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想到的<div><br><div> <b> 作者 洪 平</b><br></div></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赏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脑子里涌现一个问题,书法到底是追求表现、表达,还是别的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形制为竖式条屏,书体为草书,是书法家徐玉向的作品。书法家对原诗的解读总体上是到位的。这首诗写游览定西湖的感受:首句“别土离乡卅多年”交代背景;次句“遍访陈踪已枉然”承接上句,写故地重游产生的心理落差,昔日记忆里的场景已经踪影全无了。经过这两句铺垫,顺势笔锋一转,提出“何事蓬莱临俗界”的疑问,将情绪推向高潮,然后并没有直接作答,却采用白描手法,呈现了一副“凭栏凝目问青天”的画面,把定西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竭力放大,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一般说来,七绝之类的格律诗作品,比较适合写书法条屏,因为字数不多不少,相对容易泼洒笔墨,充分抒发书者情绪,成就一副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书法家徐玉向是攻读书法专业的,曾就读于中国书画学院书法研修专业,后又屡次进修,不断加深学养,并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以这样的功底,书写一副条屏作品,看好度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 观赏《七绝·观定西湖》书法作品,浑厚庄重之气扑面而来,透露出一种大度与自信,给人一种书艺练达的不容置疑的气势。穿过这种雄浑强势的整体感觉,笔意的率性流畅格外夺人眼球,起首的“离乡别”三字,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第二行的“何事蓬”三字亦是笔走龙蛇,恣意连贯;直至末句的“问青天”三字,娴熟的书艺与蓬勃的情感彼此融合,似乎是浑然天成,毫无犹豫停顿之痕迹。专业书法家深厚的修养和坚实的功力,似大河泄洪一般,劲道贲发,实力尽显。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问”“何”等字折笔的运用,笔力遒劲,转折合度,犹如高手飙车,敢于弯道冲刺,却能心狂手稳,结果是有惊而无险,无疑会赢得喝彩声。比较有亮点的是“界”“何”二字,前者的撇笔与后者的竖笔,在“二王”笔法里融入了些许汉简韵味,可以说极富开拓性。我高度认可“然”字处枯笔的运用,因为这是对诗作解读到位的体现,是通过书法技巧对诗歌内容的深化,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无论看整体还是局部,这幅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书法家的专业性特色,在作品中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作品对书写内容的表现达到了理想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出锋给力的同时往往也回锋有力。表现冠绝也会导致表达欠缺。作为欣赏者,我比较看重表达。</p><p class="ql-block"> 我聆听过几个名家讲座,他们谈到行书第一、第二排序时,很动情地认为颜真卿《祭侄文稿》应该排到第一,理由是书写与表达融为一体,能够看到情绪的波澜起伏,似乎能窥见呼天呛地的悲怆。甚至有名家在欣赏书法作品《祭侄文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至于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 受他们影响,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书法是应该注重表现还是应该注重表达呢?如果注重表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多处涂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涂抹更加严重,要是参加今天的各类书法比赛,能够进入评委的法眼吗?然而,《兰亭集序》(尽管它是临摹的)的书写法度依然被追捧了几千年,《祭侄文稿》更是打动了无数欣赏者的心扉,甚而至于产生了排名争议。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以及近代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更为人们喜欢的还是注重表达的作品,而对于机械地抄录前人诗词的作品,观赏者在情感上不可避免地有所疏离。</p><p class="ql-block"> 更有一种现象,就是书法界或者社会上,书法家的信札倍受关注,得到群起临摹。信札是信手或者说率性交代事情、倾诉思念、沟通事项的,表达的意旨占据主流。现存的很多名家信札,涂抹或者修改处不少,但是笔意自在,线条流畅,似行云流水,意趣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纵观这些书法现象,是不是可以说,书法创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应该更加注重表达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提出书法作品应该注重表达,大概率不会成为问题。