童骑牛过田间路,两者亲密,这是常见于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的意境。</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富春江上的笑靥</h3></br><h3>(华东)1939年,富春江上的小姑娘划着船桨,露出甜美的笑容。富春江是浙江境内主要河流之一,风景秀丽,远近驰名。</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长春市年景</h3></br><h3>(东北)1948年初,长春市年景,年货大街熙来攘往。此时国共大战几烧遍东北大地,多半在乡村和中小城市,大城市暂且幸免,不过这年年中以后国民党部队困于长春,城内爆发骇人的饥荒。</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笑容绽开的妈妈</h3></br><h3>(西南)1942年,在重庆儿童健康比赛中,几位妈妈抱着获胜的孩子,笑得开心。尽管时值抗战,日机对重庆施行猛烈轰炸,市民举步维艰,但另一方面,大家亦努力过着正常的教育和文化生活。</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三峡的裸身纤夫</h3></br><h3>(西南)1930年代,长江三峡上赤身裸体的纤夫。他们因长年工作,体格匀称,对应着山光水色,自有几分艺术的气息。三峡逆险之处常由纤夫沿岸拉船,天热时,纤夫们一丝不挂,成为地方一景。</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凌空跨越的僧侣</h3></br><h3>(西南)1930年代,四川江油窦图山上寺庙即景。僧侣以简易的铁索为桥,踏索穿越,几是凌空蹈虚。不过这位僧侣神色若定,步伐稳健,仿佛旧时小说所称的武林中人。</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佩刀的山中武士</h3></br><h3>(西南)1930年代,云南英姿焕发的山中武士。这里位于中国西南边境,与缅甸、越南接壤,山岳河流遍布,许多少数民族也居于此,充满神秘与浪漫的色彩。</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香港热闹的街道</h3></br><h3>(华南)1930年代,香港街道。英国殖民政府在此兴建现代大街,不过巷内仍可见华人传统的热闹市集。</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明艳照人的台湾仕女</h3></br><h3>(华南)日据时代,台湾美女合影。尽管受到日本殖民统治,接受日式教育,大多数台湾人仍以穿戴传统中国的服饰作为中华民族的认同象征。男士喜穿唐装,女士则是一袭亮丽的旗袍,明艳照人。</h3></br><h3> <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阿里山上的邹族妇女</h3></br><h3>(华南)日据时代,台湾阿里山上的原住民,多属于邹族部落。在邹族的传说中,女神降临玉山,首次创造人类。</h3></br><h3>邹族分布在阿里山一带,以狩猎为生。光复后,大陆人到此山有感并创作了名曲《高山青》,曲中“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即指邹族男女,由于《高山青》曲乐清新优美,闻者莫不对阿里山产生极大的向往。</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