可现实是,书法领域或者说书法产业,都在把书写者往表现的路径引领,也就是说,在往过度注视技巧的方向带。这也就是人们普遍担忧的,现在的书法作品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技巧满纸而情感寥寥、多有追摹而鲜见创新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拿书法大赛来说吧,参赛者投寄书法作品,总是在墨色的枯润、用笔的方圆、行笔的线条上用心甚多。有多少参赛者考虑了对于书写内容的情感表达呢?真的不好说。在评委这一方,把众多书法作品摆出来筛选,评价一副书法作品的关注点,也主要是在技能方面,放在书写者对内容的情感表达上的真不是太多。不能否认还是有个别评委的视点在表达方面的,可惜数量占比上不是很乐观。既然书写者自己都没有被书写内容所感动,怎么可能把内容蕴含的情感渗透到作品里?又怎么可能感动欣赏者呢?</p><p class="ql-block"> 这也难怪,因为书写者甚至评委就是书法产业链的技巧性训练培养出来的,根子上受到匠气的长期熏染。</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书法市场的火爆,催生了书法培训班之类的书法产业,产业是市场的产物,自然受利益的引导,所以,所有培训班都以尽快教会学员书写技巧为追求,以拿到培训费为目的。这种现象不改变,书法创作是没有前途的。</p><p class="ql-block"> 要改变书法创作重表现而轻表达的现状,应该从根本上抓起,在打好扎实的书写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加强书写者的文化修养,由表现走向表达。我的一位收藏家朋友说,书法拼到最后,还是要看文化。《兰亭集序》的书法成就横亘千年,令人敬仰,但你看看王羲之序言的文采,不输任何文学大家。颜真卿也是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下马草檄文的。于右任的《望故乡》更是千古绝唱。检视古今书法大家,文学修养都是极好的,所以书法创作到了很高境界后,还能有重大突破。现在很多书写者在某片区域冒尖后,再行上升就非常艰难,根子就在文化修养上。文化修养成了现在很多书写者提高与突围的瓶颈。在这一点上,书法作品《七绝·观定西湖》的作者徐玉向先生就是个例外,他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诗人、小说家,书法作品中的文化素养自然很丰沛,对书写内容的理解也就没有障碍。</p><p class="ql-block"> 可以预见,书法创作由表现走向表达之日,便是书法创作凤凰涅槃之时。</p> <b>书法家简历</b><div> 徐玉向,字民福,号渔隐堂主人,男,汉族,生于1979年8月,安徽蚌埠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学院书法研修专业,现为安和书院学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特聘艺术家、中国(崂山)道家书画院院士、北兰亭书友会会员、中国青藤画院理事、香港国际名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多项大赛,被少林寺、真如寺、太清宫等单位收藏,在美国、香港等专业机构展出。在《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专业刊物发表学书心得系列文章。</div>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洪平 ,本名王福宏,另有笔名伏鸿等,甘肃临洮人。主任编辑职称。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北方作家》杂志执行主编,现任甘肃省音协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作品有散文《木筏飞歌》《脚步》《“铁人”村的毛杏儿》《雄关骋怀》等,散文诗《苍凉与辉煌》,小说《有人敲门》《土豆升级》等,报告文学《向往冬天的女人》,书法评论《表现、表达及其他》《豪情在笔墨间涌动》,戏剧评论《话剧<永远的铁人>:再现铁人精神》,音乐评论《崇美取向的深情回眸》,舞台剧小品《目标是零》,歌曲《快到多彩酒泉来》《洮河上的月光》《酒的泉》等,新闻论文《突破散文式新闻写作难点之管见》《新闻摄影中的美学问题初探》等,大型声乐套曲《霍去病征战河西》,大型四幕舞剧《彩陶密语》。</p><p class="ql-block"> 消息《七贩子执掌村印,七村子流通活跃》、通讯《山沟里有个农民文学团体》获“甘肃省好新闻”评选一等奖、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新闻论文《新闻摄影中的美学问题初探》在《新闻采编》杂志发表,获中国地市盟新闻摄影论文评选二等奖,并收入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优秀新闻论文精编》。新闻论文《突破散文式新闻写作难点之管见》获中国地市盟新闻论文评选三等奖,并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现代新闻论文集》。</p><p class="ql-block"> 散文获“甘肃新闻奖副刊作品奖”“飞天文艺奖”等,被收入文学作品集。</p><p class="ql-block"> 歌曲《洮河上的月光》获“把甘肃唱给你听”十佳歌曲评选入围作品奖。</p